APP下载

高职院校中国舞蹈鉴赏课程教材本土化建设探析①

2022-03-17张茜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本土化舞蹈民族

张茜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高职院校以“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从根本上而言,即是技能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既要求大学生具备厚实的职业技术能力,又要求大学生涵养人文精神、筑牢文化底蕴,以满足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无疑,智育课程以锻炼大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而美育课程同样不可或缺,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核心课程。当前,我国明确提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然而,经调查发现,美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整个教育环节中处于边缘化、薄弱化的环节。中国舞蹈鉴赏课程是传播舞蹈艺术、升华人类情怀、荡涤审美情怀的重要课程,面向非艺术专业高职大学生开设,通过将系统的组织教学,引导大学生升华对舞蹈艺术的认知和认识,提升审美修养和自我综合素质,对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舞蹈鉴赏课程教学,教材建设是重头戏,然而,在审视中国舞蹈鉴赏课程教材时发现:缺乏本土特色是一大弊病。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中国舞蹈鉴赏课程教材缺乏本土特色,既不利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亦不利于高职大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培育文化自信。[1]故而,高职院校中国舞蹈建设课程教材本土化建设,对于引导高职大学生探寻其创作的生活舞蹈母本,深入了解该舞蹈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中国舞蹈鉴赏课程的教材现状分析

2006 年3 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指出:“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可见,公共艺术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舞蹈鉴赏课程作为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掀开了发展的步伐,各类舞蹈鉴赏课程付梓成书,仅2006 年,就先后有16 本与中国舞蹈相关的教材出版发行,足见政策推动之于中国舞蹈教材建设的重要作用。当然,在后续的发展中,中国舞蹈鉴赏的教材如雨后春笋般,踊跃出版,为高职院校中国舞蹈鉴赏课程建设厚实了基础。[2]在中国舞蹈鉴赏课程教材建设中,其适用对象主要包括艺术类(舞蹈)的专业学生教材与非艺术类学生公共艺术教材。主要有:欧建平著《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2008)、冯双白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舞蹈鉴赏》(2009)及《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2010)、袁禾编《大学舞蹈鉴赏(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2010)、李中会著《舞蹈鉴赏》(2011)、朱培科,王海英编《舞蹈鉴赏/21 世纪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2012)、黄明珠著《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2015)等等,教材不可谓不多。此外,还有部分关于少数民族舞蹈的教材,譬如:桑德诺瓦著《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鉴赏》(2006)、周青青编著《中国民间音乐概论》(2009)、金秋编著《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赏析》等,从中国舞蹈教材的数量来看,不可谓不多,为高职院校开展中国舞蹈鉴赏教学厚实了基础。

对现有的中国舞蹈鉴赏教材进行分析,发现教材呈现以下特点:首先,从教材的总体结构来看,体现出宽、泛、全的特点,即力求将全国乃至全球的舞蹈艺术进行概括性总结,教材编写的视野较为开阔,涉及面广,追求一直大而全的教材编写风格,当然,在内容选择上有所侧重,主要表现为涉及中华传统文化风格的舞蹈内容涉及较少,相反,在西方现代舞的内容介绍上较为侧重。其次,从舞蹈鉴赏的具体内容来看,关于不同的舞蹈剧目,基本上是对舞蹈动作、专业术语、内容、形式、技艺、手法、节奏、情绪、素材、编排、凸显观念、时代、个性等进行讲解式介绍,轻描淡写,而对于舞蹈文本所蕴含的文化背景、文化深意、文化内涵等挖掘不够,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其必然。最后,在教材教学内容安排上,无论是什么样的舞蹈剧目,基本包括舞蹈介绍及鉴赏基础知识两部分,同时,在具体的内容上,主要以介绍中国传统舞蹈、少数民族舞蹈、西方现代舞蹈为主,并以经典剧目作品进行赏析。

高职院校以“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公共课程的中国舞蹈鉴赏课程,不仅要体现出舞蹈之技,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大学生感受到舞蹈之魂。从当前高职院校中国舞蹈鉴赏教材来看,无疑,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舞蹈鉴赏内容并不多,这种情况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舞蹈鉴赏的文化归属。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深厚、最广泛的自信。中国舞蹈鉴赏课程教材内容对于本土化内容的“轻描淡写”,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是较为不利的。

二、高职院校中国舞蹈课程教材本土化的意义探寻

鲁迅曾经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化的时空场域下,中国舞蹈课程教材本土化建设,是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确认文化符号的应然选择。具体而言,具有以下意义。

1.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事实上,诸多民族舞蹈都是源于对不可知世界的一种行为表达,在远古时期,由于人类认识自然的力量有限,舞蹈时常充当驱魔辟邪的工具,并慢慢得以流传,故而,舞蹈中镶刻着浓重的文化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在不断提升。然而,舞蹈却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活态文化世代流传。在少数民族舞蹈中,包括瑶族、傣族、壮族、藏族等民族的舞蹈形式,至今在舞蹈的表演程式、服饰、道具、场地等方面仍然保留其传统的样式,发挥其教育引领和思想激励功能和价值。[3]事实上,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长河中,留存着诸多反映五十六个不同民族文化的舞蹈,这些舞蹈甚至没有文字记载,但本民族人民却能根据音乐节奏、舞蹈动律等自觉舞动起来,口传身授、代代相传。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中国舞蹈鉴赏课程教材中嵌入本土化舞蹈的内容,能让大学生感受本民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增强对本民族的思想认知,体悟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感受民族人民勤劳、勇敢、智慧和善良,进而生成浓浓的自豪感,自觉传承和传播中国舞蹈的活态文化,实现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有助于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高职院校中国舞蹈鉴赏课程教材是大学生认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推动其本土化建设,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何谓“文化自觉”?顾名思义,即是对属于本民族的文化有一种“自知之明”。[4]然而,在当前,我国舞蹈缺乏文化自觉的例子并不少见。以《兰陵王入阵曲》为例,这一歌舞是我国盛唐时期在民间传播极其广泛的歌舞戏,是对兰陵王高长恭卓越战功和美德的歌颂,然而,时至今日,已失传,却在日本的《雅乐》中窥见其曾经的影子。可见,传承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尤为重要。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前提。推动中国舞蹈鉴赏教材本土化建设,将本民族的舞蹈样式编撰进教材中,让高职大学生对中华传统舞蹈文化保持觉悟、觉醒,是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源泉。事实上,西方文化裹挟着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世界,诸多民族文化因此而消失、消亡,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日渐式微,大学生过洋节就是典型的表现。故而,中国舞蹈鉴赏教材必须要推进本土化建设,以引导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有所觉悟、有所觉醒,保住本民族的“根”与“魂”,主动承担中国舞蹈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的职责,在文化的较量中获得文化选择的能力和地位,不断增强自身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高职院校中国舞蹈课程教材本土化的路径

舞蹈作为人体动作艺术,是人类感情最集中、最激动的表现形式。在不同民族的不同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民族舞蹈形式,代表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结晶。民族舞蹈形式是增强本民族人民文化认同的重要艺术形式。中国舞蹈鉴赏课程教材本土化的意义无需赘言。那么,如何推动中国舞蹈鉴赏课程教材的本土化建设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从内容上来看,应以中华传统优秀舞蹈为主体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民族孕育不同的民族文化,生成不同的舞蹈样式、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作品,这是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集中体现。因此,在中国舞蹈鉴赏课程教材的编写中,必须要坚持多元民族舞蹈嵌入的原则,一个都不能少,将属于不同民族的本土化舞蹈剧目编入教材中,譬如:藏族的《果谐》和《果卓》、壮族的《蚂拐舞》、蒙古族的《白马》、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彝族的《铜鼓舞》、瑶族的《陶鼓舞》、白族的《霸王鞭》、傈僳族的《阿尺目刮》、京族的《进酒舞》、佤族的《木鼓舞》等等,不同民族的舞蹈都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文化呈现和表达。从福建的地域特征来看,隶属“闽越”故都,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目前已发现的舞蹈多达160 多种,故而,在中国舞蹈教材编写中,必须要注入本土化内容,如泉州歌舞、彩球舞、大鼓凉伞、三老伯拍胸舞、九品莲花灯、迎龙伞、龙凤灯等,以不断丰富舞蹈教材的本土化内容。在编入舞蹈的同时,要将舞蹈蕴含的文化背景、舞蹈形象、动作、构图、技巧、韵味、表情、音乐等尽数展示出来,以增强大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化自信。

2.从结构上来看,应适当编入异域文化舞蹈元素

人类文化的发展在于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对待异域文化的态度上,我国向来坚持稳住根基、保持自己、吸纳外来的原则,故而,在坚持以本民族舞蹈为主体的前提下,适当编入异域民族舞蹈,对于大学生认识异域文化是大有裨益的。譬如:在中国的邻国中,包括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缅甸等国家,这些国家在历史上曾是中国的“保护国”,在文化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譬如:在我国盛唐时期的《天竺乐》《扶南乐》《骠国乐》等舞蹈样式中都蕴含着邻国舞蹈的元素。将这些内容编入教材,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对邻国文化的认知,也能从历史层面上加深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认识。当然,在内容结构上,还需要将西方的现代舞、古代舞等内容进行编入,以丰富教学内容。

3.从深度上来看,应深入挖掘不同舞蹈的文化内涵

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符合和文化现象,是本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中的文化成果。在人民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所形成的世界观、文化观等在舞蹈中都有反映。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一个民族的舞蹈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史。最为人类文明的最高样式,舞蹈代表着文化符号、文化心理和文化传承。因此,高职院校中国舞蹈鉴赏课程的教材建设必须要以中国舞蹈为主体,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寻中国舞蹈的母本,用民族民间典范性舞蹈例证来阐述舞蹈艺术基础理论,深度挖掘中国舞蹈的不同剧目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发展脉络、历史源流等内容,以及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以福建为例,福建民间舞蹈的由来与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畲族文化、两岸文化等密切相关,民间舞蹈以自娱自乐为主,但不能忽视的是,舞蹈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舞蹈教材本土化实践中,就是要将本土文化、民间文化、舞蹈文化呈现出来,让高职大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进而生成对中国舞蹈的厚重情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本土化舞蹈民族
我们的民族
学舞蹈的男孩子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舞蹈课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