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精品细读
——以七年级下册《老王》为例

2022-03-17段红梅

语文天地 2022年7期
关键词:杨绛情境学生

段红梅

杨绛先生的《老王》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单元提示明确:像“老王”这样的“小人物”虽然平凡,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着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注重熟读精思,要从开头、结尾、文中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老王》篇幅不长,文字也比较浅显,通过学生的初读及教师的简单点拨,多数学生能读懂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询问学生的阅读感受,学生普遍认为这篇文章叙事直白,抒情简单,不好看,没意思。这说明学生还没真正读懂《老王》,教师需遵循编者的意图,引导学生精品细读。

一、咬文嚼字,品味文字丰富的意蕴

有人评价杨绛先生的文学作品语言是“沉定简洁”“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初读《老王》,没有一个晦涩的词语,也无异彩纷呈的修辞,文字淡如白水,但若细细品味,就会发现本文语言简洁、朴素,有着巨大的表现力。

1.体会用字遣词的匠心

作品第一段开门见山,只用21个字,便明确交代了“我”与老王的身份差异,展现了“我”与老王之间融洽的关系,可谓简洁之至。引导学生找出第二段的关键词“活命”,“活命”二字,凸显了老王寒微窘迫的生活状况。引导学生找出二到七段中的副词“只”(“只是”“只有”、两个“只好”),并细细品读反复出现的“只”字, 感受老王的走投无路。引导学生品读第八段“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一句,让学生思考能否用“倚”或“靠”调换“镶嵌”一词, 使学生明确,“镶嵌”一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老王已病入膏肓、极端衰弱,完全失去了活力和生气,就像画甚至遗像一样嵌在门框里。通过分析,再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文本中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学生很快地找到如“滞笨地转过身子”“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像棺材里倒出来的”“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等处用词的准确。

2.感受作品的情境

作品第二段介绍老王艰难的生计和孤苦的身世,可让学生分别扮演老王和杨绛来进行对话表演,反复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沉浸到情境之中,一问一答间,体会到老王的无可奈何和孤苦伶仃,也体会到作者平和的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学生掌握这种方法之后,再让学生设想老王送钱先生看病一段的情境,演读老王与杨绛的对话,通过细细品味,学生会体味到老王的善良仁义和对作者一家的关心,而杨绛一家此时的生活已是非常拮据,但她却“笑着说有钱”,这其中包含了多少的苦涩,又包含了多少的感激啊!

在两次情境练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老王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这一部分,让学生从对人物的外部描写中,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首先仿照前两次的情境对话练习,演读两人的对话。引导学生揣摩老王说“我不是要钱”这句话的心理,思考:老王不要钱,那究竟要什么呢?请学生代老王向杨绛表白。再让学生说出细读这部分内容时自己的疑惑之处。学生细读这段,最难理解的就是:作者既然对老王有着深切的同情、尊重,但那一段的肖像描写把老王写得很“恐怖”,本该“美化” 的,作者为什么“丑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情境。作为老王,凭着知恩图报的心理,依靠残存的一点生命,用意志力支撑自己来向作者一家表达敬意,但作者当时乍一看到老王的样子,感到“吃惊”,甚至感觉到老王身上散发着死亡气息,“害怕得糊涂了”。 作者详细描写老王骇人的病容以及自己的心理,是为后面“总觉得心上不安”做铺垫。作者没有真正领会老王的心意,“转身进屋”拿钱并“赶忙解释”,老王因自己的“谢意”没被“领受”,“滞笨地转过身子”“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只有沉浸到情境中去,才能理解这一部分的肖像描写及作者与老王的心理、动作。

二、知人论世,感受作品情感的波澜

杨绛与鲁迅等文学大家属同代人,但因为高寿与晚年旺盛的创作力,又是不折不扣的当代作家。1984年她创作《老王》时,“文革”已结束好多年了。为什么这样一位众人敬仰的大作家、大教授,却对一个拉三轮车的老人念念不忘,并在73岁的时候为他写下这篇散文呢?知人论世是评价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这里就要把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与作品内容联系起来。

初读《老王》,感觉文章的情感表达波澜不惊,学生对“不幸者”老王已经了然,对老王纯朴、仁义、善良的形象也已把握,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尊重、感激之情也已体会,但这就是杨绛这篇散文所要表达的全部吗?显然不是,这其中还有更深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细读老王送香油和鸡蛋这一部分,找出老王走后作者心理活动的词语,学生很快会找到“抱歉”“不安”“愧怍”等词语。引导学生分析,由“抱歉”到“不安”进而“愧怍”,从容的叙述中流露出的感情层层递进。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文的结尾“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来组织学生深入讨论分析:作者是个幸运的人吗?当然不是!“文革”中,作者一家被打倒,被批斗,《老王》一文所反映的时段,作者正经历着人生最惨痛的屈辱和磨难,与老王相比,她失去的是行动的自由,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但作者熬过动乱的摧残保全了性命,获得了人间宝贵的真情,而老王却从没迎来生命的春天。与老王相比,作者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再组织讨论:作者为什么感到愧怍呢?杨绛因为“害怕”忽略了老王的心意,多年以后还不断反省,感到自己对老王的帮助关心多是同情和怜悯。她拒绝了老王临终前的赠予,使老王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自己对老王是“钱”的回报,而老王对自己是“心”的付出。“几年过去了”“渐渐明白”,这是杨绛不断反省并叩问自己灵魂的过程。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学者敢于直面自我的真诚。至此我们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并非赞美老王的厚道善良,而是想真诚地表达因当初对待老王的不平等、不尊重而感到愧怍、后悔。

学生有了精读第三部分的经验,不难明白:第一部分对老王生活状态的叙述,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多是同情,作者对老王的感情甚至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俯视。第二部分随着“文革”到来,作者一家遭遇不幸,在得到老王的关照后,文字中流露出更多的感动与感激,作者对老王的感情已是平视了。第三部分展开充分的讨论,作者在深深的自责中,对老王的感情已是仰视。娓娓讲述中,感情的波澜层层推进,在最高潮“愧怍”时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散文教学如果仅从“形散神聚”“借景抒情”等一般特征去解读,给人物贴上“对生命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等简单的标签,那么课堂教学就会流于形式,学生的感受亦单一肤浅。只有在引导学生精品细读中,方能感受到杨绛先生的散文“温婉简淡、气度从容而又意味深长”。

猜你喜欢

杨绛情境学生
不同情境中的水
选择
选择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赶不走的学生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护患情境会话
学生写话
杨绛老人的减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