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智能化创新研究
2022-03-17卢文忠钟文苑
卢文忠 钟文苑
(1. 广东警官学院 广东广州 510230; 2.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广州 510631)
0 引言
当今时代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化浪潮中[1],经济、科技等领域已步入智能化,智能化也改变着教育领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带来新的动力和技术,智能化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以及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一种趋势和热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智能化创新是对思政课教学进行“智能制造”。顺应智能化趋势,应用智能化技术,构建智能化思政课,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朝着智能化方向不断创新的实现方式和重要课题。
1 智能化趋势: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动力
1) 智能化趋势的实质。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推动着工业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朝着智能化的方向演变并进而推动整个现代社会走向以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为技术核心的智能化的工业4.0时代。从唯物史观的意义看,智能化实际上是人们在生产方式中把工业化的传统制造提升到现代化的智能制造的技术革新过程。智能制造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其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2]。利用智能制造的优势,人们能够在人机一体化的技术层面把传统的人工劳动过程转型为现代的智能活动过程,不断构建类似于人类具有“智慧”的自动化的劳动过程。
2) 智能化趋势的意义。具有“智慧”的自动化劳动过程,即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平台和设备,实现自动化的人机交互和任务处理——自动化的符号识别、自动化的问题分析、自动化的事实判断、自动化的程序优化相统一的流程。人工智能模仿人类的智慧,从而在一定程度以自动化运作的方式,遵照人类设定的目的、执行人类发布的指令、辅助人类完成任务、创造人类需要的价值,从而减少人类劳动的负荷和提升人类劳动的效率。由此可见,智能化的核心是为人服务的自动化——为人类带来自动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作为模仿人类智慧的智能化不仅具有自动化的服务价值,还具有虚拟化的服务价值,即不仅能从物理性层面实行自动化运作,还能在这一层面的基础上从程序性层面实行虚拟化建构——形成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的交互空间。虚拟化的交互空间既可以对现实世界进行高度仿真意义上的再现,也可以对现实世界进行虚拟现实意义上的再造,从而根据人们的社会活动需要提供沉浸式、全景式的个性化视听触体验。因此,一旦高校思政课融入智能化,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和平台对思政课教学的方法和流程进行“智能制造”,必将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智能化的创新动力,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创新应用使思政课具有“智慧”,从而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2 智能化思政: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形态
1) 智能化思政的进化。高校思政课在智能化趋势下经过智能化技术进行“智能制造”的创新形态就是智能化思政(AI-Ideo)。智能化思政是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逻辑,是传统思政经过“智能制造”而转型生成的新形态。从这一意义看,智能化思政是传统思政伴随着信息网络和人工智能的技术革新不断进化而来的实践模式,这一进化经历了从传统思政到网络思政再到智能化思政的发展。其中,传统思政(人工思政)是指在20世纪末互联网尚未普及的时代全程由人工操作(教师教学)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网络思政是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广泛普及时代的网络教学(机器教学)辅助人工操作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相对而言,智能化思政是在传统思政和网络思政相结合的基础上,将人工智能的理念、技术和方法不断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使思政课教学具有“智慧”,从而提升思政课的自动化服务能力和虚拟化学习体验的模式创新。尽管目前高校智能化思政并未完全成型,还处于初步研发和应用探索的阶段,但是互联网、大数据以及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已经持续应用于高等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智能化思政正初见端倪和持续进化。近年来,智慧课堂、智慧教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实际是智能化思政的一种初始模式和积极尝试。
2) 智能化思政的本质。智能化思政的进化是思政课教学在技术层面的革新。一方面,智能化思政并不改变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只从技术革新的层面以自动化的服务方式和虚拟化的交互空间把教学内容再现于大学生的学习过程。智能化思政的本质是基于智能化技术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思政的根本属性和核心价值在于“思政”而非“智能”,“智能”只是“思政”的辅助工具,是“思政”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前沿技术。从本质上看,智能化思政是借助智能化的技术手段传播主流意识形态[3]。高校智能化思政的目标是力求以自动化和虚拟化的技术方式,有效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智能化思政并不会取代传统思政(人工思政),不会出现智能机器人取代思政课教师的全程无人操作模式,即便出现具有思政“智慧”的智能机器人,也只是为思政课教师教学服务的“智慧”助手,只是为大学生学习服务的“智慧”伙伴。
3 智能化技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应用
1) “互联网技术+思政课”。互联网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智能化创新最基本的技术平台。对思政课教学的方法和流程进行“智能制造”,首先是把互联网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相结合,按照互联网的信息传输规律和思政课的教学工作需要建立思政网课。建立思政网课,是借助信息化平台和网络新媒体为大学生创建自动化的课程学习服务。思政网课一方面是指基于网络运营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超星学习通)为思政课搭建远程教育、移动教育意义上的网络课程,通过超时空限制和个性化阅览的慕课教学、微课教学和直播教学为大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网络服务,实现网络课堂、移动课堂和虚拟课堂的有机统一,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思政网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指基于网络运营平台为思政课提供同步教学、辅助教学意义上的网络资源,借助互联网的信息传输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营造课堂教学的视听体验以及设置实践教学的网络服务。思政课作为公共课,应积极利用“互联网+”优势,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4]。“互联网技术+思政课”的现实意义在于构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立体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教学空间。近年来清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东警官学院等高校是这方面智能化技术应用的典范。
2) “大数据技术+思政课”。大数据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智能化创新最重要的技术支撑。对思政课教学的方法和流程进行“智能制造”,关键是把大数据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相结合,根据大数据的海量处理规律和思政课的教学工作需要建立数据思政,实现思政课整个教学流程的数据化改造。数据思政,是在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分析平台和工具对产生于思政网课(以及线下课程)的各种数据进行收集、存储、整合、挖掘、转换、抓取,从而自动生成一系列关于整个教学流程的结构化和多元化的反馈信息。结构化和多元化的反馈信息主要是对学生(或某一教学内容、教师授课的效果)的点击率、浏览量以及评论、转发等进行数据分析后产生的统计报表,尤其是对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比对,从而揭示出学生对思想理论的认同变化以及揭示教师教学的存在问题,预测关联物变化所引发的未来状况,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决策和对策的“参考答案”[5]。因此,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参考答案”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取向和生活特征,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和优化。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是这方面智能化技术应用的典范,“大数据技术+思政课”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一种精准思政模式。
3) “VR/AR技术+思政课”。VR/AR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智能化创新最前沿的技术拓展。对思政课教学的方法和流程进行“智能制造”,关键是把VR/AR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相结合,根据VR/AR的虚拟实践规律和思政课的教学工作需要建立虚拟思政(VR思政/AR思政)。建立虚拟思政,是在互联网技术应用和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同时,按照《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运用计算机仿真系统构建思政课的智能学习空间。思政课的智能学习空间是一种高度仿真的集视听触于一体的虚拟体验网络,能自动生成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对应的虚拟场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情景转化为仿真的3D模型和空间,让学生沉浸在网络交互实践的立体虚拟环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6],从虚拟实践的视听触层面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同。当前,天津大学的VR思政课、云南大学的VR学“四史”是这方面智能化技术应用的典范。
4 结束语
在工业4.0的智能化浪潮下,高校应积极从人工智能发展的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行新的思索和尝试,创新点和突破点之一在于智能化思政,把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塑造成一种更有“智慧”的自动化模式和虚拟化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