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四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个人话语述评

2022-03-17

陇东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育教师

周 建 强

(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37)

所有的学生都渴望自己学业有成,所有的父母都渴求自己的孩子能够成名成家,能够成就学霸高学历、牛人高收入,成为别人仰慕、艳羡的对象和社会的翘楚精英。这本身无可厚非,也无须道德绑架和苛责。因为所有为人父母的家长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过得比他们好,仅此而已。小时候在“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激励与从小要树立“当英雄成伟人,成为××家、××家”雄心壮志的鞭策下,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功利思想的诱导下,学校教师苦教,学生拼命刷题苦学,不断努力追赶成为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一切的付出祈求在中高考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对于绝大多数农村孩子而言,“读书考大学”就是他们改变自己命运乃至改善整个家庭未来经济与社会地位唯一且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特别是在经历了“十年文革”文化浩劫之后,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尤其是恢复了高考制度,那时以《平凡的世界》创作者路遥等一批同时代的作家用他们的丰厚艺术创作为那个文化断层、精神赤贫的时代真实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平凡奋斗者的人物群像。文学艺术作品是生活与历史的高度真实再现。无论是当年如饥似渴阅读《人生》等小说作品时内心的感慨激荡,还是那时观看电视剧连续剧《渴望》时万人空巷的盛况现在依然历历在目、宛如昨天。最近为改革开放四十年献礼电视热播剧《大江大河》,“60后”“70后”那些当年参加高考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青年人看后应有着深切且触发万千情思的感慨!

一、改革开放初期“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稳步推进实施

我国在经济体制领域如火如荼地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战略探索的同时,“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也随之在稳步推进和落地实施。

(一)教育发展顶层设计的法律制度逐步建立健全

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在社会层面积极扫除青壮年文盲。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关于教师节的决定》,决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知识与人才和有知识的人才得到了整个社会的普遍重视,尊师重道的社会风尚也被人们广泛认同。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许多知识阶层或社会体制内的知识分子以及一部分勇敢的创业者(也被曾称为“社会投机分子”),他们成为那个时代的弄潮儿,许多人扔了铁饭碗或停薪留职“下海”创业。在我国社会转型尚未完成以及社会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健全和完善之际,一大批“下海”创业者在很短的时间内赢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其中不乏利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管理制度的空档或法律法规的盲区“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社会经济呈现两位数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由“贫穷”和“温饱”向“小康”快速提升。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领域出现的通货膨胀问题初现端倪,我国在精神文化领域体制方面的改革逐步推进,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发展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出现了不匹配和错向。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不能充分发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社会效应。那个时候以贾平凹创作的《废都》等为代表的文学作品给人们描绘了整个社会弥漫着的思想精神“荒原”与“困惑”。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于7月1日起施行。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我国教育领域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同时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那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提升[1]。1989年国家教委发出《1989年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自费生意见》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大批“自费生”,同时也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这种“没有围墙的大学”的学习组织形式并在社会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自考生”。与此同时,也孕育出一些服务于有自学考试学习需求社会青年的民办学校与机构。这也是现在许多民办普通学校的“前世今生”,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深入实施,教育文化领域也随之在基础教育阶段引入了社会教育资源的融合。1992年国家增加社会教育投入,鼓励社会集资和民间办学。一批公立体制外的民办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大批涌现。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民办教育教父”的俞敏洪从北京大学辞去教职创办了新东方学校,这也是现在许多中产阶级家庭培养出国留学国际学校的源头滥觞。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这充分彰显了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人民教师为人师表社会地位的重视与认可[2]。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这为大力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撑、精神保障与法治基础[3]。

(二)教育资源的均衡良性互动与农村基础教育效能的全面深化

由于我国教育资源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与发展不均衡,由此引发了众多家长对于重点优质中小学情有独钟或近似狂热的“择校热”,并伴生了学区房价格的一路飘红。与此同时,许多针对中小学或艺考生文化课个性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社会校外文化课辅导机构应运而生。这种种教育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教育体制机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一方面,我国体制内公立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和众多家长过于关注学生文化课的分数,这就导致学生家长信奉“只有考入重点小学才有可能考入重点中学,只有考入重点中学才有可能考入重点大学”的社会思想教育信条,社会就业形势也越来越凸现“上了大学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但不上大学就一定找不到工作”。曾几何时,倍受人们追捧青睐的国有企业工厂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丰厚让许多局外人艳羡不已,而今却不得不面对经济效益逐年下滑和面临国家“关、停、转、改”的黯淡前景甚至下岗待业的尴尬窘境;以前许多非理工科背景的大学毕业生想方设法挤破头似的想进入国企工厂工作,而今却已成为学生家长和大学生厌弃的“昨日黄花”泡沫剧。深受许多家长传统轻视“蓝领”职业教育的观念依旧根深蒂固,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进入重点学校或重点学校的重点实验班就读的“择校热”引发与助长了相关教育领域的徇私舞弊甚至贪污腐败的不正之风。

200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要求各地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农村与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及其相关生活工作条件待遇的两极分化越来越凸显,特别是教育师资的不均衡配置引发了学校与教师之间没有双向的自主选择权。学校只有用人权,没有选人权;教育行政部门掌管着相关教师的招聘、职称的评聘以及教师的分配与调动等相关权利,这就用教育行政命令自上而下的话语强势挤压和弱化了彰显教师教育才华与社会价值效能舞台的学校自主话语,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助长了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僚主义作风与教育腐败的不正之风。城市普通中小学师资力量富余,农村普通中小学的师资短缺;城市普通中小学女教师比重大、人数多,农村普通中小学男教师比重大、人数多;城市学前教育机构与师资相对比较完备,农村学前教育相对比较落后或没有起步。那个时候,如果在相对条件比较差的学校工作的教师想调动到相对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工作或者农村男教师想调动到城市女教师富余学校工作更有利于实现个人问题,不得不找人花钱去“活动活动”才有可能实现,少则得花费数千甚至数万元才能实现“挪一挪”“动一动”的工作调动。县区主管教育的领导、教育局局长和主管教师人事的教育局人事股长成为炙手可热的美差和肥缺,笔者作为那个时期基础教育阶段公立学校教师的亲历者与见证人,有一部分中小学教师托人找关系办了停薪留职或与学校领导“打好招呼”“吃空饷”,那时每个学区或学校或多或少都有“有名无人工作,有职有人填表”“吃财政空饷”的现象。那时师范院校毕业生被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没几年的教师想花钱找关系托人调动到城市学校工作的情势可谓是暗流涌动、风起云涌。那时的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且不稳定与教育教学质量偏低和学生的辍学流失率相辅相成、相因相生。与此同时,县区教育局也将一部分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吸纳进了基础教育领域,将这部分没有任教资格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以缓解教育师资不足的现实困难,以缓解家在城市工作在农村学校的教师农村学校留不住及其家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学校的教师“身在乡村心往城市”的农村基础教育窘境。农村与城市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差距随之渐行渐远。

二、新世纪快速发展的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同频共振竞风流

(一)民办教育快速发展尽显芳华

二十一世纪初期,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与素质教育理念的稳步推进,同时随着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及其课程改革目标的逐步实施落地,许多像巨人、学而思、学大教育等社会校外文化课辅导机构在全国范围内遍布开花。有一些社会校外教育辅导机构甚至上市朝着集团化方向发展。中小学校学生文化课的个性化辅导从某种意义上弥补了体制内公立中小学教学班级学生人数过多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关注不够,大班型授课的粗放式管理,部分教师把自己的主要精力花费在了课外的有偿补课上所引发的教育效能偏低等诸多短板与不足。社会课外文化课辅导机构、补课班、小饭桌、自习室等一系列相关中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成长发展的相应教育服务机构应运而生。这填补了中小学下午放学时段与许多家长下班时间存在的时间错位空档,承担了中午学生家长没有时间给孩子做饭和家里缺位帮助孩子完成课外作业及其辅导文化课等诸多社会现实问题;这也催生并助长了社会教育资源的异军突起,有一部分音体美、艺术特长类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也在家长对孩子的未来成长期许与学生自我兴趣爱好的助长下蓬勃发展。我国社会教育力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软弱缺位到四十年后的强劲突起,彰显了社会民办教育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的发展历程,同时也说明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理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休戚与共。归根结底,这一切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与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教育优质普惠的美好生活向往之间矛盾的一种社会现实表征。

(二)教育发展成就斐然,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岁月的指针指向了2019年,历史吹响了美丽中华民族复兴梦、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号角,同时又喜逢新中国建国七十年华诞。追昔抚今,感慨万千。回顾过去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教育基本上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并且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建设者与接班人。2007年农村贫困中小学生实现免费上学,2008年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4]。2011年教育部统一义务教育城乡教师待遇、改革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制度,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2年全国“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召开,全国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国家验收,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08%。2013年出台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方案,2014年高考改革多元录取机制。2017年推出高中阶段普及攻坚计划,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统一印发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国各省(区、市)毛入学率均达到90%以上。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的教育可谓是快速发展、硕果累累和成绩斐然的四十年,同时也是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和奋发有为的四十年,更是无数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和任劳任怨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启盛世中国与中国教育魅力的四十年[5]。

三、改革开放四十年教育问题的民间话语反思

纵观世界当代学校教育,没有一个国家的国民对他们目前所享受的教育是百分之百的满意。正因为如此,教育永远在路上!正如有人说“教育是一门永远留有遗憾的艺术,这也正是教育的魅力所在。”追今抚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年的祖国教育事业步履蹒跚,一路铿锵走来。在此期间有过学习借鉴、有过自主探索,同样也有过改革反思、有过只争朝夕的奋进。如今当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站在二十一世纪新时代“立德树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成长为本”,努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本科阶段质量等一系列重要教育改革举措,贯彻实施的新起点上,教育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务以及全面推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关键期,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无论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还是继续终身教育都会百花竟芳、争奇斗艳,也会同频共振、全面协调发展[6]。

(一)健康的教育生态亟须进一步全心全意全情投入、建构与营造

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也是一项爱心事业,同时还是一次向善而行、向美而行的人生美好旅程。因此,不可以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与敷衍!让我们秉承陶行知先生“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爱心与教育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牢记使命,德艺双馨,工作中诲人不倦并努力争做“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好教师。我们的教育曾经在物质金钱面前闭过眼、点过头、松过手;我们的教育也曾在官员权势面前造过假、说过谎、犯过错;我们的教育还在名利交易面前弯过腰、屈过膝、摔过跤。教育本来是引领人们求真、向善、求美的美好幸福之旅,但是许多家长过于心情急切的浮躁动机驱动学前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并且促生了社会校外文化课辅导机构门庭若市、生意火爆。2018年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管理、整治规范社会校外辅导培训机构的办法与措施,进一步理顺规范了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的科学顺畅和健康发展。2019年新年伊始,网络爆出某演艺界明星学术论文作弊造假一事。其实这件事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在我国教育领域造假作弊之事可谓屡见不鲜、司空见惯。但是教育部已经明确发文表明了对于学术造假“零容忍”并坚决彻查追责和严厉惩处相关责任人。出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姑息养奸、就人论人、治标不治本。我们要将教育腐败的蛀虫碾压于法制的巨轮下,在教育殿堂的上方要悬挂一把法治的“日月神剑”,斩除“假、恶、丑”的教育毒瘤,用法治绿盾铲除校园欺凌,全力营造关怀师生生命健康成长的安全快乐幸福校园。

(二)“教育机会公平、过程效能关注、出口质量严控”引领教育发展

高等教育亟须在“公平教育机会、注重教育教学过程效能、严控教育出口的质量规格”方面引领教育未来发展方向[7]。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阶段的博士招考制度,笔者认为现有的博士生招考中,博导对于博士生的录取权重过大,博士生招考过程中的排队现象比较严重,期间充斥着套路与潜规则。本来现在大多数具有博士招生资格的大学已经优化了博士招生“硕博连读制、申请考核制”等多种路径,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招考应该是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教育考试选拔制度,但是现在却演变成了挂着普通招考幌子遮羞布下的一对一的预定与待定。笔者在读研究生期间曾与一位刚评为教授的硕导私下里交流想报考博士研究生的求学意向。那位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前几年我也想报考博士研究生,找报考院校博导表明自己的心意与想法后,博导说报考他(她)博士的人已经排满了,一张口就要20万……”。当时我对这番话半信半疑,心想可能是虚夸之词罢了。笔者去年参加了某大学博士研究生的普通招考,“裸试”(既没有提前与博导联系接触,也未事先征得其同意)初试专业侥幸排名第一。在录取权重占60%的复试面试中,一位博导向笔者询问未来博士论文的设想与规划,笔者答曰:“学生想选取某市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展开相关案例与调查研究……”。这时我报考的那位博导突然打断我与这位博导的对话交流,用提高一个八度的语调说道“你的(教育)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顿鄙夷与嘲讽之后,又问道:“北京有那么多学校,你为什么选择到……”。笔者复试最终以惨败被淘汰出局。考上考不上博士其实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为人师者的谆谆教诲之劝学、大爱无疆之勉学、春风化雨之励学。作为高山仰止和令人尊重敬仰的大学教师也应该秉承一位教育工作者最起码的职业素养,在语言上尽量不要贬损每一位向往学习的求学者和怀揣梦想的追梦人。常言道:“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关怀生命与觉解生命是教育回归的原点。如果我们的博士研究生普通招考变成了悬挂着“公平公正,择优录取”幌子却不时上演炮灰闹剧与游戏丑剧的话,那么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可悲,也是我们教育的奇耻大辱,同时也滋生了教育腐败与学术不端的温床与隐患。如果我们的博士研究生招考也能像硕士研究生招考那样公平招录的话,那将是众多求真务实莘莘学子的福祉与期许,也是所有学子努力求学和享有教育公平的主体权责,更是践行我国教育“立德树人”理念与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也是在全国的教育领域与范围内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好教师的客观反映和现实表征。

今年春节前几天笔者去看望了一位曾教过自己的大学老师;这是一位焕发人格魅力光环的大学之师。他满脸洋溢甜蜜幸福神色地告诉笔者,他的两个硕士研究生去年也报考了博士。一位报考的是××师范大学××学院院长×教授的博士研究生。考试前,他的学生已经通过他与博导×教授做了一些沟通与交流,结果可能是初试英语笔试试题比较难,他的初试英语成绩距离复试英语线只差了两分。如果×教授凭他在学校和该领域的影响力与权威完全可以特招他,但是×教授这个人非常正直、坚持原则,告诉他好好准备明年再考一次吧。真正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老师,他(她)真正的魅力、影响力与威望其实源于他(她)伟大无私的爱,终于对原则与底线的坚守。这种对教育原则与教育底线的守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秉承与恪守的信仰。我国教育学会美誉会长、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曾提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是爱生命、爱生活、爱科学、爱真理、爱学习,是爱“真善美”。教师应该是“真善美”的化身,也应该是“真善美”的追求者、弘扬者、探索者和践行者,同时应该也必然是爱的化身与爱的播种者。教育公平追求和教育质量提升应该也必然是我国接下来一段时期乃至今后教育健康发展必须面对和破解的教育课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时代我国教育现代化改革发展的外延更趋宽广丰富,内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生命成长,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建构立体多维、充满中国智慧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方案及其教育发展共同体[8]。我们每一位都曾承蒙幼儿园、小学老师的爱心和耐心培育,中学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大学老师育化大成的淬炼。有一天,我们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梦想中自己的模样。梦想像花儿一样开放,梦想有幸在人生的某一个重要时刻邂逅一些“终生难忘、怀念、感念”的好老师。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教育的快速发展成就和令世人艳羡的进步成果,这一切都离不开每一位优秀人民教师心血与汗水的努力付出。教育是行走在良心田园里关怀生命、觉醒生命的耕耘画卷,也是值得付出毕生心力与浇灌呵护的幸福事业,同时也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美好青春岁月与芳华之业。让我们一起用生命来温暖生命、用生命来呵护生命,共同描绘人类教育共同体的壮美画卷,奏响共和国未来教育的世纪命运交响乐章!

猜你喜欢

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什么是“好的教育”?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教师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