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化过程中新疆地区城市的转型
——以哈密地区城市为例

2022-03-17

陇东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回城王府哈密

杜 佳

(宁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21)

哈密地区位于新疆最东部,古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清朝时期哈密地区的主要范围包括东到“安西州交界红土崖子”,南至“南湖”,西至“吐鲁番交界沙坡”,北至“宜禾县交界棚口门”,[1]全区地势以山地和盆地为主。城市建设与农业发展所依托的水源有自然降水、冰川积雪融水、河湖水以及地下水。历史上哈密一直属于中原政权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所争夺的地区之一,频繁的建制更替,不断的政权易手,直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废除哈密回王制度后,哈密地区才全部统一于中央建制之内。哈密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积淀以及重要的战略位置,都使得哈密地区自古至今尤为重要。

一、哈密城市从“单城”到“双城”的发展——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初步构建

(一)哈密回城的重修

汉唐时期中原王朝对哈密的经营中曾形成过三城格局,即屯城、纳职城、兵城[2]97,三座古城呈“品”字状分布在白杨河东北、东南、西侧。屯城始建于东汉明帝时期,修建此城主要是为了驻扎在此地的士兵和过往的使臣、商人停留居住。纳职城修筑时间是在北魏时期,由迁徙到哈密的鄯善人修建,屯城与纳职城是一城还是两城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根据《哈密市文物志》记载,现哈密市拉普却克遗址可能就是屯城与纳职城的遗址。兵城始建于隋大业四年(608年),由隋朝将领薛世雄率军进入哈密地区后修建,“于汉旧伊吾城东筑城,号新伊吾”,[3]这是哈密城市早期的三城格局。汉代时期的屯城和纳职城后来被毁坏,到了明代时期,所指的哈密城是隋代所建的新伊吾,明代时期哈密城市规模较小,周长三、四里,有两个城门,分别位于东面、北面,城中“人民数百户”,[4]居民主要居住在低矮的土房子中。

自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策妄阿喇卜坦侵扰哈密,清朝出师征讨,此后为了维持西北社会的安宁,清朝开始派兵在此驻扎屯田。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时候重修哈密的回城,重修之后的哈密回城轮廓呈不规则多变形态,周长四里六分,高二丈六尺,宽三丈,城门依旧位于东面和北面,城市内部有一条连通东门和北门的干道,其余道路多是小路。城中居民数百户,皆居住土屋,城中没有商业,居民主要以从事农业的农民为主,故“与乡村无异”。[5]176此次重修哈密回城是在明代回城城池规模上进行扩建和翻修。哈密回王府位于回城东北角,早期就有一定规模。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哈密维吾尔首领额贝都拉进京觐见,返回后聘请京城汉族工匠到哈密修建扎萨克府,耗时七年而成。重建之后的哈密回王府在之前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又融合了汉族建筑风格。后历代哈密回王不断整修,到哈密七世回王伯锡尔继位之时(1813年)哈密回王府已经相当华丽,回王府内“屋舍回环,悬窗下瞰”,院内“亭台数座,盆列成行”。[6]22

(二)哈密汉城的修建

雍正五年(1727年),清政府为了彻底打败准噶尔平定西域多年的战事,“于旧回城之北”(汉城位于回城东北二里)修筑了一座粮城,粮城——顾名思义是储存粮食之城,这就是后来的哈密汉城。该城周长一里八分,城墙高为二丈四尺六寸,厚度为九尺四寸,城墙的东面,西面,北面各有一个城门,在城的北门之外,又添助了一道城墙,长约一百七十六丈长三尺,高约一丈二尺,每五尺为“贮粮之所”。[7]东关西关各有南北哨门两个。此时的哈密汉城东西两关都有城门相互连通,城周长四里二分。乾隆十六年(1751年),制定了哈密地区军队驻防兵制,“安、甘、凉、肃四提镇营,分遗将弁二十余、兵两千”,[2]14驻扎在哈密。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为了便于驻扎哈密的军人及其家属生活,在哈密汉城之内修建了四百间兵房,后来又添置了一些兵丁的居所,城内还设置文武官员衙门。哈密办事大臣萨湘林曾在《咏哈密》诗中写道“雄镇天山第一城,久储粮饷设屯营”。[8]此时哈密汉城是典型的驻扎军队与储存军粮的军事城市。

哈密汉城呈矩形,内部分成四个主要的区域即内城、兵城、东关、西关。兵城与内城有贯穿南北的直街一条,东关西关呈对称分布。内城是哈密的公署所在地,内部设有钦差办事大臣公署、帮办大臣公署、回务章京主事公所、哈密厅公署(建于乾隆二十九年)、巡检公署(建于乾隆三十年)、副将公署(建于雍正五年)、都司公署(建于雍正五年)等,内城还建有帝君庙(雍正七年),帝君庙左边为龙王庙,右旁为土地庙(修建于乾隆十五年),除此之外还有牛王庙、马王庙、火神庙,内街南有万寿宫(修建于道光十三年),万寿宫西面有文昌宫(修建于嘉庆八年)。从内城直街一直往北过魁星楼(修建于嘉庆二十二年)进入兵城,有南北走向大道一条,东西巷四道,兵城东面为公库,西面为营库。兵城内有马王庙、娘娘庙。从内城出东城门便是东关,东关有南北走向大道一条,沿直街出东南哨门通往回民住地,北大街右边分布着药王庙(修建于乾隆十九年),左边是清真寺(修建于乾隆五年),再往北便出东北哨门,哨门内外“有户铺”,为主要的商业区域,北哨门往东北有街巷名为花果山,该地是回民居住区域,再往北有火神楼,火神楼左侧有吕祖楼,火神楼往北的郊区是军队训练场地,军事训练场西面则是军民公共墓地。从内城西门进入城西关,西关有南北走向直街一条,城西主要是官兵住宅区域,有南北走向主干道,东西走向巷子两条,西城区南部有清真寺(修建于乾隆十九年),出西南哨门往南通往哈密回城,西北大街有无良庙(修建于乾隆二十四年),西北哨门内有商业铺面和居民区,出西北哨门外有城隍庙(修建于乾隆四十三年)、仙姑庙、罗祖庙(修建于乾隆三十八年)、财神楼(修建于道光二十五年)吴量庙(修建于乾隆二十四年)、五凉社(修建于道光二年)等,再往北是军民墓地。

从雍正年间至道光年间不断对哈密汉城进行修建、增建,哈密汉城不断完善,城内公署增多,城市道路完善,各类庙宇楼阁以及清真寺数量不断增多,城市东关、西关、北关是当时主要的商业区域、回民居住区域、军事训练场、军民墓地。至此哈密传统城市空间结构初步完善。

二、哈密城市“三城”格局的形成——传统城市结构的稳定

(一)哈密新城的修建

同治三年(1864年)乌鲁木齐回族阿訇妥得璘发动兵变,占据了乌鲁木齐。乌鲁木齐失守之后,动乱向东蔓延,逐渐影响到了奇台、吐鲁番、哈密一带。同年哈密回族以马兆强、马天才为首发生起义,虽被镇压,但是起义并没有停止。同治四年乌鲁木齐的起义军队曾一度攻占了哈密回城与汉城,并且击杀当地官员平民。哈密地区连年战事不断,哈密城市在清军与叛军手中反复争夺。哈密城中人民多逃出城市,“或逃窜南湖丛林,或远避东山雪窟”,[5]144还有一部分逃往玉门关等地,哈密地区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城市破坏严重。为了稳定哈密政局,维持边疆秩序,同治六年(1867年)清朝收复了哈密之后,从敦煌运输大批急救粮食进入哈密,次年又派遣文麟作为新任的哈密帮办大臣,处理哈密地区相关事宜。同治七年(1868年),哈密办事大臣文麟率军抵达哈密后看到连年的战事对哈密城池的破坏严重,城墙和城中房屋建筑毁坏严重。此时的哈密汉城已经不适合再防御和屯兵。文麟便在汉城西北三里处又修建了一座兵城,这座城市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哈密新城,将雍正时期修建的哈密汉城改称为老城。由于当时战争还未完全消除,新建的哈密新城规模较小,周长一里六分,城墙高两丈,城宽一丈四尺,有三个城门,分别在东面、南面、北面[5]149,城中主要用来驻兵,东西两旁有居民居住,回汉混杂。新城的商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城外,有“行商无坐商”。光绪六年(1880年)左宗棠将大营从肃州迁移至哈密,随着湘军大营来的还有许多商人,自此哈密“街道大兴,商随云集”,新城、老城、军营之间有道路连通,哈密城市“平碛构庐,店舍鳞比,市镇喧填,百货衔尾辐辏,实为从来未有之盛”。[6]24

(二)哈密老城的扩建

哈密回乱结束之后,同治九年(1870年)哈密又处于阿古柏势力威胁之下,三年之后哈密城又被陕甘回民起义军白彦虎所占领。为了平息西域战事,重新恢复哈密统治,同治十三年(1874年),张耀率嵩武军抵达哈密,重修了被战争所破坏的哈密当地水利、道路、桥梁,稍微修整了哈密老城,用以驻军,又出于军事需要在哈密老城城南建立了专门储存粮草的“粮台”。[2]24光绪九年(1883年)新疆政治局势与社会局面逐渐开始稳定,清政府开始着手修建在战争中被破坏的新疆各地城市。由政府出资,驻军施工,费时两年,耗银2.5万余两[2]39,在哈密老城基础之上扩建,将主城区周长扩大到三里五分,城墙高二丈五尺,比原城面积增加了两倍,城池“四周浚濠”[5]149,护城河宽两丈,深一丈二尺,在之前三面城门的基础上又加增了南面城门,并且将东西南北四面城门分别命名为“向阳”“邑爽”“迎熏”“供辰”,[9]四座城门楼均用烧制的大青砖筑成,更加坚固美观。新修建的城池依旧分为内城和外城,城内有东西走向,南北走向主干道各一条,东西走向的主干道被命名为宗棠路,南北走向的主干道被命名为定远路。城内建有扎萨克亲王祠、左公祠、定湘王庙等,城市东北部为哈密兵营、衙门等军事基地。

(三)哈密回城内回王府的增建

光绪八年(1882年)哈密回王沙木胡索特继位以后,对回王府进行了扩建与返修;回王府位于回城西门高地之上,俯瞰全城。扩建之后哈密回王府占哈密回城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回王府内部共有房屋八百余间[10],形成了庞大的回王府建筑群,回王府正门门楼上挂满了清政府官吏所赠送的牌匾,以示荣耀。从正门内进入由八层台阶通往前堂,前堂左右两边屋舍为警务室即王府的护卫队岗位,过前堂从台阶而上(台阶分左、中、右三路,中间为回王专用,两侧共王府其他人员行走),台阶尽头是卫队驻所“克浪古达浪”,穿过此地有彩绘壁画,再上台阶有达炮亭(亭边有两门土炮),过亭之后是回王办公之地,再往后就是回王与后妃的居所,东边设有回王的私人金库。回王府内部还建有几座小型清真寺,花园,王府花园各类花草树木,亭榭阁楼一应俱全。王府花园的东北角有万寿宫,坐北朝南,其内陈列清朝皇帝画像。

哈密三座城市呈三角形坐落,城与城之间以道路相连接。回城是历代回王的居住管辖之地,是由历史因素所造成的。老城、新城是出于军事需要所建设,主要是用来储粮驻军。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相结合最终形成了哈密回城、老城、新城三城格局。

三、民国时期哈密“三城”的变化——传统城市结构的初步转型

(一)哈密行政区划的改变和哈密回王府的被焚、回城的衰败

哈密回王世袭封建领地特权是从康熙年间额贝都拉归顺清朝之后逐渐开始确立的。尽管中央政府在哈密编制旗队,设置相应的行政区划,但是哈密回王在自己领地内仍然具有政教合一的实际性权力。首先哈密回王在自己的领地之内拥有大量的房产、地产以及商业铺户等等众多产业,其次哈密回王拥有自己的军队以及庞大的行政机构,最后哈密回王在自己的领地之内还具有司法权、财政权。新疆建省之后,哈密升为直隶厅,进入民国时期将哈密直隶厅、镇西直隶厅均改为县,但是哈密回王领地仍然不属于哈密县的管辖范围之内。清朝保留哈密回王的初衷是因为哈密远离中央腹地,哈密回王管理哈密地区有利于边疆民族的安定,但是到了民国时期哈密回王制度的存在已经严重地干涉到了中央行政区域的划分与国家统一管理。民国十九年(1930年)新疆政府宣布改土归流,次年彻底废除哈密的回王制度,并将哈密县划分为哈密县、伊吾县、宜禾县,四年之后又设立了伊吾设治区,哈密形成了“两县二设治局”(哈密县、镇西县、七角井设治局、伊吾设治局)的格局。

民国二十年(1931年)哈密废除回王制度后,由哈密燃起了蔓延整个新疆的战火。哈密回王府就毁坏于这次战火之中。民国六年(1917)年谢彬游历新疆时期,在哈密地区看到的哈密回城道路平坦,道路两边树木茂盛,夏季景色秀美,而回城之内的回王府更是“高冠全城”,[11]各种亭台楼阁,其壮丽宏伟可想而知!经历民国十二年的战事后,哈密城市道路毁坏严重,路旁树木几乎砍伐殆尽,回王府内部的柱子、眺台、楼阁以及城墙都被拆毁,回王府内花园、果木已经被战火焚烧殆尽,就连回王府内部曾最为隐蔽的金井在遭受了无数次的洗劫之后也空无一物。回王府内部唯一较为完好的是距离宫殿不远的清真寺和历代回王的陵墓。回城在这次战火之后仅仅剩下街道与众多瓦砾,以及随处可见的焦土。回城之内房屋被烧毁无数,城内人民死伤逃亡所剩无几,此时的哈密回城“仅剩街道,但大都被瓦砾垃圾堵塞”。[12]哈密回城在这次战火中被毁主要有两个最为重要的原因,首先是哈密回城是哈密三个城市中建设最早的城市,其城市本身属于居住类型的城市,并不是用于战事的兵城,本身没有兵城坚固,哈密新城和老城的城门楼均用烧纸的大青砖建设而成,结实坚固,而哈密回城城墙多为土坯建设,在战火中易受到损坏。其次哈密回王府内部所储藏的金银珠宝吸引了众多战乱中的官僚兵民前开寻宝,导致回王府内部毁坏极其严重。哈密回城在这次战火后开始走向衰败。哈密老城、新城修筑时间较回城晚,且出于军事目的修建的城墙较为坚固,但是也同样受到了一定的毁坏,哈密新城和老城房屋街道亦焚毁无数,之前老城东关西关商贾铺户几乎都已经关门了,往日商贾云集的繁华已经全然不见。众多庙宇都被焚毁,城内居民逃亡所剩无几。但是新城与老城坚固的城墙保护了这两座城市,使其在战火中勉强保存了下来。

经过这次战火,回城被毁,哈密原有的三城格局也随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双城模式。

(二)哈密老城的扩建

随着哈密回城的衰败,哈密城市主要呈现新城和老城的双城格局,但是由于哈密老城城市规模较大,且集中了哈密主要的行政机构,例如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又在哈密老城设置了哈密行政公署,哈密老城逐渐成为哈密主要的城市。老城的城市功能也在不断地加强之中。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随着抗战形势的胶着,哈密地区成了苏联援华物资的关键运输点,哈密航空站与运输站的成立,政府在哈密设置了汽车接待站与飞机接待站。苏联红军进驻哈密,在老城东北方向一公里左右的地方建设了占地大约两万多平方米的大营房。由于军事原因,哈密城市行政重心开始向城市北部调整。哈密老城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北略有扩建,北部区域除行政公署之外,开始出现了各种服务业,主要是针对军旅服务、商旅服务。老城重新开辟了两条城市道路即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山北路与建国南路,作为当时老城城区内部的主干道。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因为河南爆发灾荒,部分难民到达哈密,在哈密老城北面的城墙下搭建了众多简易的帐篷,供居住和摆摊使用,这一地区久而久之形成了河南巷,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南巷融入哈密老城,变成了哈密老城的一部分,哈密老城城区又略微北移。哈密新城由之前的驻兵城市逐渐变成居民住宅区。新城与老城之间的过渡区域被之前聚集在城外的商业铺户占据,在这片区域内集中了大量的会馆、客栈以及私人住宅,新城与老城交界处开始发生变化。

民国之后是哈密城市近代化转型的起步时期,随着回王制度的废除,回王领地重新划入政府的行政区划之中,回城开始衰落。哈密老城的扩建主要是基于商业需要,由之前的军事扩建变为商业扩建,军事区域北移,军事职能逐渐弱化,而社会职能和商业职能开始凸显。哈密新城完全失去了其军城的作用,逐渐转变为民城供居民居住。

四、近代化过程中新疆地区城市转型的影响与特点

近代哈密城市的转变对哈密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首先有利于哈密城市工商业发展。哈密地区的传统手工业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为哈密回王府服务的王府手工业,一种是民间私营手工业。哈密回王府手工业集中了各地区优秀的工匠,回王府的手工业产品往往优于民间手工业产品。哈密回城在战火中衰败后,哈密传统民间私人手工业终于摆脱回王的压榨,民间私人手工业迅速发展。哈密老城与新城之间商业区域的扩大,各种会馆、店铺的发展,传统的固定商业区域被逐渐打破,商业不再仅限于固定城外区域,而分布在城内城外,商业区域逐渐扩大。其次是哈密新城与老城之间联系不断加强,不再受传统城市固定界限的约束,而这种变化趋势是多城区逐渐整合为一城多区域的前提,这也是近代城市发展的必然之路。往日坚固的城墙是为了抵御外敌的入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军事防御功能也逐渐弱化,商业职能、行政职能增强。最后是近代城市的扩展使得越来越多居民开始融入城市,之前与农村无异的城乡结合区逐渐被城市边缘的商业区域或者工业区域占据,老城与新城在这种连接下开始逐渐趋于结合,最终有利于打破之前原有的传统城市格局,重新构建新的城市格局。

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的省城,是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荟萃之地,也是历代新疆统治者集中物力、财力所修建维持之地,因此乌鲁木齐是新疆众多城市率先完成转型的城市之一,但是哈密作为一个地区城市,同时又处在东西要道之上,是中央王朝与新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汇的前沿地带,哈密地区城市转型更能代表新疆众多中小地方城市的转型。哈密城市由单一的回城模式转变为三城模式,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规划更加合理,商业区域、居民区域、办公区域、驻兵区域等出现,使其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民国之后,城市交通更加便利,城市行政区划与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哈密城市的近代化转变开始的时间较晚,转变的速度较慢。在哈密地区城市的近代化转变过程中,我们看到新疆众多中小城市近代化转变的历史轨迹,即传统城市结构的完善与近代城市结构的转化。新疆有史以来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历史遗留了一批原有的土城,清朝统治新疆之后出于战略需要又开始修建了一批防御功能的兵城,例如乾隆年间修建的喀什、和田、阿克苏、乌什等兵城。由于不同民族的存在,有些地方又修建了民族城市,如回城、满城、汉城。清朝统治新疆之前,新疆地区分裂动乱多年,造成新疆城市破坏相当严重;清朝统治新疆之后,完成了新疆传统城市结构的发展与完善,到民国之后,新疆城市才从完善的传统城市结构开始缓慢地转向近代城市结构,所以新疆地区在近代化过程中城市的发展通常是先由复式城市模式实现传统城市模式的构建之后,再由复式城市模式开始向近代城市模式转变。就内地大多城市而言,内地城市经过了中国漫长历史的发展与演变后,进入清代后这一类型城市已经完成了传统城市模式的构建,近代化过程中只经历了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变,而新疆地区远离中央王朝,历史上又一直处于民族的争夺中,清朝统一新疆后才开始完成新疆城市的传统构建,在传统城市构建基本完成后逐渐开始向近代城市转变,所以相比于内地众多城市而言,新疆城市的近代化起步较迟、转变发展较慢。

今天在提倡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西北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经济依旧较为落后,这种落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我们应该正视这种差距,因为正视差距是缩短差距的必要前提,只有通过历史了解新疆地区乃至西北地区的过去,才能更好地构建未来地区城市新的发展格局。

猜你喜欢

回城王府哈密
吴志讧
晨早
呼,吸
京新高速全线通车哈密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
工业“回城”,释放什么信号
thé ATRE茶聚场北京王府中环店
关于对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研究
哈密垦区棉花超宽膜1膜3行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哈密方言“走”字句
江西鄱阳明代淮王府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