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5W”传播模式的高职通识课程在线教学应用研究

2022-03-17刘李娥王光文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课堂

刘李娥 盛 杨 王光文

(1.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识部 江苏常州 213164; 2.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 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通识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基础性的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理念和目标的核心。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通识课程教学呈常态化趋势。从知识传播的角度,线上教学形成新的传播环境,教学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对于课程教学的改革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本文以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为理论依据,研讨通识课程在线教学的常态化应用。

1 通识课程教学的特点

本文以国内通识课程在线教学为基点,将专业课程、本科通识课程、传统线下教学模式作为对比元素,从而得出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1.1 校内课程普适性强

通识课程是指除专业教育之外的基础教育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人格、思维和情感。相较于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社会职业岗位,而是指向引导学生如何更好地生存、生活、学习和工作,更追求传递知识的广度,追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1]。通识课程的授课对象不是某一专业的学生,而是全校所有的学生,课程几乎要适应于所有专业学生的学情;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要求学生精专于课程的某一领域,而是帮助学生在自身的习得中构建综合的知识和价值体系,最终为学生思考问题提供基础性的方法论和多样性的思维视野,从而适应今后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在高职院校,通识课程定位于为学生专业服务,相较于本科通识课程更凸显职业导向。因此,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应尊重全体学生的共性和学习规律,有机融合专业培养目标,从而具有很强的普适性。

1.2 校外在线资源丰富

随着高等教育向纵深层次发展,高校采取有效措施推进通识教育,并将教育改革成果共享给社会。尤其是国内诸多知名高校已打造一系列优质在线通识类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职教云等平台均有开放[2]。各出版社建立了相关通识课程资源库,且定期开设通识类在线公益讲座。这些在线资源不仅有视频、音频、文本、图像、电子书等,更有名师名家精心制作的微课和试题库,为高职师生开展在线教学提供了优质通识教育资源。但这些资源若为校外教师开发,那么其是否契合本校学生的学情,还需要校内通识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的重点与难度进行筛选与整合。

2 通识课程在线教学的要素

1948年,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在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功能与结构》中首次提出“5W”模式: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是一个用文字形式阐述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涉及知识传播的五大基本要素[3]。该理论为描述传播行为提供了方法,按照“5W”模式对在线教学进行分解,结合前文所述的通识课程特点,可赋予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新的含义与要求。

2.1 传播者与受传者

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教学,教学行为的传播者是教师,受传者是学生。专业课程注重理实一体化,师生互动、学生活动或专业实践较多,而通识课程大多数属于纯理论课,线上进行知识的传授其实难度更大。在线教学过程中,若通识课程教师仅局限于做一名讲授者,势必达不到线下教学的效果。因此,通识在线课堂传播者应由单一走向多元,可由任课教师延伸至校外多方人员,如根据课程内容邀请优秀校友、文化部门工作者、慕课平台的名家名师等参与相关教学环节。但在线课堂上,教师仍应发挥知识传播的主导作用,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和应变能力,把普适性的、有价值的资源传递给学生[4]。而学生虽是传播活动中的受众,但更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虚拟教室里学生是否自律、对通识课程是否重视、是否能主动学习教师分享的资源、是否会与教师形成信息互动,都是通识课程在线教学的难点与关注点。

2.2 传播渠道与内容

在线教学的传播渠道以网络媒介为支撑,雨课堂、腾讯课堂、腾讯会议、钉钉会议、QQ直播间等都成为教师使用的在线教学平台或工具。对于师生而言,这些网络媒介不仅操作简单易于掌握,而且提供了多种互动功能,有助于多样化的教学方案实施。当然,在线教学的传播渠道是否通畅也依赖于网络状态、设备性能、平台的稳定性等因素[5]。传播内容是各类通识课程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要素,线上教学内容不能是线下课程的简单复制,内容设计既要符合网络媒介的交互逻辑,又要贴近受传者的接受心理。由于学生普遍认为专业课比通识课更重要,为达到真正被受传者接受的目的,通识课线上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探索比专业课的要求更高。教师应根据传播渠道和受众的特点,对传播内容进行大胆拆分与重组,对线下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迁移和重构。

2.3 传播反馈与评估

根据传播模式中的效果研究理论,在线课程教学的效果一方面来自学生学习的反馈,另一方面来自教师和学校所做的评估[6]。相较于传统课堂,在线课堂存在着网络的虚拟性和空间的隔离性带来的反馈难题,学生的“弹幕”“点赞”“送花”到底是一种网络习惯还是对课程的真正认可?隔着屏幕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师推送的资源学生有没有真正学习?虽然网络教学平台能统计学生学习的大数据,但学生的反馈信息仍需要研究和重视。不论是专业课,还是通识课,教师和学校所做的评估一方面依赖于后台的数据,另一方面依赖于教师授课过程中对课堂的及时监测,以及设计相应的专题测试和考核,在相关教学环节中设置随机点名答题、现场连线互动、学生屏幕共享等,最终形成课程教学质量诊断体系。

3 通识课程在线教学实践

为确保通识课程云端教学品质,从拉斯韦尔“5W”模式出发,根据通识课程在线教学的特点,可将教师与学生对应传播者与受传者,平台和资源对应传播渠道与内容,效果对应传播反馈与评估。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在规律,将这五个要素从理论上的单向传播转向实践中的相互贯通,以优化通识课程在线教学过程。

3.1 教学传播者分析与应用

1) 立足教学新要求,更新教学理念。面对通识课在线教学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不仅教师个体要转变观念,整个教学团队均应更新理念[7]。本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实施可行、教学过程可控的原则,结合课程特性和网络教学的新特点,每门通识课程确定《线上教学实施方案》。各教研室集体研讨在线教学的形式与方法,任课教师在开课前发布《给同学们的一封信》,从课程教学内容到在线教学方式,从学习注意事项到身心健康调适,引导学生做好在线教学的各项准备。

2) 利用网络桥梁,拓宽课堂空间。与线下教学相比,线上教学具有信息交流可打破空间局限的优势,传播者可由单一走向多元。通识课教师充分调动自身人力资源,利用网络桥梁使优秀校友、企业人员、文化人士与学生“面对面”,现身说法解决某一教学难点。如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邀请多位优秀校友做客直播课堂,结合自身的学业与职业轨迹,向学生详细讲述升学、就业两种毕业去向,分析学校与职场在职能、文化等方面的多种差异,并提出了实现角色转换的建议和方法,在线解答学生的疑问,校内外共同解决“初涉职场,转变角色”这一教学重难点。

3.2 教学受传者分析与应用

1) 关注学情变化,拉近师生距离。学业完成的主体是知识传播体系中的受众,即学生。掌握受众的真实情况相当重要。但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相较,教师对学情的把握难度更大,为此各教学团队可坚持每两周召开一次教学研讨,结合教学日志中反馈的问题,分析学生的接受心理和学习现状。通过探索和实践发现,将传统两节课拆成四次小课更适合学生接受,通过云积分的形式更能激励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学生在云课堂中积极答题和展示作品可积分;在线教学过程中没有听懂时,及时向教师提问可积分;学生在“展示墙”分享本次课的“最美课堂笔记”可积分,促进学生自觉参与在线课程。

2) 聚焦社会热点,树立群体自信。通识课堂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思政引导、传承文化的职责,应更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将教材上的理论、观点、方法与生动的社会实践和鲜活的典型事例相结合,发挥通识课的相关优势设计操作性、实践性强的在线课程。如职业沟通技巧课程把“工程演说家”校园演讲比赛搬到云端,在文学社微信公众号上为喜欢的选手投票。连续三个学期分别以“敬畏生命”“文化视角看中国”“我的大学”为主题,引导学生感悟生命可贵,树立文化自信。

3.3 教学传播渠道分析与应用

1) 决策层面重视,统筹设计指导。停课不停教,教学不断线,对于习惯线下教学的教师而言是挑战。此时,决策层是打通传播渠道的关键。以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为抓手,结合通识课程的特点,研讨制订开展团队备课、规范教学实施、开列资源清单、做好学情检测的工作思路。通过发布在线教学活动组织工作的通知,顶层设计、统筹指导在线课程建设,引导教师强化自我学习,提高信息化教学技术。

2) 整合多元平台,增强教学体验。要吸引学生,让其在线上认真听讲,传播内容非常关键。通识课教师提前利用微信、腾讯与学生建立了班长微信群、课程QQ群,并运用云课堂、腾讯会议、钉钉会议、QQ群课堂等多元平台进行课堂直播、点名答题、问题抢答、案例分析、分组讨论、作品展示,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尽可能地还原线下课堂学习体验。如大学语文课程结合项目驱动和活动课程理念,把线下的“课堂朗读者”和“诗词大会”两个活动项目搬上网络,增强学生的情境感和参与率。

3.4 教学传播内容分析与应用

1) 开展集体备课,丰富课程资源。传播内容是上好在线课程的重要保障,通识课程校外资源的丰富性,要求各学科的线上资源占有率应不断提升。具体的做法有,人文课程教师在原有课程资源建设基础上,依托在线教学平台,开展集体备课,实施模块化教学资源责任人制,以丰富学生在线学习素材;英语教师充分整合外研社的“U校园”、高教社的“iSmart”、外教社的“词达人”网络资源,结合出版社开设的在线公益讲座等,做好教学资源的推荐、收集、整理工作;数学教师则更新教辅资源,充分利用手写板、手机架、高拍仪等硬件设备满足在线教学需求。

2) 优化教学设计,凸显课程特色。教学运行的基石是传播者的教学设计。每门课程根据教学重点和学生学情,因课制宜地及时优化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社会热点,精心设计实践体验课:观看《头脑特工队》,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调控自己的负性情绪;调查身边人主要的情绪状态;通过漫画或文字创作心理微故事;通过心理测试,认识自己的特点,并设计手抄报展示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手抄报的形式呈现自己对于某一事件的感受或体验。

3.5 教学传播评估分析与应用

1) 师生共同诊断,教学持续改进。传播效果首先来自学生的学习反馈。教研室层面则每两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按照质量螺旋的要求,依据每位教师提交的《教学日志》,研讨在线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形成《在线课程教学质量诊改周报》上报。学生层面则每堂课结束时,均可在云课堂平台进行评价,对本堂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打分,并及时向教师反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师生共同为云端教学品质建设出谋献策,以达成最佳教学效果。

2) 创新督导方式,掌控教学品质。传播效果还可来自教师和学校所做的评估。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设计线上专题考查或测评项目,以及时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校教务和质量管理部门可组建由党政领导、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教研室主任为成员的线上教学督导队伍,面向任课教师开展随机教学督导工作,通过进入在线课堂后台、“推门听课”进入教学直播间,检查云课堂的备课、授课、作业布置和批改情况,及时了解通识课程在线教学传播效果。

4 结束语

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环境,通识课程在线教学的研究要不断深入,才能更有效地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从拉斯韦尔“5W”模式寻求通识课程在线教学的传播策略,在单向线性传播的基础上,结合通识课程的特征,增加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形成教师、学生、平台、资源和效果五方面优化通识在线教学的做法,得到实践的证明和师生的认可,以期为通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