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五常”思想视域下中华传统武德内涵

2022-03-17林绍伍马东顺

济宁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武者武德儒家思想

林绍伍 马东顺

(济宁学院 体育学院,山东 曲阜 273155)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表征,体现了人内在德性的能动性。而“德”是“礼”的灵魂和依据,社会的安定和谐都要依靠道德来维系。武术,最初是为战斗而生,其作为一种杀伐手段必须纳入一定的伦理规则之中,这种伦理规则便是武德。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中国古代的武术家都非常重视武德,虽然传统武术有千门万派,每个门派都有自己的技法、功法,但是,所有门派都不约而同地把培养武德作为习武者的首要任务。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传统武德的内涵,尤其是儒家“五常”思想作为一种伦理规则对武术的规范和约束,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我们应秉承儒家“五常”思想的核心理念,加强学生的武德教育,使学生习练武术技能的同时,更好地学习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一、儒家“五常”思想与武德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1]164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儒家思想以仁义为核心,讲究忠信,崇尚礼仪,尤其是其“五常”思想——“仁、义、礼、智、信”自始至终都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塑造中国文化的总体形态、民族品质以及民族精神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当下,对“仁义礼智信”各个德目进行内涵与价值分析及现代转换,乃是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有益部分并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借鉴的应有之义。

文以评心,武以观德。从古至今,武德就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整体道德的一部分,其从属于社会主流道德,受社会主流道德的影响和制约。“武德”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左传·宣公十二年》提出“武有七德”,即“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2]820。这与儒家五常思想对人的道德要求是一致的。武德作为一种美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指导着习武之人共同的武术生活及其行为准则,并渗透在习武者的思想和言行中。武德体现了习武者与众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理想、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它不仅是社会主流道德的摹写,而且是对其有益的补充和提升。武德内涵主要包括习武者的心性修养、道德作风、精神境界、武术礼仪等,其对习武者的心性、道德以及精神等方面具有较深的影响,从而达到“德”“艺”的统一,使尚武和崇德成为习武者必须具备的两个密不可分的素质。武德也影响着中国传统武术择徒、教武、习武、用武的全过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现[3]26。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战乱频繁,时局动荡,人们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乱之中。孔子在崇尚“文”的同时,也深知“武”的重要性。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4]7,因此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教育弟子,称为“六艺”。其中“射”“御”是指骑马和驾驭战车,属于武术范畴,当属“武艺”。《礼记·射义》记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5]1207可见,孔子不仅重视弟子的品德和文化教育,而且“武艺”也是其培养弟子的一项重要技能。不仅如此,孔子本人也并非文弱书生,而是一位身材高大,体格健壮,刚猛有力之人。孔子文武兼备,孔子的学生中出现了冉有、子路和有若等文武兼备、勇猛威武的弟子。因此儒家文化创立之初就与武术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思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武德思想的精髓,对其进行进一步地挖掘和研究,既能传承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又能够在儒家思想的层面更好地认识武德内涵,为我们现代武术教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传统文化的支撑与借鉴。

二、“仁、义、礼、智、信”在武德内涵中的体现

(一)“仁”体现了武德内涵的主体思想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6]40“仁”是五常思想之一,且位于五常之首,可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一个能适用于社会各项事物的道德范畴。孔子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仁”的内涵,可以说“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主干。“仁”在广义上是个人道德品质的总纲,是人们处理各种事物的主体思想,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境界的传统道德规范。在狭义上来讲,“仁者爱人”[7]163,“仁”就是要爱亲人,爱他人,爱世间一切事物。由此看来,“仁”代表着“博爱、厚道、忠恕”的内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8]138-139。在现代社会,“仁”体现在心胸坦荡,宽以待人,以博爱之心对待社会。扶危济贫、尊老爱幼、救伤助残等都是我们当今社会“仁”的体现,“仁”使我们的社会道德更进一步,使我们的生活更为美好。

武德观念正是以儒家思想“仁”为主要内容,是“仁”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仁”通过讲道义、讲礼仪、讲信用、明辨是非、见义勇为、惩恶扬善来渗透到武德的各个环节中去,形成习武之人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9]47-50。武德中的“仁”主要表现是“手下留情”“后发制人”;传统武术最初作为一种杀人技,其发展需要道德的修正,而正是儒家的仁学思想给予传统武术正确的导向,有效地防止了武技的滥用、乱用[10]98-103。“未曾习武先习德”“拳以德立、无德无拳”“武之大者,以德为先”等,都是传统武术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也是儒家仁学在武术中的具体表现。传统武术在择徒传承上也有“不仁者不传”“欺人者不教”的规矩,只有“仁”者才能继承武技。而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止戈”,“止戈为武”也体现了武术以仁为本的终极目标,即“仁者无敌”。在现代武术教学中,我们应该严格遵循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加大武德教育力度,把“仁”的思想融入武术课堂德育工作中,以儒家“仁”的思想为基础,在强调武术技能学习的同时,教育学生以一颗博爱之心对待生活、对待学习、对待竞争、对待一切,这是武德内涵“仁”的体现。

(二)“义”体现了武德内涵的价值标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6]44儒家的“义”是通过“仁”衍生而出,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是“仁”的价值标准。从“义”的字面意思来看,指的是义气、忠义,而从“义”的另一层含义上看,有适宜、礼仪的意思。这与墨家学派主张的“不畏险阻”“贵义践行”[11]167极其相似而又不完全相同。儒家思想将“义”作为个人道德的判断准则,对个人的思想、言行是否合理规范进行判断,并要求人在处理社会关系时应该恪守道义。在儒家思想中“义”比个人生命还重要,必要时要“舍生取义”“重义轻生”,可以说“义”是立身之本,也是儒家伦理的关键所在。现代社会中,“义”代表了公平正义,是我们公正合理社会形态的前提,包括公平公正的权利,公正平等的机会,公平竞争的过程等,是我们社会文明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准,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义”也是武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6]24由此可见,品格正直,具有崇高道德品质的人,必定会见义勇为,这是习武之人体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也是武德内涵之一。传统武德中的“义”是遵从儒家思想中的“大义”,即为祖国社稷、黎民百姓之义。自古以来,匡扶社稷、行侠仗义一直是习武之人的人生理想。习武之人的“义”就是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财产乃至生命受到威胁和损害时,能够挺身而出,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这就是习武之人在武德内涵方面“舍生取义”的基本要求。“劫富济贫”“除暴安良”“匡扶正义”等都是传统武德中“义”的表达方式,在习武者的思想境界中,“义”就是无愧于天下,“义薄云天”。在现代武术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技能学习而忽视了武术文化的学习和武术精神的传承。这就使得学生只会武术动作,不懂武术的精神内涵,更不知道何为武德之“义”。在学校倡导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我们应以儒家“义”的思想为导向,使学生明确习武之目的、责任,既要有报效祖国、舍生取义之大义,又要做有情有义、明公正义的优秀学生,这是武德内涵“义”的体现。

(三)“礼”体现了武德内涵的品质要求

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6]241“礼”作为儒家五常之一,它所蕴含的辞让与谦恭作为一种文化精神而历代传承。相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理念“仁”和“义”而言,“礼”是儒家外在的伦理与制度规范性的表现,它能够有效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约束人在社会交往中的言行。“礼”所蕴含的内在精神与外在礼仪的表现,历来是德育教育的载体,也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使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方式和准则。因此,儒家推崇“礼”文化,使其成为封建帝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教化民众的重要工具。“礼”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仍然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是个人讲文明懂礼貌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我们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传统文化对“礼”的重视,体现了中华儿女从古至今重秩序、求稳定的“大义”精神。同时,在儒家“礼”文化的塑造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彬彬有礼、谦谦君子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礼”在武德内涵中的教化作用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尊敬师长、虚心恭敬、谦逊谨慎、宽容忍让等,既是儒家思想中对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武德内涵中对习武之人应当遵守的道德标准最基本的要求。“礼”在武术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有很多,如“拜师礼”,从古至今正式的拜师和收徒都是一件大事,其礼节自不可少。武术界遵从师徒如父子、从师不从父[12]69,师徒关系在行过拜师礼之后就被正式确认,可见拜师礼的重要性。再如“抱拳礼”,抱拳礼是习武之人常用的基本礼节,其含义为:左手立掌,喻意“崇文”,右手握拳喻意“尚武”“以武会友”。左手掩右拳喻意“以文节制武”“拳由礼来”“永不称霸”,屈拇指喻意“虚心求教”“不自大”,左手四指并拢喻意“一起发扬武术,四海武林是一家”[1]27。武德中的“礼”更为重要的是,习武者在社会交往中传递自己向往和睦的态度,表示“友好”,甚至与敌对一方交往行事之时,也是“先礼后兵”。这些都是武术中“礼”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具体表现。在现代武术教学中,学生甚至于不知道武术的抱拳礼,或者是知道,但在整个武术课上都没行过抱拳礼,这便是我们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缺失。在提高全民素质背景下,我们武术教学应该遵循立德树人教育宗旨,以儒家“礼”文化为基础,教育学生无论是习武过程中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应该把尊师重道、彬彬有礼作为自己道德品质的一部分,既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又体现了我们的传统美德,这是武德内涵“礼”的体现。

(四)“智”体现了武德内涵的思维方式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6]109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知”是一个通假字,其含义是指在战争中所运用的“智谋”“策略”,一般代替“智”使用,但是与道德无关。再后来才出现了“智”字,“智”的内涵中融入了道德的元素[8]138-139。“智”在儒家道德规范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价值,其主要内涵可分为认知之智与德性之智。在认知方面,“智”主要表现为一种认识和掌握事物事件的能力及对外在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在伦理方面,“智”是对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认知以及个人道德修养的认识,是一种对“是非善恶、知仁知义、自知知人、见微达变”的思考辨别能力。在现代社会,“智”是一种发展科技、明辨是非的能力。我们应该在儒家“智”的思想指导下,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播与学习、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努力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技能,积极用知识武装自己,使自身拥有科学文化和道德品质之“智”,才能更好地认识社会,服务社会。

在传统武术文化中,“智”应该和“勇”相辅相成。武术之“智”,是在武技切磋交手中“斗智斗勇”“智勇双全”,有技能的支撑,更有计谋的主宰,而并非依靠单纯的武技取得胜利。比如太极拳技法中的“四两拨千斤”,就是借助于对抗中的智慧和技巧借力打力,达到取胜目的。因此“智”在武术技法的实际运用中非常重要,有“勇”而无“智”就是只会利用身体上的强悍使用蛮力的一介“莽夫”,而称不上是一位真正的“武者”。如果没有“智”,自然不会领悟到儒家五常思想的其他四项,更谈不上达到武学修为的至高境界。习武者在习练过程中练习的不仅是武技,更是武技之智。自古以来,一名有作为的成功武者都是“有勇有谋”“智勇双全”。在现代武术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武术动作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武术并不是简单展示动作或者肢体冲撞,而是要技能和智慧相结合,达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目的。在武术教学中我们应以儒家之“智”为主要内容,教育学生学习武术并非只靠身体,更要靠“大脑”。在武术对抗练习中,要做到有勇有谋,智勇双全。在生活学习中也应该以“智”为行事方法要求自己,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这是武德内涵中“智”的体现。

(五)“信”体现了武德内涵的行事准则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6]24一个不讲诚信的人,不知道他该如何立足处世。“信”是儒家“五常”之一,其含义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在儒家思想中,“信”是实现“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其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褒扬诚信、惩戒失信为重点,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营造讲诚实、守信用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道德支撑。”[13]如今,在我们号召全国人民提高国民素质背景下,全社会都应该把“信”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品质。“信”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就是信誉、名望。“人无信不立”,“信”是我们每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信”是一切道德规范的基本条件。如果把社会视为多个人的集合,“信”就是社会上各行各业人们为人处世的共同准则。无论何时,对于社会而言,“信”都是我们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对于政府来讲,取信于民,社会就会稳定发展,失信于民,社会就会产生混乱,甚至出现更大的危机[14]67-72。“信”是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古人讲诚信,今天我们更应该讲诚信,内诚于心方能外信于人。中华美德源远流长,吾辈须以史为鉴、诚信立人[15]。

在传统武术文化中,“信”是习武之人必须遵从的道德信条。“信”是传统武德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武德中的基础作用是使习武者学会如何做人。“信”往往和“忠”结合为“忠信”,就是教育习武者取信于人、忠诚守信。“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始终是习武之人最根本的人生观和最基本的处世原则,这些都是儒家“信”思想在传统武德中的具体表现。“信”在武德内涵中也可以理解为“信念”,信念对于习武之人非常重要,它是将人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集合为个人行为的原则和指南[16]570-573。习武之人的信念更多的是:学有所成,精忠报国;强身健体,服务社稷。在现代武术教学中,学生往往只重视最后成绩,而忽略了习练武术的真正道德价值。在全社会呼吁建立诚信机制前提下,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甚至比技能教育更为重要,我们要以儒家“信”为准则,立德树人,教育学生无论在学习、考试中,还是对待同学、朋友时,都要以“诚实守信”为原则,发扬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展现个人道德品质,这是武德内涵中“信”的体现。

立德树人背景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传统文化离不开儒家文化,而弘扬传统文化则离不开对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思想的深入研究。“五常”思想是儒家思想中伦理道德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武术中仁者无敌、义薄云天、先礼后兵、智勇双全、忠诚守信等武德内涵正是儒家“五常”思想的具体呈现,是习武者道德规范的基本准则。如今,在学校武术教学中应强化武德教育,继承武德内涵中积极合理的成分,取其精华,把学习武术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培养民族精神、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维护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让武术为我们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武者武德儒家思想
武德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研究
武术课堂核心素养之武德教学探讨
宋茜做“武者”,我要做到最好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体系下的武者悲哀
新时代武者冯义民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儒家思想与书法
飞檐走壁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