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视域中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工作的两重理论进路
2022-03-17陈盟,杨斌
陈 盟,杨 斌
(1.山东大学党校,山东 济南 250001;2.山东大学校友办,山东 济南 250100)
2021年既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圆满终点,更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个百年征程新始点,同时,还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因此本年度注定是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关键之年。习近平指出,“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将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1]“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以下简称“三新”)成为一个一体贯通的理论结构。创新是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动力之源。人是创新的主体,共产党的事业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以人为本。如何通过加强队伍建设来巩固党的建设,其重要意义和巨大价值不言而喻。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2]新时代新新不已的内涵决定了党的建设不仅应该始终如一地在加强对新生力量的发展吸收和教育,更需要树立战略意识,与时俱新地适应新发展阶段实际,在队伍建设上加强“肌体”的新陈代谢。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点启示我们:事物不是处在与时俱进的积极主动进化发展中,就是处在消极的被动淘汰发展中。加强党的队伍建设是一项具有极强基础性、战略性的长期工程,与其消极被动地被淘汰,则不如积极主动地加强战略布局,预谋先行。高校以其作为聚集青年才俊的人才高地和汇聚知识的智慧宝地,一直受到社会注目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经过近年来中国积极的政策鼓励和支持,高等教育一直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快速增长提升着,至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一个重要发展节点:高校当仁不让地成为年轻人动态存量最大的区域。当此历史关键时期,面向未来事业发展,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探讨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工作就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上述两重意义为准,从新时代高校党建的理论维度的应然和现实维度的实然两种进路上进行分析,以期通过助推高校党建教学工作的提升。
1 高校党建教育面临的形势、现状和使命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高校各项建设都应该在此新时代背景中顺应形势,找准方向,准确定位。高校明确使命任务,审时度势,抓好学生党建教育是新发展阶段高校党建的应有之义。
新发展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形势既有外在形势,也有自身的形势。从外在形势而言,中国高等教育首先是处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交汇形势之中。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徐行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3]变局与全局两个大局的交汇成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双重方位和坐标。其次,还要结合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期待和需求来看待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把教育定位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揭示了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独特地位”,[4]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通过一系列“强国”战略,其基础也需要人才支撑,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在于教育。这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外在形势。
新发展阶段中国高等教育自身的形势则更加具体。中国高等教育一方面进入普及化阶段,一方面已经驶入战略发展的快车道。毛入学率是显示教育相对规模和教育机会,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标。2019年,高校在学人数超过4000万人,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阶段进入到普及化阶段;[5]2020年毛入学率再度攀升到54.4%。[6]由于高校招生主要以适龄青年为主体,这意味着在当前和未来国家每年会有超过半数的适龄年轻人在当年度进入高校,高校也就当仁不让地成为18至22岁年龄段青年人最为集中的人才 “蓄水池”。国家、地方和高校都应该基于这一形势,回顾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在历史现实未来交汇的维度上做出科学战略判断,并基于科学战略判断做出合理决策和行为选择。
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是历史先天赋予的。回顾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开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起源于晚清国家救亡图存的紧要历史关头,因而天生就与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关,也因此承担起了为国家民族培育人才的重任。1901年成立的,中国第二所、京外第一所,官办的,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按照章程办学的大学——山东大学堂就是当时的典型。该校在办学章程中确立起“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7]116的办学宗旨和“为国育贤”的办学方针。经光绪帝御批照准后,又着令全国各省参照该章程办理各自大学堂。从此,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发愤图强的建设人才就不但成为当时高等教育应有的使命和份内的任务,而且也被今后中国高校所继承。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高等教育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更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建设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效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基于历史赋予先天使命而与时俱进,成为建国后中国高等教育使命的实践担当的逻辑进路。党和国家顺应于此,大力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自20世纪末以来,在质和量两个维度上大力提升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在“质”上,以培养世界一流大学为目的,先后推进了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双一流”建设等工程项目;在“量”上,基于解决经济发展和就业问题的双重考量,以1999年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标志,实行扩大高等教育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积极性的教育改革政策。经过近30年不懈努力,中国高等教育在质和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后,以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甚至前列为目标的“双一流”建设的大力推进,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夯实了基础,提供了战略支撑,指明了战略发展方向。进入新时代以后,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思政工作会议标志着习近平教育思想的形成,标着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对自身肩负使命的全面自觉的阶段。习近平对高等教育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7]这个任务不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也成为衡量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标准。
以上梳理的中国高校基本情况分析和历史使命任务,都是当前高校学生党建教育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也是其现实条件。应该说,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工作已经进入崭新发展阶段。那么,新时代高校党建教育工作应该承担何种使命呢?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工作实际状态又如何呢?应该说,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比较,相对于前者的基础性而言,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工作具有更强的政治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也具有更强的高阶性。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工作承担着更加崇高的历史使命。如前所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其面对的对象是所有的在校学生,首要而基本的任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也即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生党建面对的工作对象则是全体在校生中的既先进又积极的优秀分子,其工作目的不仅仅限于前面所述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为中国共产党培育高质量后备力量,输送新鲜血液,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先锋队,现阶段来讲就是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培养生力军和未来的领导力量。如果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基础工程的地位,处在相对初级阶段的话,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工作应该具有主体工程的地位,处在相对高级阶段。
2 高校党建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工作与其应然的理想状态相较而言,的确不能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尚有很多工作理念值得厘清,尚有很多体制性制度性空白需要填补,尚有很多工作机制有待于健全等许多方面。
首先,高校教育理念的内涵还需要进一步厘正,具体表现是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工作理念还需要从政治高度上,在战略层面上予以充分重视。高等教育作为教育高级阶段,育人功能是必须置于首位的,育人又以政治育人为先,然而,现实中很多高校把知识传授置于最重要地位,因而有忽视学生党建教育的倾向:一是未能提升到应有高度,二是未能把学生党建教育与教书育人工作结合起来。因而对于学生党建教育工作存有应付心理,导致下力气不足,采用方法不尽得力,落实措施不够到位等弊端。深挖其内在病根,则是对于党的全面领导的精神,也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强调的“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一政治理念理解不够深刻,其根源还是在于没有从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足功夫。
其次,没有从逻辑上厘清政治和教育业务的内在关系。政治工作不是孤立的,往往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党建教育工作更是如此。很多高校没有看到学生党建对学生日常教育的引领作用,因而把学生党建教育看做与学生的日常教育培养相并列的工作,使得两者不但没有融合在一起,反而呈现割裂状态。究其内在原因,则是因为没有搞清高校政治工作和高校教育工作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其带来的负面弊端有二:学生教育业务工作没有了学生党建这一政治工作的指导,容易导致主题不明,方向模糊;学生党建教育失去了学生教育业务工作的土壤,显得干巴巴的没有生气,对学生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大大下降。
再次,高校党建教育工作整体上还有体制性制度性空白。当前,在高校在校生持续增加,党建教育工作越来越严格、越来越规范,任务越来越繁重的情况下,作为学生党建重要参与部门之一的高校党校,其建设上还存在某些体制性空白。一是高校党校在国家教育部没有相对应的垂直性的统筹管理机构,党校在高校内部基本上处在挂靠状态中。二是高校党校专职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很多高校以兼职人员充任,其队伍建设客观上有一定程度的虚化色彩。这在客观上不利于高校党校工作的开展。三是当前的高校发展学生党员的工作运行机制并不顺畅,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是在地方党委组织部门的领导下进行的,而地方组织部门对高校的党建工作总体上是有隔膜的,缺乏直观而深入的了解以及科学有效的管控方式,高校虽然最了解本校大学生情况,但在制定、落实组织发展计划时又处在相对被动的局面;同时,高校党组织与地方组织部门缺乏日常交流渠道与协调沟通机制。这些因素都对高校学生党建教育造成了消极影响。四是高校还存在功利化意识,总体上存在着重视教工党建教育,轻视学生党建教育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教职员工是高校常态化驻留人员,是高校的“自家人”,同时教工有固定的岗位,组织界限清晰,容易管理,所以抓好抓严教职员工成为高校党建教育首选。相对于高校这个“铁打营盘”,学生就是“流水兵”,高校是学生阶段性学习生活的地方,高校因此对学生的管理和培养也相应只是阶段性的。同时,学校一般还是习惯于把学习视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因此,高校由于在主观上对学生党建教育的重视性弱于教工,因而所采取和落实的措施也就相应弱化于教工。五是相对于高校思政工作教师队伍庞大,思政课课程建设逐步正规化并被设为必修课纳入教务统一管理而言,高校学生入党前教育培训存在着诸多问题:党课教师队伍建设普遍薄弱:缺乏固定而专业师资队伍,党课教师队伍建设缺乏必要激励机制,缺乏规范科学的党课教师遴选标准和办法,缺少对党课教师的规范而必要的培训;全国范围内高校之间缺乏相对统一、相对规范的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以致于高校之间在做法上千差万别,各行其是;缺乏相对统一的课程体系、党课标准化课程课件,相应的学术研究和工作探讨也没有跟上。
除去以上问题之外,尚有一个超越于高校现状的更加宏观的问题需要提出来。高校学生党建教育目前应该承担的任务就是为中国共产党的队伍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特别强调的是,中国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两项负面指标已经叠加在一起,呈势不可挡之态。2016年新生儿登记达到1786万的数量高点之后,新生儿登记数量连年下降,2020年已经降低至可怕的1003.5万,[9]4年间降幅达到了43.8%。与人口老龄化相伴随而来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的老龄化问题。青春、豪情与创新等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特质,党员队伍的生理老化必将在精神层面对中国共产党的事业造成障碍,形成重大威胁。凡事“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欲有效化解这一现实矛盾,最根本最直接的措施只有把更多优秀年轻人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鉴于高等教育的现状,解决这一问题比如从高校学生党建入手。但是,遗憾的是,目前学术界和党内研究机构尚少见对这一问题的集中研讨和专门研究。
3 遵循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把理念创新作为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工作的动力源泉
新发展理念是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具体运用”,是“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念结晶”,[10]是针对国家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与面临形势任务提出的,因而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新发展理念虽然最初主要是针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理论指导,但是同样适应其他领域,这其中当然包括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工作。新发展理念适用于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工作主要包含两重含义:一是新发展理念内涵适用于高校学生党建教育;二是新发展理念内在的逻辑理路对于高校学生党建教育而言也是必须遵循的。这两点又集中体现在“创新”这个核心要素上。新发展理念五大核心要素中以“创新”为龙头,创新成为新发展理念的动力源泉。同理,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工作也应当以“创新”作为推动这一重要工作的动力源头。
创新包括很多方面,像理念创新、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创新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方式和种类。具体言之,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工作的创新应该主要包括理念创新和工作方法创新。此处重点谈理念创新。理念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包含着两重意思:一重与形而上本体相关,属于道体,这是绝对层面的;一重则是指理性思维活动及其形成的理性概念,这是相对层面的。当相对层面的理性思维活动与社会形势、社会现实相适应、相吻合的话,也就是说,理念不仅是从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实践和认知提取出来,从而能够反过来指导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的话,这个理念就达到了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完美统一。高校学生党建的教育理念创新也必须遵循这样的内在逻辑。具体说来,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工作的理念创新主体不限于高校本身,也包括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相关的组织机构,既有党中央国务院相关高层机构,也包括基层组织机构都要增强政治意识,要善于从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从国家民族命运高度上把握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工作。习近平强调全党同志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告诫全党同志始终要把政治意识作为一切实践行动的先导。他在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又作出了“我们党要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和人民事业长长久久推动下去,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11]的重要论断。这些告诫提醒我们,理念是源出于人的内心,都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体现,所以政治意识的养成至关重要,毕竟,有没有政治意识的观照,其理念的格局大小与内容高下肯定判然有别。
那么,高校学生党建教育的理念归根结底又应该如何创新,又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本文认为,这项工作的创新必须首先要从政治意识入手,通过内在思想革命的方式,对自身种种缺点不足进行摧陷廓清。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根本的政治任务,一切理念创新与实践指向都应以这一任务为旨归。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贯彻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的智慧理路,通过分阶段、有步骤、按计划、勤实践的方式,不懈奋斗,小步快跑,稳扎稳打,步步推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胜利,从而实现积小胜为大胜的目标。党和政府在2015年“十三五”规划的《建议》稿中提出了新发展理念,经过五年来对这一理念持续的贯彻落实后,“十三五”期间取得重大的新时代建设各项成就,这其中就包括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进入普及化阶段这一举世瞩目、令人骄傲的成绩。在2020年,也就是本世纪第三个十年的关键起始点上,在“十四五”规划《建议》稿中,又提出并确立了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政治论断。党和国家近年来所提出的上述一系列的政治理念和政治论断,以及一贯踔厉奋发,自强不息的实践,目标都是指向本世纪中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这一宏功伟业的实现。于是,从讲政治高度上着眼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也就成为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必须遵循和参照的根本政治原则。也就是说,高校学生党建教育理应着眼于中国梦实现,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为中国共产党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新生力量和有力人力支撑的重任。这是高校党组织首先应该自觉和自明的,也应该是自动和自发的。
其次,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工作必须从中国共产党的终极理想层面,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担当精神进行理念革新。也就是说,这项工作既要着眼于当前民族复兴的政治任务,又必须始终以共产主义终极理想为实践的旨归,完成两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仰是廓然大公、公而无私的,是容不得半点儿小我的私心和个人功利性的考量加以玷污的。因而,共产主义理想具备高远宏阔、无有际涯的品格。从实践上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万里长征需要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去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工作的策略和方法是必须运用的,但是策略方法的运用必须以不妨害共产主义的价值观为前提和原则。而判断是否符合共产主义价值观的依据又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别:宏观的标尺就是以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微观的标尺则需要在细微处时刻参照党性原则,对照党中央的政策、指示和要求反躬自问,观察自己的言行是否是着眼于共产主义高远理想,是否秉持廓然大公,公而忘私之心。反之,如果在理念上和行为上,为了方便本单位工作礼仪,甚至是为了达成自己个人目的,那么其工作的格局必然是有限而狭促的,所产生的结果在很多情况下与党的事业方圆凿枘,有所出入,甚至产生危害作用。
再次,要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战略眼光,把学生党建教育工作视作基础而重要工程,具有不可替代的无比的重要性。按照美国管理学家史蒂芬.柯维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工作按照轻重缓急可以划分为紧急而重要的,紧急而不重要的,不紧急而重要的和不紧急不重要的四类。[12]47人们往往倾向于把时间的紧急性,而不是把事情的重要性作为衡量工作首要度的重要标准,因而相应地优先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紧急重要和紧急不重要的事情上,不紧急却很重要的事情往往因为不紧急而被牺牲被忽视。然而,不紧急而重要的事情一般具有极强的基础性,需要一贯坚持,久久为功之后方能完成,因此短期内感受不到她的紧急性的压迫。如此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不紧急而重要的事情,总有一天会经过量变积累而质变变成紧急而重要的事情,忽然出现在人们眼前。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工作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因为大学生作为“流水兵”,其在校学习生活期限只是阶段性的,大学生从一个普通学生(团员)成长为一名党员最快也要经历1.5年以上时间,并且大多数学生最终是无法在高校阶段入党的,因此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成为其最为基本的品质,紧急性特点往往很难在此项工作中得以体现。如果因为不紧急而被忽视的话,其消极的后果如何消化呢?大学生毕业离开校园之后,其原来不重视学生党建教育工作所导致消极后果就被推向了社会,而高校却一般很难被追责,因此,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工作一般就容易被置于重要而不紧急的行列之中。欲避免出现上述失误与损失,就需要在处理此类局部小利与全局大义、眼前得失与长远事业相互掺杂的问题时,关键要有为党为人民事业而敢于奉献之心,并在发展的视野中,切实树立起大局观和整体观。切忌怀揣为己的功利心,通过打“小算盘”锱铢计较,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孰贤孰庸,孰公孰私,时间会给出明确的答案。又有谚语说的好:“果决人似忙,心中常有余闲;因循人似闲,心中常有余忙。”那些光明磊落、有担当有作为的领导干部所付出的辛劳必定会铸就人生价值的丰碑,人生意义也从而熠熠生辉。
4 紧跟新发展阶段的时代步伐,在实践层面上科学谋划,在工作机制和方法上大力改革,促动实践创新,形成高校学生党建教育新发展格局
理念创新是先导,实践创新是保证。当前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工作的实践创新必须在 “三新”的新时代语境之中进行创新,必须遵从“三新”内在的逻辑、理路,学习其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三新”反映着新时代的发展观,其内在三者之间体现着存在和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本身具有着理论、历史和现实相互统一、三位一体的内在逻辑。这一结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体现在其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上。她既是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自觉遵守并顺应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基本规律;同时,这个三位一体的社会发展结构论也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精神——基于当前社会发展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遵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与反思的动态性相互循环中推动事物积极而健康地发展。“三新”是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总体趋势视野中,定位清晰的时代发展坐标,运用从社会发展基本矛盾中进行分析的方法,从而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行及时总结和及时指导。当前,中国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工作应该以“三新”的精神和逻辑为指导,形成实践层面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的创新——这本身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精神的遵守。
习近平曾经系统论述过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精髓,他指出,应该“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13]在新发展的理论架构中,从“新发展理念”到“新发展阶段”再到“新发展格局”,处处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精髓。当前高校党建教育工作的新蓝图必然要新的发展理念的指导,适应于新发展阶段建设的实际情况——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基本事实,回应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政治需求,从而建立其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学生党建工作新格局。
新发展格局的建立需要有新发展的蓝图,而事业的蓝图是思想观念蓝图的外化。新发展必须有新观念的革新,新观念则又来自于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来自于对社会发展矛盾的调查研究。习近平在2021年1月11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讲话中指出,新发展阶段“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14]充分阐发了这一道理。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工作的新发展阶段到底是以什么样的状态,具体说来就是其基本的和主要的矛盾何在?相关组织和部门到底应该如何从体制机制上做好创新,从而积极而稳妥的应对呢?
中国教育经过几十年厚积薄发式的积累后,其生产力已经显示出巨大能量,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人民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主人。与中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内在逻辑相一致的是,人民的教育需求的多样性以及日益提升的教育需求,与教育系统以及教育从业者所提供的教育机会和教育产品之间,不但存在着巨大差距,甚至随着时间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剪刀差式的拉大。究其原委,一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日渐提速需要有高素质的、能够快速跟上时代发展的高层次人才,这在客观上对受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受教育者对教育系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教育需求。二是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各行各业都为社会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日益优质的社会发展福利,因而“水涨船高”地对教育行业抱有更高期待;三是以教育系统的复杂性远远大于其他一般领域,因而其内的改革创新发展总体上是相对滞后的,四是教育系统,尤其是高校长期以来的“象牙塔”式的存在方式,使得自身与社会其他领域相对隔膜。以上四点带来的弊端就是高等教育系统总体上显得被动有余、主动性不足。在高等教育系统全局中,高校学生党建是内高校整体工作中的一个小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系统和高校存在的问题当然会影响到学生党建工作。更何况如前文所述,学生党建教育工作一方面本身在多数高校就不算是重点工作,另一方面学生党建教育工作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足。
以前文所分析的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工作存在的种种薄弱与不足而论,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工作应该建立起相应更加科学而规范的工作体制机制,更加严格规范的程序和方法。首先,在中央、国家与各高校之间应该完善其相互对应的学生党建教育工作管理体制。在现行体制之下,中央党校对地方党校有着业务指导关系,而地方党校的这个范围中,又不包括高校党校。实际上,高校党员一方面数量庞大,仅以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教职员工和学生党员动态数量基本上常年保持在2万人以上,全国高校党员总数应该处在惊人的数量级上;另一方面高校党员,尤其是青年学生党员思想活跃度远高于社会其他领域党员。因此,高校更加需要加强党校建设。如何发挥类似党校这种党员教育培训机构的功能和作用,对于加强这一数量庞大群体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队伍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当前高校党校游离在中央党校的业务指导范围之外的现状,显然是有着缺陷和短板的。如何把高校党校业务工作纳入中央党校的制导范围之中,涉及到党和国家体制改革的问题,相关机构和部门应该提上议事日程加以研究解决。其次,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工作一方面是党的组织建设范围,同时如同思政工作一样,也属于政治教育范围,算是教育领域份内之事,因而有着较强的业务工作属性。如同思政工作有教育部思政司专管一样,党校学生党建教育工作也应该在教育部找到对应的上级管理机构,而不是当前处在当前空缺状态之中。统一的业务指导,尤其是课程建设和教育培训业务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必将裨益于高校学生党建。再次,各级党的组织部门与高校党委组织部门之间,应该基于工作和业务指导而加强联动协同。应该看到,因为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各级党的组织部门对于属地高校学生的基本情况的掌握是不够准确的。最能掌握高校学生基本情况的是高校自身,而高校党委不论是体制上还是主观上,其对于学生党建教育工作的长期规划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各级党的组织部门应该在加强工作指导,确保组织工作基本原则落实,健全责任制的基础上,在保证发展质量的基础上,可以赋予高校党委在发展数量上具有更大灵活度。比如,在时间上应该给予高校更大的自由裁量权,在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主要以年度为时间单位基础上,地方组织部门可以允许高校试行2年乃至3年为一个基本的时间单位,方便高校做好长期发展计划。
以上在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建议虽然未必适当,但都是针对目前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工作短板提出的,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在加强顶层设计基础上,加强联动和协同。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着眼于新发展格局的形成,立足于新发展阶段的现实,才能真正把高校学生党建教育纳入的“三新”事业体系之中。
5 结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其经验总结可以归纳为最为基本的两点:一是贯彻和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本原理,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为前提:基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解决,着眼于未来事业,大力发展生产力,刀刃向内,勇于推动以上层建筑为主体的生产关系领域的改革;二是遵循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的原理。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方法,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形成与时俱进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以此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又以实践来检验和促进、推动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工作也同样要以上述两条基本经验为指导,首先是遵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以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为参照,基于当前高等教育进入崭新历史发展阶段的现实考量,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理念创新;其次,加强调查研究,主动预研预判预谋,做好顶层设计。大力改革体制机制方面的桎梏和障碍,从而规避制度性障碍带来的损失。相关部门应该勇于从自身找问题,敢于调研目前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工作方面的种种体制机制上的薄弱与不足,以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的胸怀真改革,严落实。再次,应当机而动,及时做好未雨绸缪式的应对工作。面对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的可怕趋势,要有基于现实,应对未来问题的战略规划和现实办法,要抓住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校成为同龄年轻人最为富集区域的这个“牛鼻子”,用最简捷、最省力的办法应对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