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峰如簇”“簇”字辨析
2022-03-17耿姝姝
耿姝姝
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下册在古诗词诵读部分收录了王安石咏史怀古佳作《桂枝香·金陵怀古》。其中一句“翠峰如簇”中“簇”所注解释为:箭头,形容山峰林立。笔者对此存有疑虑,认为略微欠妥。
教科书中这个注释其实将“簇”这个字的两个义项杂糅了。《宋词选》中对本词中“簇”的解释为:“如簇:像箭头一样尖削。簇,通镞,即箭镞;也可解释为攒簇。”《宋词选》中对本句中“簇”的理解分为并列的两种。第一种,“簇(cù)”是通假字,通“箭镞(zú)”的“镞”,本句形容的是金陵一带的青翠山峰如箭头一般尖峭挺拔,直指苍穹,强调山势之壁立高耸。如果这样理解,结合上句“千里澄江似练”,发现“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这两句形成了工整的对仗,而且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笔法老练,从遣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似乎完全说得通。第二种理解认为这里的“簇”用的就是“簇”的本意,并未使用通假。“簇”是形声字,从竹,本意是丛生的竹子,引申为丛集,聚集的意思。因此“簇”作为动词,有攒簇,聚集之意。《宋词选》中关于簇的第二个解释强调的是山峰密集攒簇,连绵相续,表现的是山之多。
教科书中关于本句的注释为“簇:箭头,形容山峰林立。”编者在解释时没有像《宋词选》一样细分这两种解释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而是笼统的混为一谈,既想强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青山如箭镞般高峻,又要强调山势的攒簇连绵。“簇”作为“箭头”这个义项,古籍中并不常见,学生在之前所学的课本中也并未接触。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对“簇”的解释有三个:第一个,动词,聚集。例:唐韦庄《听赵秀才弹琴诗》:“蜂簇野花吟细韵”。第二个,量词,用于成堆的东西。例: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桃花一簇开无主”。第三个,名词,养蚕的工具,供蚕结茧的秸秆(农家口中的“蚕山)。例:《司马徽别传》“有人临蚕求簇箔”。王力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并没有单独列出“簇通镞”这个义项。反过来,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镞”字的解释中也没有“镞通簇”这项。
笔者在古诗文网中对“簇”进行检索,所列的唐诗宋词中运用的“簇”字,义项都偏重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第一和第二个义项解释,暂未找到“簇通镞”的旁证。经过一番对古籍的检索后,笔者也只是在《玉篇》中找到“簇:楚角切。矢金也”这个最接近“簇”的意思为箭头的义项。在现代汉语使用中,保留的义项也只是《古代汉语词典》中第一、第二个义项,如“簇拥”“花团锦簇”“一簇鲜花”等。因此对于“簇通镞”如此生僻少见的义项,编者有必要采用《宋词选》的注释方法,增加补充说明“簇通镞”,以方便学生理解。另外,教材中在解释“簇:箭头”之后又添补一句“形容山峰林立”。“林立”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动词,像树林一样密集地树立着,形容很多。从教科书中使用“林立”这个词作为“簇”字注解上来看,编者又想强调的是山之多而非山之陡峭挺拔。但从“箭头”过渡到“林立”,语义上没有顺承关系,非常割裂。如若要强调山峰之多,应补充说明数量,“山峰如束束的箭头竖立,形容山峰林立”,这样语义才连贯。
由此看来,教科书选用注释时,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采取《宋词选》中的方法,把两种理解并举陈列,任由读者取用;另一种是补充完整的解释说明:簇:通镞,箭头,指群山如束束箭头般林立。这样解释,才能符合语境,能自圆其说。
但笔者身在南京,个人认为将“簇”字解释为箭头,继而再强调山峰林立,实乃多此一举。因为南京的山形地势其实和精巧锋利的“箭头”完全没有相似之处。结合地理知识看,南京属于江南丘陵地带边缘,此地丘陵与平原交错分布。起伏不大,坡度较缓,顶部一般较为浑圆。古人形容南京地势“虎踞龙盘”,未强调山势陡峭奇绝如刀削斧凿般挺立于地面。以南京最高的紫金山为例,从绝对高度观察,并不高峻入云,没有如箭镞般直插霄汉的气势,而且占地面积广大,并不陡峭。从视觉角度上讲,紫金山的山体和尖锐挺拔的箭头实在并不相像。且纵观南京附近的多座山峰,也未有如箭头般高耸陡峭的山峰。比喻讲求形似,箭镞顶部多为尖利的锐角,而南京地区的山峰没有悬崖峭壁的陡直险峻之貌,因此将南京的翠峰比喻成箭镞,形貌并不相似,王安石由眼前山景联想到如箭镞这一喻体可能性并不大。而将“簇”解释成“攒簇”,则更符合地貌特点。南京的山虽然不算高,但环宁皆山,大大小小的山峰形成了多座山体延绵相接的丘陵风貌。千百年来,自然地貌变化不会太大。可以想见当年登临高处的王安石所见的必然是层峦叠嶂延绵不绝的风景,而非高耸入云的峭拔高耸座座山峰。
其实在古诗词中还有其他篇目涉及“山如簇”这种句式,比如宋代姚镛《桐庐道中》有句:“两岸山如簇,中流锁翠微,风帆逆水上,江鹤背人飞。”姚镛所写的是桐庐山水,桐庐在浙江,浙江也属于丘陵地带。桐庐境内沿着富春江周边群山连缀相接,所以姚诗其实写的是舟行富春江中,两岸青山绵叠不绝的场景。再如宋代词人黎廷瑞的《念奴娇》:“远山如簇,对楼前、浓抹淡妆新翠。应是西湖湖上景,移过江南千里。”黎廷瑞笔下山水风光如与杭州西湖风景相似,而杭州西湖周边山势不以高峻挺拔为名,但环绕西湖的有孤山、凤凰山、将军山、宝石山、灵隐山等多座山峰。以同时代的这两首诗作为佐证,利用相似的地貌特点分析,也可证明王安石所写“翠峰如簇”其实是强调金陵山脉的攒簇密集,连绵不断。
再从美学角度和诗歌意境去分析,王安石上片云“画图难足”,其实就将金陵故国晚秋风景比喻成一幅画卷,“千里澄江似练”中“千里”就是突出长江奔腾千里的气势和故国风景之辽远广阔。为表现视野的开阔,构图方式应该是横构图。但横构图的画面并不善于表现山形的高耸峭拔,相较而言,竖构图更易表现崇山峻岭。横构图更适合表现山重水复绵延不断的风景。《富春山居图》《千里江山图》两幅横构图的长卷都表现了数不尽的青山与迢迢碧水相缭的山河风景。因此峰峦如聚,逶迤绵延,隐约于淼淼云水之间的表述更符合《桂枝香·金陵怀古》这幅千里江山图景。试想当年,王安石登临送目,极视远眺,江水如练,群山连绵,随着“征帆去棹残阳里”,诗人视线不断拉远,展现在他面前的是江南大好河山的开阔辽远,王安石也从广阔延绵的空间过度联想到绵邈纵深的时间,继而有了对六朝历史的一番感叹:如此锦绣壮美的千里河山,却因统治者“繁华竞逐“而覆亡相继,怎能不对这段历史生发出惋惜悲愤之情呢?因此“翠峰如簇”理解为“山峰攒簇林立,连绵不绝”,更贴合深秋初肃时阔大辽远江山气象和作者凭吊千古悲凉感伤的心境。
综上所述,笔者个人认为“翠峰如簇”的“簇”直接解释为“攒簇,形容山峰林立”更为合适,这样既贴合南京实际的山形地貌特点和诗歌的意境氛围,又简洁明了,易于学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