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字字皆“苦”:《卖炭翁》文本精读

2022-03-17

语文天地 2022年10期
关键词:卖炭翁白居易生活

蒋 露

《卖炭翁》是白居易所创作的经典作品之一,突出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落魄生活。白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卖炭翁》也突出了现实主义的特点,讲述了一名老翁在卖炭过程中经历的事情,包括运炭、卖炭及炭被抢夺的故事内容,讽刺了社会对于贫苦人民的严重剥削,体现了社会现实的残酷。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较少,并且现代社会和当时的社会情境有较大差异,学生普遍难以理解《卖炭翁》所表现的时代特点。因此,教师应当通过文本精读的方式加强学生对卖炭翁疾苦及生活命运悲苦的理解,使学生能够从“苦”这一字眼入手展开学习,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

一、“卖炭翁”工作之苦

从诗的整体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卖炭翁》重点针对一个卖炭翁的形象进行描述。卖炭翁受到了来自社会制度的剥削,白居易对其工作的艰苦进行了描写。工作环境是影响工作之苦的关键,作者在诗中讲述了卖炭翁在“终南山”工作,教师可以在学生了解工作地点后询问学生是否了解终南山,以此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工作的苦。王维在诗中提到了终南山极高,山上有大面积的山林,山峰高耸,位置极其偏僻,荒无人烟。卖炭翁需要在这种环境下伐薪烧炭,诗中特别交代了气候寒冷,山谷内没有动物出没,只有一名老人在林间不断地工作。在长期工作过程中,老人“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通过这些形容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人的疲态和工作环境的艰苦。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烟火色”“黑”“苍苍”进行细读。在长期工作过程中,卖炭翁由于工作手指和脸的颜色都出现了变化,即使两鬓斑白仍然需要在艰苦的环境下重复工作,展示了工作的“苦”味。“黑”“苍苍”较为容易理解,分别是炭的颜色和年老之后两鬓的斑白之色,“烟火色”则不单单代表由于烟熏而出现的颜色,是烟熏、灰尘等不同颜色融合后所形成的。

在精读过程中能够通过对形容词的理解,更好地感受作者所描绘的内容,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于卖炭翁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细读之后,教师还可以就“黑”“苍苍”等词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联想,回忆现今社会与这些词汇有关的人群亦或职业,如流浪者、贫困落后地区民众等。一方面,可以借助现今社会中的既有形象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塑造出更立体、精准的卖炭翁形象,加强其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则可借助《卖炭翁》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在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基础上养成珍惜当下、勇于拼搏的精神。以适当的点拨与引导,全面提升文本精读活动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获得学识与思想上的双重进步。

二、“卖炭翁”生活之苦

卖炭翁的生活也集中体现了一个“苦”字。诗歌描述的内容就充分展示了卖炭翁是极其勤劳的。正常来讲,勤劳能够让一个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即使老人的生活不会特别富裕,但是起码不需要担心基本的温饱。但是在《卖炭翁》中,卖炭翁这位老人生活条件极差,即使努力工作也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此时,教师应当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仔细品读,找出卖炭翁在如此寒冷的环境下所穿的衣物,即“可怜身上衣正单”。通过这一句话可以发现冬天天气极其寒冷,但是卖炭翁所穿的外衣仍然较为单薄,可见卖炭翁的生活极其困苦,勤劳的工作也只是为了可以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然而在如此环境下卖炭翁并没有希望天气可以热一点,变得不再寒冷,反而希望天气可以变得更冷,这样人们会更加需要炭,也能让自己的炭卖出好价钱,让自己可以吃饱饭。因此,通过对卖炭翁的穿着、心理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生活中所蕴含的苦。

三、“卖炭翁”运炭之苦

卖炭翁在工作中需要运炭,而运炭也展示了卖炭翁的辛苦,这是在学习过程中值得品味的内容。白居易针对卖炭翁卖炭的环境特点进行了描写,即“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通过这一句可以看出在前一晚下了大雪,雪深足有一尺。此时让学生对这一句进行细读,利用单位换算的方式得出雪深大概为33厘米左右,学生可以更好理解此时外界的环境,对于后续了解运炭之苦有着重要意义。清晨,卖炭翁在运炭时可以将雪碾成冰辙,雪如此深仍然可以成为冰辙,体现了车上炭的重量是极大的,由此可见运炭时的辛苦。在后文中写出了“牛困人饥”,代表卖炭翁在还没吃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运炭,在休息时也没有寻找干净的地方,而是随便找了个地方。天气寒冷,卖炭翁为了可以让炭卖上好价格选择在清晨将炭运到城里,希望自己的炭可以有一个好价格。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泥中歇”“牛困人饥”进行细读,了解卖炭翁在运炭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状态,感受卖炭翁的辛苦。同时,在精读活动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泥中歇”“牛困人饥”进行续写练习。教师能够在阅读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到每一个学生在精读活动中的所得所感,同时可以就部分学生阅读理解的不足之处及思想偏差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纠偏,以此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情感与主旨。

四、“卖炭翁”被抢之苦

卖炭翁付出了巨大的辛苦却没有获得幸运的结局,卖炭翁辛辛苦苦将炭运到城里,希望可以卖一个好价钱,但是最后炭被宫内的太监抢走了,更加凸显了卖炭翁的生活之凄苦。白居易在诗中的最后四句讲述了卖炭翁的结局,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细读的方式解决下面的问题:“卖炭翁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卖炭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卖炭翁的结局体现了什么?”这些问题可以为学生精读活动的开展提供引导,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本篇文章的理解程度。当卖炭翁进入到集市之后没有以较高的价格卖出自己的炭,反而被所谓的“黄衣使者”抢夺了去,这些人是官宦爪牙。在抢夺卖炭翁的炭时嘴上说是奉行皇上的旨意,没有询问过卖炭翁的想法就将炭抢走了,体现了官宦爪牙的嚣张跋扈。在这一对比中也更加突出了卖炭翁地位的低下以及在社会中受到的剥削。

在读到“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这一车炭到底有多沉,通过想象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受当时情境下卖炭翁的无奈。官宦也只是用没有价值的纱绫交换,这不是平等的交易,而是抢夺,体现了卖炭翁结局的凄苦。教师甚至可以引导学生在精读过后以小型情景剧、简单对白演绎的形式重现文中情节,在更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卖炭翁的不易与辛酸,促进学生在亲身体会、演绎的过程中对《卖炭翁》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与认知。

《卖炭翁》是白居易的优秀作品之一,从工作、生活、运炭以及最后结局四个角度出发描写了其艰苦的经历,充分展示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关怀,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弊端。文本精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时代的特点,加强学生对于时代的了解,同时感悟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之情,有利于激发学生形成帮助贫苦人民的意识,对于语文素养渗透有着积极影响。

猜你喜欢

卖炭翁白居易生活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早春(节选)
卖炭翁
卖炭翁的艰辛与贫寒
生活感悟
丫头坪的卖炭翁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卖炭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