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路径探讨

2022-03-17余茂辉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传统型创新型教师队伍

余茂辉,胡 伟

(皖西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教育创新引领发展理念,决定国家的发展命运。我国正加快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迈进,教育总体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正处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地方应用型高校是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增强国家创新活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大历史使命,要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一、创新型教师的内涵与特征

(一)创新型教师的内涵

创新型教师是从创造型教师演变而来的,国内外学者曾对创造型教师的内涵进行过解读。美国心理学家、创造教育专家史密斯(R.Smith)认为,所谓创造型教师就是“吸取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加以运用,并且发现新的切实可行的方法的人”[3]。我国著名学者林崇德提出:创造型教师就是指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师[4]。这些观点从不同的方面描述了创造型教师的内涵。进入21世纪初,“创新”类主题研究逐渐发展盛行,“创新型教师”逐渐取代“创造型教师”,在概念定义上也从“独特性”转向“全面性”。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一系列教师队伍建设要求。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了“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新要求,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明确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5]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的要求,参照国内外对创新型教师内涵界定,我们认为:创新型教师是在具有教师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基础上能够不断吸收新知识和利用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去发现教育教学新规律、解决新问题或创造教育教学新方法的教师。

(二)高校创新型教师的特征

根据创新型教师的概念内涵,创新型教师既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教师素质和专业素养,同时,作为发挥人的潜能、培养人的创新能力的使命承担者,还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行动和创新自觉。

第一,具备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教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动力,是一种探索动机,进取动力,是一种向未知和未来世界挑战的精神。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内驱力,没有创新意识,创新就没有内在动力[6];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出发点,没有创新意识,创新就无从开始;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支撑点,没有创新意识,创新活动就失去有力支撑而无以为继。教师首先要有想象力和好奇心,才能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通过对客观世界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探索精神,除旧布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这是创新型教师的一个基本特质。

第二,具有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是“提供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的思维”[7],它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教师通过这种思维能保持对一切既有成果的怀疑,对落后观念的否定,对迷信的打破和对常规思维的突破,以超常规乃至反常规的眼界、视角、方法去观察、思考问题,对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全新解决方案、程序,或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技术、经验等[8],进而提出新思想、新理论和新论断,在此基础上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成果,从而实现人的主体创造能力。

第三,具有创新行动。

人类的创新活动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一是思考,想出新主意,即创新意识,二是行动,根据新主意做出新事物,一般是先有创新意识,然后有创新行动。创新行动是指教师具备实践力,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把新知识、新理论引入教学之中,自觉地把教育教学行为理解为探究性行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批判旧规范,不断地反思和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案、策略等,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的实践力是指一个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解决问题”是人的高级认知能力表现,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解决问题,而是教师具有创新的实践能力,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成为“双师型”教师。

第四,具有创新自觉。

创新自觉是指教师具备对教育实践的“元反思”能力和扎实的科学研究素养,自觉地对自身的专业实践进行重构,凝练教育思想。元反思是在“反思之后”的思维活动,或者说是“超越反思”的思维活动,即对反思之反思。教师元反思是对教师反思的调控性指导,其理论来源于认知心理学,类似于元认知对“自己的认识过程及其如何运作的认识”[9]。扎实的科学研究能力是高校创新型教师的重要特征。创新型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善于通过“元反思”自身的教学工作,不断提炼教学中的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生成创新解决方案应用于教学实践[10],还要具备深厚的学术研究功底进行专业理论创新,并通过企业协同研发或者参与项目合作,进行技术创新和研究成果转化。在学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创新型教师就会对本专业研究进展、技术应用现状以及社会需求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不断地将这些最新动态融入教学实践中去,启迪和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自觉是一种强大的内生动力,只有强大的创新自觉,即领悟创新之意义、运用创新之方法、实现创新之目的,才能全方位激发起攻克难题的能量。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的新任务,[11]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应有之义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在实施方案中指出“要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创新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应有之义。实际上,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进程与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进程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2]创新型教师自我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并不是以一己之力孤军奋战,而是始终处于一个与其他教师动态交互、共同学习和发展的大环境——教师学习共同体或实践共同体之中。进入新时代以来,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物质条件较之前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学校仪器设备更新换代加快,但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与研究型大学和“双一流”高校的教师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这使得先进的教学器材难以发挥其最大化的价值,且教育质量很难获得实质性的提升。全面提高高校教师质量、建设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是促进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地方高校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应从建立高校创新体系的目标出发加强设计引领,使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协同发挥作用以形成合力,跳出旧的思维窠臼,打破制约高校科技创新的人才瓶颈。同时,在地方高校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教师个人的专业化发展可以不再借助外界的力量,而是不断地自主确立新的目标进行内发性的发展,以创新、开放的态度面对问题,积极探索,使教师对所在学科领域始终保持新鲜感,从而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此时教师的个人潜能被空前地发掘出来,每个人都会获得职业的成就感、幸福感。而在规模化、制度化的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下,每位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带来的是整个教师队伍实力质的提升和飞跃。鉴于此,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教师适应新时代高校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是提升整个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的基础和关键。

(二)地方高校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当前,高等教育事业正处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高校教师的质量决定着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和国民素质的关键因素。创新型教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和前提,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创新型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13]。高校创新型教师是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教育者,是培养充分自由发展并能适应及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过程中的中流砥柱。同高校传统型教师相比,高校创新型教师擅长用多种方式以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将知识传播给学生,同时,作为高校智力资源的开发者,在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追求知识、钻研精神和科学探索精神方面,较传统型教师有着无可比拟的后发优势。高校创新型教师是教育创新的开拓者,在探索地方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探索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模式和适合社会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习近平明确指出:“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14]因此,高校人才高质量培养有赖于高水平教师队伍,新时代加强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实现教师队伍向高质量转型。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适应新时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培养量大面广的大批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这是教育部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要求。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紧紧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积极响应新兴科技、新兴经济、新兴产业、新兴行业、新兴业态、新兴市场发展的新需求,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15],不断提升应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转化、区域文化传承创新、对外交流与合作等能力,培养大批适合新时代需要的、服务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实现多样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成为地方现代产业体系所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供给地、实用型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16]、引智引业的桥梁和培育地。在此过程中,无论是人才的培养还是科技服务都离不开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路径

建设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关键是要解决对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与管理问题。高校既要加强对青年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也要加快促进传统型教师向创新型教师的转型,成为合格的创新型教师。

(一)全方位多维度加强对高校青年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和管理

青年教师作为高校发展的新生血液和未来的主力军,其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高校青年教师对新事物具有强大的接收转化能力,对待教育教学工作热情高涨、兴趣浓厚、乐于奉献、兢兢业业,但从职业的角度来看,还处在职业草创阶段,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意识培养。

首先,加强常规培训力度。“创新”已成为新时代教师的必备要素,创新无止境,教师的学习和提升无尽头。创新型教师不仅要主动参加岗前培训,入职后还要积极参加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在职培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及时了解学科动态与前沿成果。高校应以多种方式支持青年教师参加专业相关的高级研讨班以及海外研修访学,增长新知识,吸收新经验,不断重构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要引导青年教师积极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树立现代创新教育理念和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观,形成“终身学习”的现代创新教育理念[17]。

其次,加大政策性支持。高校应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民主管理机制,以促进青年创新型教师的成长。一方面,在学校内部,推进青年教师合理竞争,并将教学和科研工作方面创新能力强、有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任用到关键岗位;对外,引进各类高层次的优秀人才,发挥其创新示范作用,带动其他青年教师积极探索,潜心创新。另一方面,应推动民主化的教学管理,改革不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要允许青年教师采用新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鼓励他们大胆地尝试与创新,开展创造性的教学研究与实验,通过产学结合、挂职锻炼等方式以转化研究成果,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

最后,创新激励机制。为了促使青年教师敢于创新、勇于创新,高校应当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以激发青年教师的创造活力和发展活力;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健全以质量、创新等为依据的考核评价体系,并给予教学、科研有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以表彰奖励,从而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形成人人乐于创新、敢于探索的局面。

(二)立体化多角度加快高校传统型教师的转型

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不能仅靠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训等外部辅助途径来实现,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描述的那样:“今天,世界整体上的演变如此迅速,以致教师和大部分的其他职业的成员从此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即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18]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民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要求地方应用型高校传统型教师积极面对动态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要加快促进传统型教师向创新型教师的转型,以抓住机会利用机遇顺势而为,于变局中开新局。

首先,高校传统型教师需要更新自身教学理念,积极向创新型教师转型。创新意识跟创新思维是不可分割的,有了创新意识才能产生创新思维。教师创造力的呈现源于对事物的好奇心与对新知识的渴望。同样,高校传统型教师想要转型为创新型教师,就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迭代,对于新知识、新领域、新方法时刻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自己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其次,实施反思性教学、整合实践性知识是高校传统型教师向创新型教师转型的必由之路。美国学者约翰·杜威首次将反思应用于教学,后逐渐成为教育学界影响深远的教学思潮。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进步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在高校传统型教师向创新型教师的转型过程中,反思是促进教师创新活动的发展,找出不利于创新意识发展的因素,使创新活动顺利开展。教育创新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探索和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得出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体系更加完善的思维模式。对于高校传统型教师而言,反思可以帮助教师走出实践的泥沼,获得对实践的全新认识并指导实践,最终获得创新的教育方法,从而使自己转型为创新型教师。

最后,培养专业情意是促进高校传统型教师向创新型教师转化的锦上添花之举。教育情怀蕴含着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是教师育人的动力源泉[19]。高校传统型教师长期处于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两种模式不停切换的状态,习惯把自己定位为知识的传递者。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授知识、提高品德、启迪智慧,而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了“情怀要深”的素质要求,可见拥有教育情怀、追求更高的教育境界,是当代教师的必修课。创新型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具有强烈的自信之情,这种人格魅力通过言传身教往往可以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既有做人的底线、追求的目标,又有生存的本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培养专业情意是传统型教师向创新型教师转化过程中提升自身教育亲和力的有效措施,对于克服传统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职业倦怠感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

猜你喜欢

传统型创新型教师队伍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改进型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几何形位研究
借助信息技术,让家庭教育从“传统型”走向“现代化”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