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柏拉图的青年品格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基于对《理想国》的解读

2022-03-17黄月细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理想国城邦柏拉图

常 云,黄月细

(深圳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在经典著作《理想国》中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他关于教育的系列思想主张。其中,他提出的青年品格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发展影响重大。柏拉图认为,品格教育作为以品格、德性为核心内容的道德教育,塑造和养成的关键在于把实现城邦正义作为品格训练的价值导向,把个人身心和谐发展作为品格训练应达到的目标,把音乐教育作为品格训练所需的良好环境。柏拉图的青年品格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广大青少年道德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柏拉图的品格教育思想也是为其政治思想服务的,他主张对护卫者从儿童时期起就要进行良好品格的培养,这既能让他们与城邦的正义要求保持一致,又能使他们将来成为城邦正义的坚定维护者。在柏拉图看来,国家实现正义的关键在于统治者和护卫者,他们的道德修养、道德垂范和道德引领以及国家对道德社会作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是国家实现正义的重要手段和关键举措。“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思想主线,在他这里,“正义”本质上就是追求城邦社会的高度和谐,而教育则是实现“正义”、达到“和谐”的重要手段,品格训练是塑造城邦合格护卫者的关键手段。

1 何为品格教育

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品格教育始终离不开“关于人”和“关于教育”的理论依托,但要对其概念做出具体的界定无疑是困难的。在道德领域,品格被认为是值得拥有和称赞的品质、性情,指一个人的内在道德特性,因此我们探讨的品格也就是道德品格。当品格作为一种教育现象来理解的时候,它的涵义主要是指“生命个体的道德本性(德性),或道德倾向性,品格教育概念中的‘品格’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德性,即我们所说的道德品性,是区别于情感和潜能的一种能够支配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内在品质”[1]。品格是什么?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在《品格的力量》一书中指出:“人们的幸福很大程度上依赖人们的诚实、坚毅、正直、不折不扣等优秀品质和自我勤奋、自我修炼、自我磨练和自律自制等后天努力来保障,勤劳、正直、诚实等是值得人类崇敬的品格,是人类灵魂高尚的结晶”[2]。我国古有“修身为本,而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和主张,强调“君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不难看出,品格是个体内在的一种修养、一种情感倾向。从古至今,鞠躬尽瘁、心怀人民的爱国情怀,坚持真理、不畏强权的求真品质,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博爱胸襟,公而忘私、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处事不惊、沉着冷静的自信豁达,遵纪守法、敬老孝亲的责任意识等良好品质,都是高尚品格的集中表达。

品格及品格教育既有个人向度,也有社会(群体)向度。奥地利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布贝尔认为,品格是介于一个人的本质与他的外表之间的特殊纽带,介于一个人作为人的统一性与他的一连串行动与态度之间的特殊联系,这种特殊联系是在他这个实体还具有可塑性的时候就烙在他身上的[4]。品格的基础是个体本身,因而常有个人品格、个人道德之说,但是品格内容和特征的界定不仅仅取决于个体,还有社会(或社群、共同体),基于此,当下学界多数学者认为品格有两重向度,既有体现个体自身自我完善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个体向度,也有作为个体价值追求和道德完善渗透到社会(群体)、实现社会(群体)理想道德秩序的社会向度,在社会向度这里,有品格的人通常被认为是他所属社会的良心[5]。这两个向度都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既要成为品格优秀的好人,也要成为拥有良好品格的好公民,好人和好公民就是个体维度和社会维度的考量标准。理解品格教育必须从品格内涵的两个向度出发,一是以好人的道德要求为标准塑造个体良好品格,二是以社会价值原则和道德秩序为准则培养好公民。总的来说,品格教育就是从个体和社会双重角度对人的内在道德品格进行塑造和培养,以成就好人和好公民为最终目的和价值取向的道德品质教育。

2 柏拉图品格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理想国》里,品格训练是培养城邦护卫者的根本手段。柏拉图力图在《理想国》里通过塑造理想城邦完满个人来实现城邦的正义与和谐,他主张通过对城邦护卫者进行品格训练,使之成为城邦正义之人。为此,柏拉图提出这种品格训练包含两方面,即“用体操来训练身体”和“用音乐来陶冶灵魂”[6]70。体操训练身体属于健硕肉体、野蛮体魄的训练,而音乐文艺陶冶灵魂则属于精神层面的养育,他认为振奋、激昂、亢进的音乐教育会使人精神抖擞、头脑清醒、心灵纯洁、品质升华,“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6]113。围绕着城邦正义的理想,柏拉图在品格训练上主要提出了三点主张。

2.1 以实现城邦正义作为价值导向

“正义”是贯穿《理想国》的思想主线,也是柏拉图在古希腊民主制度崩塌以及僭主独裁胜行时期的时代呼声。柏拉图为了构建理想的城邦而将城邦里的人分为三个等级,即统治者(哲学家)、护卫者(护国者和辅助者)和生产者(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他们分别对应三种品质:理智、激情和欲望,同时也随之对应三种德性:智慧、勇敢和节制。柏拉图认为,只有智慧、勇敢和节制三种德性都统一于人的灵魂深处,这个人才能成其为正义的人。“当城邦里的三种自然的人各做各的事时,城邦被认为是正义的”[6]160。只有城邦里三种人各司其职、互不干扰,城邦才能实现正义,也就是最高的善。在柏拉图看来,个人的正义和国家的正义二者是一致的,“做正义的事在内部造成正义,做不正义的事在内部造成不正义”[6]176。个人的正义只有在正义的国家里才能得到保障,而国家的正义有赖于正义的个人来维护,“个人勇敢和国家的勇敢是同一勇敢”[6]171,个人和国家唇齿相依、相互依托。在柏拉图看来,一方面个人要服从集体,没有可以脱离国家正义而存在的个人正义,也没有可以脱离国家勇敢而单独存在的个人勇敢。另一方面国家的正义和至善依靠城邦里每个人获得相应的美德来实现,个人美德的培养和品格的训练是为成为正义城邦里的“完人”做准备。柏拉图明确指出:“城邦的正义就是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该干的事儿而不干涉别人分类的事儿”[6]157,“个人的正义就是做他本分的事情”[6]171。正义的个人与正义的城邦从本质上来说具有不可分割性,正义城邦是使得个人成其为正义的个人的保障和前提,只有在正义的城邦里,才可以成就正义的个人。城邦内其他所有的正义和德性都以整个城邦的正义和德性为核心和价值导向,因此用音乐和体育对护卫者进行品格训练,是为了使其获得勇敢的德性,最终更好的保卫城邦,促成城邦正义实现。

2.2 以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作为培养目标

柏拉图在对青年品格训练过程中尤其注重青年身心和谐发展教育。他认为教育应该要实现心灵与肉体的和谐,这样才有助于培养智慧、勇敢、节制、正义的护卫者[7]。柏拉图认为“如果有一个人,在心灵有内在的精神状态的美,在有形的体态举止上也有同一种的与之相应的调和的美,——这样一个兼美者,才是最美的最可爱的”[6]111。柏拉图认为心理和肉体是统一体,一个至善的人必定是心灵美且善的、身体也是健硕的个人。柏拉图承其师“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认为只有心灵和肉体的和谐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正义城邦所要求的最具有勇敢德性的护卫者,而要达到这种身心的和谐,柏拉图认为最好的品格训练方法就是“用体操训练其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其心灵”。在柏拉图看来,心灵是灵魂的主要构成要素,德性是灵魂的一种健康、良善的状态与存在,而恶则是心灵的疾病、羞耻和软弱的状态。健硕的体魄是心灵的载体和营养之地,体操训练的直接结果是使护卫者获得健康的肉体,为心灵的成长积攒肥沃的土壤;振奋、激昂、上进的音乐旋律会使护卫者的心灵从一开始就得到滋养,远离当时社会上的靡靡之音,远离精神涣散和萎靡,身心的和谐可使灵魂得到保障。在柏拉图的教育理念中,心灵和肉体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心灵需要肉体来保障,使得心灵免遭外界痛苦的影响;肉体需要心灵来支撑,心灵能医治肉体疾病。体育与音乐文艺教育不可偏废,心灵和肉体和谐统一,正是柏拉图所设想的对“完美的人”进行品格训练应该达到的教育目标。否则,“那些专搞体育锻炼的人往往变得过度粗野,那些专搞音乐文艺的人又不免变得过度软弱”[6]123。因此,适当的体育与音乐文艺的有机搭配才能培养出既勇敢又温文的人,两种品质和谐存在的人才能达到激情和爱智的和谐,这也是《理想国》中教育公民的原则纲要。但是,在两者的先后顺序上,柏拉图主张音乐训练应该先于体操训练,也就是说心灵的熏陶应该要在肉体训练之前,这与他关于灵魂优先于肉体的教育主张是一致的,其倡导的品格训练遵循灵魂第一、肉体第二的逻辑先后顺序,只有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对美产生好印象和向往之情,才会在心灵种下善的种子,才能为塑造和培养勇敢、正义的护卫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以音乐文艺教育作为环境熏陶

柏拉图极力倡导用好的音乐文艺来熏陶护卫者,使美好的旋律在他们小时候就扎根于内心,当他们长大以后才会成为“智力好、品格好的人”,拥有“真正良好的精神状态”[6]109。在柏拉图提倡的音乐教育中所涉及的音乐并非我们今天所说的音乐,而是包括一切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柏拉图强调在进行体操训练之前要先进行音乐训练,并且应该干预低俗的、令人恶心的音乐传入儿童的耳朵,“儿童最先听到的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6]74,而不是丑陋的、虚假的故事。在柏拉图看来,音乐是根植于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有强大的育人功能。音乐的节奏和动人的乐调拥有神奇而巨大的精神力量,一旦进入人的心灵深处,就会用最美的和最善的营养来浸润人的心灵,使人的心灵也因此变得至善至美。为此,“必须寻找一些艺人巨匠,用其大才美德,开辟一条道路,使我们的年轻人由此而进,如入健康之乡;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艺术作品,随处都是;使他们如坐春风如沾化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之间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6]110。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要重要得多,他明确指出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和没有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明显不同,前者在对待事物时能保持高度理性,能敏捷、科学地区分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他们就像拥有火眼金睛一样,在辨别事物美丑的同时,更倾向于发现美好的东西,赞赏美好的东西,从而把美好的东西作为心灵的滋养,由此他们的性格也随着发生相应的变化,变得更加崇尚优美的事物和状态。他们的这种对于美丑的明确好恶感是从幼年开始逐步培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理智逐步成熟甚至发达。音乐是培养德性、塑造美德的良剂[8],它可以让受教育者的心灵得到陶冶和升华,甚至是护卫者能否能成为正义的、完美的人的基础和关键。在柏拉图看来,对护卫者进行品格训练的音乐等艺术作品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就是在为训练护卫者创设良好的品格教育外部环境。良好的育人环境能使人情感得到升级、心灵得到陶冶,这对于培养理想城邦的正义之人,无疑从源头上给予了环境的滋养,从一开始就给他们的心灵净化和洗涤,而不受外在复杂的、恶的事物干扰。

3 柏拉图品格教育理念对当代青年品格教育的启示

柏拉图提出对培养正义城邦里的护卫者进行品格训练的理念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品格是一个人德性的外在表现,品格教育关乎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宗旨的落实。当前,青年品格教育无疑应该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导向和根本任务,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融合和谐教育理念,塑造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有用之才;要营造良好的品格教育环境,有效发挥环境育人的协同作用;要尊重受教育者的认知规律,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3.1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价值导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价值导向问题是育人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论断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教育的根本性问题[9]。立德树人体现了对社会主义人才培养规律的深刻把握,实践表明,对青少年进行品格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体现了教育的宗旨和本质。在我国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虽然对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有不同的回答,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教育宗旨始终没有改变。当前,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是对教育根本任务的时代性回答,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将个人德性与社会责任相统一的思想,体现党对道德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10]。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局之初,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多次强调人才培养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培养青年人才工作中的关键作用,广大教师队伍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对青年品格教育与立德树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立德树人”为育人工作提供价值导向,明确以“德”为先,这里所说的“德”,自然包含了“品格”的意思,对青年进行品格教育,一定程度上也是在践行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培养时代新人,首要的就是旗帜要鲜明、价值导向要明确,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2 融合和谐教育理念,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在对护卫者的品格训练中,柏拉图认为音乐和体育二者缺一不可,他认为“专搞体育锻炼的人对于学习科研和辩证推理一窍不通,心灵深处的爱智之火光会变得暗淡微弱,因此会变得耳不聪目不明”,这种人将在无知中过一种不和谐无礼貌的生活。相反,“专搞文艺的人不免会过度软弱,激情的部分会被慢慢融化、消解,直至烟消云散,成为一个软弱的战士”,只有音乐和体育都很好的地配合,“以最为完美的比例作用在人的身上时,人爱智和激情这两部分才会张弛得宜配合适当达到和谐”[6]123-126,只有这两种品质都和谐存在的人,他的心灵便既温文而又勇敢。他的和谐教育思想无疑为我们当前贯彻落实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五育并举,塑造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具有启发意义。

当前,我国教育贯彻和谐育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任务迫在眉睫。“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1],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一代的成长成才,曾在党代会、全面教育大会、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重要讲话中多次谈到青年培育问题,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指南,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鼓励青年大学生要成为“立大志、成大才、明大德、担大任”的“国之大者”,再次明确了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形象,也势必意味着对五育并举的教育要求。新时代教育要竭力破解教育理念失衡的问题,实现青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有德有能、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这需要社会各主体和相关部门共同发力,五育并举,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统一、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相统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原则[12]。在育德、育智、育体、育美和劳育 “五育”上着力,加强品德修养,全身心立德;站在国家发展人才需求的战略高度育智,培养时代新人;育体和育心同频共振,培养敢于拼搏、直面挫折的栋梁之才;以美育人,提升青年对美的鉴别能力,促使青年以美的素养创造美的世界;以劳修心,加强劳动宣传教育和实践教育,培养有真才实干、艰苦奋斗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3.3 营造良好的品格教育环境,有效发挥环境育人的协同功用

在柏拉图看来,城邦正义者的培育需要优美高雅的音乐艺术作为环境的熏陶,这样才能在青年年幼时就种下关于美好、正义的善的种子。显然,显性文化塑性、隐性文化育心,学生的成长成才有赖于良好环境的创设,创设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挖掘其自身巨大潜能、提升创造力、强化主人翁意识,从而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品格教育效果。

梅贻琦提出“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并不是认为静态校园环境不重要,而是说教师育人和环境育人二者要和谐统一,要有效发挥二者协同育人的功用。良好的育人环境有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榜样示范和心理构建等功能。教育环境既包括肉眼可见的自然环境,如校园景物、建筑等,也包括由各种人与人的活动和关系组成的社会环境,甚至还应该包含教育者为实现对受教育者的有效教育而专门创设的特殊教学环境,如教学中专门设计的教案、教学情境、榜样人物精选等等。总的来说,这些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感而创设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心境和平稳情绪,使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挑战,从而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品格。青年品格教育离不开好的教育环境,青年成长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多重环境中,其身心健康成长深受所处环境的影响。近年我国青年深受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其审美和道德行为有滑坡现象,针对这一现实社会问题,对青年的品格教育更应该立足现实,通过校园环境精心设计、榜样人物甄选、艺术诗歌打造渲染等等,提高青年对美的鉴赏能力。

3.4 尊重受教育者认知规律,促使其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知情意行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过程。“知”是知道、认知,“情”是情感,“意”是意志、信念,“行”是行动、行为。当人的心理有对某种事物或者对象的知识和认识之后,要上升为自己的情感认同,经过情感认同再转变为一种意志、信念,最后由意志、信念转化为行为实践。在柏拉图看来,培育理想城邦里的合格护卫者,要根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在各个阶段实施不同的教育策略,以受教育者为中心,遵循受教育者的认知规律,对其进行品格教育。“用体操训练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是柏拉图对青年品格训练的经典手段,但是在他看来,是先进行体操训练还是先进行音乐训练,是有明确讲究的。柏拉图认为,在进行体操训练之前要先进行音乐训练,要先用音乐故事引导孩子。柏拉图认为,所有事物,开头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生物而言,开头极其重要,因为在越是幼小的阶段,越是容易接受陶冶,更容易塑造成为想要的形式。”[6]71对青年进行品格教育时既要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规律;又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使知情意行统一于对青年所展开的品格教育中。青年进行品格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其品格的塑造和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拥有健全人格,因此在品格教育过程中要遵循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有步骤、分阶段对学生进行符合其知情意行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道德教育,使其能实现道德内外化的良好转换,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综上,《理想国》中所体现的以实现城邦整体正义的价值导向性、以青年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指引性和以音乐作为环境熏陶的环境协同性的青年品格教育理念,对当下我国青年品格教育中实现价值导向、培养目标、环境营造及知情意行有机统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理想国城邦柏拉图
大理:梦游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治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直销理想国
柏拉图之灵魂观
雅典城邦的民众失去政治热情了吗?——从2016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第32题谈起
古代雅典经济责任审计探微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论《理想国》中的城邦正义
理想国——马来西亚的车与“道”
道德理想国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