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

2022-03-17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学段思政建设

王 慧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①2021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成立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支持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贯穿于大中小学各个阶段的教育当中,是我国教育体系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设定为一项整体工程系统推进,促进不同学段、不同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以实现立德树人的使命,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1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逻辑

1.1 以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观”为哲学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他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各学段思政教育既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更要树立起整体性思维,接力培养、上下贯通、形成合力②。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关系就是“一切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的社会机体”[1]。社会的经济形态,它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2]马克思具体运用系统思想、辩证的系统整体观剖析了人类社会,告诉我们整个世界是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系统整体观旨在准确地、科学地表述系统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规律,深刻地、全面地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系统运动的本质特征和普遍联系,并从整体上考察系统事物的生灭转化过程和系统内外的辩证关系[3]。按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逻辑,系统观念就是把系统看作由不同要素基于一定关系或结构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运用系统思维来分析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处理事物发展的矛盾的方法。整体性是系统的共同特征,而系统作为联系不同事物的有机体,会形成各组成要素均不具有的新特性[4]。基于马克思的系统整体观,一方面,整体意识表现为思政育人目标的完整性,大中小学思政育人的一体化,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进不同阶段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全面育人效果。另一方面,整体意识也表现为在实践中将思政课目标系统地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进而扩充思政育人功能,实现综合育人效果最大化[5]。

1.2 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满足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人首要的和基本的需求[6]。在亚当·沙夫看来“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问题”[7]。“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8]马克思认为人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全面自由地发展,是人的本质的真正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也是马克思人民的立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包括人的需要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及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以此考察我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以发现,从历史的维度来看,由于受到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条件因素的影响,大中小学思政育人的目标并未完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从横向来看,就整个社会而言,人的全面发展的区域、各阶段不平衡;就个体而言,人的需要、社会交往、个人能力、自由个性的发展还不充分。人的发展不全面问题势必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步伐,造成教育衔接新的阻碍。就大中小学各阶段而言,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未完全实现。这就需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为出发点,坚持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与时倶进、统筹规划,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3 遵循马克思的认识论和人类认知规律

马克思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9]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提出:“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10]。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认识本质上是一种能动的反映活动,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认识实质上是一个辩证过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思政教育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学生理性的价值观念、知识或形式影响和制约着他们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总是建立于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手段如符号、语言等去认识事物,思政课的教学就是要学生系统、全面、客观的认识世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认识世界。思政课教学要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教师要从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规律和对象主体思想成长的动态趋势出发进行教学。社会个体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学生个体品质的塑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遵循人的认知发展和道德发展规律的。要运用好不同学段的特殊性与普遍性、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相统一的规律,实现从“知识增长”到“价值认同”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脉络[11]。从社会学和心理学来看,少年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的成长规律,要求教育内容与方法要循序渐进。在不同阶段青少年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及主要矛盾,这要求思政课教育目标要有层级性和递进性。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也是实现思政课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培育这种目的性和青少年认知规律性的统一。

2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2.1 思政课教学目标不聚焦,缺乏总领性

课程目标是课程发展的方向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关键准则。《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思政课的课程目标是: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③。课程目标的一体化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虽然也制定了一体化的目标,但是由于各学段教学分管的部门是相对独立的,各分管部门主要把精力放在各自分管学段的教学管理上,对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视度不够,没有站在一体化的高度上整体规划思政课的总目标。据调查,一些思政老师对本学段的课程目标认知还不清楚,更难做到全面把握各学段的课程目标,从而实现各学段课程目标的有序衔接。对教学目标的罗列、堆砌容易淹没重点,从思政课这个整体视角出发,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设定显然是不够明确的。不同学段的教师对该问题的认知差异也较为明显,小学思政课教师倾向于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已实现有序衔接,初中和高中思政课教师认为不存在问题或课程目标统一性不足,大学思政课教师则是更多关注课程目标层次性不足的问题[12]。很多教师已经注意到,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注重大中小学思政课相同、相似主题的教学目标的衔接,但是更多的也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面。

2.2 思政课教学内容衔接不畅,针对性不强

在课程建设中,教材是一门课程建设的核心。思政课教材是思政课教学的核心材料,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但是目前存在教材目标指向明确但系统区分性弱,教材内容知识性强但存在不同程度重复,教材组织与衔接关注学生成长规律但内容供给不足,教师仅关注教材使用但对其他教学阶段教材研究不足等问题[13]。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思政课处在“重复化”“交叉化”“孤立化”“分散化”的状态,在教材编写、课程讲授和课堂教学的理论逻辑上没有明显做到螺旋式上升,没有完全实现理论深度的“步步高”,因而无法实现各学段的有效衔接和过渡。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其他学段教学内容了解不深,导致相邻学段教学内容衔接不畅;思政课学期跨度较大,教师无法与相关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以致思政课教学模块间协同性不强;部分教师难以把握思政课程庞大的知识体系,学科教学主题提炼不够,知识体系割裂;部分教师更多采取直接讲授的方式,仅仅依据教材编写逻辑,关注零散、琐碎的知识点,容易陷人细枝末节的讲解,教学内容繁且杂,教学过程浅表化;部分教师资源开发意识不强,或者存在畏难情绪,导致课程资源开发不足[5]。

2.3 思政课教学方式针对性不强,缺乏实践性

一体化建设不仅在目标与内容维度,教育方式一体化建设也不容忽视。相较于显性的、“硬件性”的教育目标与内容维度,隐含的“软件性”的教育方式维度容易被略。思政课的课程内容需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转化到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如果教育方式的一体化处理不好,教育内容的一体化效力也难以实现。目前,思政课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是问题探究式教育方法,讲授式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方法,实践式教学方法。但是,以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主流,教学方式的针对性不强。大多数思政教师还是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师主导的课堂理念,坚持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过于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识记程度,缺乏价值观的引导[11]。这种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采用填鸭式的方法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选择被动地接受,这使得广大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学习思政课的兴趣不浓。大学本科阶段大多仍采用理论讲授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因而不能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较高学段的某些知识点在较低学段中没有提供铺垫,不能实现顺利衔接,从而导致知识断裂。从大中小学生各年龄段来看,其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从整个成长过程来看,又具有渐进性和上升性。作为教学活动的具体呈现形式,需要将现有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方式进行通盘考虑与设计,既体现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差异性,又注重各学段之间的衔接性和贯通性[14]。

2.4 思政课教师一体化意识不强,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程的主要环节,而且它本身就是这一重要工程的绝对发起者、依靠者和实施者。”[15]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一体化教学意识和素养直接影响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效性。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衔接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较少会考虑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学段衔接,衔接意识不强。除了一体化意识之外,教师开展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还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需要充分的知识能力储备。在一体化专业素养方面,部分教师对一体化教学设计的认知和实践不足,一些教师尚未具备一体化教学能力。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熟悉自己所在学段的课程标准,不熟悉小初高各学段课程标准。具体来看,思政课教师对于各学段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熟悉程度、对于其教师他学段思政课实际开展状况的了解程度都有待提升。同时,高校教师对于中小学阶段思政课实际开展情况也不是很了解。而高校思政课教师处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后端,需充分了解学生在中小学思政课学习的基本情况,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本学段的思政课教学以提升实效性。因此,思政课教师对一体化的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学实际开展情况的熟悉程度有待提升。

3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破解路径

3.1 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顶层设计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绝不是空洞的口号或者暂时的热点问题,而是需要长期扎推进的举措。因此,首要问题是把思政课相关人员的思想统一到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系统认识上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好这项工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牵涉到大学、中学和小学等学校组织,又牵涉到教育系统、宣传系统和学工系统等职能部门。因此,要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领导小组”,为不同单位和机构之间就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的交流提供平台和渠道。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需要把对思政课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规章制度并加以推广,从而确保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章有规可依,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就目前而言,大中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始终围绕个体层面的“立德树人”目标和社会层面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推进。各级各织领导机构和相关工作人需以顶层目标作为导向,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微观标准来逐级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

3.2 搭建思政课教研交流的一体化互动平台

平台建设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一是搭建沟通平台,实现内容衔接。必须加强一体化平台的搭建,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系统性地了解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只有充分认识到思政课内容的递进性,才能有效避免内容重复,增进不同学段教学的针对性与渐进性。同时,也要注重教学方法与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契合度,在教育实践过程和一体化沟通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合本学段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需要,切实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通过一体化平台的搭建,各学段教师交流合作,共同掌握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与形式,能够帮助教师深入了解本学段的教学活动在一体化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确保各个学段的思政课各有侧重并实现阶梯式推进。二是开展教研活动,共享优质资源。通过创建协同创新中心、理论研究中心,以及建设集体备课制度、资源数据共享等方式,以高校为中心,辐射各学段教学科研,让大中小学的思政课相关人员都能够参与到相应的教研活动中,实现教研平台共建、教研问题共治、教研成果共享。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学术讲座论坛等形式,加强不同学段教师经验交流,以及就一体化建设的相关问题开展相关课题的共同申报和合作。

3.3 强化思政课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思政课建设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着思政课一体化的推进。一是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一体化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6],即是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何种优良素质这一问题的集中解释。思政课教师在具备基本教学素质的基础上,更应注重一体化的教育意识与教学素养的提升,加强对于一体化的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学实际开展情况的熟悉程度,运用一体化的思维看待和解决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增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一体化能力。对于思政课的整体教学与各学段教学之间的关系有明确认识,懂得自身所处学段在一体化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力求达到“整体大部分之和”的教育效果。三是加强培训。教育主管部门要统筹管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培养与培训,制定一体化的师资培养培训计划,引导思政课教师把握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使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成为专业发展共同体。四是实现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一体化管理。发挥党委统一领导的作用,从宏观层面规划好各级党组织对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领导责任。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互动体系,包括评价与监督、聘用与考核等。五是优化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学科支撑。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一体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挖掘不同学科资源的协同效应,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完善一体化培育机制,培育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3.4 完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聚焦机制形成育人“同心圆”。一是加强动力机制建设。要使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动力机制能够长期有效,最重要的是真正反映教育者的利益诉求,而不是无端地增加教育者的工作负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建设就是要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为统筹,把教育者关心的问题反映出来并及时解决,把教育者的教育目标体现出来并一以贯之。二是加强监督和评估机制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监督和评估机制要把监督机构和评价机构建立到各级各类组织机构和职能部门中,把监督和评估责任落实到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身上,突出强调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和评估,以健全的机构和严密的职责完善监督机制。此外,还需要充分调动高校、社会和家庭力量参与到评估过程中,充分吸纳外部力量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议和意见,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相一致。三是加强整合和调控机制建设。建构切实可行的利益调控机制来协调大学、中学和小学等学段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而这一机制的形成需要借助交流、分配、协调和控制等手段,并辅之以控制手段,推行一些必要的措施,从而有效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注释:

①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2-04/25/c_1128595417.htm。

② 守好一段渠 种好责任田—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http://news.cyol.com/app/2019-09/09/content_18149505.htm.

③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猜你喜欢

学段思政建设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