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2022-03-17余景波张娜娜李开锋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院校教材

余景波 张娜娜 李开锋

(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8)

0 引言

教材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1],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制约和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和实施[2],为我国高职院校教材建设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国家历来重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工作,为了激励集体、个人在教材建设上的积极性,专门启动了全国教材建设奖[3],以此推动教材质量整体水平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是高职教育“三教”改革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它对促进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构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格局显得尤为重要。

1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的意义

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环。教材建设是一项综合而复杂的工作[4],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增强高职院校办学综合实力

高职院校办学综合实力是由多方面要素构成的,综合实力的增强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成熟的重要标志。理念决定行动,教材建设需要高职院校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审视人才培养状况,改变人才培养工作单纯依靠校内力量而不注重校外力量的现状。高质量的教材需要与时代需求紧密相关联,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必须与职业技能标准紧密融合,及时反映新技术、新规范的要求,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教材建设会促使高职院校更加重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将人才培养工作与国家政策要求相连接。

1.2 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教材承载知识传递的作用,教材建设质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5]。专业课程教材建设要突出体现职业性特点,反映在文字上,需要教材编写者通过一定的实验条件完成验证,这就意味高职院校要加快办学硬件条件建设,来支撑高质量教材建设所需要的理论和技术数据。通过办学硬件条件建设,可以改善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条件,提升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以此完成国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任务。

1.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对象,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是教材。高职院校学生来源比较复杂,这给教师教学带来不少困难。教材建设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供载体,教材建设过程中要关注高职学生学情。通过分析学情,使教材编写过程更加贴近学生知识基础实际,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到专业知识学习的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整体质量。

2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的问题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是一个系统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设计、编写、出版、发行、信息化建设和考核监督等环节[6]。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是一个时代性比较强的过程,其每个环节都会随着时代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就意味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动态变化问题。

2.1 知识体现和需求衔接不合理

学生知识需求是教材建设的前提条件,专业教学标准是衡量学生知识需求的直接尺度。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不断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截止到2019年7月底,教育部发布了347个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然而这些教学标准还不能覆盖全部高职专业[7],执行力和约束力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省级专业教学标准不能满足教材研制需求,大多数任课教师还不能完全按照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开展教学和教材编写研究活动,使得教材的专业知识无法充分体现教学标准要求。

学生知识需求和教材知识体现的衔接没有形成高度成熟的模式,致使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没有清晰的编写思路和系统化设计理念,不同专业课程的教材出现了知识体现和需求衔接不够理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其一,高职院校相同专业的不同年级之间的教材没有科学合理的衔接性,相同专业的课程内容知识反复出现在不同教材中,使得教材内容陈旧;其二,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同一类别的专业课程教材之间衔接性不强,普遍存在中、高职使用相同教材的现象,专业课程教材的脱节、断层和重复问题严重;其三,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内容与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不能够完全融合,使得教材内容不能很好地反映理实一体化要求,不能满足产教融合要求,从而出现了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相互对立的问题。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的知识需求和体现衔接不合理的现象,不但浪费了高职教育资源,而且不利于我国教材编写整体质量的提高。

2.2 编写内容和行为良莠不齐

教材作为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教学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其研发质量至关重要。高职院校课程教材内容和质量受到规划、编写、审核、出版与发行、选用、评价等环节的实施质量影响和制约。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材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制订课程内容和出版发行标准,其他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教材则是由出版机构、企业、学校等单位负责组织编写。教材出版往往有巨额经济利益,教师职称评定往往与教材编写挂钩,使得教材市场出现了以校本讲义为蓝本改编成的专业课程教材,此类教材往往存在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等问题。

虽然教育部发布的《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教材编写人员资质和出版单位资质及进入、退出机制;但是由于缺乏教材编写人员资质认定、出版社准入和退出机制、教材发行渠道监督机制,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出现了编写人员水平层次多样、出版单位的出版与发行水平不高等问题,教材市场普遍存在鱼龙混杂现象。高职院校或任课教师大多采用包销、资助、挂名等形式出版教材,出现了诸多冠以国家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名号的专业课程教材,使得高职院校教师选用教材时难以辨别真伪。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有了新变化,教材营销模式和渠道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然而,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着教材和出版社的淘汰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不能有效杜绝教材编写内容和行为良莠不齐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教材建设整体质量的提高。

2.3 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大

随着“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的发展融合,人们越来越接受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8],快速发展的教育信息化给建材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形式单一,教科书、学生用书和辅导资源多以纸质的形式呈现。纸质教材不能高效率地完成知识信息的传输,不能形象生动地展示生产设备和生产过程,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的需要。虽然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但是其建设数量和质量还无法与纸质版教材相媲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普遍存在着体验效果差、交互性差、内容匮乏和形式单一的先天性缺陷。

在信息化时代,碎片化数字化阅读成为新时尚,给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带来了很大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信息化教材研制与教育认知规律相脱节的难题。因此,如何处理好纸质教材和信息化教材之间的关系是数字化时代教材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大多数教材编写者不具备高水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且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不同知识背景的教材编写主体之间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成为信息化时代教材信息化建设的新挑战,直接关系着教材信息化建设水平和质量。此外,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条件的不完备,也是制约和影响专业课程教材信息化建设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

3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的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必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提高专业课程教材建设质量,从而促进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1 建立知识体现和需求衔接机制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一般有固定的技术路线,这条路线是由专业教学标准、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开发、教材研制等环节构成,它们之间存在紧密的衔接关系。这也表明专业课程教材研制的基本依据是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主要参考物是课程标准和课程开发结果。因此,就提高专业课程建材建设质量而言,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现和需求衔接机制势在必行。

其一,建立专业课程与专业教学标准衔接统筹机制。规范和统一是标准的重要功能,质量需要规范作为保障,规格的一致性需要统一的保证。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需要开发出中职、专科、职教本科相互衔接的专业教育标准,以此为基础,系统性规划设计课程定位和内容,科学合理地制定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考核标准,以便编写出内容有机衔接和层次有效贯通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

其二,建立中职、高职教材系统化建设机制。改变职业院校教材中职和高职各自为政的现状,组建由教育研究专家、课程教材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和相关专业学科专家等为骨干力量的专业课程教材编写队伍,根据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不同层次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教材内容,实现职业院校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所需教材的合理衔接,促进高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协调发展。

其三,建立校企合作教材建设机制。高职院校要积极破解企业专业人才不能有效参与专业课程教材编写的难题,借助行业组织或协会的整合资源优势,由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牵头组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编写专家库。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专业课程教材建设需要,向教材编写专家库提出行业企业专家需求申请,由专家委员会依据专业课程教材需求,遴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材编写。将企业技术专家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编写的工作绩效和行为,纳入企业年度综合考核,并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给予企业和个人一定的奖励,以此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

3.2 多措并举规范编写内容和行为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市场的规范和教材建设质量的提高,需要教育部门、人社部门和出版管理部门协调合作才能完成。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要严格落实《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中关于教材出版单位和人员资质条件的要求,及时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出版单位资质进行清查,对不符合出版资质的出版单位和人员限期整改,在达到条件前不允许这类单位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出版发行。

一是严格落实教材审批备案制度。参考中小学教科书出版资质审批管理办法,由国家出版管理部门根据高职院校教材编写特点制定高职院校教材出版资质审批管理办法,明确专业课程教材编写资质审批要求和流程,将教材编写队伍的稳定性、学术性和职业性作为出版单位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的必备条件。出版单位在出版和发行教材前,首先要取得学校所在地政府主管部门的同意,然后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向国家新闻出版署备案,增强教材编写备案的权威性,规范教材编写、出版和发行的行为。

二是重视教材编写和出版售后服务。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呈现出品种多、数量繁杂以及数字资源丰富的特点,致使高职院校教师难以选择适合本专业课程教学需要的数字资源和教材。新时代出版单位和发行商应该积极作为,本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原则,科学进行教材编写和出版,努力向教材建设市场提供优质教材,并及时回访高职院校了解专业课程教材使用效果,努力与高职院校构建教材建设命运共同体,并将其作为生存发展的立足之本。

三是建立教材出版单位定期审查和淘汰机制。政府行政介入是确保《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有效落实的前提条件,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严格进行教材出版单位的资质和行为审查,对出现问题的出版单位要及时督促其限期整改和完善,对不能严格执行整改要求的出版单位,取消其教材编写资质;严格审查教材编写人员政治意识形态、职业道德和学术诚信问题,将其作为教材编写人员参与教材编写的前提条件,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度,以此规范教材编写行为。

3.3 转变理念促进教材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媒介出现了多样化趋势。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除了纸质教材之外,在线开发课程、虚拟实训平台、仿真实训软件和电子教材也日益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媒介。信息技术对专业课程教材建设造成了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课程教学内容呈现出动态调整适应性的特征,这就需要根据信息技术进步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行动态化教材建设。另一方面,教材形式呈现出立体化和数字化的特征,信息化教材成为传统纸质教材的重要辅助。因此,教材建设者要转变教材建设理念,不能将教材建设简单地看成纸质教材的编写,也不能将教材建设看成纸质教材和电子教材简单的叠加,而是要将教材建设看成教材、课程和配套信息化资源融为一体的设计和建设过程。

统筹和合作是教材编写的必要元素。为了适应专业课程教材信息化建设需要,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建立以统筹和合作为原则的教材信息化建设机制。

一是建立多方联动统筹的教材信息化建设机制。为满足学校教学资源整体需求,最大化提高教学质量是教材建设的主要目的,需要从教材的服务、形式和内容等因素来系统化思考教材信息化建设问题。高职院校、出版社、发行单位、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需要进行力量整合,构建教材研究、编写、出版发行、选用服务融为一体的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新模式,满足教材建设新时代要求。科研院所要发挥教材理论研究优势,提出信息化教材编写体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教材评价的基本规范,以适应高职院校教学新变化和新要求。出版社具有出版编辑优势,要及时提出满足新时代教材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建议和对策。

二是建立多方紧密合作的教材信息化建设机制。教材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教材编写者具备高水平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而且需要一支优势互补和多元结构的教材建设队伍,这是立体化和数字化教材编写的基础性条件。教材建设队伍成员要各司其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负责设计教材内容,信息技术人员负责制作课程电子课件和微课视频,审查人员负责视频审核、文字说明和配图职责,企业技术人员负责谋划和设计课程内容、教学项目和任务。

4 结语

在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职业教育明确被确立为类型教育,其具有庞大规模、完备层次和广阔的专业类别,编写符合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办学特点的教材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发挥专业课程教材思政育人作用。高职院校应结合职业教育特点,严格规定专业课程教材编写申报流程,科学论证新编专业课程教材的优点和创新点,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重复编写。此外,高职院校还应优化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奖惩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引导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提质升级,促进高职教育“三教”改革,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院校教材
教材精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