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探索

2022-03-17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核心技能

余 阳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武汉 430212)

1 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构成

“素养”可以理解为“经常修习涵养”、“身心方面的修养”或“平日的修养”,它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人在某方面的修养,二是说这种修养是平时养成的。据此我们可以把体育素养理解为体育素养是在与生俱来个体遗传素质的基底上,经历社会环境与体育教育的而综合形成的。

1.1 体育素养的概念

英国学者Whitehead于1993年在国际女性体育教育大会上对体育素养作了基本定义:个体终身应该在身体活动的动机、能力、认知力和体育知识上保持适宜水平[1]。1986年国家在义务教育法中首次提出“实施教育应该从学生素质教育出发”,此后教育的发展便一直围绕素质教育,体育也受其影响。我国学者余智认为,体育素养是素质教育的衍生,其包括体育基本知识、技能、品德和个性等[2]。李永华认为身体和精神是体育素养的关键,学生体质、运动能力和品质品德等是其主要表现形[3]。

综上所述,体育素养是个体的体育文化水平,也是个体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养成的体育修养,主要表现在体育对于个体而言的价值性。

1.2 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

目前,体育界尚未对体育核心素养尚未达成统一认识,基于大量专家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体育核心素养应在体育素养的基础上,对体育核心素养进行界定,表述为适应个体的终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关键素养。体育核心素养是体育素养中的关键性和核心因素,其表现在于个体的运动技能、健康行为和体育品质品德,是个体发展中最实用和稳定的特征。

1.3 体育核心素养的构成

从体育素养中筛选出核心素养作为体育核心素养,从体育本质、作用和功能分析构成体育核心素养的核心来源。体育作为一项最基本的学科,是人通过身体活动对自身的体质进行完善和增强,促进个体的身心均衡发展,使其适应社会发展,实现人的终身幸福。

综上所述,我们围绕体育本质,初步提出体质与健康、体育技能、体育社会情感是体育素养的核心因子。

第一,体质与健康。体育核心素养是以体质与健康为基础,进而发展个体的其他素养,体质与健康也是人的最终目标。其体质包含人的身体形态、生理功能和身体素质等。健康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双方面的发展,是个体适应社会的最基本职能。

第二, 体育技能。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来促进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体育技能是学生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体育的本质属性之一。体育技能是形成体育核心素养的关键和支撑,没有体育技能的保证,体育活动就无法进行。

第三, 体育社会情感。人们在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情感,有利于体育活动的进行,通过体育活动,进而产生对于社会的间接作用,可以为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提供最直接的情感支撑和现实情感共鸣,促进人的社会化。

2 培养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意义

2.1 提升体育意识,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培养青少年的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促使他们自觉锻炼健身,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使青少年能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步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增强其体质健康水平。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

2.2 有利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全面型人才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一个人如不具备良好的自控调节能力,就会产生各种各样心态变化,进而导致心理生病,严重影响他们的工作,这就要求每一个个体都要具备健康的心理调节力和适应力。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调节能力和抗压、坚强的抗挫折能力,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力,可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后勤服务网络的核心是服务者,对此悦管家建立了“星级培训体系”,对每一个进入悦管家的服务人员都建立了完备的信用管理体系和星级成长体系,每位“悦哥悦姐”都得经过1000多个小时的培训,在技能考核合格后方可领证上岗。在良性的服务竞争中,悦管家为每位“悦哥悦姐”提供了上升空间。据了解,目前在悦管家一线管理人员中有超过半数是通过星级体系成长而来的。

3 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3.1 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素养,体育教师是不可能胜任教书育人工作的。体育教师要要为人师表,需要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专业素养,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等;修炼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

体育教师的首要目标在于教育,通过身体、身心运动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运动技能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是课程改革和实施中必要的一环。因而,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

其一,体育教师应当具备一专多能的教育职能,其代表着合格的专业技能和多种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的基本技术应该符合其运动项目的基本要求,并紧密追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其技术特征。研发技术动作的教学方法和课程的教学内容等,吸引学生学习技术动作。在信息化社会需要体育教师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并提高自身的体育素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动作。

其二,根据教育部规定,师德教育作为教师综合能力的首要条件,应当着力培养和规范,只有身为典范才能教育好学生。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载体,其自身的发展受到诸多坏境的影响,体育教师作为学生学校体育的第一责任人,应当具备良好的师德,其师德在于思想品德的端正和率先垂范,在于苛求教学规范,扩充自身知识储备等,以自身的能力感染学生。

因此,体育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在于立德立人,但不限于体育教师自身对于自身的要求,同时也可以通过社会形式对体育教师进行培养和规范,如体育教师基本功的大赛、大比武等等,各地教育局定期举办的教师学习活动。为教师提供有效学习坏境和发展平台。同时应当举办师德教育讲座,围绕新时代先进理论之研究,培养体育教师的师德典范,树立体育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推进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3.2 体育课堂教学应注重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必须强调体育教学与社会知识、文化知识的融合。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德育渗透。体育教育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如体育教师在篮球、排球、足球等团体比赛、短跑接力赛等教学训练中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使学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互帮互助、集体荣誉至上的工作作风,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爱他人、宽容他人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吃苦耐劳、敢于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体育教师始终将德育教育贯穿于在教学中,要有计划性地、针对性地特色性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设计。

首先,体育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使学生正确认知体育的重要性,了解体育的精神实质;善于发现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励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使学生了解与人体身心健康相关的体育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为终身体育运动夯实基础。要努力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氛围。其次,教师安排教学内容时,应紧扣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注重年龄适应性、竞争性、趣味性和娱乐性相结合。再次,要丰富体育学习和训练炼的手段和方法,创新体育教学方法。

3.3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4 课内外教学一体化建设

课内外教学一体化建设是根据社会环境的实际需求和教育部规定的教育要求,将原有的单一教学模式改变为课内外的交互协同模式。学校体育与大众体育的交互发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体育素养的提高,同时也能为学校体育减轻负担,使得学生能够在不同场所和不同时间完成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培养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近年来,全国各地为了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引进阳光体育活动,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的兴起,使得学生可以有目的的进行体育活动,学生自主自发的进行体育锻炼,及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们的体育核心素养。

课内外教学一体化建设不仅仅是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通道,更是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活动的一种途径,改变体育教学、实践分离的理论性学习,实现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的加强学习机制,加强学校内部体育社团、运动队、传统体育项目建设,结合校外体育俱乐部、业余体校等体育培训组织,使其能够达到一定的技能水平,设立体育考评机制,将体育活动最终与竞赛相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进而培养其意志品质。同时根据新时代信息发展理念,将体育与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体育传媒,信息化体育等新模式教育[4]。

3.5 体育认知水平的提高

作为体育教育的实践者,体育教师的首要目标就是应该能清晰的区别体育教育与运动项目体育教育化。树立清晰的观念,将体育教育和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区分,其本质在于体育教育的观念在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启发学生对于体育的认知,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运动项目的理论与实践,是使得学生在优势项目上完成自己的竞赛目标,将学生的运动优势转换为运动成绩。体育教育是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个体发展的教育过程,而运动是学生碎片化学习的个人兴趣爱好,体育教师首要是体育教育者,而非运动教练。

理解体育教师对于学生发展体育技能的职能所在,我们就需要从体育教师的角度去看待对于学生的培养,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是使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培养学生自主的参与体育活动,将体育基础知识传输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我国学校体育的培养重点不应落脚在达标体育成绩上,而应该是输送健康的体育观念,强化学生“跑、跳、投”基础技能,为后续体育项目打下坚实基础,让学生在学校中发展一至多项运动技能,进而改变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5]。

体育理论的匮乏是导致体育教师无法正确输出体育基本知识的关键所在,优先补充体育教师自身体育知识,提高教师认知水平,而后教导学生。在调查基础体育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自身在体育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鲜少知晓其内部原因,例如,运动过程中由于运动几点导致的腹痛,小腿胫前肌过度疲劳的疼痛、肌肉粘滞性降低导致的肌肉拉伤等。体育认知水平的不高,直接导致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不高,进而影响青少年体育发展,运动过程中,不仅仅是老师需要掌握体育应急性措施,学生也需要掌握基本的应急手段,避免受伤或有利伤后的恢复。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将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使学生在运动时了解其自身状态,体育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也应该注意阐述其动作技能的生理本质,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3.6 体育项目文化建设促进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发展

文化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人类活动都会涉及文化,其文化的内涵在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综合。依照其文化本身的概念出发,体育文化则具备体育知识和体育精神两部分,体育知识是指体育在萌生阶段到最后成为体育项目被人学习整个过程中的具象化表现,体育精神则表现为人类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抽象意识、思维及心理状态。学习体育是需要学生将自身情感意识与文化认同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了解体育项目背后的故事,对其本身所具有的体育文化感兴趣。多年来,我国只重视体育成绩的提高,忽视体育文化建设的培养,使得众多学生对自身参与的体育项目缺乏最基本的认知,对体育文化的认可程度不言而喻。体育教育的本质应该落实到教育上,而不是只教会学生运动技能,应注重德育教育[5]。

体育核心素养的主体在于“人”,其首要目标是围绕人的生活、生命和存在,对人进行全方面的培养,深层次的挖掘体育项目本身的文化背景及内涵,让学生在学习动作技能的同时兼顾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文化内涵学习的教学与实践,应当在生活中有体现,例如跆拳道和空手道的以礼始以礼终,其两个项目都秉持了中国古代儒家与佛教禅宗的思想,将礼、义、廉、耻、忠扎根于项目本身;中国传统武术的抱拳礼,五湖四海皆兄弟,其包含了武术本身的极大包容性和兼爱众生的思想理念;对抗类项目所本身带给运动员的合作、竞争、坚持等品质对于学生本身的影响都是一种潜在的表现。因此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从项目本身和参与过程中,学习其文化内涵、深化其道德素养、培养其意志品质。最终与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战略目标相联系。

4 结论与建议

加强对于教师的体育综合素养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体育核心素养;课内外教学一体化,建立课内外的相互教学,在学校和生活中影响青少年的体育核心素养,有助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体育核心素养;培养青少年的正确体育认知,形成健康的、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而促进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建立赋有文化底蕴的体育项目,影响青少年认知体育价值观,产生文化认同和情感体验,深化立德育人与体育核心素养的关系。

培养培养学生终身自主锻炼意识是关键,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水平是目的。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要做好过程落实,体育素质教育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关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格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点醒我们教育要生活化,要从实践中去教育。因此,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个人都必须全员重视,共同行动,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完善。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核心技能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