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职业教育国际化:现状、问题与行动策略
——以江苏省H职业学院为例

2022-03-17张广川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国际化留学生办学

张广川, 木 艳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探索“中文+职业技能”的国际化发展模式。文件对新时期高校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做了全面部署,也为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持续扩大国际影响力提供了遵循。近年来,江苏省内各高职院校以不同形式开展国际化办学与合作,取得了丰富的实践和理论成果。经调研统计,自2017年以来江苏省共有21所高职院校入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其中有9所院校已连续三年、10所院校连续两年获得该称号。 H职业学院(简称H学院,下同)未能入选,职业教育国际化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1 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H学院高度重视国际化办学工作,设有党委外事港澳台事务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有国际化办学整体性规划。2018年,H学院第三次党代会报告确定的国际化办学总体目标定位为: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国际认可”高职名校这一中心任务,将国际化提升战略作为未来五年八大战略之一。近两年,学校新制定了因公临时出国(境)管理、留学生教育管理等相关管理制度13项,促进了学校对外开放办学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所高等院校开展了合作与交流。学校面向16个国家招收了国际留学生140名,获批淮安市首个由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设立的汉语等级考试(HSK)考点。应该说,国际化办学氛围、水平、效果是稳步提升的,但对照政府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主要政策与导向,对照推进新时期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对照兄弟高校业已成熟的国际化办学经验,还存在诸多短板之处。

1.1 国际化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刻不容缓,若不能科学规划、全力推进,必处于更加落后之势[1]。学校目前没有制定专门的国际化办学规划和中长期实施方案,国际化工作机制不健全,对国际化工作的落地、成效、辐射作用以及国际化对教学科研的反哺、促进作用进行评价和反馈作用不明显,专职从事外事管理的人员不足。

1.2 国际交流合作覆盖面、实效性有待提升

国际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该校国际化交流合作活动的辐射效应不够明显,服务国际产能合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师生赴国(境)外参加研修培训活动量明显不足;二是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世界技能大赛有潜力可挖但积极性不足,引导性政策不强;三是出访交流团组回国后的成果跟踪、落实、推广力度不大、收效不高。

1.3 留学生培养质量有待提升、管理体制有待理顺

近三年,该校学历制来华留学生实现从无到有、规模逐年增大,但培养质量有待提升、管理体制有待理顺、培养特色有待培育。留学生教育与普通教育多年的积累与沉淀不同,作为新鲜事物,客观地讲热情与困惑并存、思路与经验缺乏。留学生培养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汉语与专业课师资能力提升、升本就业、日常教育管理等问题都是摆在面前、需要探索的现实问题。

1.4 二级学院国际化办学潜力有待深挖

从国际化办学的具体指标来看,无论是国(境)外培训交流,还是优质职教资源的引进和输出等工作都要落实到二级学院、落实到具体专业、落实到具体课程、落实到专任教师中,要想挖掘潜力,学校层面的体制机制与政策导向、职能部门层面的顶层设计、二级学院层面的落地执行缺一不可。

2 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2.1 国际化发展意识不高

具有国际化的意识理念是高职院校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的前提条件[2]。学校国际化办学的理念还未能深入人心,教职工对推进教育国际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刻,国际化发展的顶层设计还不够系统清晰,国际化办学的体制机制还未理顺。

2.2 国际化办学职能部门推动力度不大

一是国际化办学职能部门人员配备不齐。无论是与兄弟高校相比还是与校内部门相比,人员配备明显不足。由于精力有限,大多工作仅停留在日常工作推动上,国际化办学与深度不明显。二是职能部门业务素质不高。业务培训需进一步加大增强,对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政府顶层规划研究不深,尤其是结合学校实际寻求校本特色的国际化突破口需进一步明确。三是职能部门落实因公临时出国(境)管理不力。对出访实效管理尤其是回国团组的成果跟踪、落实、推广力度有待增强。

2.3 二级学院国际化师资不足

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前提。学校对能够适应国际化需要的教师队伍培养力度不足,教师对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缺乏全面认识。一方面需要夯实经费保障,增加相关经费支持,各二级学院也应在能力范围内加大经费投入;另一方面需要健全制度机制,学校应出台相应激励及保障制度,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参与H学院国际化办学实践。

3 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的行动策略

3.1 健全保障机制,明确国际化办学思路与目标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加强党对国际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围绕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国际认可”高职名校这一中心任务,完善学校国际化战略与中长期规划,明确未来学校开放办学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以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目标,以提质增效、内涵发展、服务人文交流和“一带一路”建设为内容,深化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探索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吸收、转化、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及教材,服务中资企业海外发展需要,全面增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能力,构建高水平国际化办学新格局,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建立和健全国际化工作机制,把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逐步纳入对二级学院的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对国际化工作的落地、成效、辐射作用以及国际化对教学科研的反哺、促进作用进行评价和考核。

3.2 服务国家对外战略布局,服务国际产能合作

2019年9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指南(试行)(2019年版)》为高等学校境外办学实践提供了专业化的指导。H学院应加快境外合作办学步伐,多方筹措国际化所需资金,试点联合国内知名已经“走出去”的企业与国外应用型本科高校合作办学。立足我国、江苏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的园区产业需求[3],联合有着深度合作的“走出去”知名企业,按照成立国际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第一步2021年)、校企联合成立海外学院共同招收海外留学生(第二步2022年)、联合境外应用型本科成立“海外学院”(第三步2023年-2024年)“三步走”完成海外办学任务,实施“2+0.5+0.5”的“三阶段模块化”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在学校开展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第三年上半年到中资企业实践基地开展专业核心技能学习、下半年在海外分公司顶岗实习全面提升技术技能,形成双方共同招生、共建专业、共享资源、共同参与管理新模式,为海外园区产业链和“走出去”企业的发展提供本土技术人才支撑。引进和内化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国际化课程标准,实施专业课程国际化改造。依托学校优势专业鼓励教师或科研团队配合“走出去”企业赴境外开展技术培训,向外推广学校优质职教资源。

3.3 拓展与知名国际企业的合作,输出校本职业教育资源

H学院和华为、戴尔、思科等很多著名跨国企业有着相当广泛的联系。H学院应在注重“引进来”的同时,着力做好“走出去”,进一步通过校企(国际企业)的合作,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合作企业所在国,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际需求,通过对不同国家职教标准的对比、分析,提炼出具有可推广意义的职教标准要素,同时发挥学校小语种外语教师的积极性,做好相关标准的翻译工作。联合企业深度合作开发适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的专业标准、课程体系,鼓励二级分院专业课程教师试点开发“留学生校企合作订单班”的项目式教学法的校本专业课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以“中文+职业技能”项目为载体,开展相关职教资源及相关证书开发、输出,培养更多掌握中文与职业技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激励教师和“走出去”企业积极加入国际职业教育标准研制机构,为我国职业教育标准“走出去”贡献自身力量。

3.4 深化留学生协同培养,落实留学生培养质量提升行动

H学院从2017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主要来自孟加拉国、塔吉克斯坦、几内亚等16个国家。H学院应以政府项目、校企合作为主导,深化留学生的协同培养。扩大东亚、中亚和非洲等留学生教育规模,为“走出去”持企业定向招收培养、培训本土化人才,开展国际化人才定制培养。控制留学生招生规模,进一步优化留学生招生专业,不断改善生源结构、提高留学生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用型本科高校合作联合培养留学生,依托高水平专业群,采用“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培养方法,形成双方共同招生、共建专业、共享资源、共同参与管理新模式,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海外子公司工作,实现留学生毕业即能就业,努力打造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服务“一带一路”海外职业教育样板。联合省内外本科高校开展“3+2”学制下的来华留学生专升本教育,为留学生提供读本机会。依托汉语水平考试(HSK)H学院考点,组织周边地区高校来华留学生汉语水平考试;扩大学校的区域影响力。加强理论研究,鼓励教师针对H学院留学生各方面工作进行教科研立项研究,用研究成果有效地改进管理工作。

3.5 对标国际影响力指标,确立二级学院国际化办学主体地位

对照“国际影响力50强”指标,H学院在制定国际化建设相关政策时应向教科研一线倾斜,逐步确立二级学院在国际化建设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应进一步厘清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在国际化办学过程中的责权利,引导二级学院把国际化办学与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同规划、同实施。对直接承担国际合作项目的二级学院给予资源配置上的政策倾斜与经费奖励,在学校高水平专业群中遴选2个骨干专业,为他们提供更多出国(境)学习与交流机会,借鉴与吸收德国双元制、美国社区学院等先进的办学理念,激励开展既有专业特色又有国际要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导二级学院“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与国(境)外高水平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深度,积极申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实质性的合作交流,加强骨干专业教学团队的能力建设。鼓励二级分院在职教资源的引进、内化、输出和师生国(境)外技能大赛等方面深挖潜力。

3.6 实施国际化师资提升计划,强化出访实效管理

围绕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选拔骨干教师赴境外知名高校进行中长期研修和短期出国(境)访学,鼓励教师加入国际学术组织和机构,支持教师尤其是博士和科研骨干通过工作坊、研讨会,参与国际化事务、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参与制订职业教育国际课程标准,鼓励骨干教师和海外企业人才双向流动,通过融合和交流,促进教师教科研能力与国际水平接轨,打造具有国际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建立海外教育人才专家库,构建教师出国技术服务和文化交流新常态。在对外合作项目选择上要以需求为导向,以可行为原则,理性分析各专业开展国际化建设的主客观条件[4]。选择恰当的合作院校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做好精准对接。同时强化出访实效管理,加大回国团组的成果跟踪、落实、推广力度,根据学校制定的因公临时出国(境)管理办法,要求教师因公出国(境)回校履行相关义务,针对不同类型的出国(境)团组,通过组织专题报告会、成果汇报会等形式,集中交流出访经验和心得,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建立健全出国(境)学习考察成果跟踪制度,跟踪了解出国(境)团组的成果落实及进展情况。

3.7 实施优秀学生境外研学计划,提升学生国际化视野

高度重视学生的国际视野拓展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与职教强国开展合作,加大高水平专业群国际化建设力度,开展国外高校学历教育和专升本国际学分互认项目,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移植内化,培育特色创新合作项目,探索“学历证书+国际职业证书”双证模式,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层次,打造中外合作办学高地。优化优秀学生境外实习经费支持方案,通过交换生、短期研修、交流学习等项目,优化资助优秀学生赴海外交流学习的选拔派出机制,选派优秀学生赴研习基地学习先进的国际理念、学术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准、开展技能实践和项目研发等,拓宽学生境外学习渠道,以互认学分、互免学费等方式鼓励学生去境外高校短期交流学习,促进人文交流,形成多元化、常态化的学生国外交流交换格局,提升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及教育部门组织的暑期、寒假海外研修项目。引进国际技能认证体系,鼓励学生参加国际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猜你喜欢

国际化留学生办学
聚焦港口国际化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