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文艺育德工作运用劝服性传播规律论析

2022-03-17黄晶晶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性传播育德文艺

黄晶晶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霍夫兰的劝服性传播是指“有明确意图的传者欲向受者施加影响的传播行为”[1]241。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宣传、建设和维护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而文艺育德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蕴含特定时代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借助隐性教育的感化、教化等方式对受教育者施加潜移默化的系统性影响,提升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有机统一的社会行为”[2]。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即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和巩固,且在一定意义上高校文艺育德工作内蕴着劝服性传播规律,运用这一规律,以期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升其实效性。

一、体用不二:劝服性传播规律耦合于高校文艺育德工作之“道”

文艺育德作为中华民族美学传统与德教传统的时代承序,成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以贯之的重要理论。高校文艺育德工作的方式方法既立足“中根”,亦坚定“马魂”,又坚持“西鉴”,在文化的“体”“用”交织叠加与相互碰撞中培育与践行主流意识形态,其中内蕴的劝服性传播规律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历史叙事下传统艺德观念中的前劝服性传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一系列关于艺德关系的思想和理念,从先秦儒家的“乐者,与伦理相通也”(《乐记·乐本》)开始,艺与德的哲学辩论即成为中国哲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艺德相通思想是有精神资料生产的个人实现修齐治平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成为统治阶级进行愚民政策统治的隐蔽性手段。回顾历史,中华优秀传统艺德观念中的劝服主要体现在礼乐、诗文中,通常是在包蕴意义深刻的华美辞藻中或显或隐体现哲学思辨,亦以复杂的韵律与修辞婉约抑或豪放地抒怀与抒情,作者个人追求至贤之境的脍炙佳作同时也蕴含当时历史条件下整个社会的思想现状。统治阶级善于运用其中对统治有利的诗文化成天下,一方面启发民众通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魏志·董遇传》)的内省自悟方式追求至贤之境,另一方面约束进行精神生产的个人文化生产活动而为封建统治服务,以此形成一种倒三角的关系在思想文化领域稳固民心与维持社会的公序良俗。反向思索便可发现,除反对统治阶级外不需要维护任何特殊阶级利益的阶级尚未形成之前,有精神生产的个人不管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识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这种在霸道之治与王道之治的利弊权衡之下试图通过礼仪秩序与文化发展影响阶级统治的国家治理形式到清王朝时,“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上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3]6。民众的社会文化心理在万马齐喑的文化环境中长期压抑,从破产前的文化自大摇身转变为文化自卑,影响到近代中国的发展。综上,以封建统治阶级为顺民教育的实际主体通过当时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对民众进行思想教育的实践活动,主观上有利于维护社会存在与有序运行,但客观上阻碍了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必须对其辩证思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育德思想中的类劝服性传播

卷帙浩繁的经典著作以或鲜明或隐蔽、或直接或间接的文字承载着文艺育德思想,从马克思认为“只有在我国的文学中才能看出美好的未来”[4]634开始探讨文学作品的倾向性、真实性以及现实主义的问题,并揭示文学作品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试图通过无产阶级文学宣传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只能产生工联主义的无产阶级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的伟大革命。列宁同志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注意到文学为什么阶级服务的问题——为“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5]666。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加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侵略和压迫,造成了中国人对于帝国主义的仇恨”,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从枪杆子中寻求武力解决之道,更是明确认识到文化与文艺对于救亡图存的意义。毛泽东同志首先提出“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6]708。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将文艺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文艺育德拉开新的历史序幕,劝服性传播规律开始以新的面目出现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中。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首先挣开“文革”的泥淖,摆脱用“革命”与“主义”的华衣包装起来的现代个人主义迷信, 提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7]1885,指出文艺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历史亦进一步证明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应该为社会主义和人民书写和抒情,把握劝服性传播规律,培育时代新人。

(三)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新劝服性传播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8]4一方面,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来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擘画伟大复兴的根本方略首先要面对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另一方面,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形势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后将世界社会主义推向新高潮,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却虎视眈眈大肆宣扬“修昔底德陷阱”,将我国喻为21世纪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居心叵测地试图给我国贴上“国家资本主义”标签,制造与“自由资本主义”的对立,以各种道貌岸然的模样上演“强权即真理”,实施“双标”,挑起且肆意升级经贸摩擦,制造颜色革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上演逆全球化与单边主义的戏码,在阻碍我国社会发展与挑衅我国意识形态中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实现资产阶级无休止地对“富”与“强”的向外延伸。实践表明,“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因此,迈向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在互联网兴盛的时代尤其要注重将各类媒体作为我们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利剑,而劝服性传播规律必然成为重要的传播手段。在不清楚受众个体差异的情况下,无法第一时间估量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际效果,传播内容尤为重要,这也给新时期高校文艺育德工作重要启示,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民族禀赋”[9]38。“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网络文艺育德工作应成为今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选题,尤其是需要利用网络文学开展高校文艺育德工作,发挥劝服性传播规律的作用,重视高校文艺育德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水平,增强传播内容的感染力和亲和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需要随我国经济基础的变化而转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考量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实现“八个统一”的有机整合。高校文艺育德工作即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体现,运用劝服性传播理论则是旨在提高高校文艺育德工作的影响力和受众范围,最大限度发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优良传统,从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培育入手,助推成长成才,从而反哺社会,影响全体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

二、统分有度:劝服性传播规律运用于高校文艺育德工作之“术”

统分有度体现在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中,系统是要素组织而成的整体,要素是从整体分离出的独立部分。一方面,要“分”得清楚,要素的变化影响整体效度,要充分发挥高校文艺育德工作中各个要素的优势;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统,整体对部分起主导和支配作用,高校文艺育德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组成部分的性质。高校文艺育德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劝服性传播的构成要素,即文艺育德工作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以及教育效果是组成这一整体的重要部分,只有统分有度,才能最大限度实现高校文艺育德工作目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传者的条件:高校文艺育德工作主体掌握铸魂艺术

高校德育工作者是高校文艺育德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在高校文艺育德工作中居主体地位,充当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角色,具有主导性、示范性和创造性特征。要当好高校文艺育德工作的主体,无论是全职还是兼职人员,均应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传者的个人素质由于能使受者信赖而成为“最有效的说服手段”[10]20。其一,“要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1],成为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的要求,同样也是对高校文艺育德工作队伍的要求。其二,坚持为人民服务与为社会主义服务“二为”方向的优秀文艺工作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承担着文艺育德工作,需要借鉴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外的语言艺术,通过对话语体系的丰富、自身文化涵养的提升而掌握具有吸引力、亲和力的铸魂艺术,由此“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1]。其三,高校文艺育德工作者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上三方面是总要求与具体要求的关系,高校文艺育德工作主体既须具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一般属性,更应在教育艺术上下功夫,另辟蹊径,探索洗涤心灵之艺。

(二)内容的构成:如何选择并运用优秀的化人之文载体

人的精神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存在必然是特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现,但意识具有明显的相对独立性,尤其在二律背反下,社会发展但精神停滞甚至倒退,必然引发强烈的矛盾冲突,这就需要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人的内心冲突。首先,“同一内容,由于构成方法不同而导致结果各异”[1]242。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以实现以文化人与以文育人,关键在于对化人之文的选择。高校文艺育德的教育内容必然与中小学文艺育德的教育内容有所区别,在学科一体化构建中,对于教育内容的安排与处理直接影响各级学校文艺育德教育的效果。其次,“理智型和情感型”内容契合高校文艺育德工作,这是一种“将结论隐藏”的“暗示”[1]243教育过程,由此可最大限度发挥“思想精神、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12]43的精品力作润物细无声地影响高校学生与领导干部思维图式的作用。再次,“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3]544。尤其是这一时代的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面临新的学科使命与实现转型的问题,必须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建设。质言之,高校文艺育德工作不仅需要化人之文,亦需要树人之理,两者应同向同行、相辅相成,提升教育对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三)受者的特性:高校文艺育德工作中个体与群体差异

高校文艺育德工作的教育对象是高校文艺育德工作的又一基本要素,其在高校文艺育德过程中居于客体地位,起参与、配合作用,具有受控性、能动性和可塑性特征。“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威。”(《管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12]11的原则,推进共商共建共享,最大限度破解发展不平衡的难题,增强人民的获得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必然秉持以人为本、提升受众获得感的理念。这一治国理政理念体现在高校文艺育德工作中则是高度关注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从文艺育德客体的现实特殊性出发,拒绝不看教育对象“对牛弹琴”式的教育行为,拒绝一味地“填鸭式”教育。辨别高校文艺育德工作受众的个体与群体的差异,看到个体是处于群体中的个体,在把握一般性的基础上注意到个体特殊性的发展,群体是个体组成的群体,目标是立德树人、立志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不是培养“乌合之众”抑或社会主义的“掘墓人”。因此,高校文艺育德工作中采用的化人之文其思想内涵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要使“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14]355。摒弃“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使高校文艺育德功能发挥最优。

(四)劝服的结果:文艺育德对象实现为学与笃行相统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礼记·大学》)即修身作为追求君子品格的起点,在“质”与“文”的辩证中,通过向外学习和内省自悟实现完满人格。从先秦儒家“伦理,与乐者相通也”开始即在艺德统一中探索实现修齐治平之道,尤其是对个体贤人之境的追求,旨在进行有意义的“三思”,而后立志笃行。新时代高校文艺育德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正值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之时,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和勤于学习是这一群体的突出优势。只要高校文艺育德工作主体意识到“人的情感、思想、行为和彼此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向来是文学描写和表现的中心”[15],遵循劝服性传播规律,鼓励教育对象从经典文学著作中主动汲取成长成才的养料,促进其内心发生新的理论与理念体系构建,促使其思想实际贴近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水平,意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须在伟大实践中检验所修之德和所学之才,肩负起使命与责任,就能真正实现为学与笃行相统一。

正如通过SWOT分析法对企业进行系统严谨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其目标,制定最佳的战略导向,高校文艺育德工作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化的态势分析。在历史文化长河中,汲取古今中外理论与方法的优势,并分析构成系统的每一个要素,即在分析高校文艺育德工作运用劝服性传播时,宜从系统论的视角分析高校文艺育德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使得每一构成要素的功能发挥到最佳。由此,高校文艺育德工作才能丰盈其质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增强亲和力与感染力,提升实效性。

三、知行合一:高校文艺育德工作发挥好劝服性传播规律之“势”

思想政治教育在奋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胜利征程中任重道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学科使命需要加强高校文艺育德工作,不断提升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增强其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增强育德主体铸魂艺术的感染力

“师者,范也。”(《父师善诱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进解学》)。身教胜于言教,树人先树己,“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16]155。文艺育德思维艺术特质决定了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艺术感染力,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深入人心,必须讲究工作的艺术性。因此,在高校文艺育德工作中,文艺育德主体掌握铸魂艺术,提升艺术感染力之后,其行为示范的作用便愈加凸显于高校文艺育德实践活动中。质言之,在高校文艺育德实践活动中,恰当、合理运用劝服性传播规律,保持平等合宜的姿态,饱含真诚的情感,使用雅俗共赏的语言,引导教育对象深入思考,把冰冷、空洞的说教变成一件让教育对象有所思、有所想、有所乐的事情,必然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丰富高校文艺育德工作的文化载体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三座大山”“积贫积弱”“姓资姓社”和“西方思潮”进行伟大斗争,认识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17]928。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文学作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和文化建设中,以期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思想政治素质”[18]270成为新时代高校文艺育德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掌握劝服性传播规律,积极将弘扬以及内蕴中华民族精神的文艺作品适当地运用于高校文艺育德工作中,尤其要注重对新时代优秀文艺作品的运用。这些时代篇章往往包括价值观念、思想观点、道德规范,也包括文化知识、科学素养等,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具有较强的渗透性,也具有十分鲜明的价值导向。通过对新时代优秀文艺作品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鼓励全民阅读,对于高校文艺育德教育对象,则需要借助课程以及学校的相关App鼓励学生进行阅读,由此丰富高校文艺育德的文化载体。

(三)提升德育对象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从“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孟子·离娄下》)与“化性起伪”(《荀子·性恶》),经过历史的积淀,人性论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中独树一帜,但历史与人民的选择最终将马克思主义人性学说引入中国哲学体系并逐渐融合发展。从古至今,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自我教育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方法。个体产生行为的一切动力都须通过头脑思索,转变为具体意志而后行动,即通过不断的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管理和自我修养,逐步达到自我完善才能逐渐实现自由全面发展。这就表明,人要转变为自由发展,必须“通过他们把‘固定观念’从头脑中挤出去的办法来实现”。高校文艺育德工作中运用劝服性传播规律,使得受众个体充分利用一定的文化载体,遵循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修身养性”,通过文化载体,甚至在体现高深文学造诣的大家学者身上,体悟文化对一个人的涵养功能,不断“吾日三省吾身”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自我克制、自我约束和自我反省中成长成才。

(四)提升高校文艺育德工作方法的艺术性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项科学事业,更是一门艺术,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实践活动。“教育者为了有效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创造性运用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的总和。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学识、才能、智慧、品格、经验、胆识和灵感的综合体现。”[19]18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即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巧妙运用,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涉各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运用文学作品来增强自身文学素养,提高语言教学能力。同时,高校文艺育德工作亦需要厘清文艺发展与政治、国家行为的关系,社会主义文艺及其文艺作品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同时鼓励人民参与实践创新,文艺育德具有理论育德不可取代的作用,应与理论育德共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功能。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人在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专制主义文化阴魂不散的积贫积弱中建立了新中国,结束了饿殍载道、易子相食的时代,并全面深化了改革,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以来,其作为党和国家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更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文艺育德工作则是通过对高校学生内在心理机制的影响,运用艺术涵化理论与艺术的需求满足理论,在最广的范围和最深的层次上刺激他们的行为,实现价值追求。艺术采用了更为隐蔽的方式表达意识形态的内容,两者同构,高校文艺育德正是在美与道德的辩证统一中实现,坚决做到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伟大复兴奉献热血和青春!

猜你喜欢

性传播育德文艺
1942,文艺之春
探求中考毕业班级足球的育德路径
新时代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途径
2010~2015年合肥市某三甲医院梅毒流行特征报告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
性病并不是只能通过性传播
□文艺范
艾滋病的防治与护理
中医外科学皮肤及性传播疾病章节教学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