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德问题的三重维度研究
——基于职业道德要素的分析

2022-03-17杨启帆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师德作风

杨启帆

(郑州大学哲学学院, 郑州 450000)

师德是针对教师这一职业所特有的职业道德,专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具备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德不优者,不能怀远,国家与学校对师德建设的重视程度愈发提高,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不光要有过硬的教学水平和职业技能,更要具备经得起考验的卓越职业道德素养。师德师风的好与坏关系的不仅仅是青少年的道德培育和价值观塑造,更对全社会风气的改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师德的三重结构:从职业道德要素谈起

教师职业道德由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职业荣誉八个要素构成[1]。这八个因素反映出当今社会中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和一般规律,亦形成了教师职业道德内部严谨的规范范畴模式。师德可被划分为三重紧密相关的结构,其中,职业理想、责任、良心是师德培养的价值导向;职业态度、作风、技能是优良师德的根本实现路径;职业荣誉、纪律则是师德实践活动的必要保障。

(一) 师德培养的价值导向:理想、责任、良心

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与个人的价值观、职业期待、职业目标密切相关。作为师德价值导向的出发点,职业理想体现着一名教师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其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与应当实现的道德境界,可谓师德的灵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除了应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素养以外,必不可少的便是承担更为厚重的社会责任。恰当的职业理想对教师的职业责任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调节作用。对教师而言,职业责任包含两重意味,一是对教学岗位的责任,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自觉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这是一名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和必须具备的职业要求;二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为人师表,爱国守法,努力为国家培养合格栋梁之材,这是一名教师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不断追求的职业信仰与价值。职业理想和职业责任进一步内化,就显现为职业道德内部的评价范畴——职业良心。作为一种自我道德评价,职业良心针对的是职场中教师自身的行为及其所表现的道德品质,它是职业理想和职业责任的价值尺度。职业良心是师德培养的内在向导,它是教师职业信念中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依据履行责任的道德要求,对行为的动机进行自我检查,对行为活动进行监督。

(二) 优良师德的根本实现路径:态度、作风、技能

师德培养的价值导向一经确立,优良师德的构建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接着要探讨的便是朝着特定价值理想方向的一种进路,也即优良师德的根本实现路径,这当中包括的要素有职业态度、职业作风和职业技能。职业态度是一名教师对其职业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是在情感层面上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真度、责任度、努力程度的集中反映,职业态度的选择与确立,与前文所提到的职业理想、责任、良心等价值认识息息相关。倘若在职业态度之上将时间维度拉长,那么一名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呈现的一贯态度就形成了个人的职业作风。职业作风势必是由教师在工作岗位上长久累积、长期沉淀而形成的,它代表着某种职业态度已经成为教师在实际行动中的习惯性、长期性表现,对学生和同事乃至身边的所有人兼具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具有深刻的道德榜样意义。除了意识层面的态度与作风之外,实现优良师德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各行各业从业人员所必备的技术和能力,堪称劳动者的立身之本,是开展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对教师而言,职业技能主要体现在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科研能力、心理疏导能力等方面,技能覆盖面相较其他职业更细更广,对各项能力的要求标准也更高。职业技能是抽象的职业态度与作风在现实活动中的载体,而精神领域内的态度和作风往往对职业技能的发展有着指引方向的作用,脱离了职业态度和作风的职业技能将缺乏有效的动力和制约,离开职业技能而空谈职业态度和作风则必然空洞乏力。

(三) 师德实践活动的必要保障:荣誉、纪律

理想、责任、良心、态度、作风、技能六要素皆源于教师主体自身的思维与实践,在内向维度对优良师德的建构产生影响。与之对应的,从外向维度看,有关师德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存在着两个重要的外部保障——荣誉与纪律。职业荣誉是师德的外部价值尺度,包括对教师职业活动的社会价值所作出的公认的客观评价以及正确的主观认识。职业荣誉是对职业良心的外在反映,它是社会对教师履行义务的德行和贡献的赞赏和评价,也是职业良心中的知耻心、自尊心、自爱心的表现,使教师自觉按照职业道德客观要求的尺度履行义务。职业纪律则着重通过一种外部的约束力对师德实践活动起到必要的保驾护航作用,其特点在于一定的强制性和明确的规定性,是调节教师与学生、学校、社会的关系的重要方式。列宁曾特别说明:“全部道德就在于这种团结一致的纪律”[2]。现阶段,如《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纪律性文件的研究制定,就标志着国家对师德建设的严格监管,以及对师德违规行为的严肃整治。

二、师德问题的三重维度:要素背景下的现实问题

(一) 师德价值导向的迷失

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曾提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能力维度、过程方法维度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其中,知识能力与技能方法的学习往往得到学校和教师广泛的重视,但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传递显然投入较少。师德是职业道德在教师这一职业中的具象化表现,对师德的正确价值导向,最直观的作用便体现在影响、教化学生尚未成型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的一言一行将陶染学生对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从这个层面上说,教师的职业理想、责任与良心的现实意义尤为深远。在价值维度内产生的师德问题往往从根基上影响着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比如,一些教师存在着价值取向倾斜和职业信仰迷失的问题,即便已经身处教师行列多年,仍然不能坚定自我的职业理想与信念。教师若缺乏目标迷失信仰,就不会明白自己所要追求的职业境界是为何,就不会清楚自己所要实现的人生价值是为何,因而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便会愈发淡泊,直接造成其职业责任与职业良心的日渐流失。

(二) 师德践行过程中的消极倦怠

职业态度有着积极与消极之分,消极的职业态度往往是教师因受自身或外在因素影响,不满于自身条件或能力,进而造成信心的缺失和工作的懈怠,最终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消极心理状态。这样的问题在教师岗位上屡见不鲜,个别刚入职的青年教师认为对于教师职业的选择是一种无奈,有的暂时将从教作为其他工作的跳板,有的仅仅把教师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久而久之,职业态度和作风的问题就演变成为一种职业倦怠的症状。职业倦怠问题在当下社会中普遍存在,是师德实现路径层面的典型症结,它是一种在教学工作中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占其职不履其责,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对工作敷衍了事。从根本上看,教师的职业倦怠是个体的职业态度出现了问题,但若这一现象长期持续或在某一单位、集体内大范围存在,就不免放大为这一集体的职业作风问题。同时,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会严重影响职业技能的发展和完善,直接表现在日常工作效率低下、教学内容枯燥呆板、课外活动缺乏创新性等方面。

(三) 对师德活动保障机制的漠视

职业荣誉和职业纪律作为师德实践活动外部的双重保障,一个强调弹性约束,一个强调刚性约束,各自的侧重点有明显不同。职业荣誉侧重于正向激励,对于教师履行其职业责任与义务的过程有着助推作用。但在一些典型案例中,个别教师对职业荣誉的理解存在严重的偏差,通过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或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和教辅材料以谋取利益,抑或是利用家长的人际资源搞关系、办私事,极大地玷污了教师所承载的职业荣誉。显然,教师的职业荣誉不在于追求名利和金钱等世俗诱惑,而是在师德价值导向的支配下,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并在耕耘与奉献中收获至高的满足与无上的光荣。与之对应,职业纪律诉诸于刚性的律令,通过明确的规定对教师的工作和言行加以管控。教育部近几年公开曝光了多起违反教师职业纪律的典型案例,个别教师对纪律规章置若罔闻,顶风违纪,对学校和学生造成了严重伤害,损害了人民心中的教师形象,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些案例应当在所有教师心中竖起一根准绳,深化职业纪律意识,对种种违纪行为做到不敢为、不能为、不想为。

三、解决师德问题的三种进路:对纠偏之策的反思

(一) 不忘初心,端正价值取向

对于教师而言,认清并践行师德培养的价值导向应当置于育人工作的首要地位。首先,要在步入岗位伊始确立并坚定一个正确的职业理想,理想并不意味着昂首天外驰高鹜远,而是要脚踏实地真真切切地反思。其次,在理想的指导作用下,使自己言行举止的方方面面与追求职业理想的轨迹相贴合,进而在教学工作中明确自身承担的职业责任,对学生尽心尽力,对自己问心无愧,对国家和社会奉公克己。最后,要认可并遵从职业良心的内部检视作用,良心总是在内心深处为各种师德规范提供合理性论证和强有力的依据,师德的价值思想就根植于职业良心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往往具有自觉性的特征,教学的内容和与学生交流的方式方法都由教师自己量度和把握,学生即便有监督和评价教师工作的权力,但由于其自身的不成熟性,也大多无法左右教师的行为。因此,教师必须要具备自觉工作的职业良心:自觉反思教学过程以改进不足;自觉调节自身情绪以对学生和工作充满热情;自觉端正职业理想以肩负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和义务。

(二) 齐抓共进,师德师能并重

从优良师德的实现路径来看,教师应当从意识和实践两个层面来规避消极倦怠问题,做到对师德师能的齐抓并重。在意识层面内,要重视理想、责任、良心等价值要素对职业态度的塑造和引导作用,及时依据自身的目标与现实情况调整心态,端正对学生和工作的职业态度。职业态度经过长期的沉淀积累,便能转变形成一种积极进取的职业作风,而职业作风又能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教师在面对各种复杂工作境况时的职业态度,在这样的互动作用之下,职业态度与作风最终形成一种莫比乌斯式的良性循环。凭借着优良职业态度和职业作风的引领,在实践层面内,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想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中立稳脚跟,理应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观,不断接收学科领域的新事物、新思想,创新教育思维和教学模式。对教师来讲,势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身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举,其路途注定漫长且艰辛,这是“教师”一词自身所蕴含的光荣使命。只有在职业技能日趋完善的过程中,师德的根基才能被筑牢,价值领域内的诸要素才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 严于律己,自律他律并举

在教师职业活动的开展中,职业荣誉和职业纪律的检视和监督作用是必要且有效的。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往往与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挂钩,主观上看,既然职业荣誉反映了职业良心中的知耻心、自爱心、自尊心,那么教师就应当自觉地承担其中的社会责任感,保持尊严、信誉和人格完美。而对职业纪律问题的认识,不能全然聚焦于其强制性和他律性,教师职业纪律本质上是自律与他律的一种结合。作为师德实践活动最主要的外部保障,职业纪律是一种自觉的纪律,教师的内心信念支撑其理解并乐于遵守这种纪律,它所具备的外在的强制力在教师心中转化为内在的约束力,从而形成一种牢固的道德观念,体现了法规性和道德性的协调统一。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师德作风
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
——以大四公费师范生为例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研究——以毕节市某特殊教育学校为例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提能增效转作风 真抓实干谱新篇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从严从实抓作风 力促落实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