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2-03-17刘维婷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群体价值观心理健康

刘维婷

(安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合肥 230001)

伴随国内外交流愈发密切,社会文化环境亦体现出多元化特征,诸多不同思想利用网络平台融入群众大脑,对其带来深远影响。在此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亦受到一定影响,且因为价值取向不清晰而生成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增加。基于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顺应新形势,积极创新,提高教育质量。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统一学生思想意识有着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指明了新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此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一、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 有助于最大限度发挥目标激励作用

在思想领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主要稳定器,具有目标激励导向作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根植在民族文化体系中的核心价值指标。核心价值观把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个人层面的基本目标进行有机统一,将近期目标与未来愿景、理想愿景与现实目标全面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精神生活需要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丰富,是否能够丰富学生群体精神生活,将学生群体培育成实现中国梦的优秀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最大程度地发挥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群体精神生活中的引领作用。

(二) 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中,充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有助于解决以往教育工作中简单地通过说教所造成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抗拒和排斥的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中,重视学生群体心理素质,切实满足学生个体现实需要,引发学生群体共鸣,触及到学生群体内心深处,有效弥补传统教育过程中忽略学生个体目标要求与心理诉求的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亲和力,使学生深刻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大学生群体对于教育活动当中传播的价值观念可以真正感同身受,而非单纯地停留在形式层面。把核心价值观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融合,以此为依托解决学生群体存在的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有利于把握学生群体思想认知、意志和情感发展的全过程,积极引导学生群体,始终保持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从而为学生群体积极接受核心价值观内容提供了较好的心理条件。

(三) 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康与完善的人格

价值观是个体根据客观事物和现象对自我与社会的重要性或者意义展开评价与选择的基本原则、理想信念和关键标准,其可以使个体根据既定目标行动,并在个体心理层面发挥激励、引导、调节与抉择等重要作用。理性情绪心理学理论提出,个体人的价值观当中存在的非理性信念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据相关研究证实,大学生群体价值观体系的积极因素和其心理健康水平相关。若大学生有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其便会对心理健康发展产生正向影响。反之,如果学生在价值观树立过程当中产生偏差,则会对其心理健康水平产生消极影响,甚至出现心理障碍与心理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引导个体进行认知调节、意志磨练、情感培养、行为规范和人格塑造,可以使个体积极顺应当下社会环境,同时与他人平等和谐地相处,从而得到幸福感,推动心理的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关键内容,可以积极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让学生群体思想意识实现高度统一,并对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水平带来积极影响,使其产生积极学习和生活的动力。

二、多元价值观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 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可塑性较强

大学生虽然生理发育基本完成,但是其心理发育尚未达到成熟状态。尽管通过学习能基本掌握专业理论内容,但实践经验欠缺,对于社会生活的艰难与环境的复杂性也缺乏深入了解和体验。这便导致大学生在心理层面产生自控能力不足、抗挫折能力弱、社会适应力差、易情绪化以及极端化等诸多消极心理问题,也导致其思维的局限性,在缺乏积极与正确的理论引导时,往往会产生自以为是的情况,且迷信于“新思潮”和“新观点”,在行为上与现实脱节。此外,大学生心理普遍有着一定可塑性,其对于新鲜事物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并且具备向往真理、理想丰富、精力充沛以及思想活跃等心理特征。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强化进行价值引领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 心理承受能力薄弱,依赖性较强

尽管大学生群体独立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但是伴随社会迅速发展及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在大学生面临繁杂多元的新思想及新观点时,其在问题处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上仍有所不足,时常要承受较大心理负担和压力,且部分学生还存在着选择焦虑的问题。特别是在个体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现矛盾且不被社会主流肯定和认同时,部分学生会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薄弱,从而受到较大挫折,其焦虑感亦会有所加强,逐渐变得不自信,从而致使学生以往坚定的理想信仰出现动摇。与此同时,多数大学生依赖性较强,特别是在学习、生活与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等层面,需要教师给予有效帮助与科学引导。

(三) 信息甄别能力不足,矛盾性较强

近些年,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进步,为大学生群体了解与接收多元思想文化、社会动态信息提供了广阔空间和便捷途径,由此生成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对学生树立正确、稳定与科学的价值观具有反向影响。并且,多数大学生在判断、甄别与选择等能力有所欠缺,导致其在心理抉择中模糊互联网和现实生活的本质差异性,逐渐迷失方向,生成困惑与矛盾的心理,更有甚者扭曲了其自身人格。部分大学生过于追求物质方面的享受,存在攀比消费的问题,将金钱视作评价个体价值的指标,或者迷恋于媒体塑造的具有商业属性的明星,也有部分学生沉浸在网络游戏当中。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对于为人民而服务的思想意识、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奉献精神嗤之以鼻,过于强调享乐主义。另外,也有部分学生道德价值观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其出现违法乱纪等犯罪行为。在此情况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刻不容缓。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 完善心理健康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开展的中坚力量,必须有效提升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合素养及水平,只有在具备高素养和高水平的心理健康师资团队的教育引领下,才能使核心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得益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必须树立模范引领意识,以核心价值观根本要求为基准,不断提升个体价值观素养,持续规范与践行正确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念,积极提高个体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行,这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必要前提,亦是心理健康教育实现深层次发展的关键保障。对此,学校方面在招聘心理健康教师时,要严格把关,在以往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考核内容。同时,学校方面要针对在职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通过主题讲座和学术研讨等活动,深化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切实提高教师核心价值观素质。

(二) 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唯物辩证主义认为,内因是各项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据,决定了事物基本属性及发展方向。所以,大学生不论是心理健康层面的问题,还是价值观层面的问题,不仅是受国家、社会、家庭与学校等客观因素影响,更深层次的是由大学生个体内在原因所造成的。一般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正向预测作用,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和心理健康水平相关。核心价值观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价值观,对其思想及行为方式会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此,大学生应明确积极价值观,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提升思想觉悟,时刻关注时政新闻,明确国内和国际社会发展形势,客观且正确看待新时代社会环境下存在的冲突和矛盾,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并自觉抵御西方消极思想和观点的侵蚀,争做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传播者与践行者,将个体理想追求有效融入民族与国家事业当中,从而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奉献力量。另一方面,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群体实现理实一体化的重要环节,在校园中,学生们既要努力学习理论知识,也要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树立积极价值观。学生可以在参与校方组织开办的公益活动、学雷锋活动以及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明确为人民而服务的责任意识,敢于承担国家和社会责任。同时,积极参与校方组织的学术研讨活动与实习活动,在实践锻炼过程中明确当今社会发展动态和发展需求,正确认知自身的不足之处,借助社会实践持续完善与提升自我,加强心理承受能力,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品质,从而在实践中落实个体价值的同时,体验成功,切实增加自身幸福感。

(三) 发挥校园媒体平台优势,创设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高校的基础工作,学校要积极宣传核心价值观内容,创设学习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真正让核心价值观进入学生头脑和内心。在此过程中,学校要发挥校园媒体平台优势,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和内容,创设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在无形之中教育及感染大学生群体。校园新闻媒体作为网络思政教育实施的主要媒介,是学生群体获取信息内容的主要途径。学校方面与教师应利用微信公众号、校园官网、论坛与微博等平台广泛传播核心价值观,增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栏,并设置核心价值观相关话题,以此引发大学生进行留言和探讨。而在媒体平台中,教师应及时监控舆论方向,明确学生当下思想动态,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与价值引领。首先,在国家价值观宣传方面,可以推送有关国家发展历程、获得的成就等,以及国家领导人对于国际事件的发言视频,为学生推荐社会主旋律电视剧及电影,从而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加强学生民族归属感及自豪感,自觉投身于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建设之中。其次,在社会价值观传播方面,可以推送历经四十余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各领域的变化及发展态势相关视频资料,使学生更加关注时事新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最后,在公民价值观传播方面,可以在校园宣传栏当中展示本校典型人物事迹,通过网络话语进行宣传,调动学生积极性。学校应开发学生学习与践行核心价值观成果的宣传栏,充分呈现学生群体有关核心价值观的科研作品、演讲大赛、知识竞赛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资料,使学生学会将核心价值观融入现实生活及学习当中。借助多元化方式传播核心价值观,创设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真正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以乐观的态度处理生活及学习中面临的难题。

四、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不仅受到自身生活环境、成长过程与人格特征的影响,同时与其价值观也具有密切联系。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要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以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建设多维度与全方位的立体化教育模式。加强心理健康师资建设,提高教师核心价值观素质,树立积极乐观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发挥校园媒体平台优势,创设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帮助学生群体树立积极与稳定的核心价值观,进而使学生养成优秀的心理品质。

猜你喜欢

群体价值观心理健康
我的价值观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