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研究
2022-03-17刘宁,朱晓
刘 宁,朱 晓
(广东财经大学, 广州 510000)
高校思政课是传递优秀传统文化,输送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重要渠道,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始终发挥重要作用。所以,高校思政课需自觉承担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使命和责任,正确审视当前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现状,加强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指的是我国民众对中华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继而演化为自尊、自强、自立、自觉和自信的良好品质。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国家的发展与文化的兴盛和繁荣是正相关的关系,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如果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今时代背景下,国家对于文化自信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意义重大。伴随对文化自信的重视度不断提升,只有具备充足的话语权才能彰显文化自信,而国际地位是决定话语权的直接因素,国际地位是我国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早在唐朝时期,为了彼此学习和借鉴经验,诸多西方国家频繁与我国展开文化交流,也因此社会进入大繁荣时期,这通过唐朝的诗歌文化,就能够感受到当时社会的繁荣。可见国家文化兴盛,源自于国民对自身文化的强大自信,换言之,文化自信是文化兴盛的基石和底气。伴随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矛盾也逐渐增多,为了人们获得更美好的生活需要,应从物质层面转化为精神层面。特别是针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而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一方面,通过高校思政课,培育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需要。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多元文化涌入我国,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产生强烈冲击,许多大学生崇拜西方文化,个性特征鲜明,对新鲜事物具有较高的接受度和好奇心。在此背景下,逐渐弱化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热情。对此只有在思政课中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大学生内心,才能应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思政课中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现实需求。思政课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专业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输出的重要课程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自信培育内容,并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能够切实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保证教学方向的正确性。
二、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 缺少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信定力不足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需要立足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而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的产生,是立足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有深刻了解和把握,并对中华文化的未来发展形成正确认知。结合当前情况来说,我国市场经济呈现飞速发展状态,中西方文化之间形成强烈的交流和碰撞,诸多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价值观涌入我国,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信仰产生严重冲击和影响,削弱了大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甚至产生了错误的价值观、世界观,在文化取向上难以坚定立场,不愿意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大部分均具备反思和审视的能力,然而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中,西方文化是以隐性形式渗透,大学生缺少良好的警惕心理。换言之,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存在明显不足。此外,许多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了解度不足,并未深刻解读其内涵和当代价值。针对这一情况的存在,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遇到诸多阻碍,大学生文化自信定力明显不足。
(二) 思政课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
高校思政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体系,其中包含大量的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枯燥无,导致大学生学习热情不足、积极性较差。长期以来,学者关于思政课教学的研究,均致力于提升思政课教学活力,通过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而这一问题始终是研究的难点。结合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情况来看,主要以教师理论灌输为主,教师对系统化的理论知识进行整合和灌输,学生接受知识相对较为被动,教学方式方法缺乏吸引力。并且当前思政课的评价方式,仍然以理论考试的形式,了解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度。此过程中,许多大学生逐渐产生了对思政理论课的消极情绪,课堂中出现许多“低头族”“手机党”,课堂教学效果始终不理想。由于思政理论课的文化传承和传播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导致无法有效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感,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生成产生了消极影响。
三、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一) 依托传道授业解惑,树立文化自觉
民族自信的底气,是对过去了然于心,坚定当前的历史发展方位,明确国家未来的发展规律和方向。个体自信的底气,在于了解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在多元文化中坚定本土文化的霸气,在我国文化强国的发展道路中义无反顾。高校思政课,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课程体系,必须自觉承担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使命和责任。然而文化自信的培育,需要从文化自觉开始,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学习和掌握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此来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文化自觉。在思政课教学初期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力至关重要。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身着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充分吸引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提前制作的视频,为学生讲解民族服饰的特点,使学生了解民族发展历史。其次,学生按照教师所示范的样本,利用多元途径采集不同年代民族服装,并了解民族服装发展的历史背景,将其制作成一段视频进行演示,通过集思广益和发散思维,将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进行串联。最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共同进行文化发展轨迹的梳理,使学生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特点,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其时代性和针对性。在确定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主题后,采取问题式教学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并逐一为学生解决问题,带着问题出发的学习方式,具有较高的有效性。总而言之,在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过程中,必须要夯实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基础,帮助学生构建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使大学生具备自觉抵御外来文化腐蚀的能力,避免大学生被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所影响,坚定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形成良好的文化自觉。
(二) 组织团队辩论活动,笃定文化认同
关于认同一词,学者曾基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角度,理解认同一词的含义,有学者曾提出认同是个体态度改变的重要环节,是简单服从与深入内化的中间阶段。因此,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正是从文化感知的文化内化于心的过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文化认同形成的客观规律,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加强大学生文化认同培养。由于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形成的基础前提,而促使学生形成文化认同,需要在不同文化的对比碰撞中,带领学生分析不同文化的优劣,学生才能逐渐取长补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坚定自身的文化立场。当今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形成较大冲击,对当代大学生形成潜移默化地影响,由于大学生自身尚未形成明辨文化能力,因此无法有效衡量外来文化的糟粕。对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选取辩论的教学形式,推动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在坚定自我观点的基础上,与其他同学展开激烈的辩论活动。考虑大学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所以在辩论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划分为小组形式,使学生勇于表达和发声,在激烈的唇枪舌剑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且大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实质上其发言更是文化传播的声音,代表着一撮人的观点、一群人的认同、一个国家的信念。思政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辩论前,自主采集资料,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文化的甄别与理解能力,继而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千年发展带来的底气。通过团队辩论活动,使大学生增强文化认同感,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形成夯实基础。
(三) 加强实践培养,形成文化自信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需要良好的文化环境熏陶和多样化的实践活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各类文化资源整合,组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在实践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一方面,充分发挥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打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可以采取在校内设置大屏幕、展示牌、张贴海报以及拉条幅等形式,展现不同类型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能够与文化密切接触,不断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知识体系。与此同时,高校可以借助学生广播站,由学生自主选择传统文化专题,在校园内进行广播,以学生力量传递中华文化之声。校团组织等学生团体,同样可以定期组织社团文化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获得良好的文化情感体验。例如,高校美术社团可以组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彩绘,通过绘画艺术形式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为大学生创造有利于文化自信生成的环境。除此之外,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定期组织观看革命纪录片或影片活动,借助高校的大教室或多媒体教室,组织学生共同观看,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认同,使其坚定文化立场。另一方面,不断拓宽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社会实践渠道,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实践意识,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感知不同文化,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并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者。高校可以联合当地相关部门,打造大学生文化自信实践基地,例如,文化旧址参观、体验文化解说员等,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收获和成长。且“走出去”前,需使学生明确实践要求,带着问题开展探究,实践活动结束后与同学交流探讨,彼此分享活动心得与文化情感体验,强化情感认知和共鸣。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大学生寒暑假期间,组织文化调研活动,使大学生走进中华文化的相关地区,实地感受文化的发展轨迹和历程,不断扩充自身的文化知识和文化视野,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树立文化自信。
四、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性受到较大的冲击,多元文化和思想价值观不断渗透,使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诸多挑战。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能够在多元思想文化碰撞的思维交锋中,凝聚并强化大学生的主流文化意识,既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与价值标准对待各种外来文化,促使大学生在激荡的文化氛围中铸就坚实的思想堡垒,又不断巩固着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力与向心力,烘托着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良好氛围。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发挥主渠道育人的作用,从多维度入手促进文化自信形成。
猜你喜欢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