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环境下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2022-03-17尤怡丹
邓 薇,尤怡丹
(徐州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18)
智慧教育是信息化教育的高端形态,能够充分改变现代教育的教学生态,弥补传统教育存在的不足,使现代教育思想能够更充分、更全面、更切实地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智慧教育的环境下,如何推动教学改革,使其契合智慧教育的基本需求,则需要从教学方法改革的层面出发,明确智慧教育与教学方法的内涵,确定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从而更好地提升智慧教育的成效。
一、智慧教育的内涵与要素
智慧教育来源于钱学森“大成智慧学”。钱学森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提出了多种构思,即“用现代科技体系教育与培养学生,帮助学生明确系统科学;借助艺术与科学的‘联姻’,促进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旨在培养出能够面对错综复杂而又变换莫测的事物,可以迅速做出灵活、准确、科学决策与判断的人才。在计算机视域下,智慧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即从数据、信息,发展为知识和智慧。其中信息和数据主要指对经验的应用与理解。而智慧与知识则指对新事物的挖掘与探究,是通过计算机探索新事物的智能化阶段与过程。简言之,智慧就是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赋予计算机系统或平台自主探究新事物的能力。所以,智慧教育可以被理解为由国家、区域、学校所提供的高内容适配与学习体验的教育系统或教育行为,是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家长、教师、学生提供差异化按需服务与支持服务的教学形态。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智慧学习环境、学生、教师制度、教育制度、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其中学习环境包括教学社区、学习社区、智能工具、学习资源等要素;教育制度包括教育机构系统、学校教育制度、教育监督机制等内容;而教学模式是智慧教育系统的核心与抓手,是统领各构成要素的关键,能够从效益、效率效果等层面提高知识的生产质量和能力。主要包括学习需求、教学环境、教学理念、课堂、学习、教学、教材、学生、教师等多种要素,能够在信息科技的支持下,转变传统教学生态,提升教学实效。而教学方法作为教学改革的关键,统领着教学模式的不同要素和内容,影响着教学模式作用发挥和价值彰显的实效性,譬如教学方法能够从任意方式、任意地点、任意时间等层面出发,突出学生本位的理念,使学习投入时间更短,学习质量更好、学习状态更轻松,并且可以充分发挥学习环境在学生教育中的价值与功能。因此,在智慧教育的层面上,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促进智慧教育系统构建拥有鲜明的意义和价值。
二、高校教学方法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 学校方面
首先,理论教学与实践不匹配。高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契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其工作重心应放在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模式优化上。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导致教学在高校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受到影响,致使高校出现在“理论上重视,在实践上轻视”的现象。其次,科研与教学失衡。由于高校学术成就、专业奖励与教学业绩的联系不够紧密,所以容易导致高校出现轻教学重科研的问题,导致教学方法难以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再次,在高校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对教法改革的支持。通常高校管理过于关注教学的程序与规范,轻视教学的特性,导致教师教学评估出现程式化、刻板化、同一化、统一化、简单化的问题,致使教师因恐惧较差的评价结果而畏惧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最后,忽视了教师发展与学术的关系。教师发展通常指教学发展,然而由于高校过于强调学术,认为学科研究才是学术,普通教学并非学术,从而弱化了教师的发展维度,导致教师出现只注重学科研究而轻视教学的现象。
(二) 教师方面
首先,思想观念偏差。部分教师认为高校教学改革通常是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改革难以对教学改革的成败造成影响,从而忽视教学方法改革的价值和作用。其次,教法改革的责任意识较弱。部分教师缺乏“提高教学实效”的积极性与责任感,难以明确教法改革对高校学生成长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再次,教法改革的支持程度不够。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法改革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教育需求、社会发展等多层次内容,确定教学方法的适配性,从学生的角度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然而在理论、技术及资源的供给上,高校却难以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导致教法改革的质量和效率较低,难以发挥出应有的育人作用和价值。最后,教法改革能力缺失。高校教师缺乏对教学方法实践与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只是对特定领域的理论知识进行探究,导致其对课程发展、新式教学及教育理论的认识不足,难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工作。
(三) 学生方面
首先,高校学生普遍习惯了教师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因为一些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经验及经历已经决定了他们喜欢或习惯了教师的灌输教学。如果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将导致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问题,进而影响到高校教学的实效性。其次,学生并不喜欢需要付出较多投入与努力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改革所提倡的参与式、讨论式、探究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都需要学生付出更多的投入和努力,因此学生并不会在心理和行动上认可新的教学方法。再次,学生惧怕“需要改变学习方式”的教学方法。参与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都需要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和研究,深化知识。但学习方式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导致学生出现明显的适配性问题,因此学生往往惧怕教学方法的更改。最后,新型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学习及优化知识,自主开展课堂交流与师生互动活动。但由于部分高校学生缺乏自主性、积极性及自律性,导致新型教学方法实施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三、智慧教育环境下教学方法改革策略
(一) 学校层面
首先,要提高重视程度。智慧教育系统的核心要素是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模式效率、效益发挥的关键是教学方法。因此在高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提高对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视程度,明确其在智慧教育系统构建中的紧迫性与重要性,通过构建支持、鼓励、重视教师投身教法改革工作的制度、政策及机制,为教师更好地促进教法改革提供条件、营造氛围、奠定基础。其次,高校应增强教师的教法改革意识,培养教师教法改革的能力,帮助教师充分理解并认识教法改革在学生培养、高校发展中的必要性、重要性,在智慧教育系统构建中的紧迫性。通过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监督机制,提高教师在教法改革中的责任感。再次,高校应明确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将教学作为教师评价、教师发展的根基,注重对教师发展与教学学术性的均衡,拓宽教师的发展方向,增强教师对教学及教法改革的重视程度。最后,在智慧教育系统建设中,协调好相关制度与智慧教育制度的关系,将管理制度与智慧教育系统中的学校制度、评价制度、教师制度融合起来、衔接起来,提高各制度之间的协调性和融合性。
(二) 教师层面
首先,教师应明确教学改革的内涵,提升对教学方法的重视,从智慧教育的角度出发,深化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譬如转变传统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参与式、讨论式、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将新教学方法与智慧教育中的教学模式衔接起来,注重对学习环境内各大教学资源、学习工具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挖掘。在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应用智慧工具(计算机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及大数据技术),挖掘、分析、整理、探讨理论知识,提升自身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及智慧教学系统的构建理论,优化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更适应教学实际。其次,注重能力提升,高校必须结合智慧教育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使教师可以在掌握基本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智慧教育学习环境的技术优势,提升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最后,重构职业发展体系。教师应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突出教法改革在职业发展中的价值,通过反思、实践、探究的方式,不断深化理论研究成果,优化现有的教学方法体系,自主获取有关教学方法改革的知识与技巧。
(三) 学生层面
学生在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应配合、支持教法改革。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的双向活动,如果教法改革没有学生的配合与支持,必将难以实现预期的改革目标。所以教学方法改革必须获得学生全面的支持和配合。首先,教学方法改革必须要求高校学生以欣赏、认可、赞同、敬佩、尊重的态度对教法改革工作做出回应、反应,客观、公正地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而教师则应接受学生所提出的善意建议和批评。在实际的教学改革中,教师不仅要明确智慧教育所提出的基本要求,还需要做好学情分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明确教学方法改革对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节奏、学习过程及投入程度所带来的影响,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学生对教法改革所产生的担忧和质疑。其次,激发学生接受、配合教法改革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借助智慧教育系统所提供的学习环境,通过各类信息技术的应用培养学生自主、主动及探究学习的兴趣,通过制定学习小组机制或授课制度,增强学生的自律性,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有效地融入到教法改革的过程中。
四、结语
智慧教育系统内涵丰富、内容广泛,涉及制度、教学、环境等诸多要素。而教学方法是统领教学模式各要素,发挥教学环境育人功能和价值的关键。在智慧教育的背景下促进教学方法改革,能够更加有效地优化智慧教育系统,提升智慧教育的实效性。而从学校、教师、学生等角度出发,强化教法改革手段,可以提升教法改革与智慧教育系统构建的适配性,使教法改革成为高校推动智慧教育系统建设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