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育人视域下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路径研究

2022-03-17李臻昭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院校

李臻昭

(长江职业学院, 武汉 430074)

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进一步规范各类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提供了政策指引,这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的关键举措,给高职院校的改革及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更注重于学生的职业化教育,倾向于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型人才。

一、协同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教育组织管理松散化

1.领导重视不够,政策执行不到位。改革开放以来,高职院校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各类专业型岗位精英,彰显了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较高社会价值。但是高职院校目前的学科建设、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等各项工作都较为单一,注重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方面却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相比普通本科学校学生学制较短,学生管理不够系统化制度化,更漠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观念认识不足导致经费投入不到位,学科建设不规范、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2.追求“专业至上”,弱化“立德树人”。高职院校相比普通本科院校,其招生资源和教学投入有着明显差距,特别是所招收学生大多都是同等年龄段高考分数不拔尖的学生,这些学生也有着个性强、学习能力和思想水平不够等特点,加之学校老师缺乏“立德树人”的培育宗旨、而重视市场和就业的心态,一方面高职院校领导与老师的培养积极性变弱,另一方面学生也逐渐抵触思想政治教育。并且,目前高职院校倚靠“学生就业率”等数据来相互竞争,重“职”而轻“育”,为市场需求而注重就业培训,缺乏“育人”观念,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地位大大降低,这是典型的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边缘化的现象。

(二) 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低质化

1.教师队伍发展缓慢,难以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构成普遍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即大龄化和年轻化。一些高职院校主要返聘了离退休的专家教授进行思政课教学,虽然老教授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但其教学观念相对陈旧,很难与思维活跃的学生产生共鸣。一些高职院校由于近几年才开始注重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引进的大多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或者是较为优秀的本科生,虽然这些年轻教师的学历值得肯定,但教学经验匮乏,政策解读能力偏差,授课思维单一,很难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特点进行教育教学,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讲课效率。此外,为了迎合国家的政策要求,不少高职院校通过招聘兼职教师的方式弥补师生比不足的问题,兼职教师主要来自在读的硕士研究生或者专业背景相符的本科生,这些教师常日里忙碌于自身的课程学业,更多的是为了补贴生活开支而进行兼职,具有流动性强、时间不稳定、责任意识偏差的明显缺陷,授课的质量难以保障。

2.传统教学模式为主,难以形成师生互动的课堂共鸣。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需要将党和国家的政策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灌输给学生,也需要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让学生能够外化于行。当前,思政课不受到学生喜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学内容的死板、教学方式陈旧,既无法通过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无法通过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大多是机械化地将教材诵读给学生,授课方式主要是传统的“填鸭式”“板书式”,缺乏对于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构建,对学生的专业类型、兴趣特点、学习能力等缺乏足够的认识,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于课外实践的重视程度不足,有些高职院校甚至未能建立稳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能契合推进,导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三) 思政课堂教学实效式微化

1.学生的接受教育意愿不强。思政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且相互作用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保持对思政教育内容的主动接纳性。当前的思政理论教育教学中,教材体系引导教育方向的主导地位依然显著,而现实社会中一些别有用心的组织或个人试图通过互联网散布虚假谣言、制造社会恐慌,这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对入世未深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产生了消极影响,导致了个别范围的学生出现斥学的心理。同时,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修学分”的课程,只要将自己的专业课修好学好,未来就可以顺利毕业、稳定就业,这种“不丢分”的侥幸学习态度往往会衍生学生的厌学心理,并且相互之间形成恶性传染,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灌输难度。

2.学校的监督考核力度不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实现途径,直接关乎新征程下我国教育事业的培养目标和育人宗旨。党和国家在宏观设计上颁布了一项又一项的政策措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铺平了道路,学校需要做的就是将每一项政策循序渐进地做严做实。当前,学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存在短板,一是没有形成较好的校内执行机制,未能及时的跟进上级政策文件的贯彻落实;二是缺乏奖惩有度的考核评价机制,未能及时地管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执行成效;三是放松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监管验收,未能及时地纠察思想政治理论课出现的不足和难题。事实证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加强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全过程的监督考核是一项必要之举。

二、协同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破解路径

(一) 加强重视,以“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始终

1.领导带头重视,始终贯彻落实人才培养的第一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因此,高职院校党委和学校领导要树立“大思政”工作理念,落实好“立德树人”基本要求。第一,重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和师生发展需求,对思政课教学中遇到的基本问题从严管理、科学治理,实现学校资源的优化整合,发挥好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主渠道引领作用。第二,落实总书记"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同志要积极到学校去讲思政课"的基本要求,领导带头走进思政课堂、传播理论知识,形成“组织-管理-参与-传播-弘扬”的多维互嵌格局,充分发挥党委和学校领导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头雁作用”。第三,明确主体责任,根据高职院校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责任考核标准和激励惩戒机制,使其将思政课发展的主体责任扛于肩上,守好课堂教学的“一亩三分地”,不断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战略地位。

2.引导师生重视,营造从上至下的“立德树人”好氛围。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互为相长的主客体因素,也是教学实效性探索的核心与关键。与专业课程不同,思政课是稳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主阵地,授课对象具有广泛性特征。为此,应提升师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水平,巩固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第一,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师思想认识水平,强化自身重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是课堂中的传道者,传道者首先要自己信道,才能向学生传道,使学生明道。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理想信念,与时俱进主动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政治与理论素养,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第二,立足高职院校学生成长特点与现实需求,多角度全方位引导学生重视。高职院校学生具有“强互动、弱自主”的学习特征,动手实践能力强,思维注意力较分散。思政课实效性的提升应立足这一现实特点,通过开展生动的实践教学和情景教学,强化学生学习自主性,推动课堂内容入脑入心。同时构筑符合其身心发展的“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模式,调动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其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二) 加强监督,以“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方位

1.创建章法有度的监督机制,因地制宜打造思政教育良好环境。能否将思政课教材内容良好地传授于学生,可以通过量化的考核参数加以评析,这就需要学校能够制定切实可行且章法有度的规范制度。长久以来,制度建设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规范、优化高校师生行为准则的必备途径。应构建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党委-思政课教师-大学生为主体的环环相扣的思政课执行监督机制,同时辅之以必要的舆论监督,共同规范思政课主客体行为。同时,为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坚定师生政治立场,应大力完善思政课督导制度和巡查机制,将教学质量监督成果纳入教师考评标准,从制度层面规范思政课教师行为,打造风清气正的思政课教学环境。

2.开展做严做实的监督执行,奖惩并举推进思政教育良性发展。制度是规范思政教育向好向善发展的顶层设计,而真正保障思政教育在高职院校发展落地的关键环节在于监督执行。监督执行主要包括对教师的管理和对学生的规范两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正向激励与鼓舞,从日常教学中考核教师的教学成果、教师担当,坚持奖惩分明,坚持科学评教,让更多教师愿意参与到思政教育工作中来,让更多的思政教师有更广阔的晋升渠道和更有效的奖惩监督。二是要加强对学生知识吸收成效的考核,打破传统的“点名”考勤习惯,从作业完成度、政策了解度、实践外化度等方面严实考核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让学生始终明白思政课在学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营造思政课在师生日常教学中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 加强建设,以“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梯队合理的教师队伍。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是进行思政教育的最关键因素,要强化教师队伍的素质,也要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面对新事物,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破除传统观念和思维,接受新媒体;要集中优势力量,打造网络名师课堂;要探索管理方式,与班级管理相融合是解决当前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时,还要注重教师培养工作,创新青年教师培养途径,实施教师学历培养计划,鼓励教师攻读更高学位;从教学水平、实践能力、师德师风等方面入手,提升整体教师队伍的多元能力;完善教师考核体系,合理制定考核规则,将学生培育水平融入考核要求。

2.加强课程转化设计,推进课堂与实践协同教育。思政课不受到学生喜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学内容的死板、教学方式陈旧,既无法通过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无法通过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丰富和创新教学手段,是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让思政课堂走出困境的重要方式之一。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政治信仰和理论水平,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两个维护”,以中央的各项要求对理论学习进行适应性调整与进一步解读,通过课堂日常教化发挥实践育人、潜移默化的作用,做到“信马”与“言马”的高度统一。其次,教师要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不仅从理论学习的角度提升思政教育的科学性,还要从理论指导实践的角度出发,对思政课程教育重点与实际结合进行进一步融合,以社会热点讲解、社会热点解读的方式深入了解理论学习的科学性,坚持思政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有效衔接。再次,形式上选择学生喜欢的、能提升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的教学辅助作用,以动画式、视频式、音频式等多样化的教学传输方式进行思政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示予学生,进一步拓宽教学思维、提升教学能力、盘活课堂整体学习思维,激活思想课堂,让课堂更生动、更有活力。

三、结语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之时,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开篇之语,深刻体现了教育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伟大的“中国梦”中的根本性作用。“德”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第一要素。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学生立德树人的重要单位,必须要牢记育人目标、坚守政治展位、勇担历史责任,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头等大事,坚持政策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努力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政策指标,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院校,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院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