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堂教育中实施多维育人的策略研究
2022-03-17王卫卫
王卫卫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212)
1 高职课堂中落实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课堂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场地。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实施“三全育人”的教育模式就要用足、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课堂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高校课堂有多种形式,目前高职院校课堂主要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除此之外还有党课课堂、团课课堂等,自疫情以来网络课堂也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落实要打通这几类课堂,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第二课堂的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功效、党课团课的先锋引导作用,实施多维育人的策略。
2 高职课堂中育人的现状
(1)第一课堂中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实施的环节中育人的要素没有充分融入进去。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传统的思政课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还不够,亲和力不强,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和期待;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育人的契合度不高,未与实际的生产生活案例紧密结合,缺乏针对性、适应性。
(2)第二课堂的整体情况是重活动、轻需求;重形式、轻内涵;重业绩,轻协同[2]。党课、团课政治性、理论性比较强,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高。面对学生思想多元化、需求个性化等变化网络课堂方面整体设计未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缺乏感召力。另外各种课堂没有形成协同育人的统一体系,制约了育人的整体效果。
3 高职课堂教育中落实多维育人的策略
3.1 充分发挥好第一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第一课堂通常是以专业班级为单位,依照学校某某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设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按照教学进程总体安排表在教室、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外实训场所开展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活动。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必修课程为主,学生通过学习相应课程完成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技术技能学习。第一课堂占据了学生学习大部分的时间,是高职院校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因此充分利用第一课堂落实“三全育人”教育模式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的重要途径。
3.1.1 加强各类教师思政能力的培训和教师团队建设,实现课堂全员育人
第一课堂中全员育人的“全员”主要是指各类一线教师,即思政课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同时包括各类兼课教师如行政人员、辅导员、企业技术人员。教师们完成育人工作是依托课程这个主要载体在课堂中来完成,也就是当前不断建立并完善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思政课程要发挥示范作用,把握学生主流思想,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成育人工作的思想引领工作。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是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关键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各类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方向,将爱国情怀、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等方面全面融入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中去,在传授学生学科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进而将课程育人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到位,提升课程育人水平和质量,实现育人功能。
完成课程思政这项工作,就要重视加强各类教师的思政能力学习培训,培养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突破理论生疏夯实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才能拓宽思想政治视野,提高教学语言的逻辑性、深刻性和说服力,提升课堂效果;其次要选派教师参加各种课程思政建设及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广泛学习参考其他高校的优秀案例,进行榜样学习,取长补短。通过多听、多看、多学优秀的课程思政案例,从中得到启发和灵感,结合自身专业课程挖掘专业课程中的职业道德、行业精神、行业领头人等思政资源,提高开发课程思政的能力,增强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第三要组建各个专业的教学团队。思政课教师、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企业兼课教师组建团队后,通过团队合作的机制,思政课教师可以指导、协助其他教师充分总结提炼各类课程中的育人点,改革教学内容,开发课程思政资源,优化课程教学设计,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师的思政教学水平,合力推进课程思政。这种团队合作的教学组织新方式更有利于育人工作融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中。
3.1.2 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实现课堂全过程育人
课堂的全过程育人首先依托于课前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求。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引导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学校在最初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时,专业课教师要与思政课教师形成团队共同研究,找出每一门课程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点”,结合实际典型案例,把育人点与课程的知识点契合好,适应学生的接受需要。其次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要创新运用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育,增强课堂互动的思想性,灵活运用案例法、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等等。教师要在教学的语言、方式和手段上灵活运用,适合当前学生发展的特点。课堂上加强互动交流,由灌输式教育方式改为互动式教育方式;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加课堂的生动性,提高课堂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课后要通过各种网络形式进行交流答疑,把握交流主方向,提升网络育人的内涵。
3.1.3 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完成课堂全方位育人
第一课堂的全方位育人主要是指从空间维度来扩大,通过利用各种载体来丰富教育资源,从而拓展教育途径,完成育人工作。
当前课堂的教学形式是非常丰富的:可以通过线下课堂教育,与学生面对面授课,这种传统的教学课堂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集中,便于师生情感的交流,有利于育人工作的现场开展;可以采用线上教学,尤其是疫情期间,线上课程资源大量丰富,课程设计也变得活泼生动,甚至科技感十足,各种课堂直播使得学生有了一种新的学习体验,但是线上教育使得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情感维系较弱,教师对于学生的实时教育现状不清楚,这种方式对老师的育人沟通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实现课堂的全方位育人就要充分把握新媒体的工作特点,结合线上、线下的优点,使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相互作用、交流思想、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整体格局,从而完成育人工作的全方位开展。
3.2 发挥好第二课堂的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主阵地作用
第二课堂作为与第一课堂既相互补充又相对独立的平台[3],是由学校、各二级学院团委牵头,以社团为主要组织开展思想教育活动、音体美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主要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为切实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成效,第二课堂要与第一课堂协同发展,同时更要贴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拓展学生的眼界,促进学生在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社团活动中学习、感悟、成长,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有效发挥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效果,进一步夯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质量内涵式人才队伍。
在发挥文化育人方面,校园文化活动是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美育、体育方面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兴趣爱好的主要施展场所。通过组织开展融入政治性、思想性和时代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励志电影展播、书画欣赏、诗歌朗诵、红歌比赛、节日游园等活动,营造合理的校园文化环境,塑造良好校园文化育人氛围。社团活动是学生发挥个人特长、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除了设置传统的音体美方面的社团外,还要设置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社团,如普适性很强的PLC社团、CAD绘图社团等等。举办有专业特色的社团活动,比如我校有特色的长江韵水文化节、一年一度的职教周社团系列活动等等,在职业教育中将工匠精神等理念贯穿到第二课堂中。当前社团指导老师主要是以辅导员、音体美教师为主,专业课教师参与度较少,这就导致第二课堂的活动与专业特色贴近不紧密,与第一课堂协同发展程度不够。因此第二课堂需要专业课教师充分参与到学生的校内外活动中,做到第二课堂的全员育人。
在发挥实践育人方面,要建立实践教育机制,将德育渗透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可将知识在实践中活化,缩短学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4]。通过专业调研、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有效释放学习和就业压力,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增长社会经验,增强团队意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3 利用好党课、团课课堂的先锋引领作用
高校党课、团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党和国家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手段,也是开展育人工作的重要阵地。对于强化学生理论武装,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起到先锋带动作用。“两课”课堂的育人学习的立足点在于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在实际生活中指导青年学习步向积极向上的人生轨道[5]。
首先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党课、团课的课程体系,丰富当前高校党课、团课课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突出育人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其次要在党课团课育人过程中以故事传承精神,以精神滋养灵魂,以灵魂铸就信仰。最后要从党课团课教育的措施、阵地、途径入手,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组织党员和积极分子接受党课教育,组织广大团员青年接受团课教育,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筑牢理想信念,为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找到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