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2022-06-23刘胜奇
刘胜奇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212)
1 “课程思政”之必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强调,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明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鲜明指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教育价值的理性回归,为了实现这一回归,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专业技能课中的爱国情怀、安全观念、人文情怀、工匠精神等德育功能,建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2 “课程思政”之本质
“课程思政”是指在非思想政治课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育的各知识点、各环节,通过激活或融入思政元素,优化教学方法,促进专业培养与立德树人的有机融合,实现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与德育教育的相得益彰,在“春风化雨”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高校教师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在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把培养学生德才兼备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建立立德成人、立志成才理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启发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指引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课程是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是“课程思政”的直接体现。“课程思政”不是生搬硬套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是要求每一门课程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在保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同时,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掘与课程相契合的思政元素,量体裁衣,在课程当中有效融入育人内容,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育人效应,使得专业课有思想、有情怀、有格调。通俗地讲,就是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时候,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化盐入水”,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技能与爱国情怀、人文精神、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相结合,帮助每一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要做到德才兼备、“又红又专”,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3 “课程思政”之实践
《电子技能实训》是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教学团队结合教学实例,从爱国情怀、人文情怀、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3]。
3.1 厚植爱国情怀
讲授“工厂7S管理”时,指出“7S”中的整理、清洁、素养在我国古典文献《弟子规》的“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洁,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等阐述中就班班可考,文中对学习环境的整理标准、清洁规范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且指出了学习环境和自身修养的因果关系,藉此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在讲授“集成电路识别与检验”的时候,指出集成电路产业涉及5G通信、航空航天、北斗系统等产业,其具体应用、自主创新与发展等,是衡量国家产业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国家信息产业的核心,也是实现信息安全的基石;讲述国产芯片在艰难中求发展的历史和现在取得的成就,组织学生讨论“取得成就的保证是什么”,指出其保证就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结合美国对我国发动贸易战、芯片制裁、打压华为、封锁光刻机等事件,和学生一起分析出被制裁和打压的原因:美国傲慢的霸权思想、中国强劲的发展势头、芯片核心的科技技术和关键的创新能力以及其广阔的应用市场和巨大的经济利益,指出其本质就是“发展道路之争、社会制度之争、国家存亡之争、民族兴衰之争”,组织学生讨论“面对打压,自己该怎么做”,告诉学生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以科技报国为己任,为祖国强盛而发奋学习,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中国人;激励学生热爱祖国,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做中国梦的践行者。
3.2 培养人文情怀
讲授“安全用电”知识中的“触电急救”环节时,组织学生讨论对触电人员“救不救、如何救”,指出对触电人员一定要及时伸出援手,分析救人一命对个人、家庭、社会的贡献及意义,引导学生积善成德,要有恻隐之心,要互帮互助,奉献爱心,指出互帮互助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当下和谐社会的要求和生动体现,更是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和谐、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展示,当然我们尽量要在科学安全的条件下实施救援,认真学习有关安全知识,才能保护自己,临危不惧,见义智为,救护别人,关爱他人。培养学生讲科学、守规则的职业素养,建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安全意识及“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发扬“互助友爱”的社会主义人道精神,践行关爱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 培植职业素养
讲授美国对华为的打压时,分析华为被打压的原因,指出华为以“麒麟”芯片为代表的强大创新能力是根本的原因,引导学生一定要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讲授“电子元器件焊接质量检验”时,通过焊点质量检测,要求学生在检验过程中一定要遵守检验规则,严谨扎实,不得粗心大意,引申出在学习和实际工作中,学生对待工作一定要认真细致,扎扎实实,不厌其烦,切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通过观看我国导弹工作人员认真细致检查导弹,发现导弹里的插座有一根白发并想方设法取出,消除导弹发射的危险因素,保证导弹安全发射的视频,引导学生学习导弹工作人员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又通过观看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事故分析视频,强调对待工作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得马马虎虎,差不多就行,挑战者号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活体现。通过对比分析以上事例,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一丝不苟、扎扎实实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以及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引导学生践行“爱国、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増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3.4 培育工匠精神
在讲“电子元器件焊接”时,运用展示法,组织学生观看优质焊接产品,通过观看大国工匠电子焊接视频,运用课堂讨论法,组织学生现场讨论“学习大国工匠什么”、“如何向大国工匠学习”,引导学生建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立志成为大国工匠的职业理想,运用课堂讨论法,组织学生现场讨论“什么才是优质的焊接”、“如何达到优质”,培养学生讲科学、守规则的职业素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吃苦耐劳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讲“二极管识别与检验”时,指出二极管特性和工作特点,引导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入分析其本质是PN结的作用,鼓励学生追求“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工匠精神。
3.5 革新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学一学、看一看、做一做”完成相关教学内容。理论知识采用讲授法,技能讲解参用演示法,教师边演示操作步骤边讲解相关注意事项,在学生技能训练时,教师引导启发学生互相讨论和协助完成实训,达到学生掌握重点技能的教学目的。教学手段采用以课堂宣讲、实践训练和网络传播、课外练习等方式,课堂宣讲的时间点选择在课程导入环节或课程进行中适合的时机, 结合学生实训时的操作状态, 及时引入课程思政,通过多媒体、视频、纪录片等载体,采用丰富的案例、典故和热点事例、身边的榜样等,运用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边播边放讲解,在学与做中先引入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将课程思政和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思想提升;课下网络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在线网络平台“学习通”、微信、QQ等相关平台,分享一些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行业专业方面的重要信息,技能知识和技能需求,职业素养和职业规划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思政内容;课外练习包括学生观看视频进行相关技能练习等。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问题导向,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分组自主讨论,引导学生自己领会思政点,激发学生自我探究达到育人目标。
在课程考核方面,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针对各学习环节进行考核,如表1所示。对每个基本操作技能进行分段考核,从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3个维度来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把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关键能力、素质体现纳入考核,将课程思政点融入到课程考核中,如将科学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环保意识、职业安全素养、吃苦耐劳精神、精益求精品质、价值观提升等思政点纳入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中,结合终结性评价最终形成学生的综合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微调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培养,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表1 集成电路(IC)识别考核表
运用以上种种思政教育手段,在教学内容组织方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选择与运用、深化课程思政的嵌入度,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不再是平面化的知识灌输,而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灵塑造,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将教书育人的使命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培养具备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并满足社会需要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4 结 语
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化,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迫切任务。笔者对《电子技能实训》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人文精神、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方面的“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总结,对如何实现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德才双长,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爱国精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然而,教学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课程思政实例开发仍需加强,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嵌入及思政深度还需进一步挖掘等,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