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艺术实践融入美育教育探索
——以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3-17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212)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1]。并在给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回信中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2]。 2019年4月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全国美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对学校美育地位、功能、价值的认识,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审美中育人,在育人中审美,在审美中成长、在成长中审美”[3]。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该文件特别强调了美育推动思政教育的意义,并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及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4]。2014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5]。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新形势要求加快发展学校艺术教育,紧紧围绕重大时事,弘扬时代主旋律,高举旗帜跟党走,切实提高艺术教育贯穿大学生思想育人工作势在必行。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关于美育工作的指导文件,可以清楚地看到,全面推进和加强美育是目前高等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高校美育工作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基础,是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魂的工作,尤其是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美育教育必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积极结合国家新时代对美育工作的要求与指导方针,对美育工作进行了调研与自检,同时多路径创新探索,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确保学生身心各项素质全面提高,推动学校美育工作健康发展。
1 高职院校美育教育发展现状
1.1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积极性不高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职业中专、技校以及普通高中高考较为不理想的学生。这些学生相对于普通本科的学生来说,大多来自农村,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复杂,家庭环境略为贫困,教育资源匮乏,造成文化基础不扎实,还有少许自小跟在爷爷奶奶身边与父母常年分离的留守儿童。从综合素质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对美的理念模糊不清,审美教育的缺失会导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学习生活变的无目标、无理想、枯燥庸俗。调查显示,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主动学习的意识、自我管理的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高职院校美育工作在推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1.2 高职院校资源匮乏,美育工作遇短板
随着近几年高职院校学生不断扩招,教师数量也出现了短缺,职业院校更注重专业教师的培养,对美育教学普遍存在一定的轻视。艺术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较单薄,达不到学校美育教学的配置要求,相关教育资源也比较匮乏,在校的美育教师也缺少提高专业技能学习的机会,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研究水平也有待提高。学生的美育培养无法得到更多专业性指导,更没有广大的艺术实践学习平台。教师资源匮乏一直是制约高职院校美育发展的现实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美育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1.3 美育课程形式单一,育人效果打折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美育教育工作中,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将美育相关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大部分高校的美育教学,仍然以开设选修课为主要形式,课程形式单一,教学内容老套,即便是开展了相关课程,也存在课堂创新性不够,吸引力不足,教师“填鸭式教学”造成课堂无活力无激情,学生学习不主动,热情逐渐消退的情况。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当前在校生中有43.6%的学生表示艺术类课程少,方式单一等情况,美育课程的考试一般采用知识理论考试,学生缺乏融入性和体验性,无法从学习中收获成绩感,美育功能效果打折。同时,高职院校的美育教育也没有与专业技能的培育结合在一起,培育技能型综合素质人才实施力不足。
2 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的创新实践路径
2.1 制定美育课程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三年,本身文化知识底子薄弱,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课业繁重,美育教育如果没有系统的培养方案指导,将无法达到全方位的育人的目的。大学又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结合高职院校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分阶段的设置美育课程目标,将美育教育与专业技能同向发展,最终达到“技”“艺”相结合培养全方面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特点,突出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精心打磨课程,结合职业教育各专业特色,依托美育资源,真正将课程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同时,除课堂授课外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设计实践类视听课程,加入实地观赏音乐会、话剧、画展、红色歌剧、书法展等教学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美、触碰美,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全面提升创造美、鉴别美的能力[6]。
2.2 强化专业师资队伍
对于高职院校美育教师普遍缺失的现状,高校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整合各方资源,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寻求专业院校的协同发展,可根据实际需求选聘校内外艺术教师指导学校美育课程或艺术活动。建立艺术实践室,除艺术类专业教师外,鼓励不同专业教师加入美育教育教学研究,全员参与美育课程的建设,构建一支高素质美育教师团队,同时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学能力,充分将美育教育与艺术实践渗透专业教育及思政教育中,最终实现美育教育可持续发展。
2.3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应建设美育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在考核中重视教学意见的反馈,通过教学自评、他评、互评等方式,展开教师、学生、机关组织等不同层面对美育效果的评价调研,结合已有成效总结经验,完善不足;此外,将美育教学考核融入学科职称评定规划中,为教师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及积极性。将学生美育教育的传统考核方式升级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同学习同考核的模式,重视实践考试,采用比赛、演出、展示等实践性考核方式进行考评,以思政教育与美育教育双重角度检验育人效果[7]。
2.4 打造“第二课堂”校园文化精品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战场,美育工作必须以第二课堂为抓手,且与专业基础性课程相互补充,艺术实践融入美育工作,恰恰是与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呼应。高职院校要构建美育实践体系,将技能竞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艺术演出等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考核中,充分发挥美育实践价值,感悟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别样之美,同时将课程内容与艺术技能竞赛相结合,将专业知识与美育融合,深入了解所学专业审美内涵,在专业课程中发挥美的创造性。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组织丰富的实践性活动、发挥艺术类社团作用,联合各类艺术文化资源,创新开展特色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坚持“实践育人”指导思想,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够、体验感强,融入深刻的新时代青年[8]。
3 我校美育教育实施与成效
3.1 唱红歌
在美育工作中,许多高雅艺术作品蕴含了很高的教育意义和思想价值,在我校第一届“音为有你”艺术实践周中,以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华诞为契机,将学习红色革命歌曲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开展了《学红歌、忆党史》主题讲座,《我和我的祖国》《黄河大合唱》《南泥湾》等红色歌曲,音乐作品背后的创作背景及作品意义,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红色歌曲中铿锵有力的节奏型,也能够树立起奋发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在学、听、唱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作品,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发挥德育功能,引导学生铭记党的光辉历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家国情怀。
3.2 品国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树立文化自信,就必须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校在第一届“音为有你”艺术实践周中,加入了传统文化元素,开展《礼赞百年风华,学习中华国乐》主题讲座,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是青年大学生义不容辞的担当与重任,活动邀请武汉音乐学院中乐系教师为学生讲解中华国乐的发展历程,同时通过现场演奏让学生近距离获得国乐的熏陶,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民族音乐的热爱,形成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3.3 学书法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鲜明的艺术性和广泛的传播及实用性,并且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开展《学中国书法,承传统文化》体验交流活动,体验交流以现场教学、现场书写、现场分享的方式,引导学生们深入了解中国书法,学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扛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美育教育,旨在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传统书法方向入手进行立德树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修养综合素质,树立文化自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文化传承人,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4 悟情感
美育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也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音乐蕴含着丰富的真善美内涵,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学生在欣赏美妙音乐时,人体会分泌荷尔蒙,有助于缓解紧张和愤怒的情绪,通过欣赏经典的歌曲、管弦乐、交响乐等,也有助于建立学生的审美意识,及美学情感的培养。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我国现有的音乐教育模式,是长期以歌唱、教学乐理知识为主题的陈旧模式,忽视我们对音乐的情感激发和体验,忽视我们在音乐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我校引入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定期开展“从心出发”——音乐游戏沙龙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音乐中的“动”,沉浸在游戏般的欢快之中,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通过音乐游戏刺激感官,多种形式去倾听、辨别、想象、感受来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的声音,从而达到刺激多巴胺,缓解、改善消极情绪的目的。用音乐改善焦虑情绪还可利用校园宣传平台,比如广播台、公众号、抖音号等,发布具有不同效果的音乐作品,营造校园音乐文化氛围,减轻学生学业压力,激发积极情感,加强情感调节。
3.5 兴创作
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是推动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两者相辅相成,大学生美育也为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020年在全国人民对战新冠疫情时,我校城建学院学生尹申奥与指导老师胡琳共同创作了RAP歌曲《我们的力量》,为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志愿者们送上感谢与祝福,用歌声传递每个人的声音,抚慰人们的心灵,真正践行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为全校师生带去了战胜疫情的决心和勇气,激发了抗疫责任感。此外,在攻克疫情的艰难时期,充分利用校微信公众号平台,举办“月色·三行情书”创作大赛,以抗击疫情致敬奉献为主题,分版块,对抗击疫情的一线战士的感谢之情、爱国之情、念校之情、亲人之情、朋友之情等进行创作,用简单的语言讲述情感故事,锻炼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创作表达能力。这些原创艺术类活动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美育教育中的以美育人,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不同模式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同学积极探索,产生新的艺术体验和感受,进而提升内在美的潜能。
3.6 重实践
实践育人在高校美育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始终贯穿美育教育过程中,坚持引导学生理论结合实践,坚持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增加体验感、收获感,在实践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我校以校园文化艺术节为主线,结合文明校园建设总体要求,搭建了校园歌手大赛、一二九红歌会、迎新晚会、五四晚会、社团文化节、元旦游园会等实践平台,创造了艺术实践环境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利用“五四青年节”“三月学雷锋”“国庆节”等重要节日举办主题性晚会或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提升了青年人文素养及爱国主义精神。
3.7 强志愿
艺术实践融入志愿服务是美育教育中的创新尝试,加强下乡支教、服老助残等志愿活动中的美育力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对国家的忠诚度。我校定期开展对口扶贫县的暑期支教活动,在支教中倡导学生成为“美”的传递者,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输出,为留守儿童教授书法、剪纸、民歌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德,培养奉献意识,激发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同时广泛组织基层志愿服务,鼓励大学生走进社区街道感悟民生,促进交流学习体验,将校内原创手工、绘画、写作等活动作品,赠与受助的孤寡老人、农民工儿童等特殊群体,形成学习与奉献同进步的共赢局面[9]。
4 结 语
总之,艺术实践在高职院校美育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托学校各组织的共同努力,利用专业资源,引导大学生以艺术实践为媒介,将育人理念贯穿于校园文化活动当中,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培养美得理想、美的高尚情操,采用多元化切实可行的手段追求美的精髓,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将心灵教育与审美教育联系起来,在长期的艺术实践活动中依托教学平台、校园文化氛围,紧扣时代背景打造融时代性、开放性、独特性为一体的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德艺双馨新一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