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2-03-17罗滔张鹏
罗滔 ,张鹏
(1.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2.华南农业大学 风景园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460)
暑期课程是国际通行的一种高校学制模式。在美国的一些高校,每年的六至八月学生可自由选修暑期课程(Summer session)。在欧洲与新西兰、澳洲的一些高校,学制中也普遍包含了夏季课程。在我国高校学制中,由于历史原因和一些现实的困境未能大范围推广暑期课程体系,但目前很多高校都开展了一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来弥补传统学制的不足。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暑期创意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学院利用每年七到八月的暑假,通过校企联合,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课题,开展产业—教学—科研等系列实践教学研究。引导学生在实际工作项目模拟中学习不同于传统教学的知识。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有着非常强烈的实践性。高职学制为三年制,在校学习时间较短,在系统掌握学科知识方面存在劣势;其次,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并没有利用教学情境设置的有效信息,往往很被动;另外,在面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错综复杂的教育现状,引入自组织理论研究、阐述和进行教学设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系统论解决方案。而“暑期创意营”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形式,也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机会。
1 自组织理论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自组织理论(Self-organizing Theory)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1]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许多的研究者利用自组织理论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结论显示:学生的自我学习过程属于一种自发性的组织系统。在学习的过程中,读取并获得知识不是靠简单的教师课堂传授,通常是学习者自发组织的过程与结果,这种自组织的学习是在同内外部环境交互的过程中完成的,是主动的学习,而非被动的。
2 自组织理论视角中高职设计教育的弊端
自组织理论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很有启示。设计专业大多数与创新性相关联,这种创新的属性,使得设计类人才的培养具有自组织特性:具有开放性的专业培养方案设定、非线性教学的程序与系统设计、培养学习者个体之间协同性。自组织的特性揭示了设计专业学习的特点,设计教育更适合使用自组织理论进行教学设计。传统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为目的的教学中,多实施单一中心的教学方法,在理论上强调整体教学程序中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即以授课教师为中心,以固有教材为“模板”,学生成为灌输对象的教学模式。从自组织理论视角上来看,传统教学存在以下弊端。
2.1 缺乏有序性——缺少遵循学生认知心理的教学过程设计
传统施教者从给予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程序,其出发点在于依据学科的不同需求完成课程的讲授,而很少从艺术设计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出发,依照其规律,根据客户的需求有序地安排设计实操。而片面的知识很难实践,由此而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缺乏了学生自发组织、主动的学习。
2.2 缺乏开放性——没有适合学生知识建构的“情境”设计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注重结构性知识的传授,忽视设计的外部限制性条件和设计流程的认知,未形成开放的动态教学环境;或者说,使得学生的学习目的似乎就是记住书本上的知识点,而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
2.3 过于稳定性——对于动态的教学系统而言,稳定性是其重要的存在机制,而不稳定性是引发变化的重要条件,二者交替、相互发展
传统教学机制过于稳定,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刺激条件。虽然在目前的设计教学中,也引入了“真题假做”的模式,但毕竟只是一种模拟教学。这种简单的实践教学模式,还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真正的创新能力。
2.4 线性机制——缺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非线性评价、激励机制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评价标准呈线性分布,较单一,学生往往以考试作为学习动力,学习兴趣不浓;而且考试本身也不能很全面、非线性地评价学习水平。因此,基于考试的学习在知识面上显然是不够的。为了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需要设计除考试之外的激励机制。另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学生与老师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怎么学,学什么不应由教师决定,而应是引入市场机制,由学生、教师和市场等多因素共同决定。
3 “暑期创意营”的教学与实践
传统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制约了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配合该计划中关于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目标实现,学院进行了长达四届的“暑期创意营”的产学研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暑期创意营”的建立,是基于艺术设计学院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而设立的。主要目标是服务珠三角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通过推动学院创意类专业同当地产业企业的深度融合,不断促进实践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而“暑期创意营”则是逐步利用假期和协同创新平台的资源,将学院设计专业师生和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引企入校,建成开放的、复合交叉的共享型产学研综合性服务平台。
3.1 组织开放性——对接产业的实践教学平台
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来看,教学系统的演变与发展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教学系统需要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学校与企业建立开放交流系统,与企业进行更紧密的沟通,可以使学校的实践教学具备自组织性,建立在患难与共、同舟共济上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会更加具备自组织演变的前提条件,也就是组织的开放性。在历届的“暑期创意营”引入不同的主题:“低碳绿色垃圾回收系统”——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将有关绿色环保的主题引入到“暑期创意营”的教学中。“寻乡-美丽乡村文创设计”——暑期带着学生去寻找乡村的美丽之处,让学生在短期的实践中运用自己所学之设计的技能,从文脉、建筑、文化、特产等方面展现乡村之美,通过设计一系列文创产品的实践让更多人能领略美丽乡村。“中国南粤古驿道文化创意大赛”——通过导入设计大赛,南粤古驿道文创大赛与省内近31所家高校企业,围绕广东江门台山、韶关仁化、汕头澄海、潮州饶平、广州黄埔古港、湛江徐闻、清远连州、中山古鹤、惠州惠东、梅州平远、肇庆砚洲岛等古驿道沿线重要节点开展了840余项的活化创意设计,深入挖掘广东省各地文化,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整合人文、自然等特色资源,进行了海报、明信片、书签、手绘地图、产品包装等一系列的文化创意品设计,带动乡村旅游和经济发展,产出效果良好,兼顾文化内涵和实用价值。学生同时获得了全场大奖7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14个、三等奖8个的好成绩。在政府和企业的协助之下真正走入乡村,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暑期创意营”优先帮助和扶持当地的乡镇打造其品牌及创意产品,真正实现“设计-创意-产品落地”的过程,实现精准扶贫。
3.2 远离平衡态——工作导向的教学系统设计
社会系统中的平衡态,一般指系统在一定条件基础上,构成并维持诸多元素按照规律协调有序的相对持平状态。但当外界力量的相对平衡被打破时,系统的双方或者多方的角力产生改变,由平衡状态向非平衡态转变时,系统可以向更高阶、更有序的结构演化,从而达到下一个平衡的状态[2]。与传统教学相比,“暑期创意营”的实践教学打破“传授——掌握知识”的平衡状态,成为新的非平衡教学系统,这是教学系统发展和演变的起点。“暑期创意营”的实践教学系统的非平衡态表现为以工作为导向的教学设计,引入校企合作的课程机制,将高等教育的“原生态”和引进研发机构和企业的“次生态”嫁接在一起,使“产学研”有紧密合作的机遇[3]。这具体表现在教学的课题设计和真实学习情境的营造上。
3.2.1 真题真做的教学课题设计
学院在每届“暑期创意营”前就会与企业密切联系,共同筛选适合的课题纳入“暑期创意营”的教学课题。课题设计紧紧围绕“真实性、可操作性和限制性”这一中心展开。项目突破传统的教学课题设计的平衡模式,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厘清教学思路,设计真实目标,建构非平衡状态的课堂教学。企业提出选题,设计师与老师、学生共同组成团队进入真实的设计课题中。“寻乡-美丽乡村文创设计”联合华南农业大学、江门工业创意设计协会共同寻找新会美丽乡村,选了新会的小岳村司前镇为实地考察地,由企业、设计师、老师、学生构筑成专业考察团队,来自多个不同专业的二十多名大学生通过访谈和调研,从当地的文脉、建筑、传统工艺、土特产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整理当地村民的一些具体需求,确定了龙舟文化主题。由于设计主题是团队协同确定同时具备唯一性,学生在主题确认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线战斗的状态,为取得最终的胜利从而保持一种非平衡模式的良性竞争环境。确定了龙舟文化主题:遍寻“龙福”、广结“龙缘”,设计司前镇手绘地图、IP形象、农产品包装等,为这个乡村量身定制一套整体的设计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2 体验式的学习情境设计
“暑期创意营”的课题设计不仅具有真实性这样的非平衡态,同时要保证在整个学习的过程当中,以学生的体验式学习为主,打破学习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平衡过程,通过个体与学习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来主动建构案例教学的非平衡过程,根据实际项目的需求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置身于实际工作环境之中,共同探讨项目,强化学习效果。“中国南粤古驿道文化创意大赛”中政府组织企业设计师、高校教师带领学生走访潮州、韶关、清远等多地,并采访当地的工艺美术大师,观摩潮彩、潮绣、手拉壶、剪纸等传统手工艺,风俗节庆、传统手艺和传说故事,例如石塘村的月姐歌和堆花米酒、郁南县的禾楼舞、西京古道的“石阶除道”等,详细了解当地特色和地域文化,深入挖掘沿线历史文化遗产,在探访的同时,学员们迫不及待地观察和学习古驿道相关信息知识,分组总结讨论,积极进行脑力激荡,为设计出方案。马不停蹄地考察,丝毫没有让学员们感到疲累,相反,各组学员之间发挥专业所长,有的从潮州工夫茶中的八道泡茶步骤得到灵感,提取各个步骤的内容进行设计表达。通过插画长卷的形式,对八道工夫进行形象化、趣味化的设计,制作出一个有意思的茶盘,让泡茶的人可以边品茶、边感受工夫茶的乐趣。有的受潮州传统建筑当地民居山墙“厝角头”启发,将有五行概念的“厝角头”和白盘结合,盘子中的花纹结合了潮州各种传统纹样,用山墙的花雕结构设计花样,结合当地的陶瓷行业设计一系列餐具。在梅州平远八尺镇考察过程中,感受到红军征程的坚定信念,发现沿途有很多的连接点,点与点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帮助,走向革命胜利。因此我们根据这一点,将红色记忆与桌游游戏结合一起,了解历史,不忘历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祖国河山学史明志。通过南粤古驿道文创大赛让学生亲历其中,不仅可以从文化遗产价值的角度进行专业思考,即从广阔和丰富的时空维度,为这些长期被边缘化的、在很多人看来平淡无奇的历史文化遗产找到新的位置、建构新的叙事、赋予新的意义。
3.3 非线性作用——多层次互补的实践教学演变机制
教学系统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是教学系统演变和发展的机制。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多种教学系统内部要素,复杂的结构之间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能够使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产生协同动作和相干效应,从而使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3]。针对这一非线性教学的机制特点,我们在“暑期创意营”中设置了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教学元素搭配,使之能够更好地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产生有序的教学组织,为实践教学活动的跃迁和升级制定了良好的机制基础。
3.3.1 “教师—甲方—设计师”相结合的阶梯式授课主体
体验式学习环境下的“暑期创意营”教学要求原来教师的角色化身为不同的角色定位,由一方讲授转化为多方参与。参与人群的角色定位也与原来的教师角色有很大的不同,既有原来教师的理论讲授,又有甲方设计任务的下达与质量监控,同时又有设计师的示范作用。学生主体也从单一年级的构成到设定不同年级学生的参与,并邀请毕业的师兄师姐加入,形成一个呈阶梯状分布,具有全方位、多元化立体指导的授课主体,避免了学生长期对教师依赖的心理。
3.3.2 概念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长期以来设计课的实践教学往往停留在概念设计阶段,学生天马行空的创意想象难以落地实施。而“暑期创意营”的案例实操教学带来了与以往实践教学完全不同的教学过程。在企业与设计师的共同监督下,要求学生考虑更多的市场和用户的需求,而不是简单地完成视觉设计,这一过程使学生以往对设计片面单薄的认识变得立体而丰富,能够迅速地适应今后的实际工作。南粤古驿道文化创意大赛清远站优胜作品陆续在南粤古驿道网展出,《林中山珍》土特产系列包装获得广东林中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睐。作品《潮茶八道》《丛》岭头单丛茶包装,成功实现量产,并被摆进了艺博院进行销售,真正实现“设计-创意-产品落地”转化。
3.3.3 实训室与企业相结合的教学环境
以往的设计课程教学环境以单纯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和学生都很难接触到实际的工作环境。暑期的实践课程不仅纳入到高年级的工作室制课程教学体系,学习完全避开课堂,从而以一种更轻松、真实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结合企业的实地教学和参观,学生更加身临其境,也更容易受到实际工作氛围的熏陶。
3.4 协同动力论——创新机制的导入
协同动力论是自组织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祝智庭教授阐释了协同学习的理念,“作为一种面向知识时代的学习技术系统的新框架,协同学习以系统协同思想和知识管理为基础,适应知识与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学习理论进行了拓展”。[4]协同学习强调的是学习技术系统各个要素,包括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及其交互形成的学习场之间的协同关系与结构。其目标在于获得教学协同增效[4]。一般认为,与竞争不同,协同是合作、协作。而广义的协同则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在我们传统教学中,通常认为的协同学习着眼点落在协作、合作上,而忽视了竞争在系统演化和发展中的作用。协同动力论指导下的“暑期创意营”既包含充分的竞争关系,又体现了团队之间的协同与合作。
3.4.1 竞赛机制的引入
竞赛可以引起充分的竞争。“暑期创意营”的实践教学引入竞赛机制,导入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教育厅、文化厅、体育局、旅游局联合举办“中国南粤古驿道文化创意大赛”活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又充分调动起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暑期创意营”设立了分组的工作机制,将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同学分为若干项目小组,每周进行小组项目进展汇报,选出最佳小组,项目完成再进行汇报,这一流程完全等同于实际工作流程的竞标。最终在“暑期创意营”结营时,选出不同奖项。这一竞赛机制的设置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践中不仅团队与团队之间、而且团队内部也出现了比着学、拼着学的状态。竞赛机制成为产学研实践教学自组织性的一种创新模式。
3.4.2 自组织的团队项目协同机制的建立
竞赛中不仅是竞争,还包括团队内部协同机制的建立。与常规教学课程组织不同,“暑期创意营”的课题均是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必须将教学过程与设计流程同步。在目前的社会化大生产中,团队合作是重要的一种实际工作方式。因此“暑期创意营”内部组织结构表现为竞争机制组织过程中协同学习的有效运营和组织上。学生自组织创意团队,相比老师分名单、派任务等方式,更能使教学从杂乱无章走向有序。
3.4.3 企业介入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课程的评价指标以往由教师承担,“暑期创意营”的全新教学模式除了引入竞争和协同的机制,企业方介入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给课程带来了完全不同以往的、全新的评价视野和角度,这一体系更加与市场接轨。以真实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评价令学生更加信服,也会及时地反馈到他们的学习和设计工作中去。
4 结语
自组织理论中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动力学、混沌理论作为理论共同体的构成,其科学性毋庸置疑。其中,耗散结构理论更是获得了诺贝尔奖,得到学界价值方法论上的肯定。高等职业设计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自组织理论与其有越来越紧密的关联耦合。在自组织理论视角下,学院“暑期创意营”以产学研创新教学模式为指导,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思路,改革课程的激励机制,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化必然需要良好的机制保障。学院在长达四年的“暑期创意营”活动中,与企业形成了有效的、具有自组织性的合作机制。从自组织理论视角审视产学研创新平台的教学改革,可以发现这一项复杂的自组织系统工程,在“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协同动力”的客观环境下,能表现出强韧的生命力及创造性,由于自组织教学组织方式的介入,推动传统教学从无序向有序,从低阶向高阶,实现自我演变及进化。经过几年的实践,学院“暑期创意营”形成了职业技能、专业知识、技术创新、学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有机构成的多层次、综合性的高职艺术设计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为在实践中以自组织理论自觉研究和阐述教学现象、直接推动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向纵深方向发展提供了一方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