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结合

2022-03-17杨雅淇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4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大学

杨雅淇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广西 桂林)

一 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基础上,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深化译、写、读能力,使他们了解英语文化,提升综合文化素养,成为跨文化的交际人才。在语言教学中,深刻学习与国情、文化、历史、政治等相关的知识内容,通过与中外文化差异的比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和特色,帮助学生客观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建立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家国情怀。以坚持学科特点为前提,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积极参与实践“课程思政”,将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可以促进英语学科内容与思政内容的结合,构建并完善新时代我国大学英语学科新特征课程。然而,以往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大多局限于语言知识的传授与沟通技能的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并不明显。因此,对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探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一) “课程思政”的概述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通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14年,在教育部的部署下,上海开始试点“课程思政”[1],全国高校陆续开始有效课程思政道路的探索。2016年12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培养的人才类型、培养目的以及培养方式等密切相关,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方位教育,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之一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要不断加强,不断改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期待和需要,其他各类课程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2017年12月,教育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以“课程思政”为宗旨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修订专业教材,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设计,梳理教学要素,加强教学管理,将每门课程所能提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其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实现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3]该纲要为新时代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思政”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基本要求及行动指南。

(二) 现状分析

目前,在传统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师普遍更加注重英语基础教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技能的提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功利性”学习现状的存在使得思政教学工作融入困难[4],学生之所以学习英语,主要为了考试、毕业、过级等,导致在学习中不注重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忽略了语言本身的文化性、人文理念的重要性,存在课堂教学与思政的脱节现象。大学时期是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及成熟的重要时期,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学生通过媒体、社交网络等方式接触到大量的外来思想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甄别、判断带来了极大冲击[5]。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个别教师长期接触英语文化,对中国国情、社会现状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缺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部分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专门由思想政治教师进行,不应进入英语课堂。此外,传统英语教学大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不作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没有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无法自然引入思政教育。种种原因导致长期以来大学英语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缺失[6]。

三 大学英语思政的途径

大学英语作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接受教育期间的必修课程,是影响最大、授面最广、占时最多的课程[7]。此外,大学英语的工具性,要求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进行实际应用,大学英语的人文性,要求通过跨文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6]。大学英语课程资源涉猎广泛,题材众多,元素鲜明,容易与思政教育结合,形成协同效应。

(一) 教师方面

英语知识教学承担着育才功能,思政教育承担着德育功能,为达到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目标,大学英语教师则应树立育才与育德并进的理念,将二者有机统一。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实施者,大学英语教师可通过自主学习,参加研修班、专题讲座等形式,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人文素质、政治素质等方面;增强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深对国情社情的认知认同;重视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道德素质的示范,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才能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做学生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路人”。

作为大学英语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提高以英语的方式传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及自身的文化素养[5]。教师可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古今经典文学作品等,领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认识中国在当今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深刻了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比如:“兵学圣典”《孙子兵法》、中国古典小说最高峰——《红楼梦》、“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史记》;或通过观看影视作品了解我国各地的地理风貌、历史故事、人文风情等,比如《舌尖上的中国》《国家宝藏》《大国工匠》《地理·中国》《上下五千年》等,并在此过程中,思考如何将英语与中国文化有机结合,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要对材料进行深入的思想研究,找到大学英语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通点,并加以拓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方在道德伦理、社会价值等方面的差异[1],并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等;课外,教师可通过博客、空间、朋友圈等,给与学生人文关怀。

(二) 教学内容方面

课程教学中,教材是关键,为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有效结合,应对大学英语教材和课程内容进行适当完善。在大学英语教学的选材上可以适量穿插关于中国历史、人文故事以及传统美德等内容,或者增加对中国历史人物英雄事迹的讲述,对此进行听力、阅读、翻译的练习。在课后练习中,还可以设置中外文化对比类型的话题,让学生进行探索和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有效地认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渊源,而且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区别与关系[5];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辨别各种信息资源的真伪,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防止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过度影响、丧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

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大部分选自西方国家,部分内容与西方的历史、人文以及意识形态紧密相关,高校教师应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同时,加以正确引导,将教学资源中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方面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西方文化,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民族自豪感及文化自信。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PPT展示、视频、音频等媒体,让大学英语的思政教育变得更加生动丰富,发挥其信息传播的优势,学生更容易接受[1]。依托英语微电影大赛、演讲比赛、英语征文大赛等活动,主办方以大学英语思政教育等内容为基础,加强思政的影响力度。例如:本校于2020年4月举办的“桂航杯”英语写作大赛,以“What Can We Learn from COVID-19 Pandemic?”为主题,从环保、诚信、自律、责任、敬业、奉献、团结、生活方式的转变等方面讨论在现在疫情带给我们的影响、启示与思考。教师还将优秀作品进行分析、展示及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水平的同时,也让学生通过对时事热点的观察,产生对中外社会、文化等进行对比和探讨,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思政的影响力。

为了完善课程设置,在大学英语必修课的基础上,学校可以引入相应的公共英语选修课,比如:中国文化概览、跨文化交际、英语影视欣赏、英语报刊选读等,使学生在双语课堂的学习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接受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8]。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在本人所教授的《中国文化概览(英)》课堂上,尽量用英语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典故、地理风貌、人文风俗等内容,贯通古今,通过欣赏、品学中国古典诗词、孔孟典籍等英语版本、翻译传统文化等相关拓展类内容,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既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知识实践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又能培养文化自信、人文素养及家国情怀。

(三) 教学模式

除了传统的“视听说模式”,大学英语课程必须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规律,掌握不同学科学生的特点,探究式、因地制宜、个性化等各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学生积极参与中潜移默化进行思政教育,提升课程育人质量。例如,本校开设的本科专业有:材料成型与控制、车辆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在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的大英课上,教师就可以分析国内先进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有激情、有动力;在给车辆工程的学生上大英课时,教师可以分析各类电动车企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使学生热爱自己的行业,提升职业道德;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大英课堂上,教师可将中外经济特点与发展做比对,正确引导学生对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路程方针的看法[1]。再比如,学生可以以先预习再讨论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提升沟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关于中外文化以及思想方面差异,学生应冲分利用互联网查阅出相关资料和背景:图文、音频、视频等,初步做出判断,产生自己的想法,教师随后组织专题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意见,以了解学生的想法并适当引导。不但可以使学生语言和应用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分析世界,坚持社会主义政治立场,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此外,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大学英语课程更应该与时俱进,把信息技术融合到课程教学之中,实践混合式教学、探索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在我国的文化环境中,老师与学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代沟和距离,线下面对面交流经常会产生心理压力和隔阂,使得有效沟通更为困难。而基于新媒体平台,线上交流中学生更容易放下心理防线,各抒己见。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建QQ群、微信群等,采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形式,把“第二课堂”延伸至新媒体平台,开展教育教学、心理疏导、人文关怀,以帮助新时代青年各项素质全面发展。

(三) 评价模式

完善评价机制,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应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例,不单纯以卷面成绩评价,这样学生更有精力且更愿意关注教学素材中的非考试内容,积极主动思考,真正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态度、自我管理以及思考问题的深度等纳入评价范围,将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结合。这样教师可以充分、及时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思想状况和个人素养的变化情况。据此,教师可相应调整和完善教学、育人内容,为学生提供针对性辅导,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教学绩效评价体系,运用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对学生英语成绩进行全面量化考评,评价教师教学成果,检验有关部门的管理水平[9]。

四 大学英语四级翻译与“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是大学生英语能力和应用水平参考的重要指标,现在依然还有部分高校将大学英语四级过级率作为参考标准来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同时把能否通过大学英语四级与能否拿到学位证相关联[10]。而试卷中汉译英翻译版块,分值高、难度大,历届考试的翻译话题有: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名胜古迹、名山大川、旅游休闲、出行方式、教育问题、新兴技术及其引起的社会变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等。可以看出其内容广泛,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发展、人文社会、历史文化[11]、社会的变革以及社会发展所出现的新特征等方方面面。

当前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如何翻译这些新词、新表达是相当重要的。大学英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日里多关注新闻报道及时事要闻,并以开放的视角、辩证的思维看待事物。唯有将本国文化与新发展同时代和国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让我国文明的精华“走出去”[12],切实落实“课程思政”。

五 结语

大学英语是大学课业中的重要课程,不仅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与应用,同样也是传播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理解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升高校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在教育实践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完善大学英语课程与教材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兼顾英语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使之真正的实现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的有效结合,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