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的供给侧改革研究
2022-03-17李丽萍
李丽萍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头 515041)
“专插本”学生是指专科毕业生通过参加统一的“专插本”考试,被录取后在本科院校就读两年并获得本科学历的大学生。加强和改进“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充分发挥思政课在“专插本”学生教育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对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成效意义重大,有助于“专插本”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如何根据“专插本”生源的特殊性加强“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供给、主体供给和方法供给,改进思政课教学思路、方法和载体,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研究的重要议题。
一、新时代“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与意义
(一)“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1]供给侧改革从供给端着手积极干预、调整供需关系的思路适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可为“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的供给侧改革提供参考借鉴。“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是指基于“专插本”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侧的变化而开展的一种主动改革,以期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专插本”学生思政教学供给侧主要配置要素包括教师体系供给、教学体系供给、内容体系供给等,科学的供给结构对提升“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二)“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价值意义
1.理论价值
以“供给侧”为切入点探讨“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改革问题,既是对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遵循,也能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并有助于推动高校形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完善新时代“专插本”人才培养体系。
2.实践意义
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就业形势的影响下,近年来“专插本”学生数量呈递增趋势。“专插本”学生在教育背景、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等方面与普通本科生存在差异性。结合生源特殊性,从供给侧探讨“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改革问题,有助于改善“专插本”学生思政课的内容供给、主体供给和方式方法供给问题,提高学生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获得感,提升“专插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二、新时代“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为了解当前“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的供给情况,笔者对“专插本”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线上访谈,其中76.38%的调查对象是在校大三“专插本”学生,23.62%是在校大四“专插本”学生。从总体上看,大部分“专插本”学生认为本校的思政课教学符合学生实际,对自身成长成才作用较大。但不可忽视的是,有46.86%的调查对象认为上思政课收获一般,有60.89%的调查对象表示读完“专插本”后有考研究生的意愿。在调查访谈过程中,有部分学生表示入学后接受的思政课程与统招本科生的思政课程存在课程门数的差别。笔者根据调查情况将“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总结分析如下:
(一)“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的供给内容有偏差
本科院校思政课的供给课程主要有“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和地方/学校开设的其他选修课程,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青年学生使命担当”等。“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内容供给偏差主要体现在:
1.供给教材重复
“专插本”学生在高职阶段学习的思政课内容与本科阶段的思政课内容供给存在纵向重复问题,如学生在“专插本”前学过的部分课程内容,因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学分学时要求不同、不同高校思政课程学期教学安排不同而出现重复学习的现象。
2.供给效果不同
同一门思政课程,教育部对本科阶段与高职阶段的学时要求是不同的。“专插本”学生在高职院校修的同一门课程可在本科院校换算相应的学分学时,但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不同,在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上存在差异性,因而同一门课程在不同院校的供给效果不同。
3.供给内容不足
部分“专插本”学生认为在“专插本”后只是学习过“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并没有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两门课程。这将导致“专插本”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结构简单且不完整,既不利于部分有志于深造的“专插本”学生构建完善的政治理论知识体系,也对“专插本”学生群体的政治品格、政治素养与追求的塑造产生影响。
(二)“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的供给主体显不足
思政课教师作为“专插本”学生思政课的供给主体,是办好“专插本”学生思政课的关键所在。调查显示,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供给数量、师资结构、自我提升等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1.“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供给不足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按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当前部分高校的思政课师资规模尚未达到文件要求,“专插本”思政课师资队伍供需矛盾凸显,仅有62.36%的调查对象明确讲授思政课的教师是专职思政课教师。有部分调查对象的思政课教师是外聘教师或辅导员,也有部分“专插本”学生到了本科院校后,学校安排“插班教学”的形式上课,没有专门的“专插本”思政课教师。
2.“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供给有待优化
部分本科院校是由高职院校升格而来的职业本科层次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成员主要是学校升本前的思政课教师及入职时间较短、资历相对较浅的硕士,其思政课教师队伍存在“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整体结构亟需进一步优化。
3.“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后劲不足
长期以来,部分高校尤其是新设本科院校的思政课教师由于数量供给有限而导致人均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自身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不利于提高“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的供给质量与水平。
(三)“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的供给方式较单一
在“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供方”的单一供给与“需方”的多元需求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新时代的“专插本”学生是“00后”,学习基础、个性特征和思维方式与通过高考进入本科院校的学生存在差异性。近年来,本科院校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教学方式仍显单一,主要是以教材为中心的理论型授课模式,重在灌输讲解,疏于因材施教。据调查了解,大部分“专插本”学生所在班级的思政课教师一般同时担任着普通本科生和“专插本”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对“专插本”学生的教学方式、教学进度与普通本科生基本保持一致,因而出现“教”与“学”、“供”与“需”之间失衡的现象。另一方面,新时代的“专插本”学生是在网络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习生活刻上了“互联网+”的时代烙印。“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师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但主要是在相对简单的课件制作方面,整体的思政课教学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度不够,未能及时有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多样化的平台载体,不利于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激发“专插本”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参与度和增强“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三、新时代“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供给主体与需求客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是直接的供给主体,“专插本”学生是需求客体,两者并非对立的,而是把“教”与“学”统一于“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过程的辩证统一关系。因此,要提高“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水平,既要审视“供方”的供给现状,也要综合分析“需方”的多元需求,双管齐下方能奏效。
(二)课程供给不足与学生发展需求的关系
思政课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起着关键作用。开足、开齐、开好思想政治必修课程,是教育部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之一。“专插本”学生思政课程供给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其思政课程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事关“专插本”学生的成长成才之大事。“专插本”学生思政课程存在未及时开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部分学生群体的发展需求。
(三)教学时间有限性与探究学习无限性的关系
“专插本”学生通过“编班教学”或“插班教学”的形式加入本科院校大三年级的学习,按照本科院校“3.5+0.5”(3年半在校学习,半年参加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在校学习只有短暂的一年半时间。因与普通本科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等方面存在差距,“专插本”学生在非常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要奋起直追,在思政课程学习过程中亦如此。教学时间有限性与探究学习无限性彰显的即是“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关系。
(四)资源供给多元化与思想底线坚定性之间的关系
在网络信息迅速发展的当代,“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有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同时也面临着学生观念意识易受冲击、思想底线坚定性会动摇的风险与挑战。为了发挥思政课的政治功能和历史使命,不断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效果,“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的供给主体要有坚定的立场意识,教育引导“专插本”学生处理好资源供给多元化与思想底线坚定性的矛盾。
四、新时代“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路径选择
针对“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供给侧问题,高校要以“专插本”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找准供给侧改革方位,制定科学合理的“专插本”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思政课教学理念与思路,增加有效供给,实现“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供给与需求的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
(一)优化“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的供给内容
一是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坚持问题导向,根据“专插本”学生专科三年的思政课教学实际科学安排本科两年的授课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重复出现或者关联性不大的内容不作过多讲解;对“专插本”学生在专科三年尚未学习的思政课内容及其普遍关心的理论知识、热点问题要系统阐述。
二是要根据教材性质优化组合供给内容,实现各门思政课程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注重的是基本原理的系统阐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重“史”,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则重“论”。
三是根据“专插本”学生的需求层次差异优化教学内容。“专插本”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理论需求、精神文化需求、知识技能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一堂好的思政课不仅能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还要注意学生的需求层次差异。因此,要按照“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的改革目标[2],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专插本”学生的群体特点、兴趣点和关注点优化教学设计,为“专插本”学生提供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使思政课真正成为“专插本”学生的“走心课”。
(二)充实“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的供给主体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各高校要落实主体责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种素养”和“八个统一”的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3]
一是配足高校思政课教师数量。近年来,“专插本”学生数量逐渐增加,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需求缺口较大。要按照师生比例1∶350配足高校的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数,为“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师来源提供保障。
二是培育专门的“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师队伍。高校及有关部门要适时组织“专插本”班级的思政课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全面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培养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师。
三是增强“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供给能力。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培训常态化机制,完善培训体系,建设研学基地,有效增加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升其理论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四是构建“多元一体”的“专插本”学生思政课供给主体格局。“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供给质量的提升,不仅需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业务精湛的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还要结合“专插本”学生的学习、就业与发展需求和思政课的专业适用性具体要求,汲取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业界精英智慧,通过思政课教师特聘的形式构建专兼结合、内外合作、协同育人的“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师队伍。
(三)丰富“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的供给方式
高职院校学生学业基础相对薄弱,但动手能力较强,对新鲜事物兴趣大,个性需求强,社会角色多元的同时思想也呈现多层次化[4]。由高职院校进入本科院校的“专插本”学生,其学业基础、个性特征和思想认知等方面的呈现与高职学生相对一致。目前,大部分“专插本”学生是编班教学的形式,有助于供给主体为供给对象构建精准的思政课教学供给模式。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分析任教班级的学生群体特征、生源结构特点尤其是学习基础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切实提高“专插本”学生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获得感。
现阶段的“专插本”学生主体基本是生活在大数据时代的“00”后。要提升“专插本”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必须把互联网大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专插本”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统一起来,寻求适合学生特征和实际需求的方式方法和教学载体。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现实化的中介”[5],思政课教学通过载体来承载课程教学内容,从而达成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适应“互联网+”的时代要求,开发、整合思政课的多元载体,探索实践新的教学模式,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借助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综合运用“融载体”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在确保思政课本身的思想性、理论性的同时不断增强“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另一方面,要推动思政课教学信息化改革,大胆探索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比如“微课”“翻转课堂”以及“慕课”等,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传递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概而言之,依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保证思政课的政治功能与历史使命的前提下,提高“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供给体系的供给质量与效率,满足“专插本”学生群体的成长成才需求,促进“专插本”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学校和思政课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统筹推进新时代“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需从供给内容、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等层面着手,敢于打破“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的“孤岛化”现状,遵循“专插本”学生思政课需求侧的客观规律,凸显专科阶段与本科阶段思政课供给内容的衔接性,增强“专插本”学生思政课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不断提升“专插本”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