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

2022-03-17黎成才朱美旭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建党马克思主义思政

黎成才,朱美旭,梁 玉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为内核的建党精神。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激励着全体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开拓进取。探索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是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有利于传承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强思政课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为基石的求真精神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建党精神的基石。中国近代史既是反抗侵略的斗争史,更是追寻救国真理的探索史。中国共产党在中华大地上率先举起共产主义旗帜,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阐述了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任凭前路时代风云变化,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2]。“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3]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时代变革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形成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重要理论成果,成为照亮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道路上的明灯。

(二)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源泉的担当精神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建党精神的源泉。“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发展作为奋斗目标。”[4]一百年前全国只有50多名共产党员、8个党组织,参加一大的全国党代表只有13名,这时党没有自己的根据地,没有经济来源和军事装备,有的是一颗救人民于水火的赤诚之心。中国共产党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无论顺境逆境甚至是绝境,共产党人都坚守为国为民的初心,获得广大人民的民心。

(三)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为核心的斗争精神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建党精神的核心。血肉筑起新的长城,鲜血染红红旗,是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奋勇向前的真实写照。党自诞生起便历尽磨难,大革命失败,无数共产党人倒在血泊之中,是妥协还是斗争摆在年轻的共产党面前,党用南昌起义的一声枪响拉开了独立领导革命、进行英勇斗争的序幕。漫漫长征路,血战湘江,红军人数从8万多人锐减到3万人,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地,红军战士用铮铮铁骨诠释着何谓“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党在斗争中诞生、发展、壮大,斗争精神始终贯穿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开放各个时期,熔铸成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长城。

(四)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灵魂的奉献精神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建党精神的灵魂。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与牺牲最大的政治底色。党一路走来,历经险阻,攻坚克难,靠的就是千万党员对党的忠诚,对党组织的信任。始终坚持党的原则,提高党性修养,维护党的权威,执行党的决定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根源所在。忠诚于党与忠诚于人民是相统一的,“我们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5]党永远忠诚于人民、奉献于人民。脱贫攻坚是为了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奔小康,扫黑除恶为了提高人民生活的安全感。新冠疫情来袭,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成为了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是“人民政府”,根本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军队是“人民解放军”,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政党把人民放到如此之高的位置。一句“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浓缩着党对人民厚重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强化思政课的引领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6]。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接班人,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的作用。建党精神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检验,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不断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动力。高校思政课肩负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重要使命,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把伟大的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传承中国精神,深化大学生对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光辉历程的认识,不断增强对党、国家、民族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能够促使青年学子在社会思潮冲击中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在西方“普世价值”渗透中坚守社会主义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担当、奉献、斗争、求真的精神

第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刻苦钻研、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唾手可得的虚假信息与“知识”不断轰击大学生大脑,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有的学生不假思索便信以为真,往往导致网络暴力与网络谣言快速传播。“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保证。坚持实事求是,刻苦钻研,保持一份求真心态,不断攀登科学高峰,拒绝“人云亦云”的盲目从众,是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应当筑牢的思想基础,更是在信息激增的时代,保持自主辨识能力、抵御各种不良诱惑的重要法宝。

第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7]面对新冠疫情,一批批“95后”“00后”青年大学生走上抗疫前线,以稍显青涩的面庞与稚嫩的身躯成为了抗疫战线上坚实的一环。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用建党精神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民族荣誉感,促使其做一名不负时代重托的担当者,自觉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第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拼搏向上、不怕艰苦”的斗争精神。“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集中体现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与品格意志,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不屈傲气,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中国共产党历经坎坷、披荆斩棘,依靠的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必然要遇到重大的风险与挑战,青年大学生只有传承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才能昂首挺胸地应对生活中各种艰难险阻,才能使社会主义事业在风云变化的时局中破浪前行。

第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乐于奉献,心系人民”的奉献精神。革命年代,无数革命先驱用汗水与鲜血彰显着无私奉献的品格;建设时期,“两弹一星”元勋的隐姓埋名,焦裕禄的扎根地方,新时代无数冲锋在前的抗疫英雄、抗洪勇士,都是对共产党人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以建党精神为核心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价值的实现作为个人价值实现的前提,把为社会与人民服务作为个人价值的实现途径,始终把国家、人民、集体的利益放在个人的利益之上,将青春年华绽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当中。

(三)有利于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拓展思政课的教学形式

专业课教学把已知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完成学生从“不懂到懂”的转变,而思政课要完成“不懂到懂,再到信”的过程,教学过程比专业课更复杂。思政课的教学回馈时间长,教学内容来源现实生活又超越生活。所以选取具有说服力的教学内容,拓展多样的教学形式,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建党精神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内容。从来源上看,建党精神处于从民族危亡到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伴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过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发展,经过历史与实践的检验,有深厚的理论、历史、文化根基。从逻辑上看,建党精神四个方面既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构成一个严谨的逻辑体系。“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为建党精神的基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建党精神的源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斗争精神是核心,“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无私精神是灵魂。从哲学的角度,建党精神的求真、担当、斗争、奉献的精神正是传统哲学体系的“知、行、意、诚”四个方面,是中华传统文化知行观在新时代的彰显,是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得到的科学结论。

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了伟大的中国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高度凝练,包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改革开放时期的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其既有先进的人物事迹,又有感动人心的历史事件,都为思政课堂教学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教学内容和生动的实例。同时建党精神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各地的红色文化与革命遗迹都是建党精神的实体化教材,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现实表达,依托历史积淀与新时代表达方式,不断扩展思政课的教学形式,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通俗化表达对其进行思想引导,能使中国精神深入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当中。

三、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一)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目的,将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堂

第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共产党主义理想。重点结合共产党人是怎样认识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如何改变中国革命面貌等问题进行引导教学。重点讲述毛泽东等领导人是如何利用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来分析中国的基本国情、革命进程、阶级斗争,促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认识,增强大学生运用马克思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第二,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中,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果就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实践过程。党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对时代之问作出带有中国特色的回答,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带领全体中国人民一步一步走向富强,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便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将建党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既能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起源,更能增强学生对党的理论成果的目标导向认识。

第三,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重点围绕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主线。把建党精神与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历史相融合,结合近代以来的人物史事,既能避免单纯历史学习的枯燥乏味,更能增强学生对历史与人民选择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认同。这对培养大学生“不怕艰苦、奋发向上”的品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强化对国家与民族的情感认同有重要作用。

第四,在“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课程中,“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课程的题中之义。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及法律素养,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课程的目标。“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8]。牢牢把握“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建党精神灵魂,在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与爱国教育中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建党精神灵魂,强化大学生的“人民主体”意识,深植深厚的人民情怀。

(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规律,开展建党精神为核心的实践活动

一方面,可以组织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除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重点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不同的学科属性,围绕建党精神进行专题教学,把学生能动性培养融入课程的实践教学当中。例如:对于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以历史为切入点,开展寻找建党精神的故事与人物的主题分享会,发挥其善于历史梳理的学科优势。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发挥其调查、研究、总结的优势,召开如何通过学习建党精神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律素养的研讨会。对于理工学科学生,结合其善于观察、思维敏捷的特点,围绕当今科技发展前沿问题,开展科技如何助推国家发展等问题的辩论教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与工匠精神。同时也可以结合现实,以寻找当代的“建党精神传承者”为题开展跨专业、跨学科的读书沙龙、小组讨论会等,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在课堂的互动实践教学中促进学生对建党精神的理解与认同。

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开展社会实践教学。习近平指出,“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的传下去”[9]。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它们见证党的不同时期奋斗历程,是党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文化基地,是学习建党精神的生动教材。以广西桂林为例,桂林作为抗战时期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浓厚的革命色彩,可以通过实地参观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湘江战役纪念园等红色旧址,学习湘江战役革命烈士陈树湘“断肠明志”等感人故事,深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更加自觉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因素,营造学习建党精神的浓厚氛围

一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会产生一定影响。第一,可以把学校空间与建党精神进行融合,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筑风格设计、园林建设等方面适当地融入建党精神元素,包括设立相关的雕像、园区、花艺等,使建党精神在校园内得以具象化展示。第二,可以开设建党精神的历史展览、绘画展览,设立建党精神学习馆等,结合党史学习,以历史发展为主线,把百年来体现建党精神的人物、事件、场景、时间点,以图文画报形式醒目地展现出来,开展体验式、沉浸式的参观学习活动。第三,校园的环境宣传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利用校园的宣传栏、电子显示屏、校园涂鸦等户外宣传平台,把建党精神的核心内涵在校园中广泛宣传,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起重要性作用,社会环境极大影响个体的精神环境。人的一切活动都带有社会属性,同时社会环境也会反作用于人的社会活动。第一,以学生组织与社团为载体,开展主题演讲、知识竞赛、绘画、征文、摄影、朗诵等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二,发挥好各学院各班级党支部、团支部的凝聚作用,围绕建党精神开展各类党日、团日活动,发挥好党团组织在学习建党精神中的组织、引导作用。第三,可以将建党精神与学术活动有机结合,在学校大讲堂等学术交流平台,邀请党史、党建、思政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可以依托各大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进行与建党精神相关的理论研究。第四,校园各种媒体传播平台,包含学校的官网、部门公众号、易班媒体、抖音平台等,要对相关活动中优秀的作品、节目进行宣传,和思政课教学形成呼应,宣扬正确的英雄观、榜样观、价值观,营造学习建党精神的红色文化氛围,占领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建党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