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的信息化探索
2022-03-17张海燕
张海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南国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教育信息化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领域深度变革,既需要技术手段的全面辅助,又需要保证教育的根本属性,使教育教学活动呈现出更突出的开放、共享、互动、协作特点。高校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在信息化环境下应当具备更突出的专业性和多元性,为校企合作模式注入新鲜力量,在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机会的过程中,切实保证学生能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因此,高校实践教学需要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加强信息化建设,扩大实践教学增量供应的同时,着眼于高校实践教学提质增效,从而使教育信息化对实践教学产生驱动影响,进一步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为优化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关系、深化校企合作奠定基础。
一、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信息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的信息化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回归教育理念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以信息化助推实践教学,是顺应教育现代化趋势的具体实践,更是以教学手段全面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关系的有益探索。
(一)信息化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我国高等教育已度过注重规模扩张的发展时期,进入到追求教育高水平、内涵式发展阶段,在教育的价值导向、媒介手段等方面呈现出更鲜明的时代特征。信息化作为社会科技文明的重要产物,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选择。从整体层面来看,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教育信息化不仅着眼于教育教学本身,而且将教育发展与科技前沿、社会进步充分融合,为新时代人才培养赋予了新的内涵与力量,成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重要内生动力。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支持下,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开放而包容,教师开展差异化、个性化教育教学活动具备良好的现实基础,高校实施科学高效的教学评价和精细稳定的教学管理也具备了良好条件。从人才培养层面来看,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工作不再高度依赖课堂空间和任课教师,部分学习任务在可视化、可重复化的状态下可由学生独立完成,这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也有利于学生养成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良好习惯。在信息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已渗透在各领域、各行业,学生的信息素养、媒介素养已成为其能力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推动实践教学的信息化发展对培养学生信息媒介素养具有正向作用。
(二)信息化是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手段
校企合作必然建立在平等互信、充分沟通的良好关系之上,信息化无疑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与契机。从高校角度来看,实践教学的信息化平台反映了行业产业整体状态,集中了各类合作企业或潜在合作企业的综合信息,简化了高校选择合作企业的基础筛选工作,为高校掌握企业经营状态、了解学生在合作企业中实践及实习情况提供了便利。从企业角度来看,校企合作信息化平台集中展示了高校的办学定位、培养层次、专业特色等信息,便于企业深入了解高校情况,并以此为依据选择与企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合作高校。与此同时,企业可通过信息化平台树立良好形象、拓宽对外宣传窗口,为创造卓越的品牌价值和经济效益创造条件[1]。实际上,基于信息化建设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绝非停留在校企双方的信息交流层面,而是对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度创新。尤其在实现智慧工厂与校企合作之间的深度关联后,学生可在非实地见习的情况下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环境与专业岗位特点,不仅为师生开展实践教学、企业见习节约了时间与精力,还能在有效控制实践、实习经济成本的同时,为校企双方搭建即时沟通平台。从政府角度来看,校企合作的信息化建设既为政府提供了考察高校的平台与依据,又为政府激发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提供了途径与抓手,从而使政府在推动校企合作进程中,发挥出更广泛、更深远的引导和服务作用。
(三)信息化是回归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
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且是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的信息化建设,是高等教育回归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高校实践教学的信息化建设,虽然以网络信息数据等非物质载体和教学设施设备等物质载体为依托,但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推动媒介建设或物质积累,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为人才培养而服务。这就决定了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推动教育教学发展为导向,资源的投入与建设以高校承受能力为基础,进而围绕学生这一关键中心展开,为广大师生搭建开放、透明、互动、公平的信息化实践教学平台。与此同时,高校实践教学的信息化建设是面向全体师生的教学创新,每位师生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享有平等的资源权利。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可凭借账号与密码登陆信息化实践教学平台,在系统规定权限之内自由使用课堂讲学、人文知识、技能点评、仿真实训等资源和功能,这是传统实践教学及其资源供给模式下无法达到的,不仅保障了全体学生实践学习的基本权利,而且保证了学生个体获得无差异的实践学习资源。而且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学生可以在线提交实践作业,也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保持沟通交流,还可以随时随地向院校管理部门提出意见建议,使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的同时,有助于学生尽快成长为会思考、会表达的独立个体。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信息化发展的问题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的信息化发展,需要深刻把握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教育信息化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当前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建设相对滞后,信息化教学尚处于较低层次,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校企双方的需求对接也明显受限,加之信息化实践教学对学生的驱动不足,教学工作比较被动。
(一)信息化发展的资源建设滞后
我国高校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院校建设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信息化建设处于次要地位,无论建设水平还是建设成果都与国外高校存在较大差距。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有200所高校专门设置了首席信息官职位,以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而我国现阶段设置该职位的高校仅有10%左右,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的支撑作用较为薄弱,粗放、缓慢的信息化发展模式对教学效果制约明显,由此引发的资源投入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多头管理等问题,影响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效率与水平。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既需要投入大量资源用于软硬件设施建设,又需要对现有教学资源全面整合、改造升级,资金缺口过大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普遍面临的问题。尤其是民办普通院校,本身竞争实力不足、资源基础较差,获得的财政资金较为有限,基于校企合作的企业支持力度普遍较小。有学者调查研究发现,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年均经费投入超过100万的院校仅有42%,部分院校的年均经费投入在50万以内[2]。教育信息化建设资源投入不均衡的同时,各高校还存在各自为营的情况,信息化建设的规模不一致、标准不统一,大量“信息孤岛”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阻碍了校际间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步伐。
(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层次较低
信息化实践教学的重点不仅在于丰富授课形式、提升学生探究兴趣,而且在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环节,使教育信息化成为驱动教学改革发展的全新途径,成为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手段,成为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力量。然而就当前高校实践教学的信息化发展而言,整体应用尚处于较低层次,对高校实现办学目标形成了诸多制约。一方面,高校的信息化实践教学深度有限。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影响,高校教师侧重制作课件、录制微课、补充素材等基础性教学资源开发,总体倾向于以主导者身份整理和搬运实践教学资源,实践教学的信息化挖掘和加工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上,教学设计缺乏学生参与,无法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拓宽教学边界、拓展教学方式,导致实践教学的信息化应用趋于表面化、形式化[3]。另一方面,高校的信息化实践教学企业缺位明显。校企合作始终是高校办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信息化时代更要通过技术手段强化校企双方在需求、资源、模式等方面的深度对接。但当前部分高校实践教学的信息化发展中,企业除了参与平台搭建和仿真环境建设服务以外,反而出现边缘化倾向。尤其是在以虚拟仿真系统代替企业见习实习的情况下,企业在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存在感明显弱化,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受到明显制约。
(三)信息化教学的校企对接有限
校企合作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的常用方式,能为学校建设和企业发展带来良好效益。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校企双方沟通不畅,双方在交换合作意见、表达合作需求方面对接不充分,进而导致合作培养深度不足、水平有限。实际上,学校与企业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各自的定位与追求、立场与原则也存在显著差异,高校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为己任,企业以利益实现为遵循,二者能够达成合作共识,在于高校的科研能为企业提供创新动力,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为企业所用。但遗憾的是,当前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始终以辅助者的角色存在,不仅不具备基本的合作教学主导权,而且缺乏参与人才培养设计的机会与空间。实际上,良好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是高校及时掌握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准确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及企业能为人才培养提供怎样的资源与支撑;而企业了解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式与质量,明白自身可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提供何种资源。尽管信息化时代校企双方的上述诉求不再依赖文本资料或实地考察等传统方式,但也很少有高校和企业建立起更规范、更高效的信息交流机制,尤其是没有基于人才的供与需充分交换意见,校企双方缺乏相互了解、及时沟通的信息渠道,所获得的人才培养信息往往片面且滞后,为校企双方后续合作埋下了诸多隐患[4]。
(四)信息化教学对学生驱动力不足
尽管近年来国家和各大高校普遍重视实践教学的信息化建设,并为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现阶段我国高校信息化实践教学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学生的学习驱动力不足、效果有限。一方面,高校信息化实践教学资源有限。利用在线虚拟仿真系统开展自主实践,是高校面向广大学生提供的信息化实践学习服务,在保证学生获得均等、一致的实践学习机会方面具有优势。然而依托实践实训系统开展的虚拟仿真课程,大多是面向各合作高校独立设置,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局限性,其他高校往往无法直接使用系统功能或课程资源,这就使得校际间信息化实践教学的资源差距较大。部分信息化建设实力较弱的高校依然面临教学资源不足的困扰,学生得不到高质量教育资源的帮助与支撑,实践学习的方式、途径、载体受限明显,学生实践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有限。另一方面,高校信息化实践教学水平有限。就线上虚拟仿真系统而言,想要达到实践教学的预期效果,学生必须在仿真系统环境下反复练习、不断试错。而流程化的系统操作程序,要求实践操作必须严格按照系统预定步骤进行,否则学生不仅无法获得正确的实践结果,而且在操作出现失误后需要重新开始实践操作,通常学生需要经过多次尝试才能完成实践任务。在此背景下,反复重置的任务操作容易消耗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程式化的操作过程也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形成明显制约[5]。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信息化发展的路径探索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的信息化发展,既要着眼于资源配置以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又要引入企业生产项目驱动教学全面创新,也要通过大数据匹配校企合作需求,还要依靠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沉浸式实践学习空间,从而在信息化环境下,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教学创新等各项工作创造协同发展的良好条件。
(一)以资源配置优化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为从战略高度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高校应成立专门的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并由高校分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在此基础上组建集技术支持、专业教学、网络安全为一体的信息化团队,从而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战略咨询与技术支持,在整合多方资源的同时,为普通教师提供信息化培训服务。在此基础上,高校需明确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并根据建设目标做好经费预算,划定年均经费投入标准,制定配套经费执行制度,确保信息化建设经费的足额投入和专款专用。在经费筹措方面,高校不能完全依赖国家财政拨款,而是要在筹措校内专项建设资金的同时,通过转变校企合作模式、拓展社会捐赠等方式,构建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此外,高校要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的共建共享。当前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已基本完成,建设工作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所带来的的资源需求规模也持续扩大,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应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以行业企业为支撑、以区域内各大高校为引领,建立统一的信息化数据库和专业教学平台,通过共建共享机制减少高校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和校际间资源投入水平差距过大等问题[6]。
(二)以企业生产项目驱动教学全面创新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校实践教学信息化发展,应在切实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同时,保证企业能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紧密联系教学实践,因而以企业实际生产项目驱动实践教学的全面创新十分必要。具体实践中,高校可依托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信息化平台,将企业生产项目植入教学课程,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提高实践学习的积极性与专注力,也为广大师生提供密切接触行业领域、职业岗位的机会,补齐以往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滞后于企业生产、实践操作脱离行业实际的短板,为企业的生产推进和人才储备奠定基础,使校企合作真正实现积极互动、互利共赢的发展目标。如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网页动画设计”实践教学,校企合作以国家示范项目、省级共建共享数字化仿真实训软件、院校精品课程平台为支撑,项目组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开展广泛合作,在制作教学视频、开发校本素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企业生产项目,强化实践教学效果。在与当地龙头企业合作过程中,院校针对该公司“九优数学教育平台”趣味动画制作需求,通过邀请企业动画师共建教学平台、应用企业动画制作脚本等方式完善基础工作,进而将企业的动画产品需求作为实践教学内容,以项目任务的形式驱动学生主动动手实操、适应动画师岗位需求,使高校实践教学与行业发展和岗位需求之间保持良好的一致性与同步性[7]。
(三)以大数据推动校企合作的需求匹配
需求匹配是推动校企合作的重要条件,而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应当成为提高校企需求匹配度的重要推手。当前部分高校开发了PC版或移动版实习管理平台,旨在推动学生实习规范化发展,强化学生实习的过程管理,校企双方可依托这类管理平台进一步实现合作需求的深度匹配。高校除了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院系制定详细的学生顶岗实习标准以外,还应当以实习标准为框架进一步细化各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在此过程中,企业需以年度为单位,在新学年开始前向学校提交本年度行业发展状态、学生就业情况、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等信息数据,及时与高校沟通当前人才培养的优势与不足,共同协商制定更具针对性、适应性的实践教学方案。与此同时,要通过学生实习管理平台、校企合作信息化服务平台等系统平台,收集、存储、处理、分析校企合作数据信息,以确认校企合作的需求匹配及合作模式,使校企合作在信息化管理模式下更加精准有效。同时也要将各企业在学生见习、实习、就业录用等方面的数据,作为确认校企合作关系的重要条件,并以此作为划分校企合作等级的依据之一,确保各专业形成“区域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实践教学企业+校外实践基地”的校企合作实践实习体系。
(四)以多实验融合强化沉浸式教学效果
沉浸式教学的突出优势在于能为学生创设真实、稳定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从浅层学习逐步向深度学习过渡,以达到预期学习目标。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样可依托校企合作模式发挥信息化教学优势,帮助学生在沉浸式实践学习中获得成长与提升。具体实践中,高校应与企业保持深度合作,共同利用数字孪生技术为学生创设实践学习环境。以制造业为例,企业通过智慧工厂、智能车间使企业的现实生产状态得以呈现在高校实践教学之中,工厂及车间内各类生产要素的属性、状态、彼此关系以数据形式存储于系统之中,在工业物联网、传感器、三维立体成像等技术辅助下,学生通过实践系统直观了解企业的制造结构、产能水平以及运营状态,获得环境、压力、触觉、情绪等多种感知体验,真正实现学生线上实践的仿真环境建设。与此同时,校企深度合作建立的智慧实践教学空间,要为学生提供参与智慧工厂、智慧车间的设计与管理机会。在企业的全面支持下,教师与学生实时共享各类生产数据与感知信息,依靠数字孪生技术动态调整自身的模型与三维设计,以适应真实的生产环境与设计变化,从而在降低学生处理物理几何模型时间成本的同时,有效解决学生建模与实际产品设计相脱节的问题[8]。进而为激发学生实践学习兴趣和实践创新潜能,创造更宽松、自由的条件与空间。
四、结语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的信息化建设,其积极意义毋庸置疑,现实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高校既不能急于求成盲目堆砌资源,也不能形式化搁置校企合作,而是要以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大局观,指导自身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的共建共享,通过与企业的深入沟通与全面合作,探索校企双方合作共赢的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兼具公平与效率的实践教学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