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思政专业学生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思考
——以韶关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为例

2022-03-17赖井洋

韶关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文献

赖井洋

(韶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引导学生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提高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要求,引导学生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路径具有多样性,要做到品读的实效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的统一。

一、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是思政专业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要求

(一)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018年3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标准是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专业评价的基本依据,也是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遵循。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主要设置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思想政治教育三大专业,三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三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在遵循这个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成果,进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又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区别于其他两个专业的一个基本特点,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要求。

(二)引导学生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传统举措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韶关学院师范专业中的一个传统专业,它主要是为粤北乃至广东省培养中学政治课教师,因此,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举措。

引导学生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实施,具体表现于在每年的各教学阶段和教学环节中。首先,教学系会成立一个由专业课教师组成的“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指导小组”。由指导小组的教师担任学生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指导教师,指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列出系列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供学生阅读。其次,随着专业课程教学的开展,指导教师会不断跟进、指导和检查学生对经典文献的品读情况。再次,参与品读活动的学生至少完成1篇读后感,集结成册以为活动成果。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知识,锻炼思维,提高能力。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开展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活动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2016年,在参加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举办的“品读经典”征文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4级学生张某、谢某合写的《正视历史,不卑不亢——读〈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有感》获得一等奖、历史学专业13级学生李某所写的《且看今日之“雾月十八”——读〈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有感》获得三等奖。这是一个突破,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对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由此也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良好学风的形成。

随着“新师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的构建”课题研究的开展,课题组把学生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活动不断地引向深入。课题组引导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8、2019、2020三个年级共263名学生参与了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活动,收到作品263篇,参与率达到100%。这些作品中,包括有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法兰西内战》《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献的读后感。从学科内容来看,既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也涉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内容,学生品读的范围越来越大。对学生所完成的作品,课题组教师均进行认真的审核,有些作品还要求学生进行多次的修改,从而使合格率达到100%,其中优秀率为10%。通过课题组教师的审核及学生的修改,保证了品读经典活动的实效性,也保证了作品的正确性、科学性。学生通过完成作品、经验交流,逐渐地体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力量和魅力,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认识,使之更全面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而提高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

二、引导学生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路径的多样性

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品读经典,方法是多样的。那么,如何选择具有实效性、科学性和正确性的路径呢?

(一)依据课程设置和专业特点,确定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范围

我们都知道,课程设置具有模块性。依据2018年3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模块主要分为通识性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个模块。而就课程知识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相关性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属于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和知识的支撑。因此,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的过程中,在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的时候,增加阅读量、拓宽视野,了解相关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就成为了这个阶段专业学习的应然之举,可以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引导学生初步阅读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哲学的贫困》,可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方法论的理解和掌握,其中,品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意义深远、重大,因为,这个《提纲》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1];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品读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品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共产党宣言》,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理解,并深刻理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创立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的理论,“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2]因此,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经典文献,还要品读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理论成果所内含的经典文献,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更加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引导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从而巩固其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其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二)遵循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提升思维能力

说到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一般人都会产生畏难心理,认为这些理论太深奥、太难懂。为了克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畏难情绪,我们通过《专业导论》等课程及相关的班团会议,为学生讲清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方向,并开展一些品读经典的经验交流会,从而培养学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兴趣还是最大的动力。有了兴趣便会产生情感、就会强化意志,从而形成学习经典文献的稳定而强大的动力。这个过程实际上可以说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是认知规律的体现。为此,为了使学生有兴趣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我们分三个阶段进行引导。第一阶段是:认识经典文献,获得表象意识;第二阶段是:接触经典文献,了解经典文献故事;第三阶段是:理解经典文献,体悟经典文献魅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而克服畏难心理。实际上,这三个阶段的实施,统一起来就是一个理论的灌输——理论的思考——理论的输出的有机过程,体现了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通过阅读,积累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出能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点、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重视成果运用,提升理论素养

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献所撰写出来的作品,是学生经过较长时间思考的成果,重视对学生品读经典文献成果的运用,既是对学生学习的肯定也是对其所学知识的尊重,因此,在收到学生作品之后应及时地做好总结、反馈工作。总结的目的在于提高,提高其对经典文献的学习水平,提升其理论素养;反馈的目的是信息的交流、沟通、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所以,对学生每次的品读经典文献作品,我们都会要求指导教师审核、修改、提炼,然后集结成册,作为一个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以期产生带动效应。同时,对其中优秀的作品,我们还鼓励学生向有关部门组织的征文活动踊跃投稿,以期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几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活动及其取得的成果,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特色,也成为了专业办学的一大亮点。

三、引导学生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要做到实效性、准确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既能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锻炼其思维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陶冶其思想情操,但是,在引导学生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原则,力争做到实效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的统一。

(一)克服形式主义,注重品读的实效性

内容与形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的关系是辩证的,形式主义是一种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割裂形式与内容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方法或作风。

引导学生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其主旨在于扩大阅读量,为进行专业学习积累知识,提高思维能力,提升理论素养,从而为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提供理论支撑。因此,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不仅仅是给学生开列出一定数量的书目,也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多少字数的作品,因为借助网络,这些形式上的工作都很容易做到,重要的是检查、审核,要求学生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后完成一份有一定分量的作品,这才是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内容之所在。检查什么?审核什么?检查就是要认真检查学生的阅读进度,检查学生对所读经典文献中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审核就是要认真审核学生所完成作品的质量,其中,作品是否独立完成、观点是否正确是关键,等等。如:在学生完成《共产党宣言》读后感类作品中,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科学含义,但是,也存在对无产者为什么要联合的问题理解不透彻的情况,究其原因,在于对《共产党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不全面所致。又如学生在读完《矛盾论》后,对《矛盾论》的基本内容有所掌握,但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则存在明显的不足。就形式而言,学生完成了所有的任务,但就内容而言,并没有达到掌握观点、掌握方法的要求。因此,就需要专业教师把学生的品读引向深入,注重学与用的统一,而且必须是活学活用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有所帮助。

(二)避免张冠李戴,注重经典知识的准确性

学生在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过程中,由于读得不够全面,尤其是对经典文献中的知识掌握不够,在对经典文献中的观点、基本知识的运用中,会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出现知识性错误。如学生往往把《资本论》看成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二个人的著作,把《共产党宣言》误读为恩格斯一个人的著作,这都是不准确的;又如,一些学生很难准确地说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确立的内在关系。凡此,这些知识性的误读现象,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对人物、经典著作的名称、写作与出版时间、基本观点的运用方面的误读。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容易出现知识性的错误,也与“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3]原则要求相差甚远。而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引用这样一些名言来激励自己,但却不知道这些名言的出处,由此也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三)引导学生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要注重科学性

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时要做到科学性,就是要科学地引导、科学地品读,做到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和辩证分析法的统一。

科学性要求要科学地引导。对于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很多学生一开始会感到很难,认为这些文献很枯燥、很抽象、很难懂,这反映出了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般性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简而言之,就是要做到科学地引导,或称之为科学地导读,即:要了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的阶级立场、文献的影响,只有先了解这三方面的情况后才能加深对文献主要观点的认识和领悟,掌握理论本身所蕴含的力量,并做到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总之,引导思政专业学生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主客观的统一,只要我们认真去做才能完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任务,也才会有所收获。

猜你喜欢

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文献
享思想交流盛筵 促理论素养提升
——评《北京大学理论名家大讲堂》(第二辑)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有效提升初中英语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的三个支点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基层党务工作者应具备哪些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