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高校思政工作者历史自信的三重逻辑

2022-03-17

关键词:史观政治工作者党史

李 嘉 奇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49)

“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1]党的百年奋斗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2]。高校思政工作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必须保证其自身素质过硬,对党绝对忠诚,特别是对党的历史高度自信,才能做到“育己在先,育人在后”。基于理论、价值和实践逻辑,推动历史自信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头脑,高校思政工作者要以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党史观、中华尊史崇史观为理论指导,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学深悟透党史,增强历史自信,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铸牢高校思想长城,提高育人质量。

一、增强历史自信的理论逻辑

当前,我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随着网络时代各种新媒体的发展,各种信息快速传播,高校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各种社会思潮汇集、冲击的场所,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面对社会上针对党的百年奋斗史的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高校思政工作者需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根基,以中国共产党党史观为理论支点,以尊重历史、崇尚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为理论基础,在党史学习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增强历史自信,为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提供坚强保障。

第一,唯物史观是增强历史自信的理论根基。“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3]329。唯物史观深刻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主体作用,指导人们用“大历史观”全面客观看待社会历史和处在社会历史中的人。“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才能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2]。身为马克思主义者,“我们比任何一个先前的学派都更为重视历史”[4]520,这是共产党人能够从历史中获取经验教训、保持自身先进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强历史自信的原因所在。“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的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5]605。共产党人认识历史不是片面的、教条的,而是客观、全面、科学的。共产党人在读史、学史、讲史中摒弃断章取义、只见一斑而忽视全局,或正反两方面只见其一,或刻意回避隐瞒,乃至罔顾历史事实的错误做法,坚持具体历史、客观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6]。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来源于筚路蓝缕的百年奋斗实践,来源于正确的历史认知,来源于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来自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7],这些无不渗透着唯物史观的立场方法。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是几代中国人民共同见证的历史。

第二,中国共产党党史观是增强历史自信的理论支点。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对待自己的历史,重视和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敢于直面、承认、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体现了高度的历史自信。毛泽东强调,“我们是历史主义者”“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8]276,而研究党史“必须全面看”,“必须是科学的,不是主观主义”[9]406。邓小平指出,要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10]272分析和总结党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坚持客观全面对待党的历史发展,“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2]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制止对党史的非科学解读。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对党的一些问题做出界定和解释,《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斗争经验,指出了党内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等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党成立60年来的历史经验,全面客观评价了“文化大革命”、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肯定了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成就和经验,科学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对党史的不断回顾与总结彰显了“一个百年大党的清醒和成熟”[11]和对自身历史经验的自信。中国共产党在充分尊重、科学认知、善学善用党史的基础上,理直气壮讲好、用好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2]。同时,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将历史自信贯穿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百年来不断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因此,中国共产党党史观是坚定和增强历史自信的重要支点。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崇史观”是增强历史自信的内在基因。尊重历史、崇尚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编纂史书、记载史料、讲述史实、汲取史训蔚然成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等的记载,无不体现中华民族对历史的高度认同。这种历史认同和历史自信,是中华民族面对各种挑战屹立不倒的重要保证,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密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2],牢记来时的路。国内外敌对势力将矛头对准我们党的历史,其根本目的是“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12]113。增强对党史的高度自信,就是坚定不移传承中华民族“崇史观”,坚决抵制歪曲、戏说、否定我们党的伟大奋斗史的错误思潮。

二、增强历史自信的价值逻辑

当前,一些罔顾历史、歪曲历史、戏说历史的错误思潮正通过多种媒介向高校传播,有的夸大我们党历史上的失误,肆意抹黑、歪曲党的历史;有的攻击党的领导;有的将党史事件同现实问题刻意勾连、恶意炒作;有的不信正史信野史,将党史庸俗化、娱乐化,热衷传播八卦新闻,对非法境外出版物津津乐道。2021年12月,某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公然宣称“南京大屠杀遇难者30万没有数据支持”,罔顾铁证如山的历史事实。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而个别学者发表“抗美援朝是错误决定”“新中国损失大于收获”等言论,否定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意义。还有一些人以“价值中立”为借口,认为党史的政治性削弱了党史研究的学术性,历史必须与政治“脱钩”。这些是将政治与历史对立起来的错误党史观。这些事例表明,高校思政工作者如果不树立正确党史观,不增强历史自信,容易产生错误思想,危害自己和学生,这更加突出了“自身硬”和“把好关”的重要性。高校思政工作者是中国共产党向高校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介”,是守护高校思想阵地的关键一环,肩负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正确方向,铸魂育人的重任。面对高校学生在思潮交汇中的困惑、迷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组织教学活动、传导思想理论、答疑解惑前必须“先受教育”,秉持正确党史观,增强历史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以高度的党史素养、过硬的责任担当保障高校思想阵地安全。

第一,抵御错误思潮,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新时代坚持历史自信,是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防范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提。如苏联的解体,是在西方和平演变和领导层自我怀疑、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和苏共历史,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所导致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承担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对我国历史自信、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的必然要求,是回答“为谁培养人”的必然选择。

第二,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意识。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13]15。高校思政工作者的理想信念关系到高校思想阵地,只有拥有历史自信,才有资格引导学生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校思政工作者增强历史自信,就是要对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有深刻的认知,要学深悟透党史育人逻辑,认识到党史育人是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崇高使命,促进对“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学理认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14]。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增强对错误党史观的政治敏锐性和提高鉴别力,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育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

第三,提高党史素养,保障育人实效。高校思政工作者坚定历史自信,是学好、用好党史资源开展育人活动的前提。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秉持爱党爱国情怀,看清看透敌对势力以历史虚无主义误导人民群众,分裂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认识到敌对势力的险恶用心。高校思政工作者以自身对党史的高度了解和自信,在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真学真用、动心动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15]312,以过硬的思想素养引导高校学生全面、客观、自信地看待党的百年奋斗史,将对党和国家历史的自信传给学生,提高学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自觉性和能力,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和党史育人实效。

三、增强历史自信的实践逻辑

增强历史自信,练就一支政治立场坚定、对党绝对忠诚、党史素质过硬、爱国情怀深厚,面对错误思潮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是新时代高校抵御意识形态风险、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的必要举措。

第一,进一步加大党史学习教育力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党史学习重要性的整体认知。通过集中学习、热点研讨、理论宣讲等形式落实日常党史学习,在党日活动、民主生活会、业务培训中设立党史学习与实践专题,既注重集中研讨,又要用好红色遗址、红色教育基地、先进模范事迹等党史教育资源,树立典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16]。针对年轻一代思想政治工作者,利用推文、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渠道,呈现提高历史自信的宣传内容,彰显党史学习教育同现实生活、同科技手段的有效结合,提高吸引力和感召力。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关键历史事件、突发状况等开展教育活动,提高思政工作者的判断能力,为高校学生做好示范。在“人人学党史”“人人讲党史”“人人用党史”的教育氛围中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者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持续提升党史素养,以增强高校思政工作者历史自信的常态化、长效化教育[17],进一步促进正确党史观内化于心,使党史学习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必修课。

第二,厚植党史情怀、家国情怀、育人情怀。以时代要求为准绳,提高高校思政工作者对党史的细化解读和宣传能力。以深度和广度、大叙事与小故事、知名人物与平凡英雄相结合的方式,在历史细节中寻找更多情感触发点,加深党史情怀,增强历史自信。在学习中使思政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在党史学习、运用和教育活动中领悟“党”“国”“家”的血肉联系和不可分割性,以家国情怀设计和参与体验式教育活动,增强历史自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使命,要深入体会党的百年奋斗史中育人初心的传承,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锤炼自己,增强对育人工作的认同和热爱。

第三,学深党史、悟透党史、善用党史。历史不自信的内因是对自身历史的客观正确了解不够,外因是受到外部势力歪曲、片面解读乃至否定自身历史的导向[18]影响。“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明理”是前提[19]。增强高校思政工作者历史自信要求其学好、掌握好、运用好党史。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善于利用各种媒介、途径和教育活动,主动学、深入学、持续学,杜绝浅尝辄止、片面学习和突击学习。要学懂、弄通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坚守初心使命的执着奋斗史,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20]。我们党的历史就是党与中国人民同甘苦共患难、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21]的历史。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形成对党史的系统性、全局性、客观性把握,丰富党史储备,增强“用党史”的能力,自觉做党史的维护者、传播者,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打好基础。

“知”是“用”的前提,“深知”才能“善用”。在学深悟透党史的基础上,提高运用党史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本领,在“用”中进一步增强历史自信。网络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具有隐蔽性、伪装性等特征,以娱乐化、肤浅化等不易觉察的方式进行渗透,极易造成高校学生党史认知断裂化、历史观异化,最终将演变为认同危机[22]。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善用党史,除以党史基础文献资料为基本依托外,要积极发掘、整合正面网络资源,对开展教育活动的素材严格筛选过滤,为高校学生呈现真实可靠、完整客观的党史材料。善用党史,还要让党史资源“活起来”,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分析学生党史储备情况[23],关注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思想动态。在教学中,高校思政工作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党史教育活动,同时解答学生学习党史时遇到的问题。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党史育人过程中要达到宣传党史、传递正确党史观的目的。同时,在党史教育实践中要查找学、讲、用中存在的不足,通过查缺补漏,提高业务能力,提高教育水平,增强教学效果。

四、结 语

“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24]高校思政工作者处在高校思想阵地前沿、意识形态斗争前沿、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前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前沿。打铁必须自身硬。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以高度历史自信,“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2]。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坚持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党史观、中华传统崇史观,要秉持高度历史自信,知史爱党、知史爱国[25],抵御错误思潮,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史素养,坚持育人初心,为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守好高校思想阵地。

猜你喜欢

史观政治工作者党史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政工人员综合素质的调查及对策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
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基本类型及特质研究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修“外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