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管理思想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2022-03-17周林波
周 林 波
(西南大学 国家治理学院, 重庆 400715)
一、《论语》中涉及的管理思想
(一)人才选拔方面要德才并重
关于人才的选拔,孔子认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1]201即提拔正直无私的人,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的上面,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正直。孔子的意思是:在挑选人才的过程中,既要重视人的才能,更要重视人的德行,只有二者兼备,才能选拔出贤者。具体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听其言,观其行”。孔子曾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始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1]59这一管理理念为企业的人才选拔提供了参考借鉴的价值,企业在人才考察过程中,不仅要听其言论,还要观察其行为,考察其经历、掌握其喜好,从而认识人才的优缺点[2]。企业对于人才的考察,同认识事物一样,要看到多个方面,避免以偏概全,或者盲目放大感官体验。“言”是表面,“行”是内在,人才最可贵之处,在于“言行合一”。企业在选拔人才时,不能光听其说得有多好,有的人一张口就引经据典、套用名人名言或用一些前沿的专业术语,说得头头是道、滔滔不绝,但一做起事来啥也不会,这就是“说啥啥知道,干啥啥不会”。“言”不能代表“行”,企业选拔人才还要考察其行动力,而“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人是行动派,对于这种人才,企业要充分利用其优势,把其放在合适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才能。其二,“询于众人”。孔子说:“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1]204“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1]266企业在选拔人才时,要从正反两面考察人才,对人才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克服传统人才选拔中仅凭一方面决定人才是否可用的弊端。人们总是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来表达征求意见的重要性。事实上对于企业来说,虽然决策者的意见很重要,但许多大企业、好企业都推崇“团结”“协作”“团队凝聚力”等企业文化,因此“众人”的评价尤为重要。
(二)人才培育要因材施教
每个人都同时具有天赋和缺陷,因此想要发掘人才的潜在价值,就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结合人才实际情况、具体需求等要素,采用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法,以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结合儒家不同弟子对“仁”这一概念的理解,就能够体现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颜渊对“仁”的理解是“克己复礼为仁”;仲弓对“仁”的理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司马中对“仁”的理解则是“仁者其言也讱”。三个弟子中,颜渊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其学识较高、为人谦逊,所以孔子在教授他时只需传授纲领即可。而另外两个弟子资历尚浅,孔子在教育过程中会从细节入手解释问题,如此才能够使弟子们更加透彻理解问题,从而缩小彼此间的距离[3]。孔子还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1这说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做到持之以恒、诲人不倦,使其学而不厌,在学习中完善自我意识,方能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孔子又提出:“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和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1]70意为就是有十户人家大小的村子就能够有与我资质相仿的人,但这些人未必能够像我一样勤勉好学。孔子向来谦逊谨慎,但是对于“好学”而言却当仁不让。这也意味着,人的天资固然重要,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让自己的天资有用武之地。所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需重视人才培养与教育,使其与时俱进[4]。现代企业治理的核心要素,就是对人的治理。每一个员工的起点不同,但是要看到其长处,接纳其短处,从“优势视角”综合对待,激发其学习热情和创新动力,才能让每一个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为企业做出更好成绩。
(三)人才分配要量才适位
齐景公曾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一个人会在一生中有多种身份、多个位置,但无论在什么位置,处于哪种身份,都要尽分内职责,如此才能够达到各司其职的目的。孔子认为对待人才还要做到“赦小过”,即对犯了无伤大雅的小失误或小错误的人才,不要太过责罚。《论语》有云:“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1]315意思是即使故旧友人有过失,也不能抛弃他们,不能对人求全责备。除此以外,企业用人还要做到“举贤才”。这也是企业人才管理中尤为重要的一点,要做到任人唯贤。孔子认为,用人要用贤能之士,如果在位者不愿举荐贤者,则为失职,这属于不可原谅的错误[5]。《论语》记载,孔子在听闻鲁国大夫没有举荐贤者柳下惠入仕后,气愤地说道:“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1]261意思是臧文仲明明知道柳下惠德才兼备,却故意不举荐柳下惠,这难道不是一种霸着官位不做事的行为吗?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通过细致地工作分析,实现人性化的岗位分配,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这也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元素,人的作用是在适岗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的。因此,“不拘一格”去“量才适位”是一种高深的管理哲学。
(四)人才挽留要用心经营
孔子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1]95又说:“惠则足以使人。”[1]99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对物质的追求乃人之常情,适当通过物质激励人才使其能为之所用。与此同时,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文化需求。正如孔子所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1]257意思是有志气的人才,会将“成仁”作为最高追求目标,不会为了偷生违背仁义,并且时刻准备为仁义付出生命。营造和谐氛围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6]。《论语》中有关“和”的解释较多,内容详尽。如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219就强调了“和”的重要性。意即君子在寻求群体和谐的同时会依然保持自我,而小人在追求和谐时会为了达成一致盲目跟从,自然无法真正意义上达到和谐目标。由此可见,儒家思想推崇的“和气”,并非不讲原则形成的和气,而是建立在人的性格差异、能力差异等基础上,实现相互弥补、同心协力营造出的和谐氛围。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人才选拔存在重才轻德
人才选拔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选拔优秀人才,是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工作水平以及服务质量的首要任务。作为经济组织,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盈利,从实质上分析,利益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的。因此,企业在挑选人才时,往往只看重这个人是否具备业务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等技能方面的才能,注重人才是否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但是,企业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德行因素。而事实上,人品的好坏,诸如对企业的忠诚度、是否具备职业道德等道德素养,同样对企业的发展很重要。现阶段,企业管理者在人才选拔方面,仍然存在重才能、轻德行的问题。虽然选出的人才工作能力较强,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自私自利、没有团队协作精神等不良现象。当“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沦为口号的时候,自然会给企业发展留下隐患。
(二)人才培育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建立了人才培育体系,但是培训的投入和产出难成正比,培训效果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的培训大多数只是形式上的培训,大多以讲为主,缺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往往是老师在上面讲,员工机械地听,一到实践还是不会,培训的作用不大。而有些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认识不足,导致内部缺乏健全的培育体系和考核机制,人才之间缺乏竞争意识,无法充分满足工作需求[7]。有小部分企业认为人才培训是增加企业成本的行为,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人才培训;还有的企业担心留不住自己培训好的人才,怕为他人做嫁衣。因此,有些企业宁愿投资产品,也不愿花费财力、精力投入人才培训,企业的人才培训只是表面上的形式,并未真正产生“生产力”。
(三)人员分配不尽合理
正所谓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企业在人才分配过程中,需要做到知人善用、量才适用,保证发挥人才的价值和作用。而量才适用的前提条件是“先有司”,这里提到的“司”即“各司其职”的“司”。也就是说,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并将其细化给相关人员,才能够保证人才各居其位,有序展开各项工作。然而,现阶段,有些企业在开展各项工作时仍然存在职能交叉、权责不明、分工混乱等问题,员工无法认识到自身的义务和权利,难免出现越权管理、相互扯皮等问题。还有部分人员所在岗位不能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导致工作中积极性不高。
(四)人才流失越来越多
目前,我国企业存在一种怪现象,劳动者找工作难,失业率高,而企业却出现了“用工荒”,人才流失率高。造成人才流失率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员工对企业的激励机制不满意。当前我国诸多企业为了留住人才,多采用提高薪酬、改善福利等手段,较为重视物质激励,但却忽视了员工的精神需求,导致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缺乏热情,没有积极性。二是企业对人才需求量不断上涨。企业间竞争激烈,有的企业为了招聘优质人才,会以较高的薪酬、福利待遇吸引人才,为人才跳槽提供更多选择。
三、企业借鉴《论语》思想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路径
(一)德才兼备与因材施用并重
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目的是为了盈利。因此,在人才选拔过程中,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这就需要企业在选拔人才时做到全方位考察,全面掌握人才的真实信息。企业在人才选拔过程中通过人才的言行举止,考察其是否言行一致,同时不能独断专行。对所需人才要询问其亲友、单位同事、上司等建议,全面了解人才的道德品质和专业能力,从而对人才做出正确的评价[8]。由于企业各部门人员较多,并且每个员工在思想、观念、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企业在开展工作中要做到因材施用,结合员工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知识结构、技术水平、业务能力等要素进行分析,根据员工的能力,分配合适的工作岗位。
(二)量才适用分配人才
每个人的心理素质、知识结构、发展需求不尽相同,对职位的要求也存在差异。企业想要充分发挥人才价值,为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奠定基础,就要做到量才适用,针对岗位的需求合理分配人才。孔子提出在人才分配方面只有做到“先有司”才能够满足各司其职。企业要详细规定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再根据部门工作职责的不同选择人才,科学合理地安排分配人员,将具体的工作事项落实到个人,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9]。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在分配人才之前,一定要先分析岗位和工作内容,明确工作事宜,然后再考虑人才的分配。另外,企业也要认识到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即便再谨慎的人,也不能保证在工作中不出现错误,所以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包容员工小失误、小错误。企业要做到任人唯贤,管理者要抛去个人情感,转变任人唯亲的传统观念,结合企业岗位需求,积极选拔合适人才,以提高技术水平及工作效率。
(三)以人为本留住人才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在尊重个体差异和个人价值基础上展开管理工作。《论语》中也强调“人本主义”,认为个体的价值很重要。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企业切实维护员工的利益,以此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调动其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工作。并且企业要建立奖励机制,针对表现优异的员工,需要适当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企业属于综合性的组织机构,涉及的部门、专业以及各方利益较多,工作人员数量也较为庞大。现代企业无论是企业外部,还是企业内部都存在竞争。但是,对于企业内部来讲,为了能持续健康地发展,要做到“以和为贵”,避免过度内耗[10]。孔子曾说:“礼之用,和为贵。”[1]7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借鉴儒家“和谐”思想,引导各部门人员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保持友好关系,既不能过于亲密,又不能过分疏远,避免内部出现“党派之争”。
四、结 语
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柔性治理体系具有普世价值。《论语》文化代表一种非正式制度,由于其蕴含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更为深刻和长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数据、“互联网+”等相继出现,中国社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项事业都以全新面貌飞速发展。在企业治理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社会大众对企业服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人才作为企业实施各项工作的执行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服务的质量。人才的选拔、培育、任用和规划,每一环节无不关乎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新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和决策者,若想充分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应该借鉴《论语》中的管理思想,以古鉴今,知先行后,探索出一条企业高水平治理的全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