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策略研究

2022-03-17刘迎春张佳玉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时代

刘迎春, 张佳玉

(1.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2.桂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0 引言

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时代,各种新兴媒体影响愈发深远。各类新闻、社交媒体软件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也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政治、社会参与、政治参与的重要阵地。融媒体时代的核心要义在于对各种媒介的传播特点与规律都了如指掌,能够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地运用于不同场景。高校思政课也应与时俱进,根据新的时代特点而不断创新。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获得感”一词引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对加强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在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应将传统思政课教学的优势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契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

1 融媒体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生成语境

1.1 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再次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赶考之路”。国之大计,在于教育,一切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支撑。“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在融媒体背景下,思政课发展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展现出新气象。基于我国教育的特性以及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相关文件,对新时代高校教师以及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着力构建新的思政格局。思政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帮助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思政课建设必须重视内涵式建设,不能流于表面形式、而忽视内在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增强获得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检验课程质量的试金石。”[2]思政课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过分追求短时间内的成效是万万不可取的。因而不能单单是教材改革,更要以增强大学生获得感为中心,实现思政课建设和育人实践的同向同行。

1.2 网络传媒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媒介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改变了原本单一的交流方式,增加了人们认知的广度与深度。新兴的网络传媒极大程度上整合了思政课教学资源,优化了教学方式。各种主流网络媒体开辟了专门的版块,为大学生即时了解国内外形势、掌握国家的方针政策等时事政治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增强大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思考的能力。正因为网络传媒具有即时性、海量性和互通性的特点,使得高校思政课的教学领域有了新的建构空间,并增强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与规范性。网络传媒的发展,使得教学方式不再局限于板书、PPT的教学方式,同时拓宽了思政课施教者与受教者的沟通渠道。教师可以在思政课上使用“雨课堂”等软件,增加课堂的互动性与趣味性,还可以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所讲授的内容,及时为学生解决尚存的疑惑,并通过学生的反馈改进教学方式;在课堂之外,师生可以利用微信、QQ、邮箱等社交软件沟通交流,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减少师生间的距离感,增加亲和度。网络传媒的发展,使教学资源不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当下热点及社会焦点,充实课堂的内容,让思政课更具活力。

1.3 教育对象的诉求

大学生是思政课的主要接收群体,他们刚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其思维模式难以短时间改变,需要思政教育的引导,树立正确的思维模式。虽然思政课很多内容与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存在部分重复,但是由于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对理论知识是死记硬背,对内在含义也是一知半解的,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有探究其内在精髓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能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大学生在进入新的环境中时,难免会有一些对未知的迷茫,会遇到一些学习甚至是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他们希望有人可以帮他们答疑解惑,而思政课程的安排,正如他们所希望的一样,带领他们消除对未知的迷茫,帮他们端正态度,正确认知,解决各种思想及生活问题。当代的大学生享有丰富的物质基础以及便利的互联网平台,使得他们对精神层次的需求也日益扩大。尤其是“00后”的大学生与互联网的联系紧密,认识更加宽泛,思维更加跳跃,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与想法,渴望在新的学习中与原有的知识体系充分融合,在知情意行方面达到更深层次的认知和吸收。因而思政课针对学生的需求开展教学,满足学生的期待,真正突破学生面临的困境,增强大学生思想觉悟和政治认同,潜移默化地达到育人的目的。

2 融媒体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挑战

2.1 社会不良思想侵蚀

融媒体背景下,文字传播、语言传播相对弱化,电子传播日益成为主流传播方式。多种媒介在为人们提供信息便利的同时,也为错误思潮和不良思想的传播提供了载体。第一,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西方国家潜移默化地将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渗透在我国的网络空间中,精心构建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妄图以此歪曲和消解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比如一些无良的西方媒体对于客观事实置若罔闻,恶意抹黑中伤中国,不仅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带来了艰巨的挑战。第二,国内深层次矛盾的凸显。目前,我国贫富差距、阶级固化、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风靡网络空间,这难免对大学生造成困惑和迷惘。互联网世界可以释放出无尽的积极力量,但它也可能成为不良思潮的滋养地,或是成为流言蜚语的大本营。在信息碎片化、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的新时代,大学生辨别融媒体信息的能力较弱,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迷失政治方向。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所开设的思政课,其教学效果必会大打折扣,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必然下降。

2.2 思政课脱离实际

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着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原教育部长陈宝生认为,原因在于思政课的“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够时尚[3]。大学生思政课的发展教学模式脱离实际和时代,严重落后于融媒体的发展方向,制约着大学生获得感的提升。时代的发展赋予思政课更高的价值和更深的意义。“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目前很多思政课老师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变化,还停留在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上。教师作为思政课的主体,一旦脱离时代的发展,必然也脱离了学生的发展,其教学模式、内容、方法也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脱离时代的思政课是远离学生群体的,无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程中来,难以引发师生的共鸣,其带来的获得感是转瞬即逝的,无法转化为内生的动力。在融媒体背景下,思政课教学虽采用了新的教学方式如“雨课堂”“慕课”“微课”等形式,但这也只是将教材内容搬运过来,缺少与时代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生活的融合。

2.3 学生对思政课兴趣缺乏

我国高校目前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主要依赖于课本,其中有些内容虽然经典,但是枯燥乏味,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获取。传统的思政课理论知识较为抽象且理论性较强,很难激发起大学生学习的兴趣。融媒体背景下,各种社交和娱乐平台层出不穷,如“微博”“快手”“抖音”“小红书”等,无不吸引着大学生的关注。而且大学生在网络上获取信息时往往只会选择自己想看的信息,网络媒体根据个人的兴趣来推送相关信息更加强化了大学生的关注点。因此大学生逐步给自己营造了一个“信息茧房”,缺乏与其他人的沟通交流,使得个人愈发偏离群体,很多大学生沉湎于网络中的娱乐化世界。网络信息层出不穷,折射出的问题复杂多变,现有思政课的内容、手段和方法无法满足学生知识和情感上的需求。很多学生缺乏自主意识,甚至认为思政课是强加的意识形态的灌输,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无用之学,因而难以在思政课中获得认同感和满足感,思政课也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及价值。

3 融媒体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对策建议

思政课教学中,大学生获得感与教师的教学模式息息相关。为了能使学生在思政课上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思政课教师需要明确自身的职责,提升自身的素质,了解学生的需求,时刻保持与时代发展一致步伐。与此同时,还应借助融媒体平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促使学生提升思政课的获得感。

3.1 更新教学理念,提升媒介素养

基于融媒体所形成的信息化、开放化的教育格局,要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必须改变原有的传统观念,创新思维,提升媒介素养。教师既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扎实的学识基础,也要有关心爱护学生的情怀,自觉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宗旨,把握青少年“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思政课获得感产生的首要条件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客观需要。要想使思政课成为学生喜爱、一生受益的课程,就要既注重对理论知识的阐释传授,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正确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以身作则,以高尚的品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政课教师要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不单单传递课本教材理论知识,还应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符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其次,教师要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在融媒体背景下,信息更迭,日新月异。教师的本职工作还是教学,其自身的学识素养和教学水平是课程教学的基础。在网络信息交织的新时代,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来应对千变万化的世界,把握融媒体的发展趋势,了解时代最新的信息。教师还应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提高获取、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3.2 优化教学内容,切合时代发展

在融媒体背景下,思政课教学不应拘泥于课本教材,网络信息对于思政课的教学也同样重要,教学内容也应该结合实时信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网络信息让人目不暇接,其中网络热点事件层出不穷。在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大学生群体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再是旁观者的角色,而是身临其境的参与者,他们乐于在各种网络平台上分享自己的观点。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在“微博”“抖音”等大学生喜爱的主流媒体中挖掘教学资源,定制符合“00后”学生心理的思政课,利用网络积极地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信息。如“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奥运健儿取得辉煌成绩等事件,在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同时也会引起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但是消极的信息也会带给人们负面的影响,例如食品卫生安全、官员腐败、未成年人犯罪、自杀等事件,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造成了重大冲击。因此,将网络热点事件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加强对网络热点事件正面作用的强化和引导及对负面作用的梳理和遏制,通过探求其内在价值,引导学生以理性的态度、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形成科学正确的思考模式。将网络热点事件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中更能营造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共鸣,提高课堂的“抬头率”,使教学内容更易入脑入心。

3.3 转变教学语言,拉近师生距离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教师的话语表达方式与大学生接受消化教学内容有着很大的关系,合适的教学语言往往更能产生较佳的教学效果。进入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沟通都产生了巨大变化,网络热词应运而生。在思政课教学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诠释始终处于优先位置,但是仅仅依托于学理性语言的讲述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如何将晦涩难懂的文本理论转变为通俗易懂的话语是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主动学习来自学生的思想、语言以及网络新潮词汇,使用极具吸引力、针对性和引导力的网络语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式影响,用简单粗浅的语言解释复杂抽象的理论,减少一言堂、说教式、满堂灌的方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将教材内容合理转化为教学内容,打造通俗易懂的思政课。在融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群体是网络语言创造与使用的主要力量。思政课教师应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了解与学习“00后”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和表达习惯。思政课教师应将教学内容的学理性与日常实践的通俗性相统一,既展现课程的学术性,又符合学生的言语表达形式。学生只有听懂了才能真正地学懂,才能有所思考。

3.4 创新教学方式,满足多元需求

思政课教学只有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体现出其生命力和解释力,才能让学生理解和信服,也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坚持和运用思政课教授的立场、观点、方法。要做到这一点,最为核心的要求就是要定位于当下的时代视阈,而我们所处的“当下”就是融媒体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在新时代,教育资源已从单一的课本理论走向多元的媒介信息,学生也从被动填鸭式转向主动获取式的学习。融媒体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改革思路,也为教学提供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思政课教师更要主动适应融媒体的发展趋势,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思政课,提升学生的获得感。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融媒体资源,主动将互联网媒介与思政课教学相融合,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参与进来。如在讲解爱国主义时,教师可通过线上教学的方式,与全国各地的爱国主义实践基地网络连线交流,让更加专业的讲解人员结合具体实物为学生讲解历史,由此可以更加直观、更加完整地为学生展现历史事实,让红色文化资源看得见、听得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实现可视化教学,从而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所感所思所获更多。利用融媒体开展虚拟实践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实现了从现实维度到虚拟现实维度的转变。思政课教师还可以从课程的教学时数中划出一定的课时,围绕校内资源,如校史馆、重大节日纪念活动等开展校内实践教学,实现思政课向第二课堂活动的延伸,将思政课教学开展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更充足的交流时间和空间,思维火花的碰撞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拥有获得感。

4 结语

新时代呈现新趋势与新特点,高校思政课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通过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语境,发现融媒体时代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可喜机遇,不容忽视的是思政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思政课要坚持守正与创新同行,加强思政课教学资源与学生的内在需求的匹配。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需要多方配合,努力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使学生真实喜爱、终身受益。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时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