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立德树人初心 培养“德”“财”兼修人才
——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
2022-03-17朱斌
朱 斌
(南京审计大学 研究生院, 江苏 南京 21181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与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十七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一脉相承,有特殊的内涵与时代意义,同时深刻阐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2020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中期许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新的起点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目前,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立德树人”已经有了较多的重视和研究,但是作为财经高校,尚普遍存在重技能轻德育的问题,尤其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立德树人,是一项需要认真思考和不断探索的课题。
1 研究生培养中“立德”的内涵
高校的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一词,语境宏阔,语意深远。
一般认为,“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无数事实证明,“德”不能自然形成,需要“立”;“人”不可能自发成才,需要“树”。“立德”是为了“树人”,而“树人”首先要“立德”。这里所立的“德”,可以理解为道德、品德,包含职业道德、学术道德等。在研究生培养中,“立德”的内涵同样也是十分丰富的,它至少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1 思想政治品德教育
研究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的青年力量和生力军,他们的成长关乎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在其成长过程中,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就是要培养研究生忠诚于党和国家人民的坚定信念,正确认识国情与社会发展规律,增强社会责任感,并自觉投身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
1.2 科学道德与学风教育
科学道德与学风教育是培育研究生遵守科学研究的伦理、规范、原则和特有范式。研究生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科研训练。科研工作不同于一般的生产活动,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学术共同体业已形成基本的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每一位有志于从事学术的研究者都有义务对之进行维护与支持。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教育和学风教育,就是要求他们严格遵循学术活动中的道德原则和学术规范,恪守学术良知,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这在当下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职业道德教育
每一名研究生毕业后都会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提前知晓和熟悉未来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至关重要。对研究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有利于他们个人的成长,为将来具备良好的职业修养和职业道德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场;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群体的职业道德水平与提升研究生的整体形象。
1.4 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志。社会公德教育也是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从理论上看,社会公德教育早在进入高校之前就应该完成,但是,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社会公德教育存在一定的缺失,到研究生阶段,这一内容就不得不弥补。研究生文化层次高,思想敏锐。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社会公德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需要高校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从而大力弘扬文明行为,缩小社会公德意识与社会公德行为之间的差距。
1.5 传统美德教育
当下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年轻人的观念更新迅速,数千年中华文化所积淀的传统美德在他们身上面临新的挑战。研究生群体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包括传统美德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研究生传统美德教育就是要在研究生中弘扬传统美德,让敬老爱幼、知恩图报、谦虚友善、家国情怀成为时代新风尚,从而更好地发挥高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2 立德树人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1 研究生培养中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古往今来,不论是统治阶级治国需要,还是个人内在修养的提升,都充分重视对“德”的培养。在当今社会,特别是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以来,面对市场经济对传统思想的巨大冲击,德的培养已经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高校研究生培养尤其要重视和加强立德树人,这具有战略意义。
德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居于首要地位。无德却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危害。德育的缺失,或者说德育的失败,对个体和整个社会而言都是灾难。
2.2 研究生培养中立德树人的迫切性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新媒体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改革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也对学生成长产生干扰和冲击,导致部分研究生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
1) 社会公德意识不健全。部分研究生在文明礼貌方面,对师长的尊重、对同学的友爱存在不足,时常表现出唯我独尊、目中无人;遵纪守法的意识淡薄;在爱护公物和保护环境方面,虽然呈现趋好现象,但依然需要从思想意识和行为表现上增强。
2) 对学术追求精神不足、学术规范遵守不严。学术精神是学术的动力系统,部分研究生学术追求精神存在不足的总体表现大致与学者应有的勤勉专注相去较远;学术上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规范意识,在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中时常发现不同程度的抄袭。
3) 对职业道德的敬畏不够。部分研究生功利主义倾向严重,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奉献精神;对未来可能从事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了解不多、敬畏不够。
4) 对传统美德的认知与践行不足。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一些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社会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人情冷漠等现象对当今研究生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
2.3 财经高校研究生培养中“立德”的特殊性
1) 学科专业特色。财经高校绝大多数研究生,所学专业或多或少与经济管理有关,他们读研期间所学的课程大都围绕“投入—产出”“成本—利润”进行,容易被金钱的好处所打动,产生“拜金主义”,甚至极个别学生产生利欲熏心的表现。对于这类研究生,特别需要开展“立德树人”,强化其品德教育和品行养成。
2) 未来岗位特点。财经高校绝大多数研究生未来往往会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时刻与金钱、权力打交道,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误入歧途。因此,这些职场人员特别需要发自内心的自省、自律、自控。对于这类人员,在读研期间就特别需要精心培育其品德,加强其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的培养。
3) 审计职业的特殊要求。审计职业恰恰需要“致公”精神,公正是审计的灵魂。对审计从业人员来说,追求公平正义和保护公众利益应该是毕生信仰。坚持做事公平公正、做人致力奉公。在坚持依法审计、秉公办事、无私无畏开展审计的同时,还应推动责任、透明、法治、廉洁、公平、正义等原则和理念的落实,促进民主法治和公平社会的形成,实现“致公”精神。
3 财经高校研究生培养中立德树人的路径
财经类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才能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培养“德”“财”兼修人才呢?南京审计大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3.1 校训精神的有效引导
以服务国家审计为己任的南京审计大学,在三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凝练出“诚信、求是、笃学、致公”的校训和“特色、质量、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发己之诚,得人之信”的诚信品质是对培养人才的基本品德要求;“去伪存真,探索创新”的求是精神是对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要求;“敏而好学,慎思明辨”的笃学精神是对培养人才的知识与能力并举的素养要求;“致力奉公,公平公正”的致公精神是审计监督行业人员理应具备的内在品质要求。以校训为核心理念,学校在各项工作中坚持科学导向,将校训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要求中,不断引导研究生按照校训的要求规范自身的行为。
3.2 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
学校重视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的营造,大力加强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高素质、完善人格和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倡导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求真求是、探索创新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通过优化校园环境、举办学术会议、开设学术论坛、开展主题活动、宣传典型事迹、沟通校园和社会,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氛围重要的育人功能。学生在浓郁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中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提高道德境界,完善心智人格,获得个性化发展,树立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此外,学校投入资金建成“审计文化博物馆”“货币陈列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先进审计文化;聘请多国审计长担任南京审计大学特聘教授,经常举办审计国际会议、审计学术研讨,逐步沉淀厚重底蕴和良好氛围。
3.3 思政课主渠道的作用发挥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南京审计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同时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结合专业科研组织研究生开展专题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开展主题演讲与辩论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思政课教学方式贴近研究生的思想实际,深受学生的欢迎,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专门开设“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自然辩证法”等课程,不仅落实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任务,而且为研究生更好地开展社会科学的科研提供方法论基础。
3.4 导师指导职责的全面落实
导师负责制本是“舶来品”,这种国外经验已经被国内高校研究生培养体制充分吸收,在具体实践中也被证明是有效的。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上采取了导师负责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模式。
从指导教师和培养学院来看,导师是第一责任人,不仅贯穿和体现在专业教学、论文指导,而且包含德育上的言传身教。南京审计大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从学校层面规定导师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熟悉并执行学位条例及学校有关研究生教育的各项规定。在德、智、体诸方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及时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学习情况并给予指导帮助;积极配合党团组织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求研究生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教育研究生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
3.5 系统严格的制度规范
作为一名研究生,在校学习和从事学术研究期间,德的培养直接相关面是学术道德。从学校制度层面来看,南京审计大学在杜绝研究生学术造假、抄袭剽窃等方面的做法,包括对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学术道德规定,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违反学术道德规范和行为的处理等都作出了详细规定。《南京审计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对学术研究提出明确要求,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适时制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有关学术论文发表的补充规定。学校“学术不端检测实施办法”对研究生学位论文“总文字复制比”的情形及其处理办法也有明确要求。
3.6 新媒体的正确使用
学校微信公众号、研究生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整合了众多教育资源和媒体形式的优势,大规模、主动、便捷、及时传播正确德育观念和价值导向,宣传研究生中的先进典型,传递学校、研究生院、各培养学院及导师的声音,增强学校德育的吸引力,提高德育的实际效果,兼具形象化和趣味性,在更广平台和空间内,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平台。
3.7 丰富多彩的立德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立德活动。比如,研究生党员最佳党日活动、社会热点及时政研讨、倡导德育经典研读和学习等多种形式。社会舆论和各级各类传媒宣传,从“德”的层面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价值观,传递正能量。这些活动能够促进社会氛围营造和潜移默化影响的良性循环。
4 结语
财经高校只有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立德树人,才能实现为国家培育和输送合格的财经人才的研究生培养目标。2021年,南京审计大学顺利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对研究生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必须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师生主体作用,坚持以德为先,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真正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德”“财”兼修的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