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探析
——基于甘肃农业大学的调查

2022-03-17顾芳

教育现代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混合思政教学模式

顾芳

(甘肃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一 引言

作为一门塑造学生道德、铸造学生灵魂的关键课程,努力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和实效性,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建设质量和效果,既是国家的期盼,也是广大一线教师的共同追求。近些年来,思政课得到了国家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为广大一线教师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推进思政课教学由传统模式走向“线上线下”的混合模式提供了理论遵循。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催生新一轮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大背景下,混合教学模式因其学习资源可以多次使用、人机交互与师生互动性增强、时间与空间制约性小等显著优势成为新一轮教学改革中的“领头雁”。

二 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新一轮教学改革创新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叠加教学改革的新常态,不仅使传统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也为混合教学模式融入思政课传统教学提供了难得的实践机遇。

(一) 混合式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实践

2020 年以来,基于学习通在线教学平台,开展了深入而广泛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实践。

1.明确课程定位,依托“学习通”平台建立线上课程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兴起,各种线上教学平台参差不齐,选择适合自身教学的平台对提升混合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在混合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习通、优慕课、雨课堂、智慧树、钉钉等诸多线上教学平台进行甄别发现,学习通平台在师生互动、资源共享、课后反馈、线上测试等方面功能强大,有其他平台所不具备的优势。在课程定位方面,立足于思想性、理论性、价值引领性和亲和力的有机统一。

关于混合课程建设的具体实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突破了传统的章节结构,以“专题+ 问题链”的形式重新整合教材,初步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二是在课程内容上突出“设计思维”和“问题导向”,一方面着眼于不同专业的不同学情,在课程内容设计中关注到学生的专业特征,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现实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及重大安排部署;三是在课程活动设计中利用手势签到、学生抢答、主题讨论、问卷调查、速课录制等功能,丰富师生互动的形式,提升学习效果;四是立足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实现线上、线下两结合,以线上课程为先导、线下课堂教学为中心,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混合课程教学模式。总之,在基于学习通平台进行课程建设的实践中,旨在形成一门集学生课内学习、思政资源拓展学习、学生课堂教学过程性资料记录、思政课教学交流于一体的开放的、综合的、体现大思政育人格局的线上线下混合课程。

2.建设教学资源,形成线上资源库

从传统线下课堂教学模式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是一种具有全方位的变化,不仅涉及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也对适应混合教学需要的资源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一旦缺乏线上教学资源库的支持,混合课程建设、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就会成为无源之水,由此可见,线上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开展混合教学实践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证。

从形式来看,线上教学资源主要包括音像资料、图片、文字资料等;从建设途径来看,既可以自制教学资源,如微课与速课录制、文字案例撰写,也可以收集网络中既有资源。在建设线上资源库的实践中,通过权威网站搜集、整理文字资料,形成适合教学内容的文字案例;利用录屏软件、视频剪辑软件,制作符合教学知识点的视频资源。同时,通过收集已经成型的文献资料、教学电影、名校名家精品课程资源,作为教学时的辅助资源。总之,由于学习通平台建设时间长、使用次数多,教学资源和教学数据比较完善。当然,线上资源的建设、整合和资源库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还需要长期的努力、各方的协同,只有共建共享,才能建成完善而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从而夯实混合教学模式的“地基[1]”。

3.创新考核机制创新,完善线上反馈机制

混合教学模式改革不仅贯穿于教学过程,而且对传统考核评价机制的创新也提出了客观要求。如何回应考评机制的改革、解决传统考核评价中主体与标准单一、方式陈旧问题,成为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创新实践中的关注点之一。一方面,在推动混合思政课教学模式实践的过程中,初步尝试了将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混合教学实践中,以学习通平台为依托,利用线上章节测试进行基础知识考查,将重大理论问题与能力考查纳入期末线下考试环节;另外,过程性考核占50%,包括线下课堂笔记与线上测试、线上讨论、线上作业等具体项,线上作业评价中,设置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阅交叉进行的评阅方式。另一方面,注重课后反馈与调查,开展线上教学效果调查。2020 年推动混合教学模式融入思政课教学以来,基于学习通的问卷调查功能,一方面进行知识问卷调查,从而为准确把握学情和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设计提供了客观依据;另一方面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教学活动方面的问卷调查,从而为开展适应学生实际需求的“个性化、定制化”教学提供了可能。此外,除问卷调查外,还通过个别访谈、主题讨论等方式,就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和思政课教学创新等问题进行了调查,这些实践举措是对传统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重要突破,使得思政课教学更趋于科学化,更注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

(二) 混合式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线上平台+线下教学”混合教学模式在运用于思政课教学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价值引领增强、亲和力提升、学生主体性和参与度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评价逐渐趋向于积极等方面。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阐述。

1.价值引领力得到彰显

在传统思政课教学中,往往多知识的单向灌输、少价值观念的隐性引领,同时对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也缺乏积极的回应,从而导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教授知识轻价值引导、重教书轻育人等倾向。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以问题为导向,将课前学情检测、课中个性化教学、课后多元化评价与反馈结合起来,形成“反馈——回应——反馈”的良性循环和闭环模式,使教学活动更趋向于个性化、科学化,尤其是在实践教学、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使得价值观教育与知识能力教育同向同行,而且充分发挥了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功能。

2.课堂亲和力得到提升

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模式中,因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技术与平台限制,思政课教学往往缺乏亲和力。在依托线上教学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下,一方面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得学习资源整合度和利用率提高;另一方面也改变了思政课生涩、刻板、缺乏感染力和亲和力的印象,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学习通为例,在开展课程教学期间,学生访问平台活跃、访问数量较高,从2020 开始建设到本学期开始使用,选课学生940人,课程访问数4638 人次,学生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参与学习的时长每周累计达到了18 小时。

3.教学资源与活动多元化

在传统线下教学模式中,教学资源分散、单一、难以做到共享与多次利用,师生互动覆盖范围有限且无法共时参与和反馈,耗时长缺效果不佳。基于信息化教学环境,以线上教学平台为载体的混合教学模式,一方面做到了教学资源的保存、实时共享、反复使用;另一方面丰富了教学活动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师生互动的参与度、共时性和效果。据不完全统计,在2020 年春季学期的混合教学模式实践中,利用学习通平台发布手势签到21 次,学生签到次数在17~21 次之间。开展问卷调查2 次,组织学生抢答2 次,教师发布主题讨论话题14 次,回复学生讨论17 次,在发布的话题讨论中,学生回复帖数量累计1389 条。

4.学生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得以提高

传统教学模式下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较高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不适应这一目标的矛盾,加之教学方法上的单一和教学内容上的晦涩,使得很长一段时期内,思政课枯燥无味、课堂氛围沉闷、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与反馈成为一种刻板印象。在推动“线上线下”混合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中,学生逐渐改变关于思政课的 固有印象和消极态度,对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的认可度与满意度显著提高,评价结果也逐渐趋于积极和正向。在分析“线上线下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应用效果”的调查结果时发现,63%的学生更愿意选择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他们表示“学习资源可以反复学习,有助于完善课堂笔记”“在线学习期间自律能力提高”,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广泛实践已经使学生有了接受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的心理基础,这为继续开展和推广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可能性。

综上所述,线上线下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整体上是有显著成效的,一方面开启了从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模式向线上线下联动的混合教学模式转变的进程;另一方面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三 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以其有别于传统教学、单纯线上教学的鲜明优势在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方面作用显著。但是,由于客观和主观方面因素的制约,在推广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混合教学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认识不足

相比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发展历史较短,教学规律有待探索、教学效果有待检验,加之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对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一是将旧有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生硬地融入到混合教学中,从而导致教学硬件基础设施与新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二是部分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效果持怀疑的态度,认为混合教学的效果不及传统课堂讲授,视线上教学为线下教学的点缀与附属,对线上、线下教学的目标和重心在认识上混淆不清,从而导致线上线下教学“两张皮”,没有形成线上线下相互促进、相互反馈的良性循环机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混合教学的实际效果;三是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目标、内容、相互关系上认识不清,容易出现教学内容上重复、教学环节上衔接不够、教学效果上差强人意等问题;四是对学生线上自主学习能力预期过高,在学习者自主学习过程管理方面缺乏科学而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反馈机制,线上资源推送只注重数量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资源的质量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从而使学生疲于接收各种知识和资源,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实践、去内化所获得的资源。

(二) 混合教学的政策与机制缺乏保障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从教学设计到资源建设、从教学过程到考试反馈,需要一个不断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在所难免。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一部分学校在教学管理、教师绩效考核与职称晋升等政策和机制中还未纳入混合教学改革的内容和相关要求,例如,在教学课时分配、教学大纲制定、教学检查等方面仍以传统的、线下的课堂教学为主,线上教学如何融入其中仍未得到完全地解决,这就难以保证致力于混合教学改革的教师们的付出和回报相匹配,甚至承担着难以预知的责任与风险。总之,现存的教学管理与考核评价体系“不能够客观反映出教师的绩效,大大抑制了教师线上教学的积极性,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必然会受到限制”,[3]从而导致教师们在运用混合教学模式推进教学创新与改革方面略显被动、缺乏动力。

(三) 混合教学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对网络环境、教学硬件设备、授课人数有着更高的要求。目前已有不少学校相继建成了适用于混合教学模式的智慧教室,但由于利用率不高、数量有限,一旦大规模推广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很难满足上课需要,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教学环境仍然以传统教室为主,信息化教学的硬件设备和配套设施不能完全满足混合教学实施的需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的广度与深度。

四 提升思政课混合教学实效的对策

混合式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互联网时代现代技术与传统教育行业融合的必然趋势,也是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推动思政课教学创新改革,从而更好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必然要求。要解决混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升思政课混合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基于“农林院校学生自身存在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问题,学生普遍对思政课学习存在困难的情况,感到学习压力大”的实际现状,[4]从改变思想认识、完善政策制度、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

(一) 把握混合教学的特征与规律

要正确把握混合教学的特征与内在规律,就必须厘清该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的不同,从而认识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重心是‘学’不是‘教’,教师也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4]”。这就需要拓展混合教学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在实践中深化对混合教学规律和本质特征的认识,同时还需要加强混合教学方面的理论研究,以科学的理论、先进的理念去武装教师的头脑,指导教师的实践。以积极的态度探索混合教学的内在规律和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的路径与方法,不断创新思政课混合教学的模式、方法与内容。

(二) 明确混合教学模式的目标与方向

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中不得不慎重考虑改革的目标与方向,准确把握改革创新中的“变”与“不变”。从“变”的方面而言,混合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学习资源、考核与反馈机制都发生了与传统教学明显不同的变化,这就要求广大教适应信息化教学时代的新角色、建设适应混合教学的资源、创新考核反馈机制与指标,设计出能够契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活动,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创新意识,真正做到传大道、解大惑、助成长;从“不变”的方面而言,“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本质没有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没有变,广大教师们需要在思政课混合教学的模式中不断反思这两个根本问题,立足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和农林院校的实际,将培养一支助力于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具有学懂爱农和强农兴农情怀的“三农”人才队伍作为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的根本目标和方向。

(三) 加强相关政策与机制的建设

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推广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的、难度极高的教学改革,它涉及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多个层面。要将这一模式推广,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层面出台科学合理的政策、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营造一个有利于开展混合教学的环境,建设科学的、具有可行性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5],同时还需要学校在教学事务的管理、教学考核与评价、教师绩效与薪酬体系、专项经费保障等方面予以强化和支持。

(四)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

2020 年,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要“着力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6],这既是国家对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信息化时代教学手段和教师角色变化的必然要求[7]。何为信息素养?质言之,即主动捕捉新信息的意识与动机、辨析和评估已占有信息的能力、灵活自如地支配、利用和分享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是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先培育和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教学技能。对此,学校可以通过培训、交流、研修、专题讲座、实操训练、观摩学习等多种方式培育广大一线教师的信息素养,从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的能力;还可以通过举办信息化教学比赛、开展信息化相关教学研究,引导和鼓励教师们主动参与到混合教学改革的浪潮者,成为混合教学模式的先行者、引领者、组织者和实践者。

(五) 建设“红色、乡土、农林院校特色”相融合的混合教学资源

作为一所地方农林类院校,甘肃农业大学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农”字特色。就地方特色而言,甘肃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是农耕文化的孕育地,更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其厚重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素材为利用省内素材地方文化资源开展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8]。就农林院校特色而言,农林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以农林牧草类学科为主,学生与“水土、山林、动植物接触最多”,有相对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贴近乡村、扎根泥土”的显著优势[9]。

基于甘肃农业大学的地方特色和农林特色,一线教师可以在混合教学的资源建设中集中优势开发甘肃本地的农耕文化与生态文化资源、红色资源、校史资源,以农耕精神、红色精神、农大精神涵养农大学生的知农爱农情怀和强农兴农信念,通过结合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提升思政课混合教学的实践成效。

五 结语

总之,面对思政课混合教学实践中的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需要从宏观上加强政策支持、机制建设、配套措施的完善,不断深化对混合教学这一新模式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的认识、提高师生加强信息素养和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立足甘肃的省情和甘肃农业大学农林院校的校情,在目标定位、资源建设、实践教学方面探索能够彰显地方与学校特色、适合农林院校学生实际的思政课混合教学新路径与新经验。

猜你喜欢

混合思政教学模式
混合宅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起来学习“混合运算”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混合所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