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的《跨境供应链》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2022-03-17秦小康王招娣钱少单

教育现代化 2022年15期
关键词:专业课跨境供应链

秦小康,王招娣,钱少单

(1.洛阳师范学院 电子商务学院,河南 洛阳;2.洛阳师范学院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河南 洛阳)

一 引言

《跨境供应链》课程作为电子商务专业跨境电商方向的专业限选课,承担着培养未来跨境供应链运营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中,跨境供应链运营参与者直接与不同文化、不同制度的人群接触,其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等政治素养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作为隐性思政教育的课程思政在《跨境供应链》教学中的浸润作用也愈发凸显。

(一) 课程思政基本要求

1.国家层面的相关建设要求

课程思政是作为三全育人的必然延伸,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1]。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管理学类专业课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推进方式可以通过介绍专业或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引导学生深入实践、关注实际问题,重在培养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和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2]。

思政教育本质上是价值观的教育,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逐渐完善的阶段,容易受到外界声音的影响。高校是大学生活动主要场所,课堂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针对近年来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不断在政治上将新冠肺炎疫情溯源政治化,经济上肆意发布“制裁实体清单”等行为,有必要在专业课程的课堂中通过知识点的讲解,以课程思政的方式宣扬抗疫成功经验中所体现的制度优势,展现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科技优势,塑造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校及区域特色的思政要点融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两会期间指出,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要上“大思政课”,要与现实结合起来[3]。总书记口中的“大思政课”既是指抗疫过程中的鲜活案例,又指在整个抗疫过程中所展示出的大江南北闻令而动、共克时艰的制度优势。具体来说,在课程思政这种“大思政课”的形式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构建符合区域发展要求的思政元素融合点。

根据人才培养特色以及服务洛阳市、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总目标,《跨境供应链》课程在思政元素的选取中要应有意识的体现河洛文化的底蕴,引入“9+2”工作布局、“三区一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对师生当前及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战略举措进行延伸,为学生将来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快速熟悉政策导向、行业布局提供可靠参考。

(二) 课程思政教学的建设现状

基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研究,当前主流研究分为两种研究路线——基于问题导向法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法。前者致力于解决在课程思政中所发现的问题或者关键点,后者则以教学设计中的理念、目标、方法、评价等基本过程为例阐述具体设计方法。

1.问题导向法课程教学

成桂英[4]从建议的角度关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教师、专业与如何实现思政与专业有机融合三方面,提出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与能力提升措施,通过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密切合作的方式打开专业课思政元素挖掘思路,以及把专业课讲出“思政味”的具体策略,分析全面,具有建设性。杜刚跃[5]研究了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的策略,结合当前高校英语教学中思政元素缺失的现状,给出了增强教师的思政意识与思政能力等对策,还提出了教材内容的更新与制度建设的建议,具有一定的意义。蒋红雨[6]直面课程思政中专业课教师的底层疑问,以“教什么、如何教”和“学什么、如何学”为起点,让理想、信念、价值观等元素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破解了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中遇到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2.传统教学设计

龚权等[7]研究了《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的具体过程,以模式构建为基础,通过情景导入、信息化教学平台的运用和专业课德育团队的构建,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了职业认同感。杨晶晶[8]详细设计了课程思政在公共关系学课程中的融入点,从学科本质与学科案例入手,对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思政元素进行结合,并对专业课教师如何转向课程思政提出了可行的建议。陆道坤[9]从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设计、内容开发、方法选择、有效课堂管理以及评价方法入手,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依据,详细梳理了每个过程关键节点及具体建设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 相关评述及《跨境供应链》课程思政的研究路线选取

根据以上对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研究,可以得出基于问题的研究偏向理论研究,重在找出如何提升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教师、学生及与之相关的环境问题,而基于传统教学设计的研究一般更具有针对性,重在对特定课程的思政元素探索和课程设计中具体步骤的策略运用。本文课程信息明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均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完成,因此选择后者作为研究路线。

二 基于课程思政的《跨境供应链》教学改革原则

根据对《跨境供应链》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有三个原则需要在实施过程中遵循,分别是全面性、及时性与一致性。全面性是课程思政的首要原则,要时刻融会贯通在教学设计中,随时有课程思政的意识,在每一环节要有隐式的思政主题;及时性是为了抓住学生兴趣进行针对性思政引导,一致性即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结合的准确性,这一点关于准确性的深度不好把握,需要在全面性与一致性的前提下,坚持对学生的长期“浸润”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反馈与教师思政能力的提高,逐步提高。

(一) 全面性

主要体现在思政元素、教学目标与教学时间的全面性。首先是思政元素的全面性,思政元素的具体要求包括国家层面理想、信念、价值观与学校区域性层面的文化特色、特定发展目标与政策等,关系到学生的德育培养体系是否健全;其次是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目标的全面性,课程思政的形式一般以隐性内容出现,在涉及到某些知识点时通过个人经历、行业特点、时代背景等进行展现,思政元素与课程目标的全面性结合既是丰富课程目标的手段,又是实现课程思政“守好一段渠”的应有之义;最后,课程思政还需要体现出教学时间的全面性,要紧紧抓牢第一课堂,通过反馈、过程性评价巩固课前、课后第二课堂,并通过课外实践、主题活动、网络宣传等方式守好第三课堂,践行三全育人格局。

(二) 及时性

主要体现在内容更新与反馈的及时性。思政元素的内容要紧跟社会热点、党政热点,要善于利用网络平台尤其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热点新闻、热点评论中折射的思政元素,如每年的两会议题、习主席在重大场合的重要发言、传统节日中体现的文化内涵等,及时进行加工筛选,并根据课程进度发送给学生,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思政力量,并通过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反馈,正向促进思政元素的持续发力。另一方面,及时与学生针对思政元素进行互动也是提升教学效果、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

(三) 一致性

一致性主要涉及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结合的紧密程度问题,处理不当不仅难以起到预期效果,还可能会出现“两张皮”现象,引起学生逆反心理,需要认真对待。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结合需要注意所选取案例的切入点要在课程目标的范围内,同时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时要注意方式,多采用隐式方法,如采用中国优秀文化案例、时代楷模、行业知名专家等事迹,在涉及计算类案例时可更多在问题假设时以我国新基建、乡村振兴等战略为背景,确保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通过多种侧面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思政元素与课程目标的内在一致性。

三 《跨境供应链》教学改革实践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传统的教学设计过程,课程思政的全面性原则表现在课程目标、教学大纲修订、教案、课件等教学材料的编写中,及时性目标体现在对思政元素的更新和学生互动的反馈,一致性即通过多元化教学资源的挖掘持续提高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的结合的紧密程度。在落实以上环节的基础上,结合教学方法的灵活选择、过程性评价的增强来实现《跨境供应链》整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效果的提升,最终总结贯彻课程思政过程中的经验,以制度化的形式巩固课程思政成果,形成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一) 全面贯彻课程思政理念

首先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中,明确理想信念、价值观与职业道德等具体思政元素目标与课程中相应知识目标的对应关系,要求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相互支撑。其次根据课程思政目标的具体要求,在教学大纲中要重点体现并进一步具体化为相应思政方向。随后在教材选用时,要关注教材中知识点的组合及章节、案例的设置,挖掘案例中可能存在的思政元素结合点,并体现在教案、课件等课堂教学材料的编写中。最后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反应、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等,及时修正思政案例,提高思政元素与所授知识点的契合度。

(二) 更新知识点的思政元素设计

课程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可以首先进行思政元素设计备用。在临近开课前,通过知识点相关联的专业、文化、历史等角度,对相应的思政元素进行更新。在知识点的选取方面,应优先选取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若相应知识点在思政元素的设计上存在困难,则可以通过在对此类知识点的案例解释或研究中融入中国元素、中国背景或者榜样人物,并对这些元素、背景及人物进行及时更新。如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在对跨境供应链的规划授课过程中,摒弃传统以公司为主体的案例研究,采用《中国(洛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中涉及供应链的规划,提升课程内容的引领性、时代性,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

(三) 拓宽教学资源与思政元素结合点

思政元素涵盖内容广泛,彼此之间均有一定的关联性,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每一次筛选并提高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结合的紧密性,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一方面要开拓视野,有“大思政课”意识,另一方面,要聚焦课程知识点,选取与知识点最契合的资源与渠道,在合适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宣传,“大思政课”广泛存在于官方媒体、显性教育中,但是如何对知识点进行聚焦却需要专业课教师的筛选,同时由于专业课教师对专业内容的熟悉,也决定了在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在具体操作中需要打开视野,收集多元化素材作为教学资源,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上合组织元首理事会的发言中提到上合组织在“结伴不结盟、对话不对抗”的关系中,实现了“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约12%”的新型国际关系,可以作为课程的知识点更新内容[10]。

(四) 根据不同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根据具体的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特点灵活进行。当前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以及启发式教学法等。讲授法一般用于课程的中难点讲解,关键性、共性问题的答疑与细化演示等,如在跨境供应链中关于不确定需求的计算等复杂的公式推导过程中,从提出该问题业界公认案例名称“报童模型”入手,设计案例,以童谣“卖报歌”为引入,引导学生主动对比旧社会中报童的贫苦生活与当前新时代幸福生活,增强道路自信。翻转课堂一般和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联合使用,适用于一般知识理论的学习,其特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及时引导并把控学生学习的进度。

(五) 强化过程性评价考核方式

课程评价是衡量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与传统的考试评价制度相比,过程性评价能更能体现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表现出的综合能力,具有显著优势。基于课程思政的过程性评价应贯穿于课堂授课、分组讨论、实验实训、作业论文等各环节,同时通过学生互评、思政元素主动探索、思政元素体现等环节倡导学生主动发现身边思政元素,主动寻找思政元素与所学内容的结合点,形成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良好氛围。如何平时作业的主观题中,明确列出思政元素给分点,课堂讨论及回答问题时,在能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增加思政元素的得分权重等。

四 结语

(一) 课程思政较好地支撑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学生对《跨境供应链》课程的知识目标掌握更加牢固,在提升能力目标的过程中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整个过程形成的爱岗敬业、家国情怀等情感态度目标,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四个自信”,有助于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践行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具体来说,首先,本课程中的案例选用中透露的中国元素,如华为公司在国际业务中的逆风成长、我国历年的贸易顺差表现和跨境供应链组织构建时的基本原则,体现出我国在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基本国情;其次,在个体选择层面,在跨境供应链物流运输的承运人选择方面,教育学生要秉持自由选择、相互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协商,同时关于跨境供应链战略中对于战略成员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基本理念与基本规范,体现了公平、法治的基本内涵;最后,在落实到跨境供应链从业者身上,通过国家对外贸业务的重视与支持引导学生学会感恩,通过日常工作的兢兢业业和诚信友善的基本态度在行业中发光发热,持续为行业贡献力量。

(二) 课程思政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一方面其处于“大思政课”的社会环境中随时体验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祖国近些年脱贫攻坚、载人航天、积极抗疫的经历耳濡目染;另一方面,作为当代大学生,国家高度关切其思政教育,构建了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全方位育人机制,其在思政课程中学到的理论,在专业课学习中得以实践并与同学、教师共同交流、提升。作为有一定自主意识但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阶段的大学生来说,把自身经历与所接受教育进行思考、吸收,并最终实践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光荣使命中将是必然选择。

(三) 课程思政有力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相对传统专业课教学来说,课程思政提升了专业课教学的政治素养,拓展了教师在备课时的案例资源选择,通过鲜活的案例中蕴含的课程知识点进一步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在课程思政育人实施过程中,教师重新审视、编排知识模块,根据最新政策、热点及时调整思政育人目标,对教学能力的要求也进一步提升。同时,教师在搜集思政元素的过程中也是思政理念提高的过程,反过来也促进了教师在主动提升教学能力、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主动性。

猜你喜欢

专业课跨境供应链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跨境直投再“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