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2022-03-17袁术林
袁术林
(怀化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怀化)
一 引言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如何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如何构建合理的劳动教育体系?等等,这是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思考的既现实又具体的一些问题,也是高校亟待探索的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科学性与必要性
关于“人的劳动”的认知,“马克思则是使人类社会劳动观实现科学化体系化的杰出代表。[2]”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劳动概念展开了系统论述,对劳动与人类、劳动与社会发展、劳动与人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规定就体现在他对劳动价值和劳动教育论述的基本观点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式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3]。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实际中得到了继承和创新,逐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体系,其内容包含了形成“实干兴邦”的劳动实践观、“民族复兴”的劳动发展观、“崇尚劳动”的劳动价值观、“热爱劳动”的劳动教育观等[4]。
劳动本身就是实践,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教育,即劳动是教育的前提,教育的本质是劳动,劳动促使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这是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揭示的科学真理,是开展劳动教育丰厚的理论资源。
劳动教育与人类劳动总是相伴相随。“劳动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概念一直体现在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中,然而学校层面的劳动教育不仅存在着数量上的不足而且并没有深入到“育”的层面,劳动教育尚存在被淡化、弱化和软化的倾向,部分青少年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5]。这不利于“时代新人”的培养。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同时要继续坚持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重视劳动素养培育,兼顾传统劳动与新型劳动形态特征,形成多方位协同育人的综合劳动教育育人理念;与此同时,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应该与时俱进,不断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系统的劳动意识、技能和实践教育,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劳动素养。
三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的内在契合性
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6]。产教融合是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体现着科技发展和产业重视变革的时代特征。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产教融合发展”被列入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工程,“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7]以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8]。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产教融合的重视与引导,产教融合既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有力支撑。在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中,我国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形成教育与产业之间的统筹融合与良性互动,以各自的优势为依托,促进产教融合主体高校、企业、政府要素的优化组合与融合,发挥高等教育对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我国学校教育从中小学到大学都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为重要目标,通过学校、家庭、区域社会三个不同实施主体,学生在劳动体验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以帮助他们树立为社会而劳动的观念及拼搏进取的劳动意识。在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中,我国的产教融合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掌握劳动知识技能、具有良好劳动素养的合格劳动者作为重要任务。一方面,劳动教育丰富了需要以文化共融为支撑的产教融合内涵。在产教融合中,如果高校只是单纯从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出发来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忽视对学生劳动习惯、态度、认知及劳动伦理和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对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差异的认识,这对劳动者和企业之间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极为不利的。高校学生只有接受诚实劳动等劳动伦理、劳动价值观教育以形成全面系统的劳动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只有培养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劳动价值观的劳动者才能促进产教融合中的“产”“教”诸要素文化上的共融;另一方面,产教融合也有利于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完善。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是由多个分支体系构成,各个分支体系要实现其内在矛盾运动的有机统一必须围绕相应的主线展开。要使劳动教育的课程教材体系、师资培训体系等体系构建和不断完善,客观上要求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开展劳动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有利于实现劳动教育在产教融合中应有的经济和社会价值。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这也形成了检验高校劳动教育成效的实践场域。高校只有不断培养满足产业、企业需求的具有系统劳动素养的合格劳动者,才能为高校劳动教育的成果转化和应用成为可能,从而使产教协同育人的目标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中得以实现。
四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旨归
(一) 引导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劳动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劳动教育的本质目标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我国数千年的农耕文明中,既有在耕读文化传承中的家庭教育、学堂教育、世职文化、师徒文化、工匠文化等途径形成的古代非精英阶层的劳动教育实践经验,也有自春秋战国以来儒家对体力劳动的消极看法如读书做官轮、劳心者治人与劳力者治于人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对劳动的价值取向。即使在当下也还存在着社会中有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思想,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被淡化,家庭教育中以孩子的学业成绩为指挥棒、不重视体力劳动与生产劳动的现象。人本身是劳动的产物,劳动构成了人类社会全部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我国高校要在形成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的同时引导和教育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就显得尤为迫切。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要以产教融合为重要抓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日常生活力的培养为引导,结合信息化时代劳动新业态,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在转变高校青年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矫正劳动态度中引导他们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劳动观念,以劳动教育塑造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
(二) 发挥产教融合视域下政府在高校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首先,政府要为劳动教育、产教融合法律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提供法制保障。在20世纪90年代,“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被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但由于受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不够明确、课程地位不高,中小学到大学的劳动教育体系还未能实现有效的衔接,劳动教育在家庭、社会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被弱化、软化和淡化的现象。政府要在推进法治化进程中为劳动教育、产教融合的实施提供法制保障,使得政策得以真正的贯彻落实。其次,要从完善教育、经济、社会福利等政策出发,逐步建立起有利于产教融合的劳动教育机制。我国政府要把劳动教育提升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明确劳动教育促进产教融合的实施主体职责和管理主体职责,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以产教融合为载体,建立实施高校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再次,在产教融合进程中政府要发挥在社会资源统筹协调方面的重要功能。要积极与地方高校建立紧密关系,引导高校扎根所在地区并根据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建立起产教融合的相关配套机制,积极参与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在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共融。
(三) 发挥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首先,高校要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把劳动教育纳入专业教育中,以产教融合为实践载体,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目标。《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要从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劳动教育,完善劳动教育体系,确保本科阶段劳动教育课程课时不少于32学时,要把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专业课程的整合过程中劳动素养、劳动价值观的有效渗透,在推进产教融合进程中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有机协同,既解决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载体的不足,又克服高校在人才培养层次、规格与企业发展需求不一致的矛盾,从而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9]”其次,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要强化高校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的劳动教育实践育人的重要功能。我国高校要在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积极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的专业见习、实习和创新创业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体验劳动的过程中学会总结、学会创新,体会劳动的幸福感,实现产教协同育人。再次,高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当前我国高校从事劳动教育的师资明显偏少,现有从事劳动教育的教师不能很好的认识和研判产业发展的动态和趋势,这也成为了制约我国高校劳动教育与行业企业融合的最大障碍。可采取“开放型”的劳动教育师资培养体系,鼓励行业、企业等积极参与到劳动教育师资培养的队伍中来,在培养拥有劳动型、实践型学科背景的专任劳动教师的同时也要发挥一线劳动者、劳模、工匠等在高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四) 发挥产教融合视域下企业在高校劳动教育中的重要参与作用
首先,要理顺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等主体积极参与高校劳动教育的关系,形成双方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利益契合点的有效衔接。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等方面还未能与产业界的现实需要实现对接,有时候还处于割裂的状态,这也使得产教融合这一实践载体的劳动教育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地发挥。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起由行业企业、高校等多方积极参与的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以实现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的多方共赢。其次,企业要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深度参与高校的劳动教育,探索企业与高校在劳动教育合作方法和途径的突破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完善要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企业要积极参与高校劳动教育的教学改革,高校也要以“引企入教”的方式在劳动教育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实习实训、教学评价等方面发挥企业的重要作用,使企业更好的 融入到高校劳动教育育人的理论和实践环节。同时,高校的劳动教育也要及时地反映产业行业的需求,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规格和 层次是回应产业界的需要,从而实现“产”“教”在劳动教育上共同利益的契合。再次,要发挥好企业内部职业教育资源在高校劳动教育中的作用。高校要重视培育企业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能力,发挥好企业作为工作场所教育的实践育人功能,以促进产教融合下高校劳动教育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与有效实施。
五 结语
高校劳动教育体现着教育目标的连续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教育方法的多样性。产教融合,是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劳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以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实现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效融通,是一种有效的劳动教育方式。在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进行劳动教育,青年学生要树立科学的劳动观,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行业企业要积极参与,高校要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学科专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在政府、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配合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形成产教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以形成产教协同育人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