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022-03-17吕好新渠琛玲张咚咚
吕好新,赵 妍,李 淼,渠琛玲,张咚咚,吴 琼
(河南工业大学 粮油食品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优秀人才的主要场所之一,高校要根据当前社会的多元化需求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开放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一定欠缺。高校要正视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打破学科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之间的壁垒。
食品科学与工程是多学科交叉、注重应用的工科学科,我国很多学校开设了相关专业。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学校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然而,学生对科研创新的认识不到位、学校对学生科研创新的引导工作不够深入导致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足。本文以河南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为例,通过分析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及改革措施。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食品科学与工程是衔接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的重要桥梁。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食品行业内的技术工程、营养健康、安全检测、监督管理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世纪以来,我国不断出台政策和文件,鼓励高校提升食品科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1]。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缺乏科研实验兴趣
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不具备参与科技创新能力。随着课程门数的增加,学生对科研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明显下降。大多数高校采取的实验教学模式和以前教学模式基本相同[2],教学主要倚重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单一,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及主动性,学生实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为欠缺,难以培养出高质量创新型人才。部分学生认为科学素养和科研意识的高低对他们从事的工作和未来生活影响不大,缺乏科研实验兴趣。
(二)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时间有限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学生必须修够一定学分才能取得学位证和毕业证,但是课程任务较重,学校安排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时间较短。再者,临近毕业的学生忙于找工作,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高校本专业需要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科研创新实验,保证学生能够全程参与。
(三)指导教师时间有限
科研创新项目指导教师一般是由科研教学岗的教师担任,教师既要承担教学任务又要从事科学研究。学校的考核任务较重,教师分身乏术,难以兼顾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指导教师需要合理分配时间,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
(四)缺少创新科研平台
高校科研团队与本科生之间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教师的科研课题往往不止一个,需要更多学生参与。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重心是理论知识,部分学生忽略了科学创新能力。学生对学校已有科研团队的科研方向、实验平台以及可以参与的课题了解甚少。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无法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合适的科研方向。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解决措施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下简称粮油食品学院)自设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来,在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做出了许多尝试性改革,初步形成了适用于学生的创新创业型本科培养方案。
(一)聘用导师班主任
为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粮油食品学院吸纳了一批科研思维活跃、科研经历丰富的青年博士教师,组建了导师班主任团队。每个班级配备一名责任心强的导师班主任,对学生科学启蒙熏陶,适时引导学生科研创新思考,为学生提供专业方面的帮助。
(二)组建核心课程团队
为增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粮油食品学院整合全院教师资源,组建核心课程团队,力求打造一流的专业师资队伍。通过讲述本专业知识及学科发展前景,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引领学生走向科研创新之路。粮油食品学院积极举办学术讲座,讲授专业知识,为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创建科研小组
粮油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积极组建科研创新小组,吸收本专业学生参与科研创新项目,对进入实验室做科研创新项目的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培训;教师对参与科研小组的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训;科研经验丰富的博硕士研究生或高年级的学生带领新进学生进行科学创新实验,指导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宏观把控与指导,保障科研创新实验的顺利进行。该措施有助于将科研创新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教师、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既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又能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兴趣。
(四)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开展生产实践活动
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实践基地参观学习,了解生产实践中遇到的专业问题。例如,食品为什么会发霉?食品生产中哪个环节容易引发微生物污染?启发学生独立自主思考,引导学生从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查阅文献,学习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结合个人研究兴趣,确定科研创新课题的研究方向。
(五)政策上支持学生科研创新活动
河南工业大学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学校设立科研创新团队,给予科研创新基金支持;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创新大赛,比如“互联网+”、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盼盼食品杯烘焙大赛等。学校对学生取得的科研创新成果给予不同额度的奖励,调动了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学校提供好的科研平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保驾护航,激励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
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建议
创新创业教育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相互依托。创新创业教育要服务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实现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规划。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点,改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学生专业实训和实践类课程的比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采用“校内+校外”双导师指导模式,建设科研创新平台,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一)开展实训实践类课程
实践教学是本专业教学独立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近年来,粮油食品学院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将创新类项目引入课堂,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能积极开展创新活动。课程内容的调整,既满足学生毕业要求,又符合新时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学生通过学习实训实践类课程,既培养了科研意识,又完成了学业。
在校内,通过带领学生在模拟仓开展简单的实践项目,比如粮堆表观风速测定、通风系统参数测定、仓房气密性测定等,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校外,通过带领学生参观粮库,开展生产实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产实践,融会贯通专业知识。以上两方面,既能让学生熟悉各生产环节、储粮技术工艺与环境,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二)践行“校内+校外”导师培养模式
“校内+校外”导师培养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可以促进师资队伍及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3],培养高质量科研创新人才,增强科研育人的效果。践行“校内+校外”导师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师资,较高水平的师资,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校内导师虽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生产实践经验比较有限。企业工作人员长期从事一线生产工作,实践经验丰富。企业人员为校外实践指导教师是粮油食品学院学生获取社会经验、工作技能的重要渠道[4]。“校内+校外”双导师培养模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三)建设科研创新平台
科研创新平台可以共享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以项目支持的方式建立以学生为项目负责人的科研创新团队,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及对项目的整体把握能力。学生科研团队以实验室为依托,指导教师对项目宏观调控。将科研团队与研究成果融入人才创新培养过程,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开放学校食品工艺生产线,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融合创新创业与课程评价体系、考核制度
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部分课程仍采用传统的课堂成绩加期末试卷成绩的方式,只有部分课程含有课内实验等环节。以出勤、课堂作业、课程实验和理论知识考核来评价学生。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考核中,激发学生建立创新创业思维模式的兴趣和进入实验室参加课题研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与科研兴趣。
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对学生个性化培养。在课程的考核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根据前阶段所学内容设计实验,利用实验平台完成所设计的实验,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在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优秀人才的主要场所之一,高校必须深入推进科研创新教育改革,为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人才支撑。在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下,河南工业大学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工作经验,探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师和学生及各种社会资源的创新创业潜力,深度融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学校不断完善培养方案、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探索适合本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模式,完善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