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路径探析

2022-03-17黄秋敏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抗疫命运

黄秋敏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 护理系,福建 漳州 363000)

一、后疫情时代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价值意蕴

回首庚子鼠年,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场疫情来势汹汹,传播迅速,给全球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重大的影响。疫情给人们的反思就是人类命运息息相关,中国人民步调一致,积极战“疫”,传承伟大精神,汇聚磅礴之力,取得了战“疫”的不断胜利,也给世界做出了榜样,贡献了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着丰富价值内涵,其核心要义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责无旁贷,勇挑重担,胸怀天下,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认识,自觉树立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时代新人。

(一)持久和平:培育大学生的和平发展意识

所谓和平年代没有硝烟,但是疫情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考验着每一个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体现了合作共赢的理念[2]。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国际社会更加意识到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紧密相连,更加意识到担当作为、守望相助的宝贵。无论是从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速度、感染范围、防控难度,还是世界各国疫情防控的实践来说,都需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疫情对全人类的威胁。“病毒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全人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战而胜之”,这是对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最生动最鲜活的真谛诠释。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育大学生和平发展的理念。因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人民根本利益。我们追求的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福祉,只有秉持“天下一家”理念、走和平发展道路,人类才能共创美好未来,各国人民才能共享和平生活。

(二)普遍安全:培育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

普遍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需求[3]。世界发展,各国人民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各个领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普遍安全的核心是人的安全,这次疫情凸显了普遍安全的重要性。虽然孤悬一隅可以求得暂时的安全,但是要实现持续的安全,就必须相互合作,共克时艰。如果说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那么安全则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议题,是和平这个时代主题在全球现实的具象化。因此,要积极倡导人类普遍安全理念。此次疫情极大地冲击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它无疑在警醒人们应该加深对生命的关注与反思,同时也反映出我国的生命教育在开展广度与深度上的欠缺。在疫情大考下,高校更应该强化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将疫情的危机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契机,使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强烈的生命意识,保障生命安全、自觉维护生理与心理健康,从而形成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观念。

(三)共同繁荣:培育大学生的共享合作意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表明中国与世界的未来是相互依存的,世界各国应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发展成就,共同繁荣。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中国最早直面疫情挑战,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在与“疫魔”胶着对垒时得到多国暖心相助,中国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善意并为之感激。故此我们在毫不松懈抓好国内疫情防控的同时,从政府到企业,从民间组织到个人,都心怀感恩地融入到大国担当中,回赠友国,回馈世界,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反思疫情,大学生应该树立共享合作意识,面对疫情不应该选择抱怨和无视,应该选择承担、携手抗疫。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需要通力合作才能顺利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涓滴之力汇聚磅礴伟力,当白衣天使脱下战袍我们才恍然意识到,从来没有什么“刀枪不入”的无畏“超人”,他们也只是平平凡凡、有血有肉的个体,凡人皆有牵挂与羁绊,但是他们勇敢地选择“我来!”“我先上!”因为他们明白只有众志成城,才能不被打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个人的力量虽微不足道,只要全国千万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战在一起,便无所畏惧。反思抗疫,大学生应该树立共享合作意识,面对疫情不应该选择抱怨和无视,应该主动承担,携手抗疫。

(四)开放包容:培育大学生的世界情怀意识

“疫魔”突袭,让世界上即使是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都感到惊讶和措手不及,世界面临疫情带来的“至暗时刻”和生命攸关的严峻考验,人们应该认识到,世界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险,但也有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各国人民俨然就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共享一个世界,同为地球村村民,要做一个合格的地球村村民,就必须开放包容,守望相助。疫情当前,新时代中国大学生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仅要提高知识视野,还需要具备世界情怀,关注全人类的健康发展,理性看待世界局势,培养良好的思想意识,促使道德行为的养成,做一个内心强大思想包容的时代新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中国大学生不仅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更是未来社会的创造者、开拓者,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应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携手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和谐、幸福的共同体贡献力量。

(五)清洁美丽: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刻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呼吁建立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疫情的出现也再次表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倡导者,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实践范例,通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4]。疫情可以理解为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严重警告,疫情之下,我们都应当对破坏大自然的行为进行反思。高校应该反思,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不仅仅要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更需要塑造科学的生态人。大学生作为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亦该有所反思。新时代大学生不仅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观,亦需拥有科学的生态知识,运用生态文明才学,为建设美丽中国、生态世界贡献力量。

二、后疫情时代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尚存几点问题有待思考,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本身认识不清,另外教师的课程思政融入不足,校园的总体文化氛围营造不够。

(一)认识理念不清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发表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四年过去了,这一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是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在疫情面前,全人类都是“当事人”,面对病毒,人与人的种族、贫富差异都无限缩小,这场疫情也让“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概念化到具象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传递一种意识,在面对病毒这个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希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都可以有共同的思考。当代大学生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多数停留在新闻的标题浏览层面,理念认识浅于表面,浮于形式。不少学生认为,关注时事政治是一件枯燥无味,浪费时间的事。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由来、含义、价值、发展等,缺乏主动学习,知之甚少。

(二)课堂融入不足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5],其具有深邃的理论内涵、丰富的现实关怀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好疫情防控这一鲜活的思政教科书,以生动的思政大课堂宣传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重大举措、感人事迹、生动故事,教育引导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于提高学生知识素养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思政课通常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由于专任课教师授课多以本为本,侧重知识体系的传授,在“大思政”的背景下,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传递还尚显不足,学生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思政知识点的层面,较难升华为自身意识。原因在于教师本身对于理念的理解不到位,课堂时间有限,以致“人类命运共同体”话题在课堂融入不足。

(三)文化营造不够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与课程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前,大学校园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宣传不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文化宣传不到位,覆盖面较小。在制度文化层面,较难在学校层面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宣传体制,这也是困难所在。

三、后疫情时代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有效路径

在后疫情阶段,如何培育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抗疫素材和抗疫精神是最为鲜活的教科书,应注入防疫素材,转变认识理念;讲好抗疫故事,强化课堂教学;发扬抗疫精神,营造校园文化。全方位构建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体系。

(一)注入防疫素材,转变认识理念

各国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过程中的互帮互助,生动地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意义,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健康是全人类的共同福祉,促进健康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6],如何开出公共卫生安全治理的“大处方”,树立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命运与理念,成为一个崭新的时代命题。新时代大学生要深刻领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选择承担,不漠视责任意识,不淡化参政议政观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领会构建更大的“我”和“你”的关系。中国人民一次次地用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疫”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分享让中国不断与各国共享着中国智慧,为世界贡献着中国方案,不断推动着各国的合作和共赢,不断促进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不断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强有力地书写在战“疫”的答卷上。大学生是今后社会的主导者,国家发展的引导者,因此大学生要深刻体会和了解世界风云的变幻情况,做到心系祖国、胸怀天下,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讲好抗疫故事,强化课堂教学

抗击疫情,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个人自由让步给安全和生命健康。战“疫”开始后,人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以不同的方式,贡献着自己的心力。逆行的医护人员、保驾护航的军人、坚守一线的基层干部、四面八方的驰援者、还有每一个严防死守的普通人……这场全民战疫,每个人都是“英雄”,共同捍卫“生命共同体”。中国的抗疫故事,每时每刻都在上演,全球的抗疫故事,也每时每刻都在更新。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培育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高校应抓牢课堂教学的主战场,选取抗“疫”过程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作为教学案例,讲好抗疫故事,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引导他们思考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借助网络舆情培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细化教学,将社会责任感、生命教育等融入课程思政,有效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良性互动。同时,开展疫情知识科普、全球抗疫故事微视频制作、抗疫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世界情怀。以史鉴今,在教学中探讨古今中外关于人类灾难的经验与教训,结合课程内容阐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意义,不断深化推进思政育人。同时,通过分析本次抗“疫”过程中,中国与西方国家采取措施的效果对比,引发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

(三)发扬抗疫精神,营造校园文化

所谓危中有机,这次疫情折射出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意志,又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大国担当。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一个个一线战疫、科研抗疫、校园防疫的感人故事,生命至上、举国同心、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力拼搏,勇往直前[7]。后疫情时代,汲取抗疫经验,巩固抗疫成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尤为必要。继续发扬抗疫精神,丰富校园文化,通过志愿服务、文艺创作、科普宣传等多项举措,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抗疫正能量。首先,志愿服务传美德。青春志愿行,奉献新时代,平凡而伟大的志愿者是抗疫主力军,让志愿服务精神渗透校园,成为大学生的一种习惯,用青春书写新时代的抗疫故事。其次,文艺创作鼓干劲。以歌曲、舞蹈、文字和画笔记录下抗疫之战的点点滴滴,向抗击疫情的英雄致敬,为打赢战疫加油鼓劲。最后,科普宣传暖人心。科学防控疫情,需要充分发挥科普的作用,增强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普及防护知识,用事实击败讹传,用科学击碎谣言,让理性之光照亮疫情防控之路。对此,结合学生思想实际,生动活泼地开展宣传教育,激励广大学生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促进大学生在特色校园文化中成长成才。

总之,大学生是推动未来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大学生责无旁贷。在后疫情时代,培育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同时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因此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期优化意识培育路径,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效性的发挥。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抗疫命运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命运的更迭
命运秀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