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文化产业“三生空间”的内涵、问题及发展对策*

2022-03-17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太极太极拳文化产业

雷 哲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2)

太极拳文化产业是从产业化和商业化的角度进行的创意开发,形成的以太极拳文化产业和与其有关系的服务为重点的产业集合[1]。太极拳文化产业是指围绕太极拳形成的一整套文化和经济活动的总称。近些年,国家特别重视对太极拳等体育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以激发经济文化活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应以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目标,形成科学的“三生空间”结构。“三生空间”是指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2]。太极拳天人合一、内外合一、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与“三生空间”强调的协调发展、融合发展、整体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太极拳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人民的生产质量、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相关。本文以“三生空间”角度分析太极拳文化产业的内涵,探索优化路径,助力太极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太极拳文化产业“三生空间”的内涵

“三生空间”的融合发展观能够合理配置资源,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科学实施空间布局、增强功能组合具有现实指导意义[3]。

太极拳文化产业的生产空间主要涵盖产业方向、技能人才、运营模式等三个层面。生产空间是以占用土地资源为前提的经营活动。因此,太极拳文化产业的生产空间建设应注重经济性,与周边产业、上下游产业合作分工、密切联系,注意运用新兴技术,聚焦新兴业态,善于拓展、延伸太极拳产业链,打造新型太极拳文化产业生产空间,实现生产空间的高效集约。产业的发展要依赖专业人才。技能人才是生产空间的核心,太极拳文化产业需要大批专业的拳术指导人才,产业规划、管理和运营人才,运动休闲开发和引导人才。运营模式是生产空间通过运作实现物质和精神价值的具体方式。运营模式决定着太极拳文化产业发展质量的优劣,要根据具体的产业方向、发展目标、功能价值、受益人群选择合适的太极拳文化产业运营模式。

太极拳文化产业生活空间是离人最近、感知最明显、印象最深刻的空间区域。为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习练太极拳,培育太极拳文化产业市场、营造良好的太极拳文化生活空间至关重要。首先,要在人们的生活空间中有效植入太极拳文化知识、开展特色太极拳活动、举办太极拳比赛,创造浓厚的太极拳氛围,让人们感知太极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健身功用。其次,强化太极拳的生活服务职能。在生活空间修建太极拳公共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太极拳服务社会和人们生活的水平。再次,太极拳培训、表演、康养、休闲等文化产业要积极融入商业市场,形成商业综合体。

太极拳文化产业的生态空间表现为:太极拳文化产业要与城市整体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发展,把太极拳文化产业巧妙地嵌入生态环境建设中,以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

二、太极拳文化产业面临的问题

(一)生产空间:杂乱无序,尚未形成集约高效、层次明晰的产业链

首先,太极拳各门派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发展体系。陈氏太极拳衍生了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太极拳,门类众多,理应百花齐放、百家齐鸣。但各门派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合作,尚未形成发展合力。其次,太极拳文化产业形态单一,难以形成产业内容多元的综合体。目前,我国的太极拳文化产业供给多以授拳、商贸为主,产品供给形式传统、缺乏新颖性,更未形成以点带面、多点开花的产业供给体系。虽然在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中安排有竞技表演、商贸论坛、休闲旅游、文化交流、互动体验等环节,促进了太极拳文化产业的多元发展。但是赛会每两年举办一次,间隔周期较长,期间,并未安排同级别赛事,因此太极拳文化产业发展氛围不浓。再次,太极拳文化产业技能人才匮乏,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有限。太极拳师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重武轻文,重身教而轻言传,重套路而轻文化,阻碍了太极拳文化的传播。此外太极拳授拳模式多是师徒制,有着极其鲜明的门派芥蒂,教学信息和资源交流受阻、难以整合。比如,陈氏太极拳“四大金刚”陈正雷、王西安、陈小旺、朱天才和一些知名拳师一直在国外授拳,各自为战,力量分散,无法形成集团优势和规模经营[4]。最后,太极拳文化产业的运营模式单一,规模化经营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太极拳文创公司数量少且实力不足,多以政府投入为主。比如,总投资1.2亿元的陈家沟景点工程由政府出资,政府独家运营,对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度不够,政府陷入财政和管理的泥潭,负担较重[5]。

(二)生活空间:融合度、服务度不够,产业项目及配套设施有待健全

在融合度方面,太极拳文化产业缺乏融合共生理念,并未有效植入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餐饮、服装、旅游、教育、商贸等行业。以餐饮业为例,太极拳文化产业与餐饮业嫁接,将太极拳文化刚柔并济、内外兼修、形神合一的文化特征和太极拳发源地的餐饮特色有效植入餐饮文化中,辅之以太极拳表演和体验指导,打造集食补康养、文化传播、表演培训等于一体的太极拳文化产业链,让太极拳贴近人们生活。但是太极拳发源地焦作市有此类特色的餐饮寥寥无几。在服务度方面,太极拳文化产业主动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够,具体表现为:太极拳文化产业并未融入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太极拳专用场地不足、开展的公共活动甚少,在全国还未建成覆盖面广、服务种类齐全的太极拳公共服务站点。在配套设施及项目开发方面,表现为陈家沟景区、太极特色小镇等生产空间的娱乐、酒店等生活配套设施不健全,除了参观欣赏、服装饰品、培训指导外,其它题材样式新颖、体验互动感强、娱乐刺激度高的产业项目较少,游客生活体验感不强,存在留不住人的现状。

(三)生态空间:与环境优化契合度不高,生态建设带动性不强

太极拳文化产业项目与自然环境、乡村环境、县城环境的资源整合度不强。虽然某些村庄也借太极拳文化产业之力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但在整体规划、实施和后续完善方面,太极拳文化产业与生态环境的有效衔接度依然不高,二者之间缺乏系统性的整合发展。

三、太极拳文化产业的优化路径

(一)规划引领、精准对接,打造规模集约的生产经营模式

太极拳文化产业生产空间的建立,应从顶层规划入手,协调好生产、生活、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与体育强国、文化强国、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精准对接,根据人们生活的现实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打造高质量的生产经营模式。

一是整合国内太极拳门派资源,建立太极拳门派信息共享平台和互动机制,加强各门派之间的文化交流、功夫展演、竞技切磋,形成太极拳发展合力,共同促进太极拳文化的大繁荣。比如,借鉴武林风的运作模式,开展太极拳各门派之间的竞技比赛,开发太极拳竞赛资源产业链,吸引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习练太极拳。二是开发内容多样、题材新颖的太极拳文化产业形态,拓展延伸太极拳文化产业链。太极拳文化产业要紧跟国家政策、时代步伐和市场产品需求不断创新、衍生、转化自身的产业发展形态。比如,在国家大力发展绿色环保经济和实施乡村振兴的政策下,发挥太极拳文化产业助力乡村脱贫攻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经济功效,打造太极拳文化康养基地,发展集太极拳培训、展演、康养、休闲娱乐、生态体验于一体的产业体系。三是汇集各界精英,建设人才高地。首先,整合太极拳师资源,开放人才培养模式。改善目前高度封闭的师徒制、门第制、宗派制的培养模式,建立太极拳教与学的资源共享机制。其次,太极拳文化产业属于复合型产业,需要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全方位人才,要通过政策激励、发展前景吸引更多的经营管理人才进入此领域。同时,要积极与高校建立人才共享培育模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四是鼓励社会资本、民营企业进入太极拳文化产业领域,创新完善公私合作经营管理模式,实现经营管理方式的多元化。政府通过规划引领、政策优惠等宏观调控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和经营管理人才投入到太极文化产业发展中来,以促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多元创新、广泛融合,建构便捷高效的生活服务体系

太极拳文化产业应树立服务于民的理念,广泛融入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建构便捷高效的生活服务体系,以不断创新、提升太极文化产业发展形态,满足人们工作生活需求。随着市民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三高”、脊椎病,以及由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带来的失眠、抑郁等现代生理、心理疾病层出不穷。杨慧馨等学者从太极拳对脑卒中患者系列研究、太极拳锻炼对中老年新陈代谢、能量消耗以及健身运动处方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证了太极拳在提高身体素质、改善心肺功能等方面的作用[6]。因此,可以利用太极拳健身健心的康养功效,开发太极拳保健康养产业,打造以养带医、以养带药、以养带商、以养带研的产业发展链条和经营模式。比如,近些年在华东地区广泛开设的易太极养生馆和元太极养生馆,将太极拳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通过太极拳的学习有效缓解失眠、风湿、手脚发麻、颈腰椎疾病、胃肠疾病、神经衰弱、抵抗力低下、亚健康等一系列身体、心理疾病,达到强身健体、调养身心、养生益寿的效果[7]。依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在小区、街道、社区建设网格化的太极拳服务站点。通过政府引导,开展太极拳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等“六进”活动,在学生体育测试或中招体育考试中加入太极拳考试内容,不断扩大太极拳运动的参与面和受众度。要与餐饮、旅游、休闲业深度融合,打造太极拳特色小镇、太极拳产业基地等商业综合体,完善综合体内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注意生产空间和生活、生态空间的功能区分,为人们提供全面、周到、特色、新颖、高质量的产品服务,满足人们多元化的生活需求。

(三)统筹发展、和谐共生,创建绿色低碳的生态优化样板

太极拳文化产业应树立整体发展观,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一方面,产业项目在生产建设、运营管理前要做好规划,建立生活、生态影响评估体系,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人们生活质量为代价。另一方面,太极拳文化产业应主动与生态环境融合发展,走强强联合、共生互补、绿色环保的集约型发展新路。在建设太极拳特色小镇时,要以保护和利用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原有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为基础,把太极拳特色小镇有机融入到自然生态环境中。比如,已经开工建设的中国陈家沟太极小镇,融合了“太极+生态、太极+文化、太极+教育、太极+旅游和太极+康养”五大产业体系,导入国内顶级生态、文化、教育、旅游、康养产业资源,建成后将成为河南省城乡融合型乡村振兴名片、特色小镇样板,以及世界级太极文化体验目的地[8]。

猜你喜欢

太极太极拳文化产业
游太极洞
『太极+』,未来可期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世界,从此『太极』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太极Ⅱ
42式太极拳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