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策略与实践

2022-03-17张瑞敏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三号院小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15期
关键词:初试例文抒情

张瑞敏(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三号院小学)

如果把习作单元看做一个任务群,总目标就是:学习表达。习作,是单元学习成果最后的展示。因此,对“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五个模块合理规划,将写作指导渗透在各个模块学习的全过程中。

一、精读课文 聚焦表达

对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务必要紧紧抓住单元习作要素,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得法”。小学语文六下习作任务群的重点任务是: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精读课文《匆匆》《那个星期天》,可以看做是学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样篇。

《匆匆》是一篇经典老课文,放在习作单元,它承载的任务就转换成了学习直接抒情。老师带领学生解决两个问题:对日子的一去不复返,作者的内心感受是什么?这样的感受,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在众多表达方式中,指引学生抓最有特色的表达方法——12个问号,使学生明确感悟到作者用直接问、连续问的方法直接抒情。

《那个星期天》从表达真情实感的角度来看,要思考一个问题:这一天,“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期盼——兴奋——焦急——懊悔——失望——绝望。这样的心理变化过程,是通过什么表达方式让你感受到的?

请学生梳理变化:随着“我”心情变化,周围环境发生了变化,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学生通过梳理发现,作者把情感融入具体景物之中。

二、交流平台 交流示范

习作单元的“交流平台”旨在帮助学生在交流中梳理、总结习作方法,为运用铺路。以下是我校实验研究课教学实录(片段):

课件显示:阅读“交流平台”,以课文内容为例交流《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异同。生自由读“交流平台”,翻看两篇课文。

师:请先读出令你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再说明抒情手法。生1:“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 这是直接抒情。第一段也用了直接抒情的方法。生2:“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 这是将失望的心情融入景物中去。

师:这是不同点,前者侧重直接抒情,后者侧重融情于景。无论哪一种抒情方式都很自然。相同点呢?生1:都写到了太阳。《匆匆》中,作者用太阳象征时光,通过太阳从早到晚的“挪移”“跨过”“溜走”,表达对时光匆匆的感慨;在《那个星期天》中,作者通过对太阳光线的描写,表现“我”从兴奋到失望的心情变化。 生2:对,这是把感情融入具体的事物——太阳中。

师: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为了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要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让感情自然地流露。

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再次梳理了习作方法,为“初试身手”铺路。

三、初试身手 重在迁移

“初试身手”是尝试迁移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诊断共性问题,为习作铺路。

板块一:研读例子,交流方法

教师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适时问:面对同样的景物,你心情好时,看到的、听到的是什么样?心情不好时,又是什么样子?学生圈画景物之后发现,当心情不同时,相同的景物在心里的样子也不同。

板块二:当堂练习

从教材提供的情境中选择一两个,尝试就“好”与“不好”两种状态,写几句话。

板块三:讲评共性问题

(1)大屏幕展示片段,引出发现共性问题:无论心情好坏,看到的景物大同小异。(2)想“法”,引导学生写好。方法一:播放视频,调动多种感官。看、听、闻……方法二:同伴习作引路 。小结:同一个人,心情不同,相同的环境,看到的景物也会不同。

板块四:修改片段,全班评议

“初试身手”承上启下,让学生把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方法进行练习,加深了对习作方法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讲评,又使学生的技能得以提升。

四、习作例文 着眼批注

习作例文中,每一款批注都精准对应习作方法。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关注批注,提炼习作训练点,为顺利迁移到自己的习作服务。

本次任务群总目标是“让真情自然流露”,通过前面3个板块的学习、梳理、运用了表达方法之后,教师进行最后一次作前渗透——比较学习例文。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梳理,解决选材与主题问题。

选材角度。引导学生聚焦《别了,语文课》的第三个旁批,并在文中找到两件事。思考,为什么只写老师留言和同学送书这两件事。聚焦《阳光的两种用法》第一个旁批,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童年时,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很常见,事虽小却饱含着母亲的智慧以及对子女的爱。

学生小结:习作选材时,可以选择只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也可以选择能流露真情的日常小事。

情感变化。聚焦《别了,语文课》第一个旁批,用几个具体事例写出了“我”对语文课由“不喜欢”到“喜欢”的过程;聚焦《阳光的两种用法》第二个旁批,用“老阳儿”贯穿全文情感脉络,歌颂母亲和毕大妈的智慧。

学生小结:如果情感有变化,可以模仿《别了,语文课》,用事例写出变化;反之,可以只写一条线索。

表达方式。都用到了具体的事例,即融情于事。

习作例文为学生提供最有效,最直接的样板。明确了选材,学会了方法,习作水到渠成。

五、作后讲评,注重学情

作后讲评分为两部分。一是选出能较好运用单元训练点的习作,集体评、学、改,这是对训练点的巩固。二是针对共性问题,教师讲一讲,学生集体修改。本次习作,多数学生能熟练、准确地用间接抒情的方式让感情含蓄自然地流露,但直接抒情时对心理活动的描写不具体,导致感情“梗阻”。

分析学情发现,目前六年级的学生,五年级才正式接触新教材,恰恰避开了四上八单元“心情”的训练点。同时老教材的习作训练序列点并不明确。老师教了,学生未必会了,学过了未必掌握了。

讲评时,引导学生赏析同伴例文,搭建“疏导”支架。四人小组讨论,学生很快找到“疏通”方法:别人一动,我心就应;我心一动,感官就应。用同伴例文填补习作知识空缺最直接、高效。

最后,设计评价单,鼓励自我修改。评价,为了提升。评价单也围绕习作训练点设计。即,教什么,评什么。一看直接抒情是否真实、自然;二看间接抒情场景与景物是否合理。修改,是要教给学生的能力,有目标的修改,更有助于能力点的巩固与习作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初试例文抒情
考研初试高分未被录取,且慢提“猫腻”论
运用心理学定律管理班级初试
春 日
以例文引路,促妙笔生花
例文引路,读写相随
空乘招聘初试,走出“美丑”误区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会抒情的灰绿
借物抒情
『双阳』抒情十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