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到底”:创新教学设计 培育家国情怀
2022-03-17山东省烟台第八中学
邱 杨(山东省烟台第八中学)
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源头活水。如何将课本上的知识更好地与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关注社会和人生,培养公民责任感,培养家国情怀,是我们每一位政治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我在学习和实践中尝试使用“一例到底”的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
第一步,解读目标、分析架构,以“暗线”串联、以逻辑重组。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能够直达学生内心深处并影响其行为观念的学科,因此我们应当深入理解课程的目标和结构。“一例到底”的教学方法强调两条“线”,其中之一是架构知识逻辑的“暗线”。我们要通过读懂教材中的显性文字和隐性信息,理清其内在逻辑,教材的逻辑视角是多角度的,我们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顺序来认识事物,从“个人—社会—国家”的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从“政治—经济—社会”的领域来评价事件。例如在《共筑生命家园》一课中,首先理清几组关键概念之间的关系,即: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按照这个关系理出的逻辑暗线是“顶层设计—刚性约束—措施落实—归旨所在”,让学生对知识的逻辑结构有更清楚的认识。
第二步,选取案例、贴近生活,以“明线”一例贯穿,巧用资源。
初中生对世界的认识是感性的,需要寻找更具有教育价值、贴近学生生活的热点事件。“一例到底”的教学方法的“明线”就是“一例贯穿”,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做到“明暗线”相互融合。因此选择案例时要进行筛选,要具有整体性。在《共筑生命家园》一课中,我选取的案例就是教材中提到的浙江安吉余村的故事,从余村的“华丽转变”过程中,既可以看到国家的顶层设计,又可以看到余村人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精准落实和其享受到的“绿色福利”。这个案例涵盖了多个知识点,引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分析,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第三步,深度挖掘、多维度分析,点拨思考、德育升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深度挖掘教材案例,以更加开阔的视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在《共筑生命家园》一课中,我深入挖掘了余村生态美丽“焕颜术”的全过程。为了实现涅槃重生,余村人在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和实施“垃圾不落地”等制度,切实感受到了绿色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民生福祉,最终实现了“养山富山—地上开花”。教师的点播,引发学生的思考、互动,联系身边事,培养家国情怀,实现德育升华。
第四步,以逻辑为主线、逐级设问,深入探究、素养提升。
灵动思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通过案例设计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把案例和知识点结合起来设计连贯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随着案例的展开进行深入的多角度思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例如根据这一课的逻辑主线我设置了如下问题:
问题一:从余村人做出“智慧选择”后收到了良好效果来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二:根据材料,余村人是如何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问题三:村民们说“人民种下一份绿,也收获了无穷的生态宝藏”,这对走绿色发展道路有什么启示?
问题设计的层层推进,既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又给学生创设了交流展示的机会,学生在交流中观点的碰撞使得思维得到深化,自信的参与表现、清晰的逻辑思维、流畅的语言表达等,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能力必然得到锻炼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