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基于秦皇岛市高校的分析

2022-03-17刘双双

教育现代化 2022年13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互联网+科技

刘双双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河北 秦皇岛)

一 引言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显得更为重要。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大学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互联网+”背景下就更为迫切。

二 秦皇岛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我市现有9 所本专科高校,这些高校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迈出较大步伐,独具特色,成效突出。

(一) 思想重视程度常态化

燕山大学2015 年成立了创客学院,为大学生创客提供技术支持、专业指导、平台支撑、项目孵化、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的帮扶。2020 年又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指导中心,创新载体全面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素养。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2015 年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2016 年又成立了兴东沃科众创空间,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为不同专业、不同需求的同学提供更多科技创新方面的指导。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7 年设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中心,拓宽科技创新教育建设途径,搭建多元化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平台。[1]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创新创业智慧教学基地,把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举办多样的职业技能创新大赛,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提升。

(二) 课程设置趋于科学化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根据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开设《创新方法》《创业融资》等40 余门课程,这些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减少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的弯路都有很大的帮助。燕山大学开设了《创业与企业管理》《创新创业领导力》等线下课程,并定期开展《创业训练营》线上课程,着力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里仁学院开设《企业管理》《创业与经营实训》等课程,加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面向不同需求和层次的学生开设科技创新通识课、孵化课、精英课,做到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精准帮扶[2]。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市高校科技创新课程设置与学生的需求、区域经济的发展契合度较高,课程设置也逐步走向了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三) 科技创新平台多元化

燕山大学不断优化创客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校企合作、社会实践等载体,定期组织创业沙龙、与企业家对话、实验室开放日、科技成果巡礼等活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双创类竞赛和学科类高水平赛事,为学生广泛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更多的锻炼和发展平台。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搭建了众创空间、创客工作室、移动机器人俱乐部、3D 打印实训室等多元化科技创新平台,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更宽广、更前沿的平台。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积极与企业对接,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向纵深发展。里仁学院在搭建里仁味道吧、诚信驿站、众创空间、创新实验室平台的基础上,着力推进一系一赛精品科技创新平台,给予更多学生锻炼学习的机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四)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化

燕山大学利用科技创新平台,孵化出了小马物联网、燕纾热能等一大批优秀大学生初创企业,为区域产业转型、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多级别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大赛,特别是在2021 年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首次获得金奖,充分展现了我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突出成效。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学生创建的东秦智漠科技创新团队,独立研发出栽树机器人,并完成了在秦皇岛海滩的栽树实验,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实习基地”“教师实践流动站”“新型现代学徒制学生订单班培养”“委派科技特派员”,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 秦皇岛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高校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存在的共性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 发展存在极不平衡

根据我市高校的办学实力和招生层次,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燕山大学为代表的高校;第二层次是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燕山大学里仁学院为代表的高校;第三层次是以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高校。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市高校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办学定位、招录批次、学科建设、培养平台、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各高校之间还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办学实力强、经费充裕、资源较多、社会评价好的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效特别突出,而其他各类高校相对较弱一些。人才培养中的不平衡和发展的巨大落差,既间接影响了我市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也直接影响了我市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效果。

(二) 载体建设依然有限

在“互联网+”背景下,新的产业、新的业态、新的生产与服务方式不断涌现,必然要求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市高校积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了多种多样的平台。创客学院、众创空间、科创中心、创新工作坊、创业苗圃、创新俱乐部等科技创新平台应运而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赛、“创青春”大赛和众多学科类竞赛也不断升级,为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热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市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载体虽然形式多样、覆盖面广,但是同质性、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也明显存在。此外,更应该看到,我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高等教育资源和石家庄、保定等地相比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载体的数量和质量相比差距也很大。

(三) 服务区域能力较弱

在“内防反弹、外防输入、人物同防”的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下,我市以旅游业和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发展疲软,产业转型亟待升级,急需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相匹配的人力智力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我市高校现在约有13 万大学生,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如何都是促进我市经济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但是令人惋惜的是,受我市工业基础薄弱、服务业结构单一等因素的制约,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优势还没有凸显出来,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较慢、推广较难,服务区域能力较弱,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近年来,留秦大学生就业或者创业的数量明显减少,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都是我市实现高质量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难题。

(四) 高校间联动性不足

从2009 年的C9 联盟(九校联盟)、2011 年的E9 联盟(卓越大学联盟)再到2014 年Z14 联盟(中西部一省一校联盟),目的就是更好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共同培养拔尖人才。2012 年,秦皇岛市9 所高校联盟创立,打造集创业指导、创业投资、创业服务为一体的创业生态链平台,在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等方便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而燕山大学2020 年加入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人才交流与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通过调研走访不难发现,虽然我市高校之间在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联系、有合作,但是这种交流依然没有走出单兵作战的怪圈,依然还是停留在浅层次可有可无的程度。我市高校间联动性不强,也直接影响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协同性发展。

四 推动秦皇岛市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互联网的发展,拉近了不同主体的距离,更给高校的人才培养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个主体共同发力,协同作战。

(一) 政府主导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

政府是社会秩序的引导者和运行者,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中扮演其他社会群体不可替代的角色。一方面,政府要完善政策制度,大力支持高校科技创新活动。从政策层面,政府要尽快出台一系列有关高校科技创新的配套文件,在大学生项目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完善的制度、健全机制、科学地评价确保高校科技创新活动顺利进行。从资金层面,政府要优化资金投入结构,加大对高校科技创新的资金倾斜支持,尤其是建立常态化的资金逐年增长机制,为我市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殷实的财力保障。从技术层面,政府要积极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前沿学科的技术项目,支持高校建设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搭建更优质的锻炼平台。另一方面,政府要营造氛围,创设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优良环境。政府要在现有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内在需求,增设一些高水平的赛事,加大激励褒奖,扩大学生参与的覆盖面,调动高校和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赛事的积极性,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融合、相得益彰的良好氛围。与此同时,政府还要充分发挥工商、税务等行政部门作用,为大学生注册公司提供便利,并经常邀请政府专业人员、科技专家等领域的人士到校园为大学生开展常态化的科技创新能力培训,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在此基础上,政府还要积极与企业对接,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多方位地为高校大学生创建实习、企业培训、项目攻关等锻炼机会,帮助大学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3]。

(二) 高校主体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主体力量。首先,高校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相应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无论是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都要紧紧围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这个核心目标,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其次,高校要搭建更多的科技创新平台,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的需求,推动科技类竞赛和学科类竞赛参赛主体全员化,打造品牌项目,给予学生更多锻炼和发展的机会,实现原有科技创新平台和新的科技创新平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再次,高校要主动对接行业和产业,深度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根据我市产业和行业发展的趋势,适度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使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相适应,与区域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为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智力资源支持。在此基础上,高校还要主动对接市属重点企业,签订培养协议,强化校企共同培养,企业定期选派企业导师到学校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培训,高校定期选派学生到企业参与培训、实习和科研项目的攻关,逐步形成常态化的良性机制。最后,高校要加强校际交流,形成联动。要尽快建立常态化的走访交流机制,定期组织各校学生开展创业沙龙、科技项目展示、创新成果推介等活动,让各高校相互学习,积累经验,扬长避短,协同作战,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让不同层次高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一个平等的科技创新交流和提高平台,这样不仅能强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更能促进各高校之间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我市高校科技创新才培养的均衡发展[4]。

(三) 社会参与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辅助力量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社会力量要积极参与。首先,企业要主动加强与政府部门、高校的接洽,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搭建生产实习、技能培训、社会实践的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技创新的全过程,积累丰富的科技创新经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尤其是我市的校友企业,更应该情系母校、感恩母校,主动加强与母校的联系,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捐赠教学器材、实验设备等形式支持大学生科技人才的培养,并把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推介给母校,让学生也能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增强科技创新的能力和素质。其次,社会群体要增进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情感认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多元价值观相互融合和碰撞,不同利益主体对大学生科技创新也有不同的见解。绝大多数群体非常赞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但是也有不少群体认为大学生学科基础薄弱、科技素养不强,难以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重大突破,也难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实不然,大学生固然有科技创新方面的短板,但是大学生求知欲强、具有较强的进取创新精神,只要给他们相关知识的指导和培训,有合适的平台和项目,他们就能做出一番成就。因此,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着较大的潜力和优势,社会群体应该看好大学生的科技创新,从行动上予以支持、情感上予以理解,增强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普遍认同。最后,家庭要提供必要的帮助,利用家庭资源在寒暑假给学生创造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帮助学生拓展科技创新视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后续科技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 个人提高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举措

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在外部客观因素,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个体的主观努力因素,需要大学生不断加强学习,夯实专业基础,完善知识结构,培育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首先,大学生要养成勤奋学习的好习惯。在“互联网+”背景下,社会节奏明显加快,对大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养成刻苦学习、精益求精的好习惯,注重专业的学习过程和实践,扩展专业的广度和深度,以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阔的知识结构为科技创新活动奠定基础。其次,大学生要善于向科技创新榜样学习。在校园内外,都有很多在科技创新领域表现突出的在校学生和毕业校友资源,这些资源都是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大学生要利用各种机会,虚心向他们请教科技创新中的困惑和难题,学习他们科技创新中积累的有益经验,扩展科技创新的视野。再次,大学生要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大学生要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科技创新活动,把学校提供的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利用起来,不断激发科技创新意识,培养正确的科技创新价值观。最后,大学生要提高科技创新的综合能力。科技创新不能只凭一腔热情,而是需要较高的综合能力做支撑的。大学生除了利用好第二课程锻炼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还需要积极参与政府、高校、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等组织的各种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特别是深度参与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互联网+科技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