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刘胡兰精神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2-03-17曹椿寓王纪鹏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刘胡兰红色精神

曹椿寓,王纪鹏

(遵义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3)

刘胡兰年纪轻轻就为革命献身,她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永远镌刻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记忆里。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都曾为她亲笔题词。1947年和1957年毛泽东同志两次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1]1962年邓小平同志为刘胡兰题词“刘胡兰的高贵品质,她的精神面貌,永远是中国青年和少年学习的榜样。”[2]1994年江泽民同志为刘胡兰题词“发扬胡兰精神,献身四化大业。”[3]更是把刘胡兰精神作为当代中国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今天在举国学习党史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伟大历史时刻,学习重温刘胡兰精神,对于号召广大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刘胡兰精神的内涵

刘胡兰是正义、信仰、气节的化身。刘胡兰出生于革命战争年代,14岁时便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入党后她忠诚勇敢,严格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甚至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刘胡兰一生虽然短暂,但她的精神却永远与日月同辉,她的英雄事迹也永载史册。“信念坚定、敢于斗争、坚贞不屈、不怕牺牲”是新时代刘胡兰精神内涵的真实写照。刘胡兰精神是我们奋进新时代的恒久精神力量。

(一)信念坚定、敢于斗争

刘胡兰在党的教育和革命风暴感染下自觉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为党、人民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刘胡兰13岁参加“妇女干部训练班”,认真学习革命知识,树立了坚定的革命信仰。她在旧账本上写满了革命词句和人名、地名,她以自己的勤奋刻苦学习来影响身边的每一位学员;同时,刘胡兰访贫问苦,时刻践行自己的责任担当,她组织妇女做军鞋,认真检查每双军鞋质量,做到在思想上、行动上的高度一致,树立了共产党人“大公无私、先公后私”的崇高形象。刘胡兰一生坚贞不屈,生前曾慷慨陈词,“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面对党旗,她庄严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她大无畏的时代责任感和无私的政治品质对于今天每个党员干部来说都是必备的履职能力和优良作风,这种品格也成为中国人奋发图强、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二)坚贞不屈、不怕牺牲

在封建思想比较严重的乡村,刘胡兰勇于追求自由与真理,不向生活屈服,组织办民校,鼓励民众学习文化知识,表现出勇于追求进步、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刘胡兰在工作中勇挑重担,她担任“妇女救国会秘书”期间,发动群众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组织妇女烧开水、帮助护理伤员,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献在革命事业中;为惩治“伪村长”,刘胡兰不幸招来杀身之祸,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不为所动、奋起反抗,“你就是给我个‘金人’,我也不‘自白’。”面对白色恐怖,她冲锋在前、迎难而上,被捕后,刘胡兰大义凛然,高呼“怕死不当共产党!”便主动走到铡刀前英勇就义。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4]刘胡兰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舍生取义,表现出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铁骨铮铮、宁死不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刘胡兰作为一名女性,她凛然无畏、至刚至强的形象,充分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衡量一名党员干部的标准,就是看他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①刘胡兰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人的胸襟与气魄,刘胡兰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升华,这种彻底献身的革命精神是激励我们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

二、刘胡兰精神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5]刘胡兰精神所蕴含的时代价值、理想信念、民族情感,对新时代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承刘胡兰精神有助于帮助中小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

中小学是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正处于“系好人生第一粒纽扣”阶段,他们的年龄和刘胡兰年龄相仿,刘胡兰自幼受到革命熏陶,听长辈讲红军故事,学唱革命歌谣,经耳濡目染的革命熏陶,使爱国主义思想逐渐在她内心深处生根发芽。她深入群众为人民办实事,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她的革命精神对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至关重要。在学校教育中,思政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在义务教育阶段各级学校必须通过思政课帮助中小学生打好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础,传承红色基因,树立责任感。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赓续红色血脉,思政课程应当将红色故事融入到教育教学中,让学生知悉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是无数革命英雄用鲜血换来的,让学生们珍惜当下生活、把握现在,进一步树立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因此,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刘胡兰精神教育,对帮助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弘扬刘胡兰精神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与责任担当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肩负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是每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刘胡兰精神中蕴含的坚定理想信念和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是教育大学生团结奋进、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动力。刘胡兰加入中国共产党宣誓自己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牺牲,她用自己的一生履行了自己的誓言。与组织失去联系的刘胡兰,在敌军侵袭的危急时刻立即将党留存在村里的文件销毁,这一行为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人具有临危不惧的高贵品质和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刘胡兰精神对于今天大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来说具有无比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时期塑造的理想信念是其一生的精神支撑,但是在青年如何坚定理想信念这个问题上,必须要以德育培养为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6]引导广大大学生践行刘胡兰精神,对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获得积极的道德实践,建立坚定的理想主义信仰是非常重要的。

三、刘胡兰精神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瓶颈

广大青少年作为新时代可靠的建设者和传承这一代精神的中坚力量,应当最大限度地把刘胡兰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让青少年感悟到刘胡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追求平等、自由的情怀,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所在。目前各项教育工作正在响应党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刘胡兰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过程中仍存在着一定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消极的家庭文化不利于刘胡兰精神的培养

在人的培养过程中,“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它既是生活技能的启蒙教育,又是“人之初”德行的启蒙教育。”[7]在一个家庭中,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良好行为的养成,父母是否真正做到关爱和理解孩子,这直接关系到孩子未来能否健康的发展,这对儿童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消极的家庭文化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在家庭培养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孩子被“捧在父母手心里”的现象极为普遍,父母只关注眼前所谓的“幸福”,没有发挥正面导向作用,这种溺爱导致孩子形成坏习惯,更有甚者一些青少年迷恋网络、思想堕落、精神食粮匮乏和理想信念缺失,这样的孩子很难在社会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当下娱乐文化泛滥,父母疏于严格把关,导致儿童迷恋奥特曼、变形金刚、米老鼠等国外荧屏动画人物,却鲜有听闻刘胡兰、黄继光、王进喜和焦裕禄等英雄人物,这是家庭教育中值得深思的问题;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而孩子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就成了家长的“影子”,很容易模仿着父母的各种思想行为,因此在这种前提下,父母若以消极的思想行为方式出现在青少年面前,则会导致孩子产生恐惧、缺乏安全感,甚至否定家长教育和叛逆心理,严重者将导致悲剧发生。因此,父母应该经常给孩子讲以刘胡兰为代表的英雄人物故事,启发孩子心智,从小在他们心中埋下善良向上的种子。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积极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塑造人格教育和思想品德培养极其重要。

(二)各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刘胡兰精神传播缺乏实效性和创新性

社会潮流随着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正在不断冲击着学生的眼球,由于现代丰裕的物质生活和新旧思想的碰撞,学生所处时代并不能完全体会到革命先辈所经历的曲折,这就使学生在情感上难以共鸣,导致在传承红色教育过程中陷入尴尬的境地;同时,各级学校把刘胡兰精神等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对青年成长中各个阶段心理特征规律的把握有所欠缺,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流于形式,不能对症下药,导致教育实效性不理想,对刘胡兰精神的传承浮于表面;还有很多学校缺乏统一规划方案和实施原则,接受的信息是片面的、零碎的,使学生很难深入把握其精神实质,无法做到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理论与实践教育中缺乏创新,传统式教育与教学活动的单一性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学生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红色事迹、观看红色影片等实践活动上局限于浅层认知,未结合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教育能动性降低,导致学生无法领悟到刘胡兰精神所蕴含的真正时代价值,不能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真正意义。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消弭了刘胡兰精神的传播

在新时期弘扬民族精神,倡导革命精神是时代所需。刘胡兰是吕梁英雄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中国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当下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对英雄抹黑,恶搞英雄、诋毁英雄,这种恶劣的做法,导致多种错误的思潮出现。历史虚无主义,借以“重新认识”的名义,打着“还原历史”“重新定义”的旗号,抹黑、诽谤英雄人物,“把战争和牺牲都描写成所谓‘中性’的、‘纯客观’的表象事实,而不去深入挖掘事实的性质,不去关注战争人心向背和正义与否,不讲为正义而牺牲的价值意义,把中国人民为社会进步而战、为自我解放而战的正义性和崇高性虚无化。”[8]如:刘胡兰是敢作敢当、意志过人,但就是这样的志向远大、刚毅不屈的女英雄如今也会被一些心存不良的人造谣是同乡铡死的,“董存瑞炸碉堡是虚构”“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等诸多歪曲历史事实的言论。他们造谣惑众、机关算尽,用心极其阴险,捏造的历史虚无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沉渣泛起,严重影响了英雄人物光辉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现在有一部分大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存在片面性,缺少理性判断的思维。历史虚无主义者有着混淆黑白的奸险思想,往往是取其一点,以偏概全、指鹿为马,通过各种途径对广大学生进行渲染和传播,使得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颠倒,不利于学生认知和文化认同感的形成,究其原因是因为当前大学生对我国红色文化不够自信,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才让其有可乘之机。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9]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旗帜下引导广大青少年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维护刘胡兰同志的光辉形象,讲好刘胡兰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确保我党永不变色。

四、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传承发扬刘胡兰精神

新时代为更好地传承刘胡兰精神,我们应该做到正确把握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通过塑造良好家风教育、创新大中小学联动机制、完善学生文化交流平台的“三位一体”育人模式,让青少年在接受刘胡兰精神的同时产生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共鸣。

(一)塑造良好家风,发挥家庭教育在刘胡兰精神传播中启蒙阵地作用

积极健康的家庭作风是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前提,同时也是培植青少年正能量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为培育并延续优良家风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只有塑造好家庭中的人物角色,才能融合成为良好家风。在凸显修身和齐家理念的《大学》中有这样记载:“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0]作为孩子第一所学校的家庭,父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父母首先必须做到勤于学习,多汲取红色文化知识,提升自身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引导青少年忆过往硝烟,惜当下和平。家长可带领孩子去当地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刘胡兰纪念馆听英雄故事,观看《刘胡兰》电影,培养孩子勤于思考的能力;同时,将红色文化在家庭中与青少年的德育智育体育进行结合,用红色故事教育和感染他们。父母的言传身教意义深重,父母必须了解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与孩子沟通讲解社会正能量和英雄人物,为孩子树立榜样力量,引导多看相关红色书籍,善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在点滴渗透中崇尚革命信仰、提升孩子的思想道德水平;另外,可以一起带领孩子去寻找刘胡兰相关事迹,去云周西村听与刘胡兰同时代的爷爷奶奶讲述他们亲身经历的刘胡兰故事,与孩子交流心得体会,充分利用刘胡兰精神内涵,进一步强化少年儿童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传承。

(二)创新联动机制,推动刘胡兰精神融入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主阵地

刘胡兰精神教育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当代中小学生的生活习惯、社会环境、各个学校的氛围有所不同,各级学校需将《刘胡兰精神故事简明读本》纳入德智培养计划,使“学胡兰、敬胡兰”蔚然成风,同时观看《讲巾帼英雄故事:刘胡兰》,使中小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刘胡兰的故事。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议山西地方教育部门积极开展“皮影戏刘胡兰故事进中小学校园”活动,皮影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世代民间艺人聪慧的结晶,文水民间艺人马伯礼用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展现刘胡兰故事,不仅使学生了解到皮影戏的艺术价值,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皮影戏故事背后的真正意义。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1]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地传承学习刘胡兰精神,同时,发挥文水县“刘胡兰民兵班”传承性的实践作用,本地教育部门可推动全县中学生的入学军训场地设定在文水县“刘胡兰民兵班”中,或者聘请刘胡兰民兵班队员作为教官对本地学生开展军训,军训过程中进行形式丰富的训练模式,如:组织刘胡兰情景故事教学体验、坚持“一日生活制度化”训练、红色主题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拓展等。培养学生顽强毅力,增强吸引力和创新性,坚定不移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刘胡兰精神,以实践的形式对中小学生思想行为潜移默化产生影响。刘胡兰身处文水县,对当地的红色教育影响很深,“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人格的影响者和道德的践行者。”[12]在山西省刘胡兰中学选拔优秀教师,创建一支专业队伍——“刘胡兰精神”教师宣讲团,在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各个学校思政课中定期宣讲刘胡兰红色故事及烈士事迹,广泛展开“刘胡兰精神百校行”“学、说、唱、写、画刘胡兰”等系列活动,推进刘胡兰精神进学校、进课堂,以榜样教育融入学生思政课中,以传承红色基因,提升学生的意识能动性,培养学生树立宏伟的远大目标。

(三)完善多元平台,构建刘胡兰精神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关键阵地

大学是广大青年学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同学们由校园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完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平台,落实传承刘胡兰精神等红色基因,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在开展红色文化实践中,创新教学模式,以刘胡兰精神为载体,将刘胡兰精神以喜闻乐见的情景方式进入课堂,以此来增加学生的“抬头率”,不断加深学生情感上的体验。据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参观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最大,少数学生认为举办校园红色文化宣讲、竞赛、聆听红色主题报告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重要影响。”[13]鉴于此,在刘胡兰精神宣传教育活动中应该做到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如:办好“刘胡兰精神传承日”主题活动,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主题教育为契机进行访红学红,学习刘胡兰那种勇往直前,压倒仇敌而不向敌人屈服的革命气魄;另外可通过以现场教学方式开展“刘胡兰红色故事”教育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刘胡兰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组织开展“红色知识问答竞赛”,同时,为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撰写“讲好刘胡兰故事”“如果我是刘胡兰,我会怎样做?”“我与刘胡兰比童年”等为主题的心得体会。如今是信息化社会,在刘胡兰纪念馆应创新展示方式,创建VR体验室,并通过3D影像和VR技术还原出当时的场景,利用沉浸式体验教育方式,突破传统红色教育的时空限制,在短时间内可使大学生们身临其境感受刘胡兰英雄的短暂一生,感受刘胡兰对党绝对忠诚的信念;其次,各高校可开展《刘胡兰组歌》进高校巡回演出,以实际行动落实红色精神教育;此外,各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如在“微信公众号、抖音、官微”中推送刘胡兰精神,将学生的感悟总结在官方微博中,营造刘胡兰精神教育氛围,引导和激励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角色,更好地践行和传承刘胡兰精神,从而为未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精神基础,使之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青年大学生应加强红色文化理论教育,而创新理论教育是重中之重,要深知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激发全员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坚定决心,这对青年人树立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刘胡兰精神为当代青年人团结奋进、奋发图强、勇攀高峰,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传承刘胡兰精神,做到思想行动和政治理论上的统一,牢记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关系。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筑牢抵御不正之风的道德防线,坚定历史唯物主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注释:

①文水史志办公室.刘胡兰烈士史料辑录[M].2017.

猜你喜欢

刘胡兰红色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唱起歌儿想念她
——献给刘胡兰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乐谱:刘胡兰颂
拿出精神
追忆红色浪漫
在刘胡兰像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