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育人方式创新研究
2022-03-17吴浩
吴浩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一 引言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所需高技能人才的关键场所,是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基地。然而,在社会转型以及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学生的课程思政建设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一方面,由于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学生受到的诱惑变多,微信、微博等传播媒介在给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危险因素。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处于改革的初创期,在教学理念、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问题。这些都阻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真正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必须加强课程思政理念,创新育人模式。
二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创新育人方式的必要性
(一) 有利于建设新时代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建设是我国进入新时代之后国家对于高等院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不仅为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提出新的借鉴方案,同时,促进高等院校新的育人格局的形成。尤其在近几年,社会发展在对人才数量需求增加的同时,对于人才的质量尤其是思想道德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社会各方面更加关注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使其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得到了全新的发展。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基地,其办学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课程思政作为近年来我国提出的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最终目标是重回教育本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培养更加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和我国提出的课程思政目标形成了完美的契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提升的同时不断增加思想道德修养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不仅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而且对于增加任课教师和高职学生的思政观念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的建设与改革工作符合新时代要求。
(二) 有利于培养新时代人才
教育为立国根本,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方式,因此要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必须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思政建设。一方面,思政建设是适应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市场经济的固有弊端即在提高人们劳动积极性的同时,也激发了利己主义以及功利主义思想的诞生,在高职学生中主要表现在为了拿到文凭,找好工作,挣更多钱而入校读书,全然忘记学生应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国家建设为使命;另一方面,思政建设是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给学生带来信息获取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混淆视听,破坏价值观等问题,例如大学生受到电信诈骗,以及网贷等事故时有发生。因此,课程思政建设在学生教育中的需求越来越大,必要性越来越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价值取向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的发展方向,高职学生作为广大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其能够承担民族复兴的重任,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对其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只有高职院校积极做好课程思政建设,才能为国家培养好新时代人才。
(三) 有利于促进学科发展
课程思政建设是指将思政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积极探索其中的思想道德意义。思政教育并不是单独开设一门课程,而是将一种新的教学体系融入到各个学科、各种课程当中去。因为所有学生在进入学校初始就已经接受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基本上停留在表面,对于具体内容则不够深入,因此还需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通过平时的渗透,形成对其全面完整的认识。因此课程思政思想并不是思政课程的专属,它可以渗透到各个学科,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可以使教师在引导教学的过程中其相应的能力和觉悟都得到很好地提升。因此,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能够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还能够促进学科教育的发展。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影响下,所有学科都应该将思想道德建设融入其中,在思政理念的指引下开展教学工作,实现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融合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做好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可以培养新时代人才,促进院校教学水平的提升,更有助于为整个学科的发展助力。
三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育人方式的存在的问题
(一) 高职院校育人理念陈旧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育人理念的落后主要体现在学校和老师对于课程思政理念认识不到位,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开展得不及时。从学校方面来看,并没有将国家机关或教育部门相应的课程思政会议精神及时传达给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没有根据时代发展进行更新,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将新技术引进课堂,这样不仅导致降低了课程思政教育的水平,同时还会影响高职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甚至造成学生与社会的脱节。从任课教师方面来看,在高职院校中很多老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意识不高,仍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老师的事情。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因为国家下达课程思政建设任务而发生改变,仍然坚持以前的教学方式,没能够按照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还有一些教师虽然在教学中穿插了思政内容,但是因为对其了解不透彻,研究不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足的资源做支撑,使得思政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 高职院校组织体系不协调
课程思政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不仅复杂而且涉及到方方面面,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中各个部门参与其中,形成教育合力,不仅包括学院高级领导、各个任课老师,还需要班主任、辅导员甚至学生会成员积极参与其中。但是,从高职院校具体的实施情况来看,出现两种问题,一方面,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将注意力过多的放在如何开展教育方面,却忽视了同样重要的育人体系的管理。在思政建设中,虽说各部门各司其职,但是他们之间缺乏沟通,各行其是,没有很好地配合,于是导致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育人体系不系统、不协调,这就容易出现管理空白区域另一方面,除了育人体系之外,思政建设还需要强有力的保障体系,但是这是很多高职院校在建设过程中容易忽视的问题,这就使得,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不能够及时发现,就算发现,由于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因此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因此,缺乏制度保障也是影响课程思政教育开展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 传统教学方式阻碍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发展
一方面,很多院校、很多任课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教学需求。由于高职学生本身的文化素养和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性。同时,课程思政教育有一定的枯燥性,仍然采取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即老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听的教学模式,已经和现在课程思政建设以及高校课程改革的目的相背离,老师过分专注于对理论内容的讲解,缺乏和学生互动,会影响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剥夺了学生参与其中的资格。除了“灌输式”教学模式之外,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还忽视了新技术的运用,新技术的发展给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打破传统教育方式提供了可能,但是在实际当中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将新技术运用其中,导致教学方法老套,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 高职院校育人模式单一
与普通国等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更加注重对实践能力的掌握,因而,他们有着和大学生相似的共性,又有着自身的独特性。针对这一判断,高职院校的教学应落实到学生群体内部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安排。然而,就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而言,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没能根据教学条件变化和学生特点组织教学。特别是在现阶段教育体系中有着越累越重要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单一教育方式下,内容沉闷乏味,使得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和抵触心理,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高职院校的传统教学方式以理论知识传授作为重中之重,将教学内容局限在教材知识当中的,没能配备相应的教学设施,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只注重专业课及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高职院校的育人初衷背道而驰。从社会层面来看,这种单一的育人方式,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专业水平和素养的人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四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育人方式创新路径
(一) 提高课程思政理念
任课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主导者和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因而,高职院校应从任课教师层面加强对课程思政理念的培养,打造一支极具有过硬专业能力,又有着高度的思想文化素养的人才培养团队,这是保障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全面提高个人能力的重要基础。为提高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理念,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理念培养对人才育成的重要性,避免陷入专注于学生知识理论体系的构建,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从观念意识层面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起着指导作用的上层建筑,良好道德观念和思想意识的培养能够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推进高职院校的人才育成工作。为此,高职院校应聘请专业的思政课程教师,并定期组织有关专家通过举办演讲或召开座谈会的方式来提高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从任课教师层面来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基础保障。另一方面,应从提高高职院校任课教师的授课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入手,利用互联网媒体,组建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并在平台中开设各学科任课教师对思想政治理念进行沟通交流的模块,为任课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理念的提高提供更加丰富且完备的资料和素材。
(二) 创建协同育人体系
培养高质量人才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思政建设的共同目标,因此学校应该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其中包括完善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在组织体系方面,要实现从学校党委到教务部门再到各个任课老师的协同联动。其中党委书记、校长以及副校长等高级领导人应该做好统筹规划,及时了解国家教育部门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指示和要求,从宏观层面指导本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和学校党委主要负责宏观层面主抓课程思政建设不同,教务部门在高职学生思政建设中起到的是引领作用,教务部门作为高层领导和任课老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其主要任务是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对上要根据党委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方案进一步制定符合本学院教学特色的思政人才培养方案,对下要及时将课程思政理念传达给任课教师,时常检查任课老师的教学情况;各任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理念的主要实施者,因此在相关理念的指导下,任课老师应该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授课方式,将课程思政元素贯穿到内容讲授、课堂互动、学习实践以及课后作业等各个方面。除了完整的组织体系之外,还要为课程思政建设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切实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效果。高职院校做好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各个组织、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同时还需要规章制度做好保驾护航工作,共同形成完善育人体系,实现协同育人格局。
(三) 创新教学方式,增强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一方面,任课教师应该根据时代发展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打破老套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增加创新思维,丰富课程内容,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当中。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通过下达教学指令,培养学生展示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再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学生的对思政课程的掌握情况。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某一具体案例让学生课下思考,制作成PPT,课上演示通过思考所了解的基础知识和思政知识。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通过课上反馈让老师更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及对于思政理念的掌握情况,使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高职院校也应与时俱进,做好技术赋能,让技术助力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课程思政教育平台,将优质的思政课程纳入网络智库,不仅可以供本校教师和学生浏览观看,还可以促进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以此让高职学生获得更多的思政内容。另外,任课教师还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或者微信群、云课堂,将与其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教育知识及时传达给学生,利用这些平台与学生实时进行交流互动,课上课下形成互补,共同营造打造良好的思政学习氛围。
(四) 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方案
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相比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其独特个性,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也必须根据高职学生特色,因材施教,不仅要让高职学生感受到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更要激发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热情,因此高职院校要创新育人方式,形成全方位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让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思想道德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职院校育人应该将德育放在突出位置,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做好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共同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其次是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思政建设涉及到专业课、通识课等各个课程,关系到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不仅体现在学习成绩的提高,更表现在综合素质的增强。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应该在科学设置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注重提高素质教育内容所占的比例,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最后,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也不能忘记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为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满足社会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思政教育的同时技能训练同样不能忽视。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和思政教育,一方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真正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五 结语
课程思政理念对于高职学生成才,顺利进入社会,推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形成科学的教学模式以及国家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育人理念陈旧,育人体系不协调,教学方式传统以及育人模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为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必须创新育人方式,将课程改革提上日程,让思政教育贯穿专业教育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