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视阈下《旅游规划》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2022-03-17张茜郝洁朱丽珍李良导
张茜,郝洁,朱丽珍,李良导
(湖南女子学院 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一 引言
“金课”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词,传统教育和传统文科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当代人才需求,运用新型教学模式已经是旅游管理教育在“新文科”的发展背景下的必由之路[1]。
《旅游规划》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也是高校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中具有串联专业知识、融合实践技能的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旅游专业其他课程相比,旅游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强、实践度要求高的专业性课程。现行的课堂教学难以实现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距离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有一定差距。
基于此,本文以《旅游规划》课程为例,结合本科金课的内涵,重点探讨应用本科金课标准,改革旅游规划课程内容与结构,对旅游规划课程进行重构与实践,提出了“金课”视阈下旅游规划课程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 《旅游规划》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材内容与时代需求内容不匹配
目前,《旅游规划》课程教学中所使用教材多为经典教材,突出表现为理论性较强,实践性不足。在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新体验融入新时代旅游业的发展全局,也意味着要将新的教学内容纳入课程。例如,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是《旅游规划》课程中最重要的章节之一,在全新的资源观视角下,不局限于旅游资源不局限于自然吸引物、人文吸引物等传统资源,社会吸引物、产业吸引物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还要把一些新兴资源挖掘出来,再实现旅游化,从而扩展旅游的发展空间。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旅游规划编制将区域资源存量锁定在旅游资源上的旧识,以大旅游资源观为引导,将生活资源、产业资源盘活,整合区域内的各资源要素,使之为旅游发展所用。旅游管理课程的教材应该与时俱进,教学需要符合学生需求的、难易程度适中的、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教材,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增删,并注意选取有关旅游行业当下产业融合、文旅融合等热点问题的案例材料进行补充。
(二) 课程学时不足
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的《旅游规划》课程为48学时(实践课时10 学时),要在38 学时内讲完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补充新知识,学时严重不足,这也会进一步导致学时分配不合理,从而使得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同时,《旅游规划》课程涉及面广,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较多,大多数学校没有设计相关的辅助课程,在有限的学习时长中进行这门科目的学习,教师难以抓住重点,学生也因为学科背景知识的缺乏和专业方法的不了解产生厌倦情绪。传统课程优化设计注重在原有的课程内容基础上加入新的概念或新的教学手段,很少考虑将现代化的东西融入课程优化内容之中,譬如深度学习、网络在线学习、多元化教学方式等,不仅为学生提供优质多元的学习氛围与环境,还可以通过智能背景下的学习收集学生的学习基本数据,从而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课程的优化,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动向。因此,教学需要合理安排课时,必要时适当增加课时,注重讲解重难点,避免片面压缩教学内容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掌握知识的状况。
(三) 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旅游规划》这一课程的主要教学手段然采用教师讲解 PPT 的方式来向学生灌输知识,因此学生容易产生畏难畏学的心理,也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前的教学方式主要为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固定模式,无法释放学生的天然个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及主观能动性,长此以往使用此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能力较强,但思维方式囿于教材知识,视野较窄,发散思维能力差,教学内容仍旧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偏理论性知识的灌输,没有实现互联网、智能社会背景下视阈共融,学生的视野与思维局限于理论知识所构建的体系中,在实地考察与操作中无法独立自主完成基本任务,已经无法满足数据、智能化社会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学方法需要逐步调整,结合深度学习、网络在线学习、多元教学方式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上学生的活跃程度,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主动提出质疑,锻炼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深层次掌握知识。
(四) 教学对象被动
由于该门课程理论知识有一定难度,大多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自我定位的差异,使得学生感与这门课程存在距离感,对课程概念非常陌生;课堂上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也导致师生缺乏沟通。教师教学在方法、内容方面要不断调整,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沟通交流、提出疑问,教师在教学前、中、后布置相应的测试题,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同时可采取分组教学的方式,实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五) 网络课程、慕课视频等存在弊端
近年来一大批网络课程、精品课程涌现,但视频也是按照标准课程时长录制,整体时长较长,且通过发帖的形式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能实时互动,教学效果差,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难以坚持;纵观各大平台的相关课程,大部分录制年度已经比较久远,不管是案例分析还是视频风格都显得陈旧,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学生在进行网络课程以及慕课学习时,通常仅以完成任务时长为导向,并不以增长知识为目标,自我学习网络课程的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只是简单播放视频,并不能达到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虽然慕课视频短小精炼,并且加入了课后测试、答疑等环节,但纯线上学习相对于面对面课堂缺少教师的辅导,缺乏教师监督引导和答疑解惑,使得慕课尽管注册率高,但是完成率低。
三 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一) 研究内容
本次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的内容分为“课前课程设计研究——课中课程实施研究——课后教学效果研究”三个部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十三个项目,分属认知篇、应用篇与实践篇。认知篇包括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基础、热点解读、类型辨析及编制方法;应用篇包括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旅游发展战略与定位、旅游空间布局规划、旅游产品与线路设计、旅游形象与营销策划、旅游保障体系规划等核心内容。实践篇包括商务工作、编制工作、运营营销工作等实践环节。课中每个项目中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系统梳理各项任务的应用步骤,同时增加知识链接的相关内容,将教材材理论知识和实践思考案例有机结合。每一个学习项目包括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每一个项目均设置学习任务,通过可视化的学习成果检验学习效果。
1. 课程设计研究
在教学内容方面,运用金课标准改革旅游规划课程内容与结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打破传统教材体系,对教材中的知识体系进行解构。课程的知识密度与结构按照“应用型、项目型、任务驱动、成果导向”的特点调整,突出提升课程的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增加保障体系教学内容。在保障体系规划设计4 个内容,包括设施与服务规划、生态与环保规划、人力与组织规划以及投资与效应规划。通过目标设置和任务制设计拓展课程深度,教学内容选取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增加文化与IP策划的内容,体现创新性和挑战性。例如增加旅游规划商务实践,安排商务日常工作、制作投标方案、商务项目对接、课题小组管理等学习任务,重构不同学习情景下的学习任务,形成完整的工作过程。
利用混合式教学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分析、重构、整合,以适合学生线上学习或适合线下课堂讲授为依据,将知识点分类。如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基础等教学内容运用翻转课堂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课前在线上完成基础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完成一部分学习任务,之后在课堂上开展答疑解惑、交流讨论等环节,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着重讲解,使得课堂氛围更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在此过程中,要注重研究线上线下教师监控教学过程的有效方法。
2.教学效果研究
考核目的是考核学生对《旅游规划》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考核旅游规划的技能技术水平和在旅游规划开发过程中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的掌握程度。
考核要求:考核学生对于旅游规划基本理论知识的熟悉程度;考核学生对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与评价方法、旅游规划的市场分析和营销对策、规划区的主题定位、功能分区以及旅游产品设计等相关理论的应用能力;应用相关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能开展全域旅游开发和前沿理论研究。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过程考核和课终考核,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考核包括线上学习情况、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等;课终考核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合理多样的评价体系,考核学生该门课程的成绩。同时,对采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班级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班级进行对比,研究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二) 研究方法
(1) 任务驱动式预习法
教师发布预习任务,说明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活动安排等,布置学生提前学习相应内容,并完成课前测试,学生基于预习内容和测试结果提出疑问,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预习,实现课前引导学生自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任务驱动式学习方法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掌握学习内容的同时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基于“雨课堂”的教学监控方法
“雨课堂”是目前覆盖面最广的教学辅助技术之一[10],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通过连接老师和学生的智能终端,实现了智能教学,包括多个实时交互,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课前,可通过“雨课堂”发布学习目标及任务,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中,教师可以通过“雨课堂”平台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可即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即时答疑解惑。课后教师可根据雨课堂关于学生考勤情况、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测试题成绩、课后作业评分等方面对学生学习情况做出科学评价,以便结合期末考核成绩共同构成学生该门课程的成绩。基于“雨课堂”平台,可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和参与度,利用学生的实时学情数据,可监控整个教学过程,并根据学生学情即时调整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学时安排等。
(3)实验班与对照班对比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将《旅游规划》课程的2 个平行班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采用“互联网 +”混合教学模式,对照班则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比较教学效果。运用混合教学模式的同时不完全摒弃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要根据对照班对比结果及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教学方法,并不断进行调整与改进。
四 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
(一) 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设计
传统教学方式的核心在于强调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通过对学过“旅游规划”课程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在传统课堂上教师讲授时,学生对部分知识点难以消化,并且不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次课程设计将知识点分解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学生在课前通过线上自学最基础、简单的理论知识,教师于线下带领学生进行深入讲解和实际分析,线上线下相互结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以达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提高人才质量。
(二) 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实施
在前述课程设计成果的基础上,对于线上预习部分,可以利用“雨课堂”平台在 PPT 中插入MOOC 视频的功能,每章附上相应的 10 个预习测试题,每题 10 分,用微信推送的形式将预习 PPT 发布给学生,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后完成相应测试题。在“雨课堂”平台中教师端可以查看已完成、已查看、未查看这三种情况的学生名单,并可实时掌握每位学生的分数及每道题的正确率,以灵活调整课堂讲授的重点及内容,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突出课程重难点。线下课堂在讲解其他知识点的过程中,也穿插测试题,通过“雨课堂”平台发给学生,学生立即作答,可了解学生上课的认真程度及对知识点的掌握度。课堂上使用随机点名的功能,提醒学生注意力集中,使用实时弹幕功能,在不影响教师讲课进度安排的同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教师进行对应解决和引导,既能够提升课堂趣味性,也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三) 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是评价本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通过统计学生是否完成预习任务,预习时观看视频的时长,答题正确率等大数据,分析线下课堂上的答题情况,互动讨论等课堂表现,形成学生该门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成绩,再与期末考试成绩综合,得到最终成绩。将旅游管理专业两个平行班分别设置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实验班对该门课程的积极性高于对照班,实验班期末考试卷面成绩高于对照班,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发现,实验班学生对《旅游规划》课程的认识度和方法掌握程度普遍高于对照班学生。对实验班进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 90% 学生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趣味性高于传统教学模式,87% 学生认为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对于“旅游规划”课程的学习有帮助,83% 以上学生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有效果。
五 结语
本次研究重构线上线下教学内容,将任务驱动式预习法、基于“雨课堂”的教学监控方法、实验班与对照班对比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应用于旅游管理的课程,实践结果显示,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使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结合线上教学和传统课堂的优势,不仅能解决“旅游管理”传统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还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整体教学效果,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以淘汰“水课”、打造“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