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课堂生成无限精彩

2022-03-17王颖倩

科学咨询 2022年4期
关键词:小棒游戏数学

王颖倩

(昆山市玉山镇司徒街小学,江苏昆山 21530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创设联系学生实际情境,创设多媒体情境,创设游戏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营造主动探究的氛围,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促进学生有效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有效地、可持续地发展。

一、创设情境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在有效学习的实践与探索中,我们需要联系学生实际,运用多媒体增加乐趣,创设游戏活跃气氛,创设越贴近于学生生活化、有乐趣、愉快的情境,借助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更好地学习、分析和理解数学知识。

(一)借助实际融入教学

在《认识位置》教学中,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认识理解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让孩子分别面向这四个方位,然后说说后面、左面、右面各是哪个方向,通过不断地观察和叙述,体会这四个方位的位置。应该说当孩子知道自己面对的方向后还是比较容易地指出其他各个方向。问题是: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没有一个给定的方向,因此我们给孩子的应该是如何在一个陌生环境中确定某一方向的经验。在教学中加强了这方面的交流,一些经过预习的孩子说出了看太阳、看北极星、看指南针这的确很好,但这也只是从书本上获知,没有切身的体验,另外看树的年轮,实际上可能性也不大。为了给孩子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我让孩子观察学校的房子,大家发现阳台大都是朝南的,于是让孩子回忆自己家的阳台的朝向,让孩子观察树木的叶子茂密的是朝向南面的,稀疏的是朝向北面的等生活现象。使孩子获得一个直接的感受,即用生活经验获得的知识,一个简单的判断方向的办法。

(二)运用多媒体增乐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新教材的兴趣”。传统的纸质教材很难生动形象地传授数学知识,所以很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让他们对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苏教版小学数学“平移和旋转”第一课时,是学生刚刚接触的新知,之前没有学过类似的知识作为铺垫,他们对于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脑中没有任何概念,而且这部分内容也是很难通过语言来叙述。课伊始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设计这部分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要让开头吸引学生,就要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并具有乐趣的情境。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条小鱼在鱼缸里随着播放的音乐自由地游来游去帮助进入新课,再定格让小鱼变成简笔画的小鱼,体现数学是一门简单美的学科。简笔画的小鱼想吃到离它不远的鱼食(一个点),小鱼要怎么办呢?这个中间就渗入向指定方向移动的概念。学生觉得很有意思,帮助学生建立起要向鱼食点的方向去移动的想法,了解移动的方向后,通过多媒体的帮助出现网格,提出小鱼要向鱼食的方向移动多少个格子才可以正好吃到呢?只要鱼嘴吃到鱼食点就可以了,慢慢渗入对应点的移动,学生就会很积极地思考这个问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教学情境变得更加有趣,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复杂、沉闷的教学过程变得简单、愉快。

(三)创设游戏活跃气氛

课前的游戏创设学生很容易接受,并且是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例如,在练习“9加几”课堂教学时,用一道道口算题来检验学生并不活跃课堂气氛,也会让学生感觉到计算课的枯燥和乏味,校对答案时也不能每个人都轮到。而在小火车进山洞的游戏启发下,联想到了一个过关游戏,利用这样一个游戏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9加几的过关游戏。让两个小朋友手搭手当成山洞的样子,当山洞的小朋友头戴“9+”的头饰,作为要过山洞的小火车车厢的孩子们双手搭在前面小朋友的肩膀上,头顶自己喜欢的数字,进行过山洞游戏,小朋友都努力让自己组的小火车开得又稳又快。小朋友不仅能计算9+自己喜欢的数字,还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换数字比赛,学生在这种比赛一样的游戏中,不仅让每个孩子进行了9+几的练习,而且也让每个孩子在游戏中提高口算的能力,课上呈现愉悦的气氛。这样的游戏在课上可以进行,在课下同样也可以,真是寓教于乐。

二、有效提问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一个精彩到位的提问,能迅速把学生凌乱的思维吸引住,让学生成为“好知者”;这又如一块磁石,牢牢吸引着学生在探索的路上不断思考。例如,二年级“7的乘法口诀”一课。

师:这是蔚蓝色的大海,看!这只帆船把大海装点得更美了!

请你数一数

①这只帆船是由几个三角形拼成的?也就是几个7?

②摆2只帆船要几个三角形?你是怎么想的?几个7?

③摆3只就是摆几个7?3个7是多少?怎么算?

师:刚刚是2个7,现在是3个7,多了1个7,可以14+7。

1 2 3 4 5 6 7 7 14 21

师:一只帆船用7个三角形拼成,2只呢?(14)3只呢?(21)4只、5只、6只、7只呢?28里有几个7?35是怎样算出来的?(7+7+7+7+7=35)你还可以怎么想?(28+7=35)几个7是35?

师:6只帆船就是几个几?7只帆船呢?

师:要求1个7、2个7、3个7……就是要求什么呢?

再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可能性”一课中。在学生汇报摸球情况后根据学生的好奇心问:“老师准备给摸到红球次数多的那几组小朋友进行奖励。其他几组有没有意见?”

紧接着问:“那他们几组为什么摸出的红球会是最多的呢?也请大家猜想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摸出的会是红球?”这时学生的思维开始跟我一起转起来了,很多同学都举手了,小部分同学认为是没有搅袋中球造成的,但却被这几组摸到红球的组给反驳了。这时几乎全班同学都认为,那几组的袋中可能都装着红球,顺着他们这股势头,“那大家想不想知道自己小组袋子中装的是什么球?”顺势来到验证袋中球与摸出球的情况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一定”“不可能”是描述事件发生结果的确定性,“可能”是描述事件发生结果的不确定性。

数学课堂的提问准确、恰当、到位地出现,会把学生的思维及时拉拢,让学生及时参与思考,内容呈现的效果也会更加好。但是课堂提问使用不准确、不恰当、不到位,学生的思维不能及时跟上或是没能触碰到学生的思维,那学生就无法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因此好的提问,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及学情进行,能使学生接受、明白、反馈,做到学以致用。提出好的问题,需要我们教师做个心细、严谨的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疑难处,关键处,具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每一个数学细胞,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三、主动探究是有效学习教学的方向

由于数学教学内容具有系统化的特点,并且小学数学的大部分结论都是通过不完全归纳而得到的,因此学会观察在数学学习中就特别重要。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观察能力一般处在不自觉、无目的、不持久的观察上。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加强指导,让学生把用心观察作为有效学习的指引灯。而要做到就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有目的、系统的观察要求,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逐步向自觉、持久、有目的地发展。

在教学“认识秒”一课中,我让学生观察钟面,钟面上有时针、分针和秒针,播放课件(分针则走了一小格,秒针在钟面上走了一圈)学生都说看到秒针走了一圈,几乎没有学生说到分针走了一小格,但我设计这个环节预期效果是期望学生既看到秒针的运动,又观察到分针的运动,两根针在同步运动的场景,从而证明60秒=1分的猜想是正确的,教学实践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我开始寻找原因,经过请教与自己的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是学生观察钟面之前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学生观察的注意力自然被快速运动的秒针吸引了,而分针的运动是很微小的,没有学生注意到很正常。因为学生的心都在飞速运动的秒针上了,于是对这个环节稍做调整,在让学生观察钟面之前要求学生选择好要观察的针,于是就有两类学生,一类学生选择观察的是秒针。另一类学生选择观察的是分针;给学生指明方向,让学生进行有目的主动探索,得到的效果要比没有指导的好。通过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形成思维的运动和记忆的识别,他们会把概念和意义牢牢记住。

四、数学活动是有效教学的形式

数学活动是数学思维的表现形式,学生头脑中的想法都可以通过数学活动得到展示,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形式。

(一)在操作中有效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突出问题就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做得也少。

例如,在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时候就利用小棒,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动手活动。有的人认为活动就是浪费学生的时间,浪费课堂的时间,那可就错了。没有目的、没有针对性、没有指导的动手操作是在浪费学生的课堂时间,但相反就不是。这个内容既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是教学中的重难点,也是认知的生长处,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也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就以9+6=15为例:

方法一:①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②另1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能让人一眼就能知道一共有多少根?

方法二:①6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②另4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③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能让人一眼就能知道一共有多少根?

学生通过两次不同的“凑十法”来解决9+6的计算,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有指导地操作下探索、理解并学会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方法。

再例如,“认识平均分”这节课中。

把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 )份。

把12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 )份。

把12根小棒,每4根一份,可以分成( )份。

让学生通过自己摆小棒来训练自己的手指,有句话说得好:“学生的智慧源于指尖”。学生明白了如何分的过程后,接下来用自己语言描述其他的事物是如何分的,学生的表达就很流利。

(二)在练习中有效巩固

练习课往往会让学生感觉无聊、枯燥,老是做题目,没有透气的机会,而要使这种现象有所改善,就要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练习的设计不仅要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编题、选题时候要做到严谨、科学,做到每次练习中都要有目的,题目的构造合理,由浅入深、逐步递增,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对于不同类型的课和学生,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是我们的练习要让学生踮踮脚就能触碰到胜利的果实。

例如,口算题练习:可以采用口算比赛的形式,前三名的同学可以做好之后站起来大声报出自己的名字,给其他学生以激励作用;笔算练习:笔算用板演和自练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感觉有意思,能上台来用粉笔写出自己的答案,学生心中是很有成就感的。解决问题练习:解决实际问题可以用灵活的方式来练习,例如,苏教版二上有这样一题,8辆小汽车收费多少元?让学生把自己的文具盒当作是自己的小汽车,在废纸上写数字代表钱,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悟,悟中明,明中解,把解题当作是游戏,不再觉得枯燥。这样的练习课孩子很少会觉得枯燥,反而是积极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使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巩固知识。

(三)在合作中有效创造

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表达,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质的提高与学生未来的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合作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就应该给学生创造机会,我们要鼓励并且正确引导学生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成长。

例如,“认识米”的过程中,1米在学生的脑海中的概念不是很清晰,而把1米=100厘米让学生记住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1米=100厘米”的转化中,我请小组合作拿出自备的1米卷尺并用20厘米长的用尺来测量。1米长的卷尺有几个20厘米,小组成员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明白1米长的卷尺上有5个20厘米,问5个20厘米相加得多少?20+20+20+20+20=100厘米,学生就明白1米的实际长度。在课堂教学中,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这一环节里,当学生表达不出或不清楚时,可以先让小组其他同学补充合作讲解,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能照顾到后进生的数学语言的建立与组织。同时听取小组其他同学发表意见,可以延伸自己的思维触角,将更有利于学生的深入探索。

有效性是教学的灵魂和共同追求的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自己主动的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探索发现问题,理解解决问题,只有教师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空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挥洒自己的智慧、兴趣和特长,体会到学习的愉快、童年的幸福,这也才能充分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优势,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更真实更有效更精彩!

猜你喜欢

小棒游戏数学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巧移小棒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共需多少根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