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

2022-03-17袁俊娥

科学咨询 2022年4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袁俊娥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101)

课程思政缘起于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该会议明确提出了“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的新教育理念。时至今日,课程思政建设已在全国各高校如火如荼地进行,基本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格局。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普遍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因其人文学科属性、覆盖面广、社会关注度高、内容灵活多样等特点而成为落实课程思政的“排头兵”。2020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在“继承”大学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课程性质基础上“发展”了课程思政。在2020年10月18日指南发布会上,向明友教授指出修订版对大学英语教育使命的内涵做了进一步充实,强调提升能力和强化思政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随着各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开展,相关探讨和研究成果也陆续发表。笔者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搜索相关文献,截至2020年12月底,共检索期刊论文311篇,会议论文8篇,硕博士论文4篇,报纸报道2篇。现有研究从多角度多方面探讨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可行性及具体途径和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经验,根据教学过程或教学构成要素探索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如梅强从思政资源开发、课堂教学和新兴教学模式方面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2];何芳,都宁从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求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的有效路径[3];杨婧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 》系列教材为例,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4]。另一类是基于某种理论探索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如人的全面发展理论[5]、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6]、多模态视角[7]、产出导向法[8]。

然而,现有研究鲜有将课程思政的方法论和二语习得社会文化理论结合起来进行课程思政设计的。鉴于此,本文尝试以笔者所在学校于实践中形成的课程思政方法论和二语习得社会文化理论为指导,以所在学院大学英语课程为依托,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

二、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设计

(一)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SCT)是用于“解读人类思维功能与文化、历史和教育背景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其前身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ev Vygotsky)及同事提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类本质上是社会交际性生物,这种理念不仅包括社会学,而且也包括高级思维方面的心理学[9]。其研究范畴主要涵盖该理论框架下相关的分支理论,如调节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支架理论等。目前,国内学者以社会文化理论为基础进行的研究主要包括二语习得实证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即探索该理论对语言专业学习的指导意义,鲜有用于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

本文选择将社会文化理论作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理论,原因在于: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是育人。而育人最重要的是培养人的认知和思维;只有在认知和思维层面发生变化,行动和行为层面才会发生根本变化。因此,合格的人才培养最终应落脚在培养和发展人的认知和思维上。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是建立在生理思维过程之上的, 但是在形成高级思维功能的过程中是受社会文化环境 (包括社会文化活动、社会文化产物、社会关系等) 调节的[10]。可见,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设计

本文以社会文化理论及其分支理论为指导,结合笔者所在学校提出的“‘挖掘、融入、教育者先受教育’这一指导全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方法论”[11],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设计如下:

1.教育者先受教育

“教育者先受教育”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所在[12]。教师所受教育不仅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而且包括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只有专业能力扎实、学科知识深厚,且熟悉学科最新发展动态,才能更深入挖掘出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效融入课堂教学。社会文化理论对教育者先受教育最大的指导意义在于改变部分英语教师的专业教学理念。

目前,高校不少英语教师受各种因素影响,仍停留在将教学重点放在语言规则和形式上,课堂大量讲授语法和句子结构分析。然而,社会文化理论的学者们“将研究重点从句子加工和文本理解转向了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的思维发展, 尤其是语言对人类具体的社会和思维活动的调节 (Vygotsky,1978)[13]。受这一理论影响,英语教育者们需要改变教育理念,从注重语言规则和形式转向注重语言学习过程的社会交际方面,使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而不再是“应试机器”和“哑巴英语”。语言规则和形式并非最终目的,规则的最终目的是使用恰当的语言为意义表达服务,为有效语言交际服务。2020修订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最终使英语服务于国家、社会和学生未来发展。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一定离不开社会文化背景。

当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发生转变,从关注语言形式转变为关注语言使用,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就会变成其自觉自愿的行动。

2.挖掘思政元素

社会文化理论的中介观认为语言具有双重功能,既是个体对外进行人际交流的中介,反映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又是个体内部思维活动的中介,体现个体认知活动的成果[14]。受该中介观的指导,要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的最终目标,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需要发挥语言作为反映社会文化等对外交流的中介作用。为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这就需要挖掘与大学英语课程相关的反映我国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思政元素,如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工匠精神,以及在抗疫斗争伟大实践中所证明的四个自信等内容,并通过语言呈现出来。其次,还需要发挥语言作为内部思维活动中介的作用,将挖掘的思政元素真正入脑入心。

就语言学习而言,中介的形式包括课本、视频材料、课堂上的话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等[15]。教师挖掘的思政元素需要以语言为载体,通过不同的具体形式呈现于大学英语课程中。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课程教学团队围绕“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这三句话,依据大学英语所具有的人文学科属性,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国内国际热点和学生所需未来职业素养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建立思政素材库,包括大学英语教材各单元思政元素素材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词库、“中国故事”英文短剧剧本库、教辅资料《中国文化概览》《北京文化概览》等;并将中国大学慕课、学习强国、《中国日报》双语版、中国三分钟网站等作为思政学习资源。这些思政素材以书籍、纸质材料、音视频、图画、宣传册、微课等形式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显性呈现与隐性融入并举,共同发挥育人功能。

3.思政元素有机融入

作为社会文化理论分支理论之一的支架理论为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提供了课堂教学的方法指导。在该理论指导下,教师通过搭建支架,将提前挖掘出的思政内容和价值观有机融入英语专业学习,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目的。

以教材体验英语第四单元课文A为例,课程思政目标分为语言和内容两个方面。语言方面,通过英语否定表达方式总结,使学生学会在交际中使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道德规范);内容方面,通过课文阅读思考科技伦理问题以及科技如何向善。按照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搭建支架。阅读前,基于学情搭建支架,步骤如下:首先,情境导入“如何向一位对你有爱慕之心想约你吃饭的同学说‘不’”。同学们先根据现有基础和实际想法将拒绝话语写在小黄贴上,教师收集小黄贴并将其贴在黑板上。其次,教师带领大家总结答语,发现共分为两类:直接拒绝如直接回答No.和间接拒绝如I have an appointment that day. 再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两类拒绝方式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人际交往中哪种拒绝方式更容易让人接受?怎样恰当地说“不”?最后,结合学生们的答语教师用约十分钟介绍英语语篇中的否定表达,分两个大类,五个子类型,完成支架搭建。阅读中,教师先以文中某一段落为例,带领学生共同寻找其中的显性和隐性否定表达,并提出启发性问题;随后安排同伴互助任务,分别找出指定段落中包含否定意义的句子,并尝试对这些句子进行评析。阅读后,支架迁移。学生通过阅读前对英语语篇中否定表达的学习和阅读中对课文内否定表达的赏析,基本理解了作者从技术及法律等方面对为什么人类克隆目前不可行的论证。但课文话题与学生现实生活稍有距离,接下来教师让学生以 “Should Online Education Replace Offline Education?”为题进行大纲写作,并引导学生从技术、情感、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思考,注意应用所学的否定表达方式。

三、结束语

本文在梳理国内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基础上,提出以二语习得领域社会文化理论为指导,以笔者所在学校总结提炼的课程思政建设的“挖掘、融入、教育者先受教育”方法论为依据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设计思路,并举例说明该设计应用于笔者所在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实践。社会文化理论对教育者先受教育的指导意义在于改变部分英语教师的专业教学理念;其分支中介理论指导思政元素挖掘及思政资源库建设;支架理论提供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方法指导。由于研究时间等因素所限,本文未能提供该课程思政设计下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效果实证数据。希望本研究能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和借鉴。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