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家庭家族史研究的补阙之作
——邢铁教授《唐宋时期家学传承研究》评介

2022-03-17王昊

关键词:士族经学阶层

我国古代家学是家传的专门学问,最初专指经学,鉴于唐宋时期的历史实际,邢铁教授《唐宋时期家学传承研究》(人民出版社2021年6月版)一书把家传的文学、史学和技艺也归入了家学的范畴。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也是作者研究家产继承问题的延伸。全书五章共25万字,主要内容与理论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梳理了唐宋时期的家学传承方式和地域、学科特征。作者认为家学是一种特殊的家产,也像普通家产那样在家庭家族内部传承。家学传承的通常方式是父兄教子弟,包括“庭训”;其次是良母教子,贤妻良母的标准是相夫教子,门当户对的婚姻选择就有教子能力(童子功课和向学敦促)的考虑,欧母画荻、陈母教子和岳母刺字反映的正是这种需求;再就是以藏书为载体的传承方式,学问家都有与其学问旨趣相符的藏书,这些藏书留给子孙的同时也把学问传了下去。

该书认为,在南北文化整合的背景下,唐宋时期的家学传承呈现出地域性特点,北方“学问家族”在东汉已经形成,数量少,规模大,一直以经学为主;南方“文化世家”主要是唐宋时期科举入仕的士大夫家族,数量多,规模小,经学文学史学兼之,文学偏多。同时,受科举制度的制约与影响,不同学问(学科)的传承情况也不一样,经学是士族阶层的“正经”学问,读书做官主要是读“经”做官,经学家都有家传,传承得最顺畅;文学是“才子”的个性化创作,大都是“单人诗人家族”,很少有家传,也难以传后;史学是经学的附属,比经学简易,但需要积累,适合父子兄弟合作著述边干边学;技艺(医学、算学、律学、农学、书法和绘画)也倾向家传,需要特殊才智,加之属于科考的边缘科目,往往后继乏人。

其二,阐释了唐宋时期的家学传承在士庶融合过程中的作用。作者认为士族首先是文化精神贵族,是汉魏以来门阀世族中的佼佼者,他们经历了由富到贵再到聪慧的进化路径,形成并传承着独特的家学和门风。科举制度给各个阶层人士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既不刻意压制士族,也不特意关照庶族,而是用文化考试的方式广泛吸纳各个阶层的优秀人才,使“天下英雄”都进入皇家的“彀中”。在这个过程中,“学而优则仕”的理想得到了制度化的落实,家学的作用凸显了出来,因为科举考试所需要的是精英阶层的小众文化,不是普及性的大众文化,科举考试的主力是文化素质最高的一小部分人,即有着家学背景和优秀遗传素质的士族子弟,不是庶族平民;原来的门阀世族不完全是衰落,而是分化——有的衰落了,有的凭借世代相传的家学优势和遗传素质、通过科举考试继续走着仕途,并且与庶族阶层中的精英相结合,共同形成了新的士大夫阶层。所谓唐宋时期的士庶融合,就是在“家学-科举-士族”的互动中完成的“世族→士族→士大夫”的演进过程。

其三,归纳了唐宋时期家学传承过程中所显示的遗传规律。作者认为考察家学传承问题需要关注人的自然属性,从素质遗传的角度切入。素质遗传是近代西方进化论的分支遗传优生学的专业用语,我国古代比照农桑生产经验称之为“种”,把有读书天分的人称作“读书种子”,所谓“一门书种赖以不绝”讲的就是读书素质的遗传。该书运用遗传优生学的原理和视角,对唐宋时期的相关家族、人物以及传说进行了解读和诠释,并且归纳出三个似乎有规律的遗传现象:一是天才无种,空前绝后。大才子的出现属于遗传过程中的变异现象,特殊天分很难直接传给子孙;二是闻人无后,盛极则衰。著名人物成就伟业的时候把聪明用尽甚至透支了,高峰过后往往一代不如一代;三是瓜瓞緜緜,继长增高。中等偏上耕读起家的家族处在发展过程中,最有潜力和希望。总的来看,家族与家学一样可以长久存在,但不会一直兴旺,有家学传承的家族大都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艰难跋涉,积沙成丘,堆起了一座山;一旦登上山顶,再往哪边走又都是下坡路了——都是前后丘陵,中间一座山的走势。

猜你喜欢

士族经学阶层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从赵郡李氏南祖房善权支几方墓志看唐代士族的中央化
南北士族协调与东晋王朝的建立
评《明初经学思想研究》
日本经学史著分期分派说述评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经学与当代中国